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icon
搜索文档
刚刚!证监会等7部委联合发文!
梧桐树下V· 2025-05-14 12:48
政策举措总体框架 - 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聚焦构建与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1][7] - 政策涵盖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财政引导、央地联动及开放生态等7大领域15项具体措施 [2][3] - 核心目标为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破解科技创新融资堵点 [4] 创业投资支持措施 -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8] - 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至18个省份,允许保险资金参与试点并支持创投机构发债融资 [8] - 优化国有创投考核机制,按基金生命周期考核并允许容错退出,引导国资成为长期资本 [8] - 健全退出渠道:优化私募基金份额转让试点,开展实物分配股票试点,鼓励发展S基金 [9] 货币信贷创新机制 - 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扩大,支持范围覆盖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重点领域技改项目 [10] - 试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贷款占比提至80%、期限延至10年,银行可设科技支行及专项考核机制 [10] - 政策性银行需在职能范围内加大对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 [10] 资本市场改革方向 - 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上市,允许优质未盈利企业发行上市,优化并购重组制度 [12] - 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将优质科创债纳入做市品种,丰富银行间市场科创债券产品 [12] - 强化北交所改革试验田功能,研究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力的政策 [12] 科技保险与财政引导 - 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意见,探索共保体模式开展重点领域风险保障,鼓励险资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13] - 财政工具组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专项担保计划,落实创投税收优惠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 [14] 区域实施与开放生态 - 推广"创新积分制"精准画像科技型企业,与再贷款、担保计划形成联动机制 [15] - 重点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开展科技金融政策先行先试 [15] - 拓宽跨境融资渠道:优化QFLP试点,支持科技企业境外上市,推动"一带一路"科技金融国际合作 [16]
科技部、央行等七部门,重磅印发!
证券时报· 2025-05-14 08:41
政策文件概述 - 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聚焦科技金融体制构建,覆盖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等7大领域15项举措 [1] - 政策目标为引导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领域,解决"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堵点问题 [3] 创业投资支持措施 -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7] - 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试点至18个省份,允许保险资金参与股权投资试点,支持创投机构发债融资 [7] - 优化国有创投考核机制,按基金生命周期考核并建立容错机制 [7] - 完善退出渠道,开展私募基金份额转让试点和实物分配股票试点,鼓励发展S基金 [8] 货币信贷支持机制 - 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扩大,优化支持流程以覆盖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技改项目 [9] - 商业银行可设立科技支行,试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比例提至80%、期限延至10年) [9] - 政策性银行需在业务范围内支持科技创新 [9] 资本市场支持政策 - 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技术的企业上市,优化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制度,强化北交所改革 [10] - 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推动科创债纳入做市品种并丰富银行间市场产品 [10] 科技保险创新 - 制定科技保险发展意见,探索共保体模式覆盖重大技术攻关、网络安全等领域 [11] - 鼓励险资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11] 财政与区域联动 - 财政工具包括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及专项担保计划,落实创投税收优惠 [12] - 推广"创新积分制"精准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13个重点区域先行先试科技金融政策 [13] 开放生态建设 - 便利外资通过QFLP等渠道投资科技企业,支持跨境融资和境外上市 [14] - 七部门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加强政策协调与人才培育 [14]
七部门: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快讯· 2025-05-14 07:36
七部门: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智通财经5月14日电,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 部、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设 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将促进科技型企业 成长作为重要方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扩大到18个城市所在省份,支持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 点。支持创业投资机构、产业投资机构发债融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社保基金会在自身业务范围 和风险防控要求下开展股权基金投资,支持科技创新。优化管理机制,支持保险资金按市场化原则参与 创业投资,推进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引导理财公司、信托公司等依法依规参与创业投资。 ...
科技部等七部门: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快讯· 2025-05-14 07:35
科技部等七部门: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金十数据5月14日讯,《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到, 发挥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将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作为重要方向,培育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 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
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教育名家笔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28 01:19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 -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的使命 [5] - 战略支撑体现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汇聚卓越师资、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四个方面 [6] 人才培养与科研结合机制 -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研究型大学需通过科研训练培养本科生高阶思维、硕士生实战能力、博士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7] - 需发挥多学科优势建设科研平台,以重大科研任务锻造人才队伍,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7] 科研模式创新 - 坚持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根据学科特点动态调整两种模式的权重 [8] - 大科学时代科研活动呈现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率特征,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 [8] 评价体系改革 - 建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和长周期评价 [9] - 推动科研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从"跟踪式"转向"引领性",组织模式从"裂变式"转向"聚变式" [9] 学科交叉与平台建设 - 学科交叉融合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需打破专业壁垒调整学科体系以抢占科技制高点 [10] -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汇聚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需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提升能级水平 [12] 战略科学家培养 - 战略科学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少数,需完善培养机制并建立青年人才长周期激励机制 [13] - 通过自主培养与全球引才双路径,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13] 创新体系融合 - 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参与新型举国体制以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强国的倍增效应 [15] - 与区域经济构建创新融合体,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参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 [16] 大学治理转型 - 推动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向战略性研究型大学跨越,通过综合改革塑造发展新形态 [17] - 实施人才人事制度、学部制、机关大部制等改革,确立"双一流"建设加速跑的态势 [17]
时报观察丨超长期特别国债为扩内需促消费“添柴加薪”
证券时报· 2025-04-21 23:57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计划 - 今年将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 3万亿元 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 [2] - 首期将于4月24日开闸 聚焦20年、30年期品种 [2] - 具体投向包括8000亿元支持"两重"项目 5000亿元用于"两新"政策扩围 [2] - 其中3000亿元专项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同比增加1500亿元 [2] 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支持作用 - 超长期特别国债通过聚集私人储蓄转化为有效需求 实现供需同频共振 [3] - 对"两重"建设中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领域给予重点支持 加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3] - 一季度在政策支持下相关消费品保持两位数增长 反映扩内需成效 [2] 债券市场影响 - 增加安全资产供给 缓解低利率时代"资产荒"问题 [3] - 中国国债已具备全球安全资产潜力 境外机构年内增持逾2700亿元 [3] - 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密集落地 与超长债共同形成供给扩容 [2]
银华心怡一季报出炉!美的(000333.SZ)获李晓星大幅加仓 阿里巴巴(09988)遭减持
智通财经网· 2025-04-21 12:50
基金持仓变动 - 美的集团获大幅加仓成为头号重仓股 持有417万股 公允价值3.27亿元 占基金净值6.07% [1][2] - 新进持仓前十包括比亚迪A股831,500股(公允价值3.12亿元/净值占比5.78%) 中国移动348.85万股(2.70亿元/5.01%) 小米集团561.4万股(2.55亿元/4.73%) 美团139.94万股(2.01亿元/3.73%) [1][2] - 阿里巴巴减持至221.79万股(公允价值2.62亿元/净值占比4.86%) 中芯国际减持至597.95万股(2.54亿元/4.72%) [1][2] - 五粮液和香港交易所退出持仓前十 [1] 投资组合配置 - 股票持仓占基金总资产比例89.74% [2] - 前十大重仓股包含贵州茅台202,417股(公允价值3.16亿元/净值占比5.86%) 宁德时代124.12万股(3.14亿元/5.82%) 腾讯控股68.22万股(3.13亿元/5.81%) [2] 业绩表现 - A类基金份额净值2.7219元 净值增长率14.79% C类份额净值2.6699元 增长率14.62% 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2.64% [3] 投资策略方向 - 维持超9成权益仓位 看好港股科技/港股消费/港股红利/A股消费/A股制造业 [3] - 聚焦新质生产力与科技自立自强领域 包括AI/半导体国产替代/国防科技 [3] - 重点关注国内AI产业进展 Deepseek加速行业发展 互联网厂商呈现产品端与资本开支端积极信号 [3] 消费行业展望 - 预计2025年消费投资环境较2023-2024年明显改善 消费群体呈现分层化/理性化/情绪价值追求特征 [4] - 看好现金流好且估值低位的A股消费股 [3]
【投资者点题 代表委员共答】助力科技创新 资本市场大有可为、必有作为
证券时报· 2025-03-07 00:33
近期,中国在人工智能(AI)领域展现的科技实力受到全世界瞩目,也让国人心潮澎湃。作为一名投资者,我很关心资本市场如何助力科技创新, DeepSeek等公司能否在A股上市? ——证券时报读者 这位网友的提问代表了民众的关切。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资本市场如何助力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 先看一组数据:自科创板开板以来,共有23家未盈利的创新药企先后上市,在科创板合计首发募资近700亿元,为相关企业持续加码研发、发力创新提供了保 障。截至2024年,这些公司已全部实现核心产品的上市或上市申请获受理,诸多研发创新成果正落地生"金",且推动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药站上世界舞 台。 证监会主席吴清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的表态,更是让科技创新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他表示,资本市场将加快健全专门针对 科技型企业的支持机制,聚焦科技创新活跃、体现新质生产力方向的领域,用好"绿色通道"、未盈利企业上市等制度,稳妥实施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等更 具包容性的发行上市制度,更精准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 当然,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企业不仅只有上市一条路,创投、科创债等都可以有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
证监会发布· 2025-03-05 09:43
总体要求 -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宗旨 支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1] -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强化金融政策和科技产业财税等政策衔接配合[1] - 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统筹发展和安全[1] 发展目标 - 到2027年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融资可得性和金融产品服务供需适配度持续提升[2] - 科技金融体系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需求更相适应[2] -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进展 数字化金融监管能力有效提升[2] 科技金融领域 - 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3] - 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关键枢纽作用 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3] - 发展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 壮大耐心资本 支持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 绿色金融领域 -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统筹对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支持 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3] - 引导金融机构将绿色低碳转型因素纳入资产组合管理考量 丰富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服务[3] - 推动金融机构逐步开展碳核算和可持续信息披露 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3] 普惠金融领域 - 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推动普惠小微贷款增量扩面提质[4] - 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水平 支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4] - 加大对残疾人退役军人新市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群体就业就学金融支持力度[4] 养老金融领域 - 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 为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单位及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提供便捷金融服务[4] - 加强养老资金投资管理 推动实现养老金稳健增值 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4] - 探索与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有效衔接 加大涉老非法金融活动防范和打击力度[4] 数字金融领域 - 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增强数字化经营服务能力 加快数字金融创新[5] - 构建安全高效数字支付服务体系 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5] - 依法合规推进金融数据共享和流通 加大公共信用信息对金融领域开放共享力度[5] 金融机构体系 - 国有商业银行全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当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6] - 中小银行提供专业化精细化金融服务 保险机构加强保险保障和投融资支持[6] - 证券期货基金私募股权投资等机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提升投资能力[6] 产品服务体系 - 规范发展贷款+外部直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服务[7] - 稳妥发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等担保贷款 基于碳足迹信息丰富绿色金融产品[7] - 鼓励增加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 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7] 债券市场建设 - 推动公司债券扩容 扩大重点领域债券发行规模 发展科技创新债券碳中和债券等特色产品[10] - 加大绿色小微三农等专项金融债券发行力度 支持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10] - 完善科技创新债券发行管理机制 通过信用保护工具担保等方式提供增信支持[10] 股权市场服务 - 健全资本市场功能 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10] - 深化多层次股权市场错位发展 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包容性[10] - 优化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募投管退制度体系 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资布局力度[10] 跨境金融服务 - 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 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向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聚集[11] - 便利绿色项目跨境融资 扩大跨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外汇管理政策试点范围[11] - 推动银行健全汇率风险管理服务长效机制 丰富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应用场景[11] 配套设施建设 - 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流转市场 建设创新积分数据库[12] - 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 健全环境权益统一确权登记和交易体系[12] - 健全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 加快建设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12] 政策引导机制 - 科学设计精准实施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提供良好货币金融环境[14] - 优化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增信分险作用[14] - 完善企业科技含量评价指标体系 全面推行创新积分制[14] 改革试点推进 - 深入推进科创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改革试验区建设 做好经验复制推广[14] - 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依法合规先行先试 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协同联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