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焱发动机

搜索文档
卫星通信将在更多领域落地!“宇宙级”大机遇来了
齐鲁晚报· 2025-09-20 01:45
政策推动与业务发展 - 工信部印发指导意见促进卫星通信业务开放和商业航天创新发展[1] - 中国联通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 中国移动相关许可预计近期落地[6] - 卫星通信业务将从行业应用向大众应用普及拓展 未来与地面移动通信融合发展[8] 天通卫星运营现状 - 中国电信自2023年9月起开通手机汽车直连卫星业务 用户规模达近300万[3] - 天通卫星月通话分钟数超过百万分钟 已推出35款直连卫星手机机型[5] - 累计出货量超过2300万台 主要应用于户外应急通信和防汛救灾保障[5] 技术应用与覆盖能力 - 天通卫星为高轨通信卫星 3颗组网实现中国全境及东南亚地区覆盖[1] - 汽车可通过卫星通信App连接3万多公里外卫星实现通话短信功能[1] - 卫星通信不需地面基站支持 在无移动网络区域仍可保持通信[1] 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展 - 我国规划发射上万颗卫星提供全球网络服务 7-8月完成47颗低轨互联网卫星部署[9] - 刷新国内卫星互联网高密度组网发射纪录 9月成功发射技术试验卫星[9] - 卫星制造产线满足年产100-150颗中型卫星 研制周期缩短80%[11] 火箭发射能力提升 - 长征八号甲火箭当年首飞即实施高密度发射 国际同类火箭中尚属首次[14] - 采用产品化设计实现大批量生产 预计明年春节前还有5次发射任务[14][16] - 按半个月一发能力部署 凸显低轨互联网卫星组网发射紧迫性[14] 新型火箭研发突破 - 天龙三号火箭完成静态点火试验 总推力超800吨刷新商业航天纪录[15][18] -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超20吨 为大型液体可回收火箭计划年内首飞[18] - 朱雀三号、力箭二号、长征十二甲等多款可重复使用新型火箭有望年内首飞[20] 发动机技术突破 - 蓝焱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力达220吨 完成30多次地面点火试验[20] - 最高推力达50%工况 将服务于更大运力火箭研制[20] - 大推力对应大运载能力 使商业航天运载能力出现阶跃式提升[22] 产能瓶颈缓解预期 - 卫星等火箭和火箭等工位问题预计2026年重要缓解[24] - 多家火箭企业计划2025年底至2026年实施可回收火箭首飞[24] - 试验成功转入商业阶段后 运力瓶颈有望2026年后明显改善[24]
我国多款新型火箭冲刺首飞,业内人士:缺火箭问题明年有望缓解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9 12:36
此外,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推力达220吨的、液氧甲烷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蓝焱"已经完成30多次地 面点火,最高推力已到达50%工况。该发动机有望服务于今后更大运力的火箭研制。 赛迪研究院商业航天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表示,关于卫星和火箭等工位的问题,预计2026年将成为一个 缓解的时间节点。 来源:央视财经 当前我国已规划发射上万颗卫星,计划在未来提供覆盖全球的网络服务。业内人士表示,面对上万颗低 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需求,当前行业苦于缺乏大运力和低成本的组网火箭。 9月15日,天龙三号火箭一子级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成功进行了静态点火试验。这也是一款有望实现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超20吨的大型液体可回收火箭,计划年内首飞。 业内人士预测,年内还有朱雀三号、力箭二号、长征十二甲等多款设计为可重复使用的新型火箭有望实 现首飞。 ...
百吨级发动机实现批量化生产 中国航天动力系统获突破
新浪财经· 2025-09-19 06:18
技术突破 - 天鹊百吨级发动机试车台完成试车工作 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取得新突破 [1] - 液氧甲烷发动机因燃烧清洁 适合重复使用 成为火箭动力发展的关键 [1] - 推力达220吨的蓝焱发动机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进入世界动力研发第一梯队 [1] 生产能力 - 天鹊系列发动机生产效率提高 现一年可生产百台 [1] 应用前景 - 天鹊系列发动机助力卫星互联网实现全球覆盖 [1]
百吨级发动机实现批量化生产 中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取得新突破
央视新闻· 2025-09-19 06:14
浙江"十四五"经济发展成就 -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3万元[1] - 数字经济发展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产业数字化指数连续四年全国第一[1]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全国第三 单项冠军数全国第一[1] 空天产业技术突破 - 天鹊12A发动机实现80吨级推力 相当于同时托举五十多辆家用轿车[3] - 天鹊12B百吨推力发动机进入高频试车阶段 平均每周2-3台次试车[3] - 百吨级发动机年产量从五年百台提升至一年百台[3] 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优势 - 燃烧产物主要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燃烧清洁无结焦[2] - 适合反复点火 契合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展方向[2] - 蓝焱220吨级发动机采用全流量补燃循环技术 配备双预燃室提升燃烧效率[4] 商业航天发展进展 - 蓝焱发动机完成30多次最高50%工况点火试验[4] -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进入世界动力研发第一梯队[4] - 发射成本降低将助力卫星互联网大规模组网和全球覆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