核心科技

搜索文档
朱磊谈格力工业制品:当一家公司把“零部件能力”做到极致,就拥有了产业的韧性
经济观察报· 2025-09-05 06:16
核心观点 - 公司坚持价值导向战略 不参与价格战 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和运营效率提升实现利润增长 并在海外市场及第二增长曲线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1][2][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73亿元 同比下降2.46%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4亿元 同比增长1.95% [1] - 归母净利率和每股收益均实现同比提升 每股收益达2.60元 [2][13] - 海外营业收入163.35亿元 同比增长10.19% [10] 经营策略 - 坚持"结构、效率、纪律"三大经营原则:通过健康家电品类协同发展改善利润率 通过运营精细化和供应链协同提升效率 通过价值底线维护确保利润优先 [4][5][6] - 采取"三守住"措施:守住产品与服务上限 守住品牌长期心智 守住经营质量 [8] - 海外市场自主品牌占比达70% 在"一带一路"国家自主品牌占比超85% [10] 业务发展 - 工业制品及绿色能源业务营收95.91亿元 同比增长17.13% [11] - 智能装备业务营收3.14亿元 同比增长20.90% [11] - 精密机床产品获得日内瓦发明展金奖 [11] - "董明珠健康家"渠道改革稳步推进 空调与非空品类销售比例达1:1 [12] 未来展望 - 下半年重点聚焦结构优化、品牌建设、渠道升级和海外拓展四大方向 [14] - 持续投入研发、品牌、服务与渠道数字化建设 [13] - 保持谨慎乐观态度 但对长期发展持坚定信心 [1][14]
格力高管朱磊回应小米王化打油诗,称技术比较应实事求是
36氪· 2025-08-27 08:33
公司技术对比争议 - 格力高管朱磊指出小米使用2025年新品对比格力2021年已淘汰老架构的做法不合理 [1][7] - 格力强调小米在中央空调领域仅有入门级风管机 无法对标格力2024年新品如上下可逆分布式送风中央空调等机型 [8] - 格力称其超级机组已应用于人民大会堂 珠港澳大桥 华龙一号核电站等国家级项目 [8] 产品技术层级差异 - 格力表示无需用中央空调天花板技术对比小米的起点产品 [8] - 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以打油诗形式回应 提及三年新物当旧骸 刻舟求剑十五载等观点 [2][3][4] - 格力反驳制造业核心科技不能依靠打油诗形式展现 [9] 行业竞争态势 - 双方争议焦点集中于技术比较的公开性与专业性 反对阴阳怪气的传播方式 [1][7] - 格力引用孔子言论焉知后来者不如今也 同时强调企业初心决定发展潜力 [8] - 事件体现家电行业龙头企业与新兴互联网企业在专业领域的技术认知差异 [1][8]
格力高管再回应小米王化:核心科技靠打油诗是打不出来的
凤凰网· 2025-08-27 08:15
公司争议 - 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指责小米空调使用新品对比格力已淘汰的老架构进行不合理技术比较 [1] - 朱磊批评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通过转发数据和发表诗文方式带节奏 强调制造业需要实实在在的核心科技而非营销手段 [1] - 王化以诗文回怼格力高管 内容涉及"三年新物当旧骸"和"刻舟求剑十五载"等表述 暗示格力产品迭代滞后 [1] 市场份额数据 - 博主晓春哥发布奥维云网2025年7月线上空调市占率数据:美的18.61% 小米16.71% 格力15.22% [1] - 格力方出示同期奥维数据反驳:美的19.98% 格力16.41% 小米13.50% 指责小米传播不实信息 [1] - 奥维云网8月修改统计口径导致同一时段出现两种不同结果的数据报告 [2] 行业竞争态势 - 格力与小米围绕空调销量与产品技术的交锋被视为2025年家电行业最具火药味的商战 [1] - 争议焦点集中在线上空调市场份额数据的真实性与统计口径一致性 [1][2] - 双方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公开对峙 涉及技术对比、数据可信度和企业发展战略等核心议题 [1]
口水仗升级!朱磊:小米在中央空调领域只有入门级的风管机,格力没有必要拿天花板对比
新浪科技· 2025-08-27 07:31
市场竞争态势 - 小米空调线上销量超越格力登上微博热搜 双方高管频繁进行舆论交锋 [3][4] -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小米空调线上销量超越格力 但格力称7月在线市场仍保持领先 [4] - 数据统计口径争议出现 原博主称奥维更改了数据罗盘的统计口径 [4] 产品技术对比 - 格力指责小米用2025年新品对比格力2021年淘汰老架构产品 认为这种比较不合理 [1] - 格力强调其拥有获得国际领先认证的上下可逆分布式送风中央空调等新品 小米没有对应机型 [1] - 格力展示拆机图称四年前产品在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上仍领先小米2025年新品 差距达代际级别 [4] 品牌定位差异 - 格力自称中央空调领域的天花板 应用于人民大会堂、珠港澳大桥等超级工程 [1] - 格力认为小米目前只有入门级风管机 处于中央空调领域的起点阶段 [1] - 格力强调制造业需要实实在在 核心科技不能靠打油诗获得 [1] 高管舆论交锋 - 小米王化以打油诗回应销量争议 内含"刻舟求剑十五载"等批评性语句 [2] - 格力朱磊呼吁技术比较应摆在明面上 不要阴阳怪气和靠转发带节奏 [1] - 双方高管通过微博平台多次转发数据和发表观点 引发广泛关注 [3][4]
格力电器朱磊回应小米王化:制造业讲究实实在在,核心科技靠打油诗是打不出来的
新浪科技· 2025-08-27 07:24
技术比较争议 - 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质疑小米中央空调产品比较方式不合理 使用格力2021年淘汰老架构对比小米2025年新品缺乏公平性 [1] - 格力强调中央空调产品技术优势 包括获得国际领先认证的上下可逆分布式送风中央空调 恒温除湿中央空调 天氟地氟中央空调系统等新品 [1] - 格力指出小米目前仅拥有入门级风管机产品线 无法与格力应用于人民大会堂 珠港澳大桥 华龙一号核电站的超级机组形成对标 [1] 行业竞争态势 - 企业强调制造业需要实实在在的核心科技 暗示行业竞争应建立在技术实力而非营销话术基础上 [1] - 格力引用"焉知后来者不如今也"表示对行业后来者的期待 但强调企业出发初心决定发展高度 [1] - 此前小米方面曾通过打油诗形式回应空调销量争议 显示家电行业竞争已延伸到社交媒体领域 [2]
建议关注核心科技题材转债
东吴证券· 2025-06-08 03:3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美债收益率或在高位震荡,美国外部博弈不确定性边际减弱,但内部博弈不确定性边际增强,整体不确定性难收敛 [1][41][42] - 国内上证指数挑战3400点,核心科技有所表现,下周整体机会或大于风险,建议布局核心科技题材和中低价标的 [1][4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周度市场回顾 权益市场整体上涨,多数行业收涨 - 本周权益市场整体上涨,两市日均成交额较上周放量约1011.75亿元至11856.64亿元,周度环比回升9.33% [6][9] - 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23个行业收涨,通信、有色金属等涨幅居前,家用电器、食品饮料等跌幅居前 [15] 转债市场整体上涨,多数行业收涨 - 本周中证转债指数上涨1.08%,29个申万一级行业中28个行业收涨,传媒、通信等涨幅居前,建筑材料跌幅居前 [18] - 转债市场日均成交额为515.51亿元,缩量39.67亿元,环比变化-7.15% [18] - 约90.53%的个券上涨,约37.68%的个券涨幅在0 - 1%区间,22.95%的个券涨幅超2% [18] - 全市场转股溢价率微涨,各价格、平价区间转股溢价率多数走阔,部分行业转股溢价率有不同变化 [24][31] - 26个行业平价有所走高,部分行业走阔或走窄幅度居前 [32][35] 股债市场情绪对比 - 本周正股市场交易情绪更优,正股周度涨幅更大,成交额跌幅更大且所处分位数水平更低,正股个券收益更高 [36] - 不同交易日股债市场交易情绪不同,周二、周三正股市场交易情绪更佳,周四、周五转债市场交易情绪更佳 [37][39] 后市观点及投资策略 - 美债收益率或在高位震荡,美国内部博弈不确定性增强 [1][41][42] - 国内下周整体机会或大于风险,转债风格等权领先加权等,AAA表现较弱,中低评级表现较强 [1][42] - 建议布局前期回调较大的核心科技题材,关注业务不确定小、现金充裕、对股权投资等表态积极的中低价标的 [1][42] - 下周转债平价溢价率修复潜力最大的高评级、中低价前十名分别为齐鲁转债、川恒转债等 [1][42]
雷军在低气压中自救
36氪· 2025-05-23 08:43
公司战略与研发投入 - 小米未来5年计划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投入2000亿元,过去5年已投入1020亿元,2024年预计投入300亿元 [2] - 公司已完成人车家全生态战略闭环,成为拥有最完整生态的科技公司,手机连续19个季度市场份额全球前三 [2] - 自研3nm SoC芯片玄戒O1亮相,采用第二代3纳米工艺,芯片面积109平方毫米,晶体管数量190亿,性能跻身旗舰处理器第一梯队 [5] - 芯片研发团队2500人,已投入135亿元,未来10年计划至少投资500亿元,2024年预算超60亿元 [5] 新产品发布 - 推出首款豪华高性能SUV小米YU7,续航835km,15分钟补能620km,对标特斯拉Model Y Max版具备压倒性优势 [3] - 小米S15 Pro成为首款搭载玄戒O1芯片的手机 [2] - YU7未公开售价但暗示起售价超30万元,预计7月上市 [3] 舆论与市场反应 - 小米SU7 Ultra因马力限速更新引发车主不满,1548匹马力被锁需赛道考核解锁,导致4月交付量环比下降3%-4.25% [6][7] - 碳纤维前舱盖材质争议引发300名车主维权,指控虚假宣传 [7] - 官媒肯定3nm芯片突破,人民网评论称其体现"爱拼才会赢"精神,央视强调"中国大陆首个3nm芯片" [10][11] - 舆论分化:米粉认可技术进步,非米粉质疑制造环节依赖台积电,认为未实现全产业链创新 [11][13] 创始人动态与品牌影响 - 雷军经历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一个月",因SU7车祸事故和车主维权事件暂停公开活动 [6][7] - 公司采取"回归产品"策略,发布会聚焦技术而非回应舆情 [1][14] - 雷军IP化带来粉丝圈层效应,但个人与品牌强绑定放大舆情风险 [9][14] 行业技术对比 - 舆论将小米芯片与华为鸿蒙电脑对比,前者为设计突破,后者实现全栈自研生态闭环 [13] - 行业共识认为中国科技企业需在核心科技领域全面实现自主可控以应对国际竞争 [13][14]
本周热点:股市好起来了
集思录· 2025-03-14 13:46
文章核心观点 股市好转 希望科技公司多融资投入研发 [1] 芯片公司研发投入情况 - 英特尔2022年研发投入175亿美元 占收入29% [2] - 英伟达2023财年(截至2023年1月)研发经费约73.6亿美元 [2] - 台积电2022年研发经费约54.7亿美元(约合新台币1,645亿元) [2] - 中芯国际2022年研发经费约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 [2] - 寒武纪2022年研发经费约11.3亿元人民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