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

搜索文档
鹤岗:以科技创新激活石墨资源 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高地
搜狐财经· 2025-08-27 14:22
行业战略定位 - 中国矿业联合会为鹤岗市萝北县命名揭牌"中国石墨之城" 彰显其作为全球重要石墨产业基地的战略地位 [3] - 鹤岗市将石墨新材料产业作为城市转型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 构建"1+N"产业发展体系 [7] - 通过"保护性开发+全链式发展"模式打造高端石墨产业集群示范区 形成以新能源材料为主体、多链条协同的产业格局 [8] 资源储备与产能 - 萝北县拥有全球最大单体晶质石墨矿——云山石墨矿区 被誉为"亚洲第一矿" [3] - 鹤岗石墨矿石资源总量达22.89亿吨 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7] - 已建成全球单体储量与生产规模双第一的600万吨/年绿色智能石墨矿山 黑龙江石墨提纯加工中心技术领先 [7] - 五矿石墨年产1200万吨绿色智能石墨矿山二期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7] 技术研发突破 - 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与中国五矿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成立技术研发和示范中心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5] - 中国五矿集团已实现从实验室研发到连续化生产的全流程突破 推出多款高端石墨产品并获得良好市场反馈 [5] - 团队正全力突破"卡脖子"技术 加大装备投入 短期内有望实现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国产化 [5] 产品矩阵升级 - 产品从最初石墨精粉、球形石墨拓展至高纯石墨、负极材料、石墨烯粉体、石墨烯润滑油等高附加值产品 [7] - 形成"资源+产能+技术+新材料"一体化集群 成为国内具有较强市场话语权的石墨新材料生产基地 [7] 绿色发展布局 - 以零碳园区建设为突破口谋划国家级零碳园区试点 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 [7] - 零碳园区建设将为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产业深度脱碳及适应国际绿色贸易规则提供重要支撑 [8] 产业链协同 - 依托中国五矿、溢祥石墨等龙头企业实施"延墨"工程 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5] - 争创国家级石墨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 使"石墨之城"成为高质量发展引擎 [5]
建好零碳园区是破解绿色壁垒的关键抓手
经济日报· 2025-08-27 09:17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并部署8个方面重点任务 [1] - 零碳园区建设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应对国际绿色壁垒、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抓手 [1] 国际绿色贸易形势与挑战 -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并拟扩展至下游制成品,中国作为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国(2024年进口额5178亿欧元,占非欧盟国家进口总额21.3%)将面临重大冲击 [2] - 钢铁、铝等原材料行业首当其冲,若进一步覆盖下游产品,汽车、机械、家电等行业碳成本也将显著上升 [2] - 环境技术标准、绿色包装和标签要求、碳足迹等绿色壁垒持续趋严 [2] 零碳园区建设现存短板 - 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体系不健全 [2] - 能源与产业结构存在错位问题 [2] - 绿电绿证等认证缺乏国际衔接与互认 [2] - 绿色金融支撑不足 [2] 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建设 - 建立园区统一的能碳数据管理平台,覆盖碳排放采集、核算、验证、报告全流程 [3] - 推动与国际主流碳核算和报告规则兼容,构建出口产品能耗与碳足迹可追溯系统 [3] - 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建立碳足迹核算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3] - 强化碳数据在绿色金融、碳资产管理、低碳产品认证等领域的应用 [3] 绿色认证与国际互认体系 - 以零碳园区为试点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开展绿色认证合作 [4] - 引入国际权威第三方认证机构提供绿色认证、碳足迹审核和合规服务 [4] - 加快园区绿电消费标准与国际核算和认证体系对接 [4] - 推动碳标签、绿电等绿色产品标准的国际协同与互认 [4] 能源结构与产业协同发展 - 探索"以绿制绿"模式确保能源端与产品端的低碳属性 [5] - 能源优势地区发展绿电制氢、储能、新能源装备制造 [5] - 资源密集型地区加快传统产业低碳改造与绿色升级 [5] - 沿海外向型地区聚焦绿色航运、绿色物流和出口导向型低碳制造 [5] 绿色金融支撑体系 - 构建多层次差异化金融支持体系,开发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专属产品 [5] - 将能源转型、工艺改造、碳管理能力建设纳入绿色融资范围 [5] - 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设立零碳园区专项贷款或贴息机制 [5] - 形成"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金融"良性循环 [5]
CBCSD第二十一届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报告会: AI浪潮推动能化行业可持续转型
中国化工报· 2025-08-27 06:42
人工智能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 人工智能已成为各行业实现环境目标、提升资源管理效率和减少碳排放的重要工具 [1] - AI技术浪潮将推动工商行业转型升级并助力行业迈向智能化新阶段 [1] - 通过AI技术解决能源和公用工程管理问题对企业节能减碳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某石化公司引入相关工具后每年可节约物料价值3000万美元 [1] 零碳工业园区建设重点 - 需重点建设数字化碳资产管理系统和多元协同资源利用机制 [1] - 需整合政府、企业及金融力量推进能源系统示范和商业模式创新 [1] - 应围绕国际化零碳贸易园区建设和绿色供应链体系构建推进零碳目标实现 [1] 能源系统数智化转型实践 - 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可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2] - 需协同构建多能融合数字基座并联合攻关能源转型核心技术 [2] - 通过提升电气化水平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2] 碳核算体系创新与国际衔接 - 正探索应用AI和实时数据结合新型碳核算框架减少范围3排放 [2] - 通过释放ESG投资价值构建共同脱碳方法加速全球气候行动 [2] - 需建立全球统一碳核算体系并将中国实践与国际标准衔接以释放创新价值 [2]
产经观察|零碳园区,降碳“三部曲”
人民日报· 2025-08-27 02:08
零碳园区定义与政策背景 - 零碳园区通过规划、技术和管理使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净零条件 是国家推进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 [1] -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零碳园区并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改造 [1] - 建设零碳园区可为建设零碳社会积累经验、探索路径和打造样板 [1] 绿电直供与能源结构转型 - 江苏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通过13.76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实现绿电直供 物理可溯源绿电专线保障企业使用 [3] - 绿电直供解决企业无法证明使用绿电的问题 实现供给电量清晰物理溯源 [3] -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预计到2030年企业可溯源绿电消费占比达85%以上 [4] - 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新建独立配电网和220千伏变电站 配套38.5万千瓦风光储项目 年直供绿电9亿千瓦时 [4] 智能能源管理系统 -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部署智能物联网源荷互动控制系统 毫秒级预测发电量并实时匹配用电需求 [4] - 系统打通源、网、荷、储数据环节 平抑新能源波动性 [4] -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建设能碳智慧管理平台 提供碳排放核查、绿电绿证获取和碳核销等一站式服务 [10] 单位能耗碳排放标准 - 国家创新提出单位能耗碳排放作为零碳园区核心指标 年综合能源消费量20-100万吨标准煤的单位能耗碳排放需≤0.2吨/吨标准煤 年消费量≥100万吨的需≤0.3吨/吨标准煤 [5][6] - 当前全国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约为2.1吨/吨标准煤 零碳园区需较全国平均水平下降90%左右 [6] - 重点任务包括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 [6] 产业结构优化与绿色制造 - 盐城联鑫钢铁将70吨电弧炉升级为100吨绿色节能电炉 年消纳6万千瓦时绿电并减少碳排放超26万吨 [7] -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发展光伏、氢燃料电池及绿氢设备制造产业链 远景动力电池工厂一期投产、华景4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首期10万吨投产 [7] - 绿色能源吸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消纳绿色能源的良性循环形成 [8] 资源循环与智慧管理 -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实现污水近零排放 95%污水重复利用 年节约淡水资源3400万立方米 微量元素资源化回收生成氯化钠和硫化钠 [10] - 《通知》设置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产品单位能耗、工业固废利用率等5项引导性指标 [10] - 提升能碳管理能力、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和加强技术应用被列为重点任务 [10] 系统化建设与政策支持 - 零碳园区建设需系统谋划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管理智慧化和设施低碳化 [11] - 国家将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 在试点探索、项目建设和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 [11] - 鼓励园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谋划建设路径 确保技术方案可操作和工程项目可落地 [11]
陈超凡:建好零碳园区破解绿色壁垒
经济日报· 2025-08-27 00:14
零碳园区建设政策背景 -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 支持有条件地区建设零碳园区并部署8个方面重点任务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应对国际绿色壁垒的战略举措 [1] 国际绿色贸易形势 -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2026年正式实施 可能扩展至下游制成品 我国是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国 2024年欧盟自我国进口5178亿欧元 占非欧盟国家进口总额21.3% [2] - 碳关税将冲击钢铁、铝等原材料行业 若覆盖下游产品将使汽车、机械、家电等行业碳成本显著上升 [2] - 环境技术标准、绿色包装要求、碳足迹等绿色壁垒持续趋严 [2] 零碳园区建设现存短板 - 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体系不健全 能源与产业结构错位 [2] - 绿电绿证认证缺乏国际衔接与互认 绿色金融支撑不足 [2] 碳数据管理体系建设 - 建立园区统一能碳数据管理平台 覆盖碳排放采集、核算、验证、报告全流程 [3] - 推动与国际主流碳核算规则兼容 构建出口产品能耗与碳足迹可追溯系统 [3] - 加强碳数据标准与绿色贸易标准协同 加快制定碳足迹核算和绿色产品分类统一规范 [3] 企业碳管理实施路径 - 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推动龙头企业建立碳足迹核算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3] - 带动上下游企业采集、披露与优化碳数据 塑造协同减排产业链生态 [3] - 强化碳数据在绿色金融、碳资产管理和低碳产品认证等领域应用 [3] 绿色认证国际互认 - 以零碳园区为试点 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开展绿色认证合作 [4] - 引入国际权威第三方认证机构 提供绿色认证和碳足迹审核服务 [4] - 加快园区绿电消费标准与国际核算认证体系对接 [4] 绿色供应链建设 - 推动龙头企业、国际采购商与物流服务商组建绿色供应链联盟 [4] - 制定统一减排目标和认证标准 推动碳标签和绿电标准的国际协同互认 [4] 能源与产业协同发展 - 探索"以绿制绿"模式 确保能源端与产品端的低碳属性 [5] - 能源优势地区发展绿电制氢、储能和新能源装备制造 [5] - 资源密集型地区加快传统产业低碳改造与绿色升级 [5] - 沿海外向型地区聚焦绿色航运、绿色物流和出口导向型低碳制造 [5] 绿色金融支持体系 - 构建多层次差异化金融支持体系 开发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专属产品 [5] - 将能源转型、工艺改造和碳管理能力建设纳入绿色融资范围 [5] - 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设立零碳园区专项贷款或贴息机制 [5]
零碳园区,降碳“三部曲”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26 23:57
零碳园区政策与标准 -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 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 [2] - 创新提出单位能耗碳排放作为评判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 年综合能源消费量20万至100万吨标准煤的单位能耗碳排放需≤0.2吨/吨标准煤 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万吨标准煤的单位能耗碳排放需≤0.3吨/吨标准煤 [5] - 当前全国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约为2.1吨/吨标准煤 零碳园区建成后单位能耗碳排放要较全国平均水平下降90%左右 [5][6] 绿电直供与能源转型 - 江苏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通过13.76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生产绿电 采用绿电直供模式实现物理可溯源 预计2030年园区企业可溯源绿电消费占比可达85%以上 [2][3] - 内蒙古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新建独立配电网和220千伏变电站 配套38.5万千瓦风光储项目 投用后一年可向园区直供绿电9亿千瓦时 [4] - 通过智能物联网源荷互动控制系统实现毫秒级发电量预测和实时用电需求匹配 打通源网荷储数据环节 [5] 产业结构优化与绿色制造 - 盐城市联鑫钢铁将70吨电弧炉升级为100吨绿色节能电炉 每年可消纳6万千瓦时绿电并减少碳排放超26万吨 [7] -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加快发展光伏 氢燃料电池及绿氢设备制造产业链 远景动力电池工厂一期已投产 华景4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首期10万吨已投产 [7] - 通过绿色能源吸引绿色产业 绿色产业消纳绿色能源的良性循环模式 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 [8] 能碳管理与智慧化建设 -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建设能碳智慧管理平台 实时监控碳排放总量 日外购电力 重点企业能耗等数据 提供碳排放核查 绿电绿证获取等一站式服务 [9] - 《通知》设置清洁能源消费占比 园区企业产品单位能耗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等5项引导性指标 要求提升能碳管理能力和资源节约集约水平 [10] -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实现污水近零排放 95%污水可重复利用 年节约淡水资源约3400万立方米 并从工业污水中回收氯化钠 硫化钠等资源 [10] 系统化建设与政策支持 - 零碳园区建设需要系统谋划能源清洁化 产业绿色化 管理智慧化 设施低碳化 [10] - 国家将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 在试点探索 项目建设 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10] - 零碳园区是培育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能够推动绿色能源匹配制造业升级 催生绿色发展新技术 新模式 新业态 [8][9]
零碳园区,降碳“三部曲”(产经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8-26 22:22
零碳园区定义与政策背景 - 零碳园区指通过规划、技术和管理使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净零"条件的园区 [2] -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有条件地区建设零碳园区并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改造 [2] - 建设零碳园区是推进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并为建设"零碳社会"积累经验 [2] 绿电直供与能源结构转型 - 江苏大丰港零碳产业园通过13.76兆瓦光伏电站实现绿电直供 物理可溯源绿电传输 [3] - 园区通过专线供电架构实现绿电独立消纳路径 多余电力接入大电网 [3] -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新建220千伏变电站配套38.5万千瓦风光储项目 年直供绿电9亿千瓦时 [4] -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计划2030年实现企业可溯源绿电消费占比85%以上 [4] - 鄂尔多斯园区通过智能物联网源荷互动控制系统实现毫秒级发电预测与用电需求匹配 [4] 零碳园区核心指标与要求 - 采用"单位能耗碳排放"作为核心指标 分为两类标准:年能耗20-100万吨标准煤园区需≤0.2吨/吨标准煤 年能耗≥100万吨园区需≤0.3吨/吨标准煤 [5] - 当前全国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约为2.1吨/吨标准煤 零碳园区需较平均水平下降90% [5] - 设置5项引导性指标包括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产品单位能耗、工业固废利用率等 [10] 产业结构优化与绿色产业 - 盐城联鑫钢铁改造70吨电弧炉为100吨绿色电炉 年消纳6万千瓦时绿电并减少碳排放26万吨 [7][8] -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发展动力电池、磷酸铁锂材料、光伏及氢能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8] - 园区通过绿色能源吸引绿色产业形成"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能源消纳"良性循环 [8] - 2028年绿氢制储运加用项目投运后将进一步降低产品碳足迹 [8] 智慧化管理与资源循环 - 大丰港零碳产业园通过能碳智慧管理平台实现碳排放核查、绿电绿证获取等一站式服务 [10] - 鄂尔多斯园区实现污水95%重复利用 年节约淡水资源3400万立方米 并从污水中回收氯化钠等资源 [11] - 重点任务包括提升能碳管理能力、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及加强先进技术应用 [10] 系统化建设与政策支持 - 零碳园区建设需系统推进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管理智慧化和设施低碳化 [11] - 国家将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并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 [11] - 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提升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比例 缓解电网消纳负担 [6]
建好零碳园区破解绿色壁垒
经济日报· 2025-08-26 21:57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并部署8个方面重点任务 [1] - 零碳园区建设是锚定双碳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 也是应对国际绿色壁垒和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抓手 [1][2] 国际绿色贸易形势 -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并拟扩展至下游制成品 我国作为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国(2024年进口额5178亿欧元占非欧盟国家进口总额21.3%)将面临重大挑战 [2] - 钢铁 铝等原材料行业首当其冲 若进一步覆盖下游产品则汽车 机械 家电等行业碳成本将显著上升 [2] - 环境技术标准 绿色包装和标签要求 碳足迹等绿色壁垒持续趋严 [2] 当前建设短板 - 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体系不健全 能源与产业结构错位 绿电绿证认证缺乏国际衔接与互认 绿色金融支撑不足 [2] - 需通过可溯源能源供给 全流程碳足迹管理和低零碳技术应用提升绿色贸易适应力 [2] 碳数据管理体系建设 - 建立园区统一的能碳数据管理平台 覆盖碳排放采集 核算 验证 报告全流程 推动与国际主流碳核算规则兼容 [3] - 依托区块链 大数据 物联网技术构建出口产品能耗与碳足迹可追溯系统 [3] - 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推动建立碳足迹核算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3] - 强化碳数据在绿色金融 碳资产管理 低碳产品认证等领域的应用 [3] 绿色认证与国际衔接 - 建立国际互认的绿色标签体系 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开展绿色认证合作 [4] - 引入国际权威第三方认证机构提供绿色认证 碳足迹审核和合规服务 [4] - 加快园区绿电消费标准与国际核算认证体系对接 推动标准制定和认证衔接 [4] - 推动组建绿色供应链联盟 制定统一减排目标和认证标准 [4] 能源与产业协同发展 - 探索以绿制绿模式确保能源端与产品端的低碳属性 [5] - 能源优势地区可发展绿电制氢 储能 新能源装备制造 资源密集型地区加快传统产业低碳改造 沿海外向型地区聚焦绿色航运 绿色物流和出口导向型低碳制造 [5] - 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绿色金融支持体系 开发绿色信贷 绿色保险 绿色债券等专属产品 [5] - 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设立零碳园区专项贷款或贴息机制 [5] - 形成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金融良性循环 [5]
零碳园区 降碳“三部曲”(产经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8-26 21:54
零碳园区,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 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在内蒙古,这里的零碳产业园也在加快用能结构转型。在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园区内新建了一个 独立于原有电网的配电网和1座220千伏变电站,与园区直连。在电源侧配套了38.5万千瓦的风光储项 目,投用后一年可向园区直供绿电9亿千瓦时。 当前,我国已进入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面临着新能源消纳压力增大、高耗能行业深度降碳困难等 挑战,亟待通过政策、技术、模式等方面创新实现"破局"。建设零碳园区,正是推进绿色转型的重要抓 手。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 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 "建设零碳园区不仅对碳减排有直接贡献,更重要的是通过园区层面'零碳细胞'的实践,为建设'零碳社 会'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打造样板。"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建设零碳园区,各地有何探索实践?记者在江苏、内蒙古等地进行了采访。 降能耗—— 因地制宜使用绿电,加快园区用能结构 ...
轻工业迈向“碳值竞争”新阶段
消费日报网· 2025-08-26 02:58
文章核心观点 - 碳标签体系正推动轻工业绿色转型 通过量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实现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碳转变 并激活市场内生动力 提升国际竞争力 [1][5][7] 政策与战略推进 - 国家层面政策持续释放红利 2024年《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5年《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进一步聚焦产业实践 [2]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计划在"十五五"期间选树100家绿色制造标杆企业 企业需满足制定低碳发展战略 进行低碳化改造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低碳化等条件 [2] - 标杆企业遴选重点面向出口导向型和技术引领型企业两类试点方向 [3] 标准体系建设 - 各轻工行业加快建立碳足迹标准体系 照明电器协会发布灯具、光源及控制装置碳足迹核算团体标准 家用电器协会推出家电碳足迹核算通则和冰箱、空调碳核算细则 自行车协会制定电动自行车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 [4] - 行业构建"统一框架+细分适配"的双层标准体系 明确全生命周期核算边界和数据溯源规则等共性标准 同时针对细分领域制定差异化指南 如塑料重点核算原料环节 食品包装纳入冷链能耗 [5][6] - 优先聚焦高碳排放、高市场流通量及政策关联度高的重点品类 如家电、造纸、食品接触包装等 这类品类减排潜力大、消费端认知度高 [6] 转型路径与机制创新 - 碳标签推动轻工业实现"三个转变":从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碳 从成本竞争转向"碳值竞争" 从传统制造转向数字绿色融合 [5] - 家电企业需覆盖原材料、生产到使用的全链条碳排放 倒逼其选用低碳钢材、光伏供电并优化节能设计 造纸企业从源头选择可持续木材 改用生物质燃料替代燃煤 [5] - 低碳家电凭借碳标签进入绿色采购清单并获溢价 造纸企业的合规碳标签产品虽成本略高 却因下游偏好实现订单增长 [5] - 碳标签通过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信息的强制披露 构建"市场认可+价值变现"的正向激励 企业低碳投入通过碳标签转化为产品竞争力 获得绿色采购溢价等市场回报 [7] - 碳标签激活"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 让消费者和下游采购商通过"用脚投票"筛选低碳产品 倒逼企业主动减排 [7] - 碳标签以全链条碳足迹核算为纽带 推动核心企业向上下游传导减排要求 实现供应链整体低碳转型 [7] 中小企业支持措施 - 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将牵头建设"碳标签公共服务平台"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平台" 提供低门槛核算模板 自动抓取企业能源与生产数据 支持批量生成碳标签报告 [8] - 开展分层培训 推动链主企业共享数据与经验 先接入平台的企业能更早抢占市场先机 在未来行业标准制定中拥有更大话语权 [8] 国际接轨与贸易突破 -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碳标签认证分级制度成为轻工业突破贸易壁垒的重要方向 当前欧盟CBAM等机制形成新的贸易壁垒 [9] - 推动碳标签体系与ISO、GHG Protocol和欧盟PEF等国际标准对接 帮助企业通过一次核算同时满足国内外市场合规要求 避免重复认证 [9] - 推进与欧盟数字产品护照(DPP)等机制的互认和试点合作 降低出口企业合规成本 [9] - 建立碳数据行业标准 明确数据采集、留存和使用规范 加强与金融、电商、物流、海关等部门跨界合作 让碳标签成为在绿色金融、政府采购和跨境贸易中实际流通的价值凭证 [9] 发展目标 - 到"十五五"末 轻工业整体碳排放强度比现在下降大约20% 绿色产品占比提升到50%以上 重点行业占比达到60% [10] - 六成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数字化碳核算 十万件以上的产品获得碳标签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