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伏技术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突发!两大光伏龙头达成专利诉讼和解
证券日报· 2025-09-22 04:45
专利诉讼和解 - 隆基绿能与晶科能源于2025年9月19日达成全球专利诉讼和解 结束全部专利纠纷法律程序 [1] - 双方同意对部分核心专利进行交叉授权许可 并达成相关商业安排 [1] 技术领域地位 - 晶科能源是TOPCon技术龙头 拥有国内最多TOPCon技术专利 [2] - 隆基绿能是BC技术龙头 拥有国内最多BC技术专利布局 [2] 行业影响 - 和解体现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同 为行业树立可持续知识产权伙伴关系典范 [2] - 推动光伏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1] - 鼓励更多企业投入研发创新 形成良性竞争生态和健康知识产权环境 [2] 未来合作方向 - 双方将继续加大新技术研发投入 加速先进技术商业化与应用创新 [2] - 未来可能探讨更深层次合作 提升双方市场竞争力 [2] 行业技术发展特征 - 当前主流技术为TOPCon、BC和异质结三大路线 [2] - 技术迭代升级周期约三至五年 需持续进行重大技术升级 [3] - 需构建新型专业技术壁垒和工艺壁垒作为未来发展方向 [3]
隆基绿能20250901
2025-09-02 00:42
**行业与公司** 隆基绿能(光伏行业)[1]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动态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增长但两极分化 中国市场新增光伏装机211.6GW(同比增长106%)占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80% 海外市场区域分化 欧洲等传统市场出口放缓 非洲、大洋洲、亚洲等新兴市场出口稳定增长[3] - 产业链价格底部运行 受国内抢装潮影响短暂回升后快速回落 部分环节价格创历史新低 行业大面积亏损持续[2][5] **公司经营与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同比收窄51% 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大幅下降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同比增加3.39个百分点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改善92%[2][6]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191.6亿元(环比增长40%) 净亏损11.33亿元(环比收窄21%)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和综合毛利率转正[2][7] - 硅片出货量52.08GW(同比增长17%) 组件出货量39.57GW(同比增长26%) 高效HPBC2.0组件上半年出货约4GW[2][7] **技术创新与研发进展** - 截至2025年6月末获专利超3500项(BC电池组件专利480项) Hibc电池研发效率达27.81% BC组件效率突破26% 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达33%[2][8] - BC2.0较Topcon技术保持20-30瓦效率优势 投资相近但效率优势显著[18] - 钙钛矿叠层电池可靠性提升 商业化机会增大[19] **产品策略与市场布局** - BC产品全场景具备溢价能力 分布式场景节约屋顶资源、可靠性高、美观 欧洲、中东是BC订单重要来源地[10][11] - BC产品月产量约2.5GW(逐月提升) 主流功率档位集中在645-660瓦[16] - 计划2026年欧洲市场BC出货占比达60% BC毛利率目标比Topcon高10%[4][34] - 通过提升B4产品产能和销售占比提高整体毛利水平[15] **盈利目标与展望** - 目标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毛利与费用持平(盈亏平衡) 因BC产品结构占比提升(四季度BC出货超10GW vs 二季度2GW+)[11][32][33] - 2026年欧洲市场BC出货占比目标60% 类似产品整体出货占比达50%[34][35] **其他重要内容** - 反内卷政策下客户可能优先选择BC高效组件降低成本 BC降本节奏符合预期[12] - 场景功能性产品(如防积灰、防炫光)毛利率较普通产品高3%-15%[29] - 美国市场政策适应策略包括减持股份合规[20] - 海外集中式业务签单模式为招标/议价竞价或长期合作谈判 定价策略因出口退税政策可能调整[30] - 新市场大客户对涨价接受度较高(价格浮动10%对需求无显著影响)[31] **风险与挑战** - 行业去产能路径尚不清晰 需通过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9] - 2026年全球光伏需求预计与2025年持平(中国、欧洲、美国市场平稳 南南国家需求旺盛)[23] - 反内卷政策下实际执行难度大(涉及大量投资资源)[13]
晶澳科技20250827
2025-08-27 15:19
公司概况与财务表现 * 晶澳科技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9 05亿元 归母净利润亏损25 8亿元 其中二季度亏损9 42亿元 环比有所改善[3] * 公司总资产1055 98亿元 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48亿元[3] * 尽管行业竞争激烈导致盈利能力下降 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入仍达45 08亿元 显示运营稳健[2][3] 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3 88亿元 占营收比重5 81%[2][5] * 公司拥有有效专利2072项 其中发明专利1109项[2][5] * 推出适用于全场景的光伏解决方案 包括墨兰沙戈荒光伏产品和要览海上光伏产品[2][5] * 推出高功率5 0组件产品 最高功率达670瓦 转化效率24 8%[2][5] * 推出适用于特殊场景的自清洁产品 其发电量比同类产品高出4%到6%[13] * 在钙钛矿技术方面已投入研发至少五六年 但预计三年内难以实现大规模量产 五年后可能会有明显量产机会[28] 产能布局与运营管理 * 公司组件产能达100GW 硅片与电池产能分别占组件产能的80%和70%以上[2][6] * 成立降本增效小组 销售增效小组和费用优化小组 从设计成本优化 组件功率提升 制造成本改善等方面推进改善[6] * 通过工艺技术改进提高电池效率 并探索钙钛矿及叠层高效电池技术[6] * 目前30%组件产能已进入技改阶段 年底将具备高功率能力[4][19] * 生产水平目前可达625-630瓦 年底预计达640-645瓦 大规模量产将在明年上半年达650瓦 下半年可能达660瓦或更高[24] 市场策略与定价 * 海外市场价格相对国内有15%-20%的溢价 客户逐步接受出口退税取消带来的价格变化[4][8][22] * 高功率订单目标溢价约10%[4][20] * 在中国区大型招标项目中 公司按照全成本进行报价[11] * 海外市场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 特别是在海上 沙漠等特定场景中[22] * 场景化产品溢价因区域和应用场景而异 例如在澳大利亚 日本和韩国等地区 屋顶产品可实现5%到8%的溢价[25] * 场景化产品在分布式系统中的占比约为50% 在地面电站中的占比约为20% 且比例正在逐步上升[25]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战略 * 公司优化全球物流网络布局 重塑多元化供应路径 以降低贸易政策波动风险[2][7] * 已启动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在联交所主板挂牌的工作 助力全球化发展战略[2][7] * 在美国市场 上半年出货约700-800兆瓦 下半年预计会有较大幅度增长[18] * 提前规划阿曼生产基地 预计明年一季度开始逐步释放产能 以满足美国市场需求[18] 行业环境与政策影响 * 行业内卷现象加剧供需失衡 但国家支持行业兼并重组 并加强招投标监督 有助于行业回归理性发展轨道[4][8][10] * 限产能耗政策旨在控制产量 实现阶段性供需平衡 国家将严格执行价格法和反垄断法[9] * 国家正通过限制低效 落后产能的继续生产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10] * 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预计比2024年增长15%至18% 主要驱动力来自中国市场[26] * 2026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预计小幅上涨约5% 亚太地区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4][27] * 中国市场未来两年的光伏装机容量预计将与2025年持平[29] 未来展望与盈利预期 * 公司预期未来盈利情况会有所改善 股权激励目标是2026年实现整体盈利[14] * 光伏行业的亏损面正在逐步缩小 具备多技术并行发展 全球化布局和良好成本费用控制的企业有望率先扭亏[15][16] * 光伏组件行业未来仍有10%至15%的复合增长率 有望达到1000GW并保持稳定增长[30] * 企业需通过全球品牌建设 销售渠道开拓 与上下游供应商长期合作以及围绕新能源进行多元化业务布局(如光储融合 智能微网)来获取丰厚利润[30] 资本开支与技术策略 * 2025年上半年资本性支出约为21亿元 公司在资本性开支方面非常谨慎[13] * 2025年的资本开支主要用于技术改造 同时也包括一些原有产能尾款的支付 技改占据了较大比例[17] * 在电池技术方面 公司持续投入研发并关注各种技术的发展及其可量产程度 目前Topcon技术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公司将更多资源投入其中[13] * 公司也关注BC技术在高端屋顶及细分市场中的优势 但尚未进入大批量量产阶段[13]
晶盛机电20250825
2025-08-25 09:13
**晶盛机电 2025 年上半年业绩与业务发展关键要点** **公司业务与行业** * 公司为晶盛机电 业务聚焦半导体装备 衬底材料及耗材三大板块 并涉及光伏新能源装备[2] * 行业涉及半导体产业链(集成电路 化合物半导体) 光伏新能源产业[3]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7.99亿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9亿元[3] * 经营性净现金流流入4.47亿元 同比增长55.84%[2][4] * 未完成的集成电路及化合物半导体装备合同金额超37亿元[2][3] **半导体装备业务进展** * 成功交付12英寸常压硅外延设备给国内头部客户 实现12英寸硅减压外延生长设备销售出货[3] * 12英寸干进干出边缘抛光机和双面减薄机正在进行客户验证[3] * 开发超快紫外激光开槽设备实现国产替代[3] * 化合物半导体装备领域加强8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和检薄设备市场推广 推进碳化硅氧化炉 激活炉和离子注入设备客户验证[3] * 半导体设备出货量已超百台 外延端设备稳定出货[13] * 大硅片设备市占率领先 采取差异化策略布局外延设备 AOD设备和离子注入机等[13] **半导体衬底材料布局** * 实现12英寸碳化硅晶体生长技术突破[2][4] * 推进8英寸碳化硅衬底全球客户验证 已获部分国际客户批量订单[2][4] * 在马来西亚建设8英寸碳化硅衬底项目 在银川建设配套生长项目[2][4] * 规划每月60万片晶圆产能(银川60万片 马来西亚30万片 上海24万片)[7][8][19] * 8英寸碳化硅衬底目标市场份额不低于25% 良率和性能行业领先[12] **半导体耗材及零部件业务** * 石英坩埚技术和规模国内领先 大尺寸合成石英坩埚实现国产替代 光伏石英坩埚技术和规模全球领先[4] * 布局石英制品等关键辅材耗材 产品已进入产业化阶段[4] * 大型真空腔体 高精密框架 精密主轴等加工能力和量产规模位居国内前列[4] * 半导体零部件业务投入近十亿元 形成超大超精密腔体等差异化优势 产能紧张 客户需求旺盛[15] * 耗材业务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新加坡 韩国 日本和台湾地区)[15] **光伏装备业务与技术创新** * 光伏装备销售占比接近八成[17] * 推出Topcon提效EPD设备 出货量行业领先 通过多片叠加EPD可增效10瓦[5][6] * BC端无银多丝焊接设备开始测试送样 与多个头部客户达成合作并进行组件产品验证[5][6] * 在单晶炉等主打产品推进超导磁场等新技术发展[6] **碳化硅市场前景与判断** * 碳化硅发展拐点预计在2026-2027年出现 尤其在车用领域[3][11] * 8英寸芯片是未来确定性路线 将全面替代6英寸[7][11][24] * 车规端需求增长较慢 但工控端碳化硅市场异常火爆 大量取代传统硅材料[8] * 光学应用(如AR眼镜)因高折射率特性展现潜力 已开始稳定提供样品 计划年底将12英寸光学产品推向市场[9][19] * 英飞凌在马来西亚追加500亿投资用于8英寸和12英寸碳化硅芯片项目[8][11] **光伏行业趋势与应对策略** * 光伏行业已从底部走出 但仍需通过技术创新加快产能淘汰 实现健康发展[5] * 技术路线聚焦Topcon和BC(背接触) Topcon强调提效 BC致力于降本增效[10] * 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但通过共识与技术创新可逐步解决[5] **竞争格局与盈利前景** * 碳化硅行业竞争激烈 但前景乐观 先发企业优势明显[24] * 6英寸碳化硅衬底已无竞争力 成本占比降至20%以下 价格跌破2000元 8英寸整体成本约13000元但出芯片数量翻倍[24] * 未来产业链各环节需稳定利润才能健康发展[24][25] * 国内衬底厂商在良率和产品成本竞争上基本定型 未来三到五年内几家技术竞争力强的厂商将脱颖而出[27] **毛利率与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特别是第二季度 各业务板块毛利率有所下降 主要受材料等因素拖累[28] * 光伏设备板块占比大 但干锅端和金刚线端毛利不佳 光伏坩埚市占率超40%[28] * 半导体装备方面 大功率装备出货稳定且市占率高 毛利表现优异 Fiber端设备仍处于研发投入阶段[28] * 蓝宝石材料成为稳定盈利来源 占全球市场份额超50% 碳化硅材料预计2026下半年至2027年才能看到明显增量[28] **存货与供应链管理** * 光伏方面强调精益制造 几乎无库存[20] * 半导体产业长周期特性导致核心零部件长期备货 前几年石英砂供应紧张签订长期合同 存货主要包括发出商品[20] **存储与逻辑领域策略** * 关注28纳米 14纳米 7纳米甚至3纳米的先进制程 以及先进封装细分赛道创新[22] * 采取差异化布局策略 如外延端走小A路线[22] **晶圆薄膜沉积设备侧重** * 主要关注AOD(Atomic Layer Deposition)领域 选择在新的金属氧化物沉积上布局[23] **业务布局与财务报表** * 公司处于行业周期调整期和业务沉淀期 财务报表暂时未达预期 但竞争力保持领先 预计市场爆发时将获得良好财务回报[29] * 碳化硅需求不及预期因客户战略调整 产业链囤货与去库存 车企此前追求增程式汽车不需800伏平台[30] * 未来新车型将基本全部切换到碳化硅技术 800伏平台成为必需[30][31]
隆基绿能(601012):2025年半年报点评:盈利阶段性承压,坚定BC产品领先布局
民生证券· 2025-08-25 09:06
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3]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H1营业收入328.13亿元同比-14.83% 归母净亏损25.69亿元但较上年同期减亏 扣非净亏损33.04亿元亦减亏 主要因运营提效致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大幅下降 以及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减少[1] - 2025Q2营业收入191.61亿元同比-8.12%环比+40.35% 归母净亏损11.33亿元和扣非净亏损13.21亿元均环比收窄[1] - 公司计提减值准备11.67亿元 包括存货跌价准备7.61亿元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3.32亿元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0.49亿元 合同资产减值准备0.25亿元[1] - 公司坚持BC技术领先布局 HPBC2.0先进产能稳步爬坡 量产组件转换效率达24.8% 2025H1出货约4GW 畅销70多个国家或地区[2] - BC电池研发效率达27.81% 组件研发效率突破26% 刷新全球晶硅电池和组件效率纪录 预计2025年末HPBC2.0电池高效产能占比超60%[2] - 公司持续完善全球化布局 国内组件销量同比超70%增长 欧洲市场地位稳固 西班牙/澳大利亚/罗马尼亚等高价值细分市场突破性增长[3] - 硅片业务方面 外销N型硅片泰睿渗透率达90% 海外硅片销量同比大幅增长70%以上[3]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726.51/847.61/945.89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39/29.89/50.80亿元[3] - 以2025年8月22日收盘价为基准 对应2026-2027年PE为42X/25X[3]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2.0%/16.7%/11.6% 归母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62.4%/192.3%/70.0%[4] - 预计2025-2027年毛利率分别为4.64%/13.75%/16.18% 净利润率分别为-4.46%/3.53%/5.37%[4]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43/0.39/0.67元 每股净资产分别为7.59/7.99/8.66元[4] 经营数据 - 2025H1硅片出货量52.08GW 其中对外销售24.72GW 电池组件出货量41.85GW 其中组件出货量39.57GW[2] - 受光伏行业产品市场销售价格跌破行业成本线影响 公司经营亏损 增量不增收[2]
亚玛顿取得积木式拼接型光伏瓦片组件结构专利,扩大了光伏组件的使用面积
金融界· 2025-08-23 10:43
公司专利技术突破 - 公司于2024年9月申请并于2025年8月获得"积木式拼接型光伏瓦片组件结构"专利 授权公告号为CN223261476U [1] - 专利采用五层全贴合结构:正面无框玻璃层、上封装胶膜层、电池串层、下封装胶膜层和背面无框玻璃层 其中正背面玻璃层在头尾方向采用错位设计 [1] - 技术核心包括:正面玻璃长边侧设多个安装孔 错位位置设置沿长度方向的防水胶条 可与相邻背面玻璃层抵接形成防水结构 [1] 公司知识产权储备 - 公司累计拥有510条专利信息 63条商标信息 以及38项行政许可 [1] - 通过对外投资11家企业 参与71次招投标项目 展现业务拓展能力 [1] 公司基础信息 - 公司成立于2006年 注册资本1.99亿人民币 主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 - 企业位于常州市 属光伏组件细分领域技术型企业 [1]
行业调整入“深水区”,隆基绿能逆势减亏约27亿元,BC组件成 “破卷”利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3 05:08
行业整体状况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212.21GW 同比增长107% [2] - 制造端全面承压 电池和组件产量增速降至15%以下 多晶硅和硅片出现负增长 产业链价格持续探底 行业整体处于全面亏损局面 [2] - 行业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与同质化竞争问题 出现低价中标 虚假功率标注 以次充好等现象 扰乱市场秩序 [2] 公司经营表现 -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8.13亿元 较上年同期大幅减亏26.61亿元 [1] - 硅片出货量52.08GW 其中对外销售24.72GW 电池组件出货量41.85GW [6] - 销售费用同比下降37% 管理费用同比下降23% 存货周转天数同比减少26天 [6] - 资产负债率60.72% 有息负债率21.45% 财务健康水平行业领先 [6] 技术创新突破 - BC二代组件出货约4GW 畅销全球70多个国家或地区 [2] - HPBC 2.0技术实现全面量产 组件转换效率达24.8% 良率稳定在97%以上 [4] - HIBC组件量产效率达25.9% 功率突破700W 成为全球效率最高的工业化光伏产品 [4] - BC电池研发效率达27.81%(ISFH认证) BC组件研发效率突破26%(NREL认证) [4] - 获得各类授权专利3500多项 其中BC相关专利480项 [2] 产能建设进展 - HPBC2.0自有电池产能达24GW [4] - 陕西西咸新区 铜川HPBC2.0电池产能已开始逐步投产 渭北项目稳步推进 [4] - 与英发德睿 平煤隆基的协作产能已经开始逐步投产 [4] 技术生态构建 - 通过产业协作+专利布局+商密保护构建完整的BC技术生态圈 [3] - 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涵盖装备 辅材到原材料 [3] - 先进激光图形化 复合钝化 0BB等技术得到量产应用 [5] - 开发无银金属化 高密度组件封装技术 进一步拓展降本提效空间 [5] 政策环境变化 - 国家部委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明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 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 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6] - 政策导向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突破 [6]
英发睿能递表港交所 为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
智通财经· 2025-08-20 23:01
公司概况 - 英发睿能是全球领先的专业光伏电池片制造商,专注于P型和N型电池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3] - 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入选多个行业权威榜单,并参与编制多项行业标准 [3] - 公司产品通过法国碳足迹认证和德国南德认证,具备全球市场竞争力 [3] 市场地位 - 按2024年出货量计,公司是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全球市场份额达14.7% [3] - 2025年8月成为全球首个商业化N型xBC电池片的光伏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 [6] 产能与技术 - 2022年P型PERC电池片年产能5.7GW,2025年4月N型TOPCon电池片年产能达32.7GW [3] - 全部产能已转换为182mm及以上大尺寸电池片 [4] - N型TOPCon电池片量产测试光电转换效率超过27.1%,接近28.7%的理论极限 [6] - 2025年5月首期6.0GW N型xBC电池片生产线试生产 [6] 战略布局 - 在四川宜宾布局大规模先进电池片产能,与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同 [4] - 2024年在印度尼西亚设立首个海外制造基地,辐射东南亚、中东及欧美市场 [4] - 通过海外布局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的能力 [4] 财务表现 - 2022年收入56.43亿元,利润3.50亿元;2023年收入104.94亿元,利润4.10亿元 [7] - 2024年收入43.59亿元,亏损8.64亿元;2025年前四个月收入24.08亿元,利润3.55亿元 [7] - 2025年前四个月毛利率23.8%,较2024年全年-7.4%显著改善 [8]
【帝尔激光(300776.SZ)】业绩保持稳健增长,BC电池领域技术实现突破——2025年中报点评(殷中枢/郝骞)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8-14 23:04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H1实现营业收入11.7亿元,同比+29.2%,归母净利润3.27亿元,同比+38.37% [3] - 2025Q2营业收入6.09亿元,同比+33.81%,归母净利润1.64亿元,同比+61.91%,环比+0.26% [3] - 电池激光加工设备营业收入11.56亿元,同比+29.64%,毛利率47.57%,同比+1.16个pct [4] - 期间费用率13.84%,同比-6.05个pct,控费成效显著 [4] - 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和存货跌价准备0.56亿元,阶段性影响业绩 [4] 财务指标变化 - 合同负债15.80亿元,同比-17.09%,环比-9.51%,下游资本开支进度放缓 [5] - 存货17.53亿元,同比-11.45%,环比-0.32%,设备密集交付后规模下降 [5] - 应收账款及票据11.42亿元,同比+17.33%,环比-5.57%,公司持续加强控制 [5] 研发与技术突破 - 2025H1研发费用1.21亿元,同比-13.54%,占营收比重10.31% [6] - BC电池领域激光微刻蚀技术替代传统光刻工艺,简化流程并降低成本 [6] - 组件环节激光焊接整线解决方案提升焊接质量和稳定性 [6] - TOPCon技术路线LIF设备提升光电转换效率,TCP技术提升转换效率和组件功率 [6]
钟宝申:践行使命担当 做勇立潮头的奋斗者_陕西日报数字报-群众新闻网
陕西日报· 2025-08-14 22:38
公司荣誉与领导认可 - 公司董事长钟宝申荣获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1] - 公司被认可为全球领先的太阳能科技公司及陕西光伏产业龙头企业 [1] - 公司名称"隆基"源于兰州大学老校长江隆基 体现企业坚持实事求是和科学规律的理念 [1] 技术创新与研发实力 - 公司自主研发HPBC2 0组件效率达25 4% 打破晶硅组件效率世界纪录并终结海外厂商36年垄断 [2] - 公司自主研发HIBC硅电池转换效率达27 81% 创造HIBC硅电池效率世界纪录 [2] - 2024年研发投入约50亿元 占营业收入6 1% 2012至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超320亿元为行业最高 [4] - 截至2024年底获得授权专利3342项 其中BC电池组件专利超400项 [4] - 组建超3000人技术研发团队 与产业链企业 高校及研究机构形成创新生态 [4] - 全球首个BC生态协同创新中心于2024年8月揭牌 推动开放创新生态圈 [2] 全球业务与市场地位 - 业务覆盖单晶硅片 电池组件 分布式及地面光伏解决方案 绿色氢能装备等板块 [1] - 过去10年单晶硅片累计出货量全球第一 过去6年组件累计出货量稳居全球前两名 [4] - 全球已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中超30%硅片来自公司 [4] - 生产制造基地布局越南 马来西亚 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业务遍及160余个国家和地区 [4] 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参与 - 公司2010年发起设立隆基百分之一基金 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5] - 公司助力乡村振兴 支持教育事业 加入见义勇为基金会等公益组织 [5] - 公司获得中国红十字人道勋章等荣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