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N型TOPCon电池片
icon
搜索文档
【IPO前哨】赴港!中润光能半年狂赚12亿,海外收入占比飙升
搜狐财经· 2025-09-22 12:25
主营电池片产品,市场覆盖内外 中润光能是一家总部位于江苏的光伏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主营业务为N型及P型光伏电池片的生产与销售,具体产品包括单晶P型PERC电池片、N型 TOPCon电池片、多晶电池片。 此外,中润光能也为光伏发电设施提供的EPC服务及光伏组件部件销售,其中于2024年开始提供EPC服务,并于2025年开始光伏组件部件销售。 目前公司在江苏徐州、宿迁以及安徽滁州都设有生产基地,并在老挝万象也建立了一座生产基地。中润光能在招股书中称,公司境内生产基地的目标客户主 要来自中国及印度,而海外生产基地的目标客户主要来自海外市场,东南亚光伏电池片及组件生产基地生产的光伏电池片主要销往越南、美国、泰国及新加 坡等毛利率较国内市场相对高的市场。 目前港股市场已经聚集了众多光伏概念股,包括信义光能(00968.HK)、协鑫科技(03800.HK)、新特能源(01799.HK)、钧达股份(02865.HK)在内的 多家光伏企业已经覆盖了产业链的多个环节。 而就在近日,又有一家光伏企业——江苏中润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润光能")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拟在主板上市,中信建投国际和中信 证券为联席保荐人。 ...
全球出货量第三光伏黑马,闯关港股百亿IPO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14:55
公司业务定位 - 专注于专业化光伏电池片生产 坚持"只做电池片 做更优质的电池片"的战略定位 区别于行业普遍采用的垂直一体化模式[1] 公司发展历程 - 2016年成立 抓住光伏"领跑者计划"机遇进入光伏产业 最初名为安徽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 - 2025年5月更名为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总部迁往四川宜宾[4] - 创始人张发玉1986年开始创业 1990年创办上海浦东英发电子有限公司[2] - 2023年曾向上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后因发展战略和市场环境变化撤回[6] 股权结构与融资 - 张发玉家族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合计控制公司49.1%股份[4] - 四川宜宾国资通过四轮融资重仓持股 旗下资本合计持有26.51%股份[4] - 2025年7月完成C轮融资 宜宾高投及宜宾高投产业合计增资超10亿元 投后估值达86亿元[4] 产能与市场地位 - 拥有天长、宜宾、绵阳、印尼四大生产基地[5] - 截至2025年4月30日 N型TOPCon电池片年产能达32.7GW[5] - 2025年上半年光伏电池片出货量升至全球第三 N型电池片出货量达全球前二[5] 财务表现 - 2025年前四个月实现营业收入24.08亿元 净利润3.55亿元[5] - 2024年受光伏产业链价格下滑影响 营收骤降至43.59亿元 亏损超8亿元[5] 技术转型与客户结构 - 2022年关键决策转向N型TOPCon电池片技术 2024年成为行业主流[5] - 下游客户集中 报告期内最大客户为隆基绿能 营收占比最高达24.4%[9] - 2025年前四个月晶科能源跌出前五大客户之列 此前一直为第二大客户[10] 战略合作与海外布局 - 2024年12月与隆基绿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建设HPBC电池片项目[9] - 2025年2月与隆基绿能、五粮液新能源成立合资公司推动BC电池片项目落地[9] - 获得隆基绿能关于N型HPBC电池片的12项专利许可授权 授权期5年[9] - 印尼基地定位为辐射东南亚、中东及欧美市场的重要枢纽 计划到2026年6月新增年产能3GW[8] 行业环境与市场前景 - 2024年全球N型TOPCon电池片出货量达410.8GW[9] - 预计2025年N型TOPCon市场份额超80% 但市场规模增速将放缓至8.9%[9] - 专业化电池厂商面临行业巨头产业一体化布局和产能过剩的挑战[8]
花甲之年的张发玉,能否“闯出”港股百亿光伏IPO?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10:33
公司业务定位与模式 - 专注于专业化光伏电池片生产 不涉足垂直一体化模式 广告语为"只做电池片 做更优质的电池片" [1] - 拥有天长、宜宾、绵阳、印尼四大生产基地 截至2025年4月30日N型TOPCon电池片年产能达32.7GW [4] - 明确不进入组件领域 与英利、海泰等纯组件企业结成战略伙伴 自称是天合、隆基等头部企业的供应商 [7] 资本市场进展 - 近期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迈出资本化重要一步 [2] - 曾于2023年向上交所主板提交IPO申请 后因发展战略及市场环境变化撤回 [5] - 计划将港股募资的60%用于印尼基地建设和升级 [6] 股权结构与融资 - 张发玉家族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合计控制公司49.1%股份 [3] - 宜宾国资旗下资本重仓持股 包括宜宾高投等机构合计持有26.51%股份 [4] - 2025年7月完成C轮融资 宜宾国资机构增资超10亿元 投后估值达86亿元 [4] 经营业绩表现 - 2025年前四个月实现营业收入24.08亿元 净利润3.55亿元 [5] - 2024年受行业价格下滑影响 营收骤降至43.59亿元 亏损超8亿元 [5] - 报告期内客户集中度较高 前五大客户贡献主要收入 [10] 技术路线与产能布局 - 2022年转向N型TOPCon电池片技术并扩大产能 2024年该技术成为行业主流 [4][5] - 2024年宣布建设印尼制造基地 定位辐射东南亚、中东及欧美市场的重要枢纽 [6] - 计划在印尼二期新建五条生产线 到2026年6月新增年产能3GW [6] 行业地位与出货量 - 2025年上半年光伏电池片出货量升至全球第三 [4] - N型电池片出货量在上半年达到全球前二 [5] - 2024年全球N型TOPCon电池片出货量达410.8GW 预计2025年市场份额超80% [7] 客户合作与绑定 - 隆基绿能为报告期内最大客户 贡献营收占比最高达24.4% [7] - 2024年12月与隆基绿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建设HPBC电池片项目 [9] - 2025年2月与隆基绿能、五粮液新能源成立合资公司推动BC电池片项目落地 [9] - 获得隆基绿能关于N型HPBC电池片的12项专利许可授权 授权期5年 [9] 客户结构变化 - 2025年前四个月晶科能源跌出前五大客户之列 此前长期位居第二大客户 [10] - 与隆基绿能合作加深 2024年起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 [8]
安徽富豪携英发睿能冲刺IPO,2024年巨亏8.6亿,抱紧隆基绿能“大腿”
搜狐财经· 2025-08-26 11:23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达14.7% [3] - 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3年和2024年均登上GEI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 [3] - 公司总部于2024年5月从安徽迁至四川省宜宾市,并于2024年8月20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招股书 [3] 股权结构与融资历史 - 张发玉家族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合计控制公司49.1%的股份,采用家族式治理架构 [6] - 公司上市前完成4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宜宾高投、国家绿色基金等机构 [7] - 最近一次C轮融资于2025年7月29日完成,投后估值达85.94亿元人民币 [8] 财务业绩表现 - 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四个月营收分别为56.43亿元、104.94亿元、43.59亿元及24.08亿元 [12]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5亿元、4.1亿元、-8.64亿元及3.55亿元,2024年出现大幅亏损 [12] - 2025年前四个月营收同比增长111.2%,实现扭亏为盈 [22] 产品结构转型 - 2022-2024年P型PERC电池片营收占比从96.9%降至13.8%,2025年已完全停产 [14][19] - N型TOPCon电池片营收从2023年7.44亿元增长至2025年前四个月23亿元,占比达95.5% [15][19] - 公司2024年11月开始布局新一代N型xBC电池片技术路线 [9] 产能与技术指标 - 截至2025年4月30日,光伏电池片有效产能约10.9GW [20] - N型TOPCon电池片产能利用率从2023年79.9%提升至2025年97.8% [21] - N型TOPCon理论转换效率达28.7%,量产后转换效率为25.5% [18] 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2年49.7%降至2025年前四个月39.6% [27] - 隆基绿能始终为第一大客户,报告期内营收占比介于12.2%-24.4% [29] - 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从2022年52.8%降至2025年前四个月24.1% [29] 成本与价格趋势 - N型TOPCon电池片售价从2023年0.44元/瓦降至2025年前四个月0.32元/瓦 [23] - 毛利率从2022年11.9%降至2024年-7.4%,2025年前四个月回升至23.8% [23][34] - 海外营收占比从2022年3.2%提升至2025年前四个月24.5% [24] 资金与负债状况 - 存货从2022年2.65亿元增至2025年前四个月13.46亿元,增长超4倍 [31] -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从2022年8.75亿元增至2025年前四个月16.01亿元 [32] - 计息银行借款从2022年7509.9万元增至2024年6.83亿元 [32] - 资本负债比率从2022年7.1%升至2024年37.3%,2025年4月降至28.5% [32] 战略合作与合规情况 - 与隆基绿能成立合资公司,合作建设年产16GW HPBC电池片项目 [25] - 获得隆基绿能12项N型HPBC电池片专利许可授权,期限5年 [27] - xBC产线升级项目在取得节能审查前已投产,预计2026年完成环保验收 [27]
出货量全球第三,光伏“黑马”英发睿能闯关港交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5 13:03
公司IPO与融资计划 - 公司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 中信建投国际和华泰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1] - IPO募集资金净额60.6%用于建立及升级印尼基地 15.2%用于研发光伏电池片先进技术 15.2%用于优化销售渠道 9.1%用于营运资金 [1] - 2022年6月以来获得四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宜宾高投 宜宾睿能投资 宜宾高投产业 宜宾绿能 国家绿色基金 东合创投 建鑫投资等 [3] 产能与技术地位 - 公司为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 全球市场份额达14.7% [1][2] - 2025年前4个月N型TOPCon电池片年产能达32.7GW [2] - 2025年8月成为全球首家实现N型xBC电池片商业化的光伏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 [3] - 产能全部转换为182mm及以上大尺寸电池片 [2] - 在四川宜宾 绵阳 安徽天长和印尼设有生产基地 [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营收分别为56.43亿元 104.94亿元 43.59亿元和24.08亿元 [3] - 同期利润分别为3.50亿元 4.1亿元 -8.64亿元和3.55亿元 [3] - 2025年前4个月营收同比增长111% 净利润止亏转盈 [3] - N型TOPCon电池片营收占比从2023年7.1%提升至2025年前4个月95.5% [3] 客户结构与市场分布 - 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从2022年49.7%降至2025年前4个月39.6% [4] - 最大单一客户营收占比从2022年19.7%降至2025年前4个月12.2% [4] - 前五大客户几乎均为中国光伏组件制造商 [4] - 海外营收占比从2022年3.2%上升至2025年前4个月24.5% 主要市场为印度和越南 [4] 存货与成本结构 - 存货金额从2022年2.65亿元增至2025年前4个月13.46亿元 [5] - 存货周转天数从2022年15天增至2025年前4个月63天 [5] - 原材料成本占销售成本比例居高不下 [1] - 存货增加原因包括印尼基地投产需求增加 制成品数量上升 以及为硅棒拉制生产储备原材料 [5] - 存货周转天数增加原因包括扩大硅棒拉制规模 行业竞争导致周转放缓 海外销售交付周期更长 [5]
英发睿能港股IPO前毛利率异常上升 3年4次融资22亿、负债率仍达68%
新浪证券· 2025-08-25 10:36
上市申请与融资历史 - 公司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此前曾终止A股IPO申请[1][3] - 近三年内完成四轮融资 累计募资额22.24亿元[2][9] - IPO募集资金计划60.6%用于印尼基地建设 15.2%用于研发 15.2%用于销售渠道优化 9.1%用于营运资金[3] 财务业绩波动 - 2023年营收104.94亿元同比增长85.95% 净利润2.87亿元同比下降22.44%[3] - 2024年营收43.59亿元同比下降58.46% 净利润亏损7.29亿元[3] - 2025年前4个月营收24.08亿元同比增长111.22% 净利润3.55亿元实现扭亏[4] - 毛利率从2024年-7.40%跃升至2025年前4个月23.79%[5] 产能与技术结构 - P型PERC电池片利用率从2022年98.0%降至2025年前4个月0%[7] - N型TOPCon电池片利用率从2023年79.9%升至2025年前4个月97.8%[7] - 2025年4月末全部产能转换为182mm及以上大尺寸电池片[7] 行业竞争与运营压力 - 2024年全球N型TOPCon电池片出货量410.8GW 预计2025年市场份额超80%但增速放缓至8.9%[9] - 组件厂商垂直一体化趋势导致头部客户对外采购依赖度降低[8] - 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54.97天同比增加5倍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112.92天同比增加3倍[1][9] - 负债率持续走高 2024年末达68.37%[9] 市场地位与客户结构 - 按2024年出货量计算为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8] - 产品覆盖全球前十光伏组件供应商中的9家 2023年覆盖客户数从4家增至9家[1][8]
递表|「英发睿能」首次递表,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
新浪财经· 2025-08-25 02:54
公司上市与业务概览 - 公司于2025年8月20日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联席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及华泰国际 [1]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专业光伏电池片制造商,专注于光伏电池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覆盖P型和N型电池片 [1] - 2024年公司收入为43.59亿元人民币,净亏损8.64亿元人民币,研发开支2.81亿元人民币 [1] 技术研发与产品进展 - 公司于2021年布局210mm大尺寸P型PERC电池片生产线,截至2025年4月30日产能已转换为182mm及以上大尺寸电池片 [3] - 2022年公司大力发展N型TOPCon电池片技术,N型电池片出货量从2023年1.9GW上升至2024年18.1GW [3] - 2024年公司与主要客户就N型xBC电池片订立战略合作协议,2025年5月首期6.0GW生产线试生产,成为全球首个外销N型xBC电池片的专业工厂 [3] - 公司N型TOPCon电池片在测试量产转换效率(27.1% vs 行业26.5%)、温度系数(-0.29%/℃ vs 行业-0.30%/℃)和PID抗性(<3% vs 行业<5%)方面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4] 生产基地与收入构成 - 公司在四川宜宾、安徽天长、印尼及四川绵阳拥有四个生产基地,宜宾基地是境内最大生产基地 [4] - 公司主要收入来自销售光伏电池片,2024年N型TOPCon电池片收入占比81.2%(35.40亿元人民币),P型PERC电池片收入占比13.8%(6.02亿元人民币) [5] - 2025年前4个月N型TOPCon电池片收入占比大幅提升至95.5%(23.00亿元人民币) [5] 财务表现分析 - 收入从2022年56.43亿元增长至2023年104.94亿元,但2024年下降至43.59亿元(同比下降12.12%) [10] - 毛利率从2022年11.92%下降至2024年-7.40%,但2025年前4个月回升至23.79% [10] - 净利润从2022年3.50亿元下降至2024年净亏损8.64亿元(同比下降310.7%),但2025年前4个月实现净利润3.55亿元 [10] - 研发开支持续增长,从2022年1.25亿元增加至2024年2.81亿元(同比增长50.18%) [10] 行业市场前景 - 全球累计电力装机容量从2020年7,825.0GW增长至2024年10,085.0GW(CAGR 6.5%),预计2030年达16,234.4GW(2025-2030年CAGR 8.2%) [9] - 全球太阳能累计装机容量从2020年713.9GW增长至2024年1,976.8GW(CAGR 29.0%),预计2030年达6,437.4GW(2025-2030年CAGR 20.3%) [9] - 中国光伏电池片出货量从2020年121.9GW增长至2024年563.2GW,预计2030年达1,038.4GW(2025-2030年CAGR 10.0%) [12] - 2024年中国出口光伏电池片占比10.2%,预计该比例将持续上升 [12] 市场竞争地位 - 2024年全球N型TOPCon光伏电池片对外出货量157.0GW,公司出货量18.1GW,排名第四,市场份额11.5% [14] - 在全球专业化制造商中,公司N型TOPCon电池片出货量排名第三,市场份额14.7% [17] - 中国N型TOPCon电池片出货量预计2030年达766.1GW(2025-2030年CAGR 7.5%) [12] 公司治理结构 - 公司由张发玉先生担任董事长兼执行董事,负责战略规划和董事会监督 [20] - 张敏女士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负责关键业务和运营事务的全面管理 [20] - 张杰先生担任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负责销售策略制定和销售团队领导 [20] - 上市前股东结构中,张发玉先生直接持股0.85%,通过南京英发持股45.63%,宜宾市国资委关联方持股26.51% [20]
四川又一港股IPO!出货量全球第三的光伏黑马,张发玉家族掌舵、宜宾国资入股
搜狐财经· 2025-08-23 01:14
公司上市与市场地位 - 公司于2025年8月20日首次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联席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和华泰国际 [1] - 公司是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 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达14.7% [2][4] - 公司于2025年8月成为全球首个商业化N型xBC电池片的光伏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 [4] 产能布局与扩张计划 - 公司拥有天长、宜宾、绵阳、印尼四大生产基地 截至2025年4月30日N型TOPCon电池片年产能达32.7GW [6] - 公司计划到2026年6月新建五条生产线 计划新增年产能3GW [6] 财务表现 - 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四个月收入分别为56.43亿元、104.94亿元、43.59亿元、24.08亿元 [6] - 同期利润分别为3.50亿元、4.10亿元、-8.64亿元、3.55亿元 [6]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在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四个月分别为49.7%、56.5%、54.7%、39.6% [6]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 张发玉家族合计控制公司股东会49.10%投票权 宜宾国资相关企业持股26.51% 国家绿色基金持股7.86% [11] - 董事会包括4名执行董事:张发玉(董事长)、张敏(总经理)、张杰(副总经理)、施艳松(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 [13] 战略合作与产业布局 - 2025年2月联手五粮液集团、隆基绿能及宜宾国资合资成立宜宾英发德睿科技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0亿元 聚焦BC电池研发与生产 [15] - 2022年3月成立宜宾英发德耀科技有限公司 为首家落户宜宾的光伏企业 由张敏担任法定代表人 [15] 总部迁移与历史沿革 - 2025年5月将总部从安徽迁至四川宜宾 公司全称由"安徽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 - 公司成立于2016年6月 注册资本3.87亿元 隶属于英发集团 [4][9] 融资历程 - 自2022年6月以来完成四轮融资 投资者包括宜宾高投、国家绿色基金、金雨茂物等机构 [7] 管理层成就 - 总经理张敏曾率领公司完成宜宾基地一期产线建设及N型TOPCon产能改造 获2024年多项行业荣誉及2025年《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未来榜 [15]
全球第三大光伏电池龙头计划赴港上市
新浪财经· 2025-08-22 13:22
公司上市与市场地位 - 英发睿能于8月20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联席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和华泰国际 [2] - 公司2023年跻身全球光伏电池第四名 2024年上半年升至全球第三大光伏电池龙头 [2] - 按2024年出货量计 公司为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 全球市场份额达14.7% [4] 财务表现 - 2022年营收56.43亿元 利润3.5亿元 2023年营收104.94亿元 利润4.1亿元 [4] - 2024年受产业链价格下行影响 营收大幅下滑近60%至43.59亿元 亏损8.64亿元 [4] - 2025年1-4月营收24.08亿元 净利润3.55亿元实现扭亏 毛利率达23.8%创历史新高 [4] - 截至2025年4月末总资产130.27亿元 总负债84.45亿元攀升至近年高位 [9] 产能与技术布局 - 2022年P型PERC电池片产能5.7 GW 截至2025年4月N型TOPCon电池片年产能达32.7 GW [6] - N型TOPCon电池片量产测试光电转换效率超过27.1% [6] - 2023年与隆基绿能合作建设16 GW HPBC电池片项目 2025年5月首期6 GW N型xBC电池片生产线试生产 [7] - 2025年8月成为全球首个商业化N型xBC电池片的光伏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 [7] - 截至4月末所有产能均转换为182mm及以上大尺寸电池片 [7] 成本优势与产业链布局 - 2025年4月N型TOPCon电池片国内非硅成本0.1元/W 低于行业平均量产水平0.14元/W [8] - 拥有12 GW单晶硅拉棒项目 2023年12月产出首批硅棒以控制上游成本 [7] - 2024年在印度尼西亚设立首个海外制造基地 辐射东南亚、中东及欧美市场 [7] 市场销售与地域分布 - 2022-2024年及2025年1-4月海外收入分别为1.83亿元、3.42亿元、4.68亿元及5.9亿元 [12] - 海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3.2%提升至2025年1-4月的24.5% [12] - 销往美国的光伏电池片产品均产自印度尼西亚基地 [12] 股权结构与股东背景 - 张发玉家族合共控制公司约49.1%投票权 为典型家族企业 [12][13] - 南京英发为第一大股东持股45.63% 由张发玉持股36%、罗宝英持股24%、张敏持股20%及张杰持股20% [13] - 宜宾国资委旗下四家公司共同持有26.51%股份 包括宜宾高投(15.43%)、宜宾睿能投资(5.24%)、宜宾绿能(1.16%)及宜宾高投产业(4.68%) [17] - 国家绿色基金为第三大股东持股7.86% [18] - 公司2023年6月曾申请A股主板上市 后因发展战略及市场环境撤回申请 [19] 行业对标 - 全球第二大电池制造商中润光能2023年营收约113.2亿元 亏损13.63亿元 2024年3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20]
安徽大爷做光伏电池片:年入43.59亿,全球第三,港股上市
36氪· 2025-08-22 11:51
公司概况 - 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年8月20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是一家光伏电池片制造商 成立于2016年 总部位于四川宜宾 母公司为上海英发集团[1] - 公司拥有四个生产基地 分别位于四川宜宾 安徽天长 四川绵阳及印尼[1] - 创始人张发玉生于1963年9月 安徽天长人 曾参军并从事司机工作 1986年创办家庭作坊加工电视机配件 1991年在上海浦东创办英发电子有限公司 业务涵盖光伏电池 光伏电站 电子板块和产业运营四大板块[2] - 公司于2016年6月在安徽天长创立 2022年6月宣布在四川宜宾建设50GW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基地 2025年5月将总部搬迁至宜宾并更名[2] 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专注于光伏电池片制造 坚持不做组件 客户为光伏组件制造商 收入主要来自销售光伏电池片[3] - 光伏电池片分为N型和P型两种 P型成本较低但寿命短且转化效率低 N型寿命长且转化效率高但工艺复杂成本高[1] - 公司拥有N型和P型两种电池片产品 2024年按出货量计为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 全球市场份额达14.7%[1][3] - 公司TOPCon电池平均转化效率达27.02% 经中科院光伏检测中心认证[3] 财务表现 - 2022年 2023年 2024年及2025年截至4月30日止四个月 公司收入分别约为56.43亿 104.94亿 43.59亿 24.08亿元人民币[3] - 同期年/期内利润分别约为3.50亿 4.10亿 -8.64亿 3.55亿元人民币[3] 行业背景 - 光伏电池片是一种能将太阳光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薄片材料 通过硅材料受光激发产生电子流动形成电流[1] - 2016年"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光伏装机目标105GW 公司于当年进入光伏电池领域[2] - N型TOPCon是当下光伏产业主角之一 公司主要竞争对手包括通威股份 中润光能 捷泰科技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