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奖

搜索文档
6位90后,获腾讯奖励300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22:53
科学探索奖项目概况 - 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8年 由腾讯出资且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 是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 每位获奖人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1][2] - 过去7年累计资助347位青年科学家 获奖后11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在《细胞》《自然》《科学》顶刊发表论文超40篇[1][5] - 2025年新增新星名额机制 每个资助领域提供1个名额 2024年获奖者包括6位90后及13位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女性≤38周岁)[2] 前沿研究领域突破 - 获奖者研究涵盖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 非阿贝尔任意子操控 光电赋能人工酶 火星岩石漆生命标识探测等原始创新领域[1][3] - 具体案例包括上海交大研究员毛亚飞的灵长类演化医学研究 以及福建农林大学徐通达发现的植物生长素细胞外对讲机系统 为粮食安全提供新思路[3] - 研究深度聚焦科技无人区并呼应国家重大需求 包括载人密闭空间二氧化碳转化 海底隧道灾变防控等应用方向[1][3] 基础研究经费格局 - 2024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70% 但资金结构主要依赖中央财政 企业和社会投入相对不足[1][6] - 竞争性项目资助仍是主流方式 稳定支持力度不足 不适应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积累的客观规律[6] - 科技部十四五数据显示 我国在量子科技 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和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全球第一[1][6] 企业参与科研资助模式 - 腾讯科学探索奖 未来科学大奖(单项奖金720万元/100万美元) 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每人100万元)构成民间奖项体系[1][6][7] - 小米2023年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捐赠1亿元 系该机构史上首次接受社会捐赠 另设5亿元奖助学金覆盖100所高校70200名学生[1][7] - 企业资金通过灵活性优势支持长期性基础研究 如腾讯强调不以商业回报为目的 旨在探索民间资助新路径[5] 政策支持体系 - 2022年财税政策允许企业向非营利科研机构出资的基础研究支出 按100%比例税前加计扣除 接收方免征企业所得税[8] - 2024年新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明确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以联合资助模式投入资金 建立科技创新合作机制[8] - 政策导向旨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基础研究 形成多元投入格局[6][8]
6位90后,获腾讯奖励300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07:06
科学探索奖项目概况 - 科学探索奖是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 每位获奖者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1] - 项目7年累计资助347位青年科学家 2025年新增"新星名额"每个领域提供1个额外资助名额 [5][6] - 2025年获奖者包括6位90后科学家及13位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 女性38周岁及以下) [1][6] 研究成果产出 - 获奖科学家在获奖后发表《细胞》《自然》《科学》顶刊论文超40篇 [9] - 11位获奖者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9] - 研究涵盖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 非阿贝尔任意子操控 火星生命标识探测等前沿领域 [1][8]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 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70% [3][11] - 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 社会资金占比较低 竞争性项目资助为主流方式 [13]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11] 企业参与科研资助 - 腾讯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出资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 科学家主导遴选 [6] -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 单项奖金约720万元 累计46位获奖者 [13] - 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资助3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 每人100万元奖金 7年发掘超170名科学家 [13] 政策支持与创新机制 - 企业出资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可按100%在税前加计扣除 [14] - 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接收基础研究资金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14] - 新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鼓励企业以联合资助模式投入资金 [15] 社会资金捐赠案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次接受社会捐赠 来自小米的1亿元资金 [3][13] - 小米奖助学金项目规划捐赠5亿元 覆盖100所双一流高校 预计资助学生70200人 [14] - 小米青年学者项目面向计算机 电子等领域青年教师 规划捐赠5亿元 [14]
腾讯、阿里、小米入局,民间资金如何激活科研“从0到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1 05:06
科学探索奖项目概况 - 第七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 共有50位获奖者 包括6位90后科学家 [1] - 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8年 由腾讯出资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 每位获奖人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4] - 过去7年累计资助347位科学家 获奖后11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在顶刊发表论文超40篇 [7] 获奖者特征与研究领域 - 2025年设置"新星名额"专门奖励年轻科学家 今年13位为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 女性38周岁及以下) [5] - 研究领域涵盖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 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产生和操控 光电赋能人工酶 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等前沿领域 [1][6] -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毛亚飞从事灵长类演化医学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徐通达发现植物生长素细胞外"对讲机系统" [6] 基础研究投入现状 - 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70% [1][9] - 基础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 社会资金占比较低 竞争性项目资助是主流方式 [9] - 基础研究具有不确定性大 失败风险高 回报周期长等特点 [2] 企业参与科研资助模式 - 腾讯科学探索奖 未来科学大奖(单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 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每人100万元奖金)形成多元资助体系 [1][10] - 小米公益基金会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捐赠1亿元 系该委员会史上首次接受社会捐赠 [1][10] - 小米设立"小米奖助学金"(规划捐赠5亿元 覆盖100所高校 预计资助学生70200人)和"小米青年学者"项目(规划捐赠5亿元) [11] 政策支持环境 - 2022年税收优惠政策允许企业基础研究支出按实际发生额税前扣除并按100%加计扣除 [12] - 新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鼓励地方政府 企业以联合资助模式投入资金 [12] - 民间资金具有宽容度 灵活性特点 成为国家科技投入的有益补充 [7]
大学专业三年优化启动 急需学科专业实施超常布局
第一财经· 2025-08-28 16:38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行动方案 -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 提出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布局学科专业点 [1] - 实施基础学科跃升行动 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中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 [1] - 实施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 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培养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足的学科专业点进行预警并提出整改要求 [1] 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21年将交叉学科新增为第14个学科门类 下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两个一级学科 [2] - 455所高校共设立616个交叉学科 [2] - 2022年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交叉学科门类下设7个一级学科 包括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设计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和区域国别学 [2] 高校交叉学科实践案例 - 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聚焦能源与健康行业塑造极交叉学科形态 学生可自由组合不同学科形成培养计划 [4] - 复旦大学在集成电路、国家安全、纳米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建设若干学科专业 实施学科交叉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 [4] - 复旦大学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全部采用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集成电路领域推出7年制星陈计划本博融通培养项目 [4][5]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证增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牵头起草低空技术与工程学科建设指南 带动全国120多所学校申报低空领域学科 [5] 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与发展 - 2023年2月以来高校新设本科专业3229个 撤销专业2534个 工学专业调整力度最大 新增专业1395个 撤销专业823个 [6] - 工学新增专业中人工智能94个、智能建造83个、智能制造工程72个 [6] - 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 国内供求比例为1:10 [6] - 2018年人工智能专业首次获批 至2024年7年间已有621所高校备案和审批通过人工智能专业 [6]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政策支持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提出强化人工智能跨学科牵引带动作用 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 [7] - 工信部支持拓展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 调动产业资源支撑人才培养 建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学科专业 [7] - 复旦大学推出覆盖全体本研学生的AI大课 构建AI-BEST课程体系 包括AI通识基础课、AI专业核心课程、AI学科进阶课程和AI垂域应用课程 [8]
大学专业三年优化启动
第一财经· 2025-08-28 16:13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 -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 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3] - 方案提出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布局学科专业点 [3] - 实施基础学科跃升行动 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中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 [3] - 实施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行动 布局建设示范性学科交叉中心 [3] - 实施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 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培养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足的学科专业点进行预警并提出整改要求 [3] 交叉学科建设发展现状 - 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交叉学科新增为第14个学科门类 下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两个一级学科 [5] - 2021年数据显示455所高校共设立616个交叉学科 [5] - 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交叉学科门类下设7个一级学科 包括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设计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和区域国别学 [5] -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交叉科学部 下设4个科学处聚焦物质科学、智能与智造、生命与健康、融合科学领域 [5] 高校交叉学科实践案例 - 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溥渊未来技术学院 聚焦能源与健康行业塑造极交叉学科形态 学生可自由组合不同学科形成培养计划 [6] - 复旦大学在集成电路、国家安全、纳米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建设若干学科专业 实施学科交叉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 [7] - 复旦大学2024年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全部亮相 全部采用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及本研融通模式 [8]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论证增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牵头起草低空技术与工程学科建设指南 带动全国120多所学校申报低空领域学科 [8] 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进展 - 2023年2月以来高校新设本科专业3229个 撤销专业2534个 其中工学专业调整力度最大 新增1395个撤销823个 [10] - 工学新增专业中人工智能94个、智能建造83个、智能制造工程72个 [10] - 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 国内供求比例为1:10 [10] - 2018年人工智能专业首次获批 至2024年7年间已有621所高校备案和审批通过该专业 [10]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措施 - 方案提出实施学科专业内涵更新行动 加快教学内容迭代 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 [11]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提出强化人工智能跨学科牵引带动作用 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 [11] - 工信部支持拓展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 调动产业资源支撑人才培养 支持高校参与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2] - 复旦大学推出覆盖全体本研学生的AI大课 AI-BEST课程体系从AI通识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学科进阶课程和垂域应用课程四个维度设计 [12]
科学大家齐聚答疑:2025“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是怎样诞生的
贝壳财经· 2025-08-25 14:59
奖项概况 - 2025年科学探索奖共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 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 [1] - 奖项由腾讯出资100亿元设立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 是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 [9] - 奖项评审坚持宁缺毋滥原则 重点关注候选人研究计划的原创性、重要性和发展潜力 [8] 获奖群体特征 - 年轻科学家表现突出:13位年轻科学家获奖(男性35周岁及以下 女性38周岁及以下) 较去年7位大幅增加 [4] - 6位"90后"科学家入选 信息电子领域6位获奖人中3位为年轻科学家 [4] - 女性科学家占比创新高:9位女性获奖人(去年7位)占比18% 其中包含3位年轻科学家 [7] - 申报人数显著增长:2025年共有1238人申报 高于历年平均 其中年轻科学家261人占比21% 较去年11%几乎翻倍 [6] 评审机制创新 - 设立"新星名额"机制:每个资助领域提供1个名额专门奖励年轻科学家 [5] - 年龄门槛差异设计:女性科学家年龄门槛较男性延长3岁 考虑生育时间扣除的客观差异 [4] - 坚持学术导向:选拔不讲机构、地域 只看学术水平 50位获奖人来自15个城市33家机构 [8] 学术价值导向 - 强调原创性研究:重点关注基础研究原创新思想 如"点碳成石"等颠覆性思路 [8] - 覆盖范围扩大:8家科研院所、高校和医院首次拥有获奖人 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吉林大学等 [8] - 纯公益性质:获奖人科研成果和IP归属其本人及所在机构 资助方不求任何回报 [9]
“科学探索奖”女性获奖者占18%创新高,颜宁:年龄放宽是剔除生育影响,让“她可以”照进现实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5 12:42
奖项概况 - 科学探索奖由杨振宁、施一公等14位科学家和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于2018年共同发起,长期支持青年科学家开展原创突破性研究[1] - 奖项聚焦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专注资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人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可自由支配[1] - 2025年获奖名单公布,50位青年科学家上榜,年轻获奖者人数增多、女性获奖者人数破纪录是今年两大特点[1] 女性科学家表现 - 2025年女性获奖人共有9位(去年7位),创历史新高,占比18%,其中包括3位年轻科学家[2] - 奖项设置女性申报年龄门槛比男性放宽三年(男性45岁及以下,女性48岁及以下),主要从女性生育角度考量[2] - 奖项在评审各阶段提升女性评委比例,强调同等条件下女性和年轻人优先[2] - 新星名额设置也做类似年龄放宽处理(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2] 年轻科学家表现 - 2025年50位获奖者平均年龄41岁,最年轻申报人仅32岁[5] - 年轻科学家获奖人数达13位(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其中包括6位"90后"[5] - 年轻科学家获奖人数较去年7位增加近一倍[5] - 信息电子领域6位获奖人中3位是年轻科学家,占据半壁江山[5] 申报情况 - 2025年共有1238人申报科学探索奖,比2024年增加226人,高于历年平均水平1165人[6] - 其中605人首次申报,占比48.9%[6] - 申报年轻科学家共261人,占比21%,较去年11%几乎翻倍[9] 奖项机制创新 - 2025年每个资助领域提供1个"新星名额",在满足宁缺毋滥原则下奖励年轻科学家[8] - 设置新星名额是为了让更多年轻科学家能够被发现,解决不同年龄科学家在同标准线下比较时年轻科学家积累不占优势的问题[8] 研究方向特点 - 获奖人研究方向聚焦"前沿技术"和"基础科学",精准指向科技前沿关键突破点[9] - 研究涵盖微观世界探索(如生成控制"非阿贝尔任意子"粒子、优化人工酶性能)和宏观领域(如火星岩石寻找生命线索、植物生长素分钟级调控)[9] - 实际应用领域包括神经性耳聋药物研发、可信视觉计算等,致力于解决实际需求[9]
“科学探索奖”公布2025年获奖名单!潘建伟:只有“从零到一”的突破,才能引领创新的发展
新浪科技· 2025-08-25 03:07
奖项概况 - 2025年科学探索奖评选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 每位获奖者5年内获得总额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可自由支配 [1] - 奖项设立7年来累计资助347位青年科学家 由腾讯出资100亿元设立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负责运营 [1] - 奖项由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 专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资助 [1] 获奖群体特征 - 2025年获奖者中包含13位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女性≤38周岁) 其中包含6位90后 较2024年7位实现大幅增长 [2] - 信息电子领域6位获奖者中年轻科学家占3位 达到50%比例 [2] - 女性获奖者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9位(2024年为7位) 占比18% 其中包含3位年轻科学家 [2] 战略意义 - 支持基础科研是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的重要议题 通过社会资金探索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 [1] - 奖项聚焦"从零到一"的原创突破 通过选拔最原创的工作和支持最原创的人来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