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多样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绿色金融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20 11:23
公司绿色金融举措 - 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提供1.93亿元绿色贷款支持哈尔滨极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1] - 贷款资金用于场馆硬件升级和科普教育功能提升[1] - 通过金融支持催生极地冰雪研学项目包括"极地奇妙夜"和"企鹅驯养师"等公众体验活动[1] 项目社会效益 - 哈尔滨极地公园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展览和活动传播生物多样性知识[1] - 项目将珍稀动物资源与生物科技资源融合使环保理念转化为可感知体验[1] - 金融支持搭建生态科普桥梁促进公众环保意识提升[1]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持续探索绿色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模式和新路径[1] - 通过金融活水滋养万物生灵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
国家公园体系持续完善 四川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升至185只
新华网· 2025-08-20 03:45
大熊猫保护成效 - 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从178只上升至185只 [1] -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累计完成33万余亩栖息地修复 [1] - 实施生态廊道建设2万余亩 [1] 国家公园体系建设进展 - 中国拟将占陆域国土总面积超10%的110多万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地纳入国家公园 [1] - 第一批国家公园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120余处 [1] - 2015年开展体制试点 2021年正式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 [3] 技术创新与应用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实现每小时完成9小时鸣唱的声学特征分析技术突破 [5] - 通过创新算法实现海南长臂猿声纹特征的快速提取 [5] - 时空智能技术应用于国家公园安全隐患监测预警 [3] 国际影响与认可 - 国家公园体系创新实践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宝贵经验 [1] - 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成就成为多国借鉴的典范 [3] - 世界自然基金会认可中国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3]
宁波走好绿色路绘好美丽篇
新华网· 2025-08-20 02:26
环保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 - 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运营的废弃渔具回收项目已从2个环保舱拓展至11个 覆盖宁波主要渔船码头及舟山嵊泗地区 累计回收量超1600吨 单艘渔船年均淘汰废弃渔具约5吨 [1] - 宁波石化开发区通过"有毒有害污染物数智化预警精准溯源系统"实现最快21分钟完成排污企业精准溯源 该技术入选全国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十大典范案例 [2] - 全市建成覆盖海洋、湿地、城市、森林的全域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 包含30多个野外观测站 龙观乡成为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并发布地方标准 [3][4] 环境治理成效 - 2024年宁波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3% PM2.5浓度从2013年54微克/立方米降至23微克/立方米 六项常规污染物连续8年达国家二级标准 [3] - 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05年40.6%提升至2024年98.9% 功能达标率从39.1%升至100% 生态质量指数(EQI)达67.67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2][3] - 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覆盖 创成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建成2个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3]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象山县黄避岙乡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成交价每吨106元 设立全国首个跨省蓝碳生态账户 2023年累计核算海洋碳汇4755.3吨 交易总金额超30万元 [4] - 建立重点区域常态化GEP核算制度 深化EOD开发模式应用 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 [4] - 2017年以来实施47项生态文明改革事项 2024年启动新一轮改革推出30项攻坚举措 包括生态环境议事厅、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等创新机制 [1][2] 社会效益与认可 - 宁波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4年提升 连续14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龙观乡作为全国唯一乡镇代表参加联合国COP15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3] - 通过工业集聚区"绿岛"集成改革、重点行业废气治理全流程管控等机制优化 推动"甬有碧水"绩效考评体系落地 [2] - 采用架空观光平台和预留动物迁徙通道等细节设计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乡建设的协同发展 [3]
妈祖故里的生态复兴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0 00:59
项目概况 - 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入选自然资源部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2] - 项目修复岸线16.72千米、滨海湿地534公顷,显著提升海岸带生态韧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 - 通过"物理+生物"治理互花米草入侵区域,种植红树林41.91公顷,营造黑脸琵鹭保育区36.47公顷 [12] 生态修复成效 - 木兰溪入海口修复区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60%,鸟类多样性指数提升20%以上 [14] - 北岸段海岸带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43%,植被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33% [14] - 紫玉湖湿地修复面积9.11公顷,投资3500万元,打造潮汐式湿地系统 [8] - 妈祖城内湾生态修复面积达22公顷,配套健身步道和3千米生态框设施 [9] 工程项目细节 - 妈祖城沙滩营地总投资1.2亿元,计划2024年12月底竣工运营,引入网红走廊、太空舱等多元场景 [4] - 完成海堤抛石理砌22万立方米、扭王字块预制吊装约11万块、六角螺母混凝土字块预制安装3.6万块 [5] - 修建消浪挡墙4.6千米,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 [5] - 湄洲湾北岸段完成海堤生态化及加固整治9.43千米,岸线整治与修复5.36千米 [9] 经济效益 - 蒋山村紫菜种植面积从1500亩增加至2300亩,因水质改善提升产品品质 [14] - 妈祖城沿岸形成特色游览路线,延伸文旅产业链条,成为休闲娱乐新地标 [5] - 通过退养还滩123.7公顷和退养复滩49.94公顷重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 [2][9]
遥感“天眼”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治理系列解读⑥
中国环境报· 2025-08-20 00:18
政策支持与战略方向 - 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 [1] - 中国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 明确要求加快卫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以提升监管和治理水平 [1] - 政策文件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和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1] 技术应用与体系构建 -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利用多源卫星、无人机、激光雷达等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 突破传统人工观测局限 初步建成全方位生物多样性遥感监测体系 [2] - 2024年发布《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 统一规范陆域生态系统分类和遥感调查技术方法 已在多地应用并掌握区域精细化生态系统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 [2] - 利用无人机载激光雷达和多光谱相机快速获取精细化植被群落立体结构参数 结合长时序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生成时空一致的生态系统功能参数 [3] -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树木数量与高度快速监测模型 实现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域森林生态系统监测 [3] - 开展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10米分辨率植被覆盖度与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 掌握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3] - 实施黄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遥感监测 掌握1985年以来黄河重要湿地变化状况及趋势 [3] 物种与栖息地管理 - 通过卫星遥感数据获取植被生长、生态系统分类和人类活动空间数据 结合地面调查与气候数据建立生境模拟模型 准确掌握物种适宜生境范围 [4] - 国产高分卫星数据显示三江源雪豹适宜生境范围减少2.8万平方公里(占自然栖息地19%) 为保护规划提供精准空间数据支持 [4] - 构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业务体系 常态化监测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内人类活动 并对重大建设工程实施全周期遥感监测以发现生境破坏问题 [4] 无人机与人工智能创新 - 无人机遥感可扩大监测覆盖范围至数平方公里 获取毫米级高分辨率物种影像数据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物种自动识别 [5] - 在内蒙古通过无人机场自动化采集草地物种数据 实时传回高清影像 利用标注样本库与识别模型实现物种自动鉴定 [5][6] - 物种识别模型可识别70种内蒙古草地植物(涵盖22科54属) 总识别准确率达88.6% [6] - 针对退化指示物种和入侵物种单独训练模型提高监测精度 在内蒙古监测小叶锦鸡儿、冷蒿等退化指示物种分布 在广西通过国产卫星监测互花米草入侵范围与群落发展趋势 [6] 全球治理与数据平台 - 遥感技术需与地面数据结合共建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 定期对重要区域开展监测评估 服务"昆蒙框架"执行进展评估 [7] - 加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如亚马逊流域)监测 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全球监测数据集和评估报告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 [7] - 建立数据库共建共享机制 参考FAIR(可查找、可访问、可互操作性、可重用)和CARE(集体受益、管理权限、责任、伦理)原则构建中国生物多样性数据共享平台 [8] - 利用卫星遥感定期监测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占陆地国土面积28.8%)的生态系统状况、生境质量和栖息地破坏问题 编制生态系统红色名录 [8] 应对新兴挑战 - 遥感技术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人兽冲突等新问题 通过高分辨率卫星、无人机和定位摄像头构建立体监测预警体系 结合AI物种识别技术及时预警并减轻人兽冲突损失 [9]
植物园内石蒜盛开展览持续至月底
杭州日报· 2025-08-19 02:12
展览概况 - 杭州植物园举办"秘境生香·丽影流光"石蒜精品展 展览持续至8月28日[2] - 展览分为地栽石蒜自然展示区和室内展示区两大板块[2] 展区内容 - 地栽展示区集中展出中国石蒜 忽地笑 玫瑰石蒜等数十个品种的百万株石蒜[2] - 室内展示区位于玉泉鱼跃景区 展出百余盆本土及国外石蒜科品种[2] - 同时展出秤锤树 珙桐等珍稀濒危植物盆栽 展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2] 配套活动 - 推出石蒜导赏 研学课程 大师讲堂等特色活动[2] - 首发刺绣石蒜冰箱贴等限定文创产品[2]
四川高质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上升至185只 1227只野生大熊猫的安逸家园
四川日报· 2025-08-19 00:22
生态系统修复成效 - 累计完成栖息地修复33万余亩,实施生态廊道建设2万余亩,促进大熊猫种群活动范围扩大[4] - 红外相机监测显示大熊猫在修复区活动频率提升,2019-2021年连续记录到密集活动影像,近5年4次拍摄到母子同框画面[4] - 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从178只上升至185只,种群数量稳中有升[4] 监测与巡护体系 - 布设红外相机4600余台,年均巡护8.5万人次,巡护里程超10万公里[1][5] - 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影像对比构建"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常态化图斑核查[5] - 1227只野生大熊猫与1.1万余种珍稀物种共享优化后的栖息环境[2][5] 跨区域协同管理 - 2023年7月出台全国首个国家公园跨省协同立法,建立川陕甘三省协作机制[6] - 开展联合巡护和联合调查,消除省界毗邻区域巡护盲点[6] - 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四川片区化解权属争议331处(1351.31平方公里),争议面积化解率达81%[7] 社区协同发展模式 - 龙苍沟镇发展"熊猫文旅"支柱产业,投资10亿元建设"貊貊家园"综合体,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收入2.1亿元,村集体收入超百万元[9] - 平武县发展生态养蜂产业,通过改良蜂箱使户均年增收约8000元,促进中草药传粉与农作物增产[9] - 建成8个重点入口社区,提供3000余个公益岗位,生态体验年接待量突破440万人次[10]
以重大工程推进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治理系列解读⑤
中国环境报· 2025-08-19 00:19
政策引领,构建统筹推进的工作体系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与发展议题。随着"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 架"的通过和实施,各国纷纷加大治理力度,力求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实现双赢。中国作为全球 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率先响应并开展了系统性政策部署。2025年初,生态环境部会同财政部 等9部门联合印发《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 案》),提出七大工程、24个项目,旨在以工程化手段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推动生物多样性高水 平保护。这一重大部署标志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从战略构想到系统落地的跃升,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 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网、鸟类环志站、水生哺乳动物观察体系等立体观测体系,填补海洋、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监测空 白。 同时,将加快建设"国家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集成生物多样性本底、分布、动态变化与治理成效等 数据,联通自然保护地与国土空间平台,构建共享、联动、协同的"数字中枢",推动治理科学化、精细 化和智慧化。 多元协同,凝聚全社会保护合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 ...
1227只野生大熊猫的安逸家园
四川日报· 2025-08-18 23:09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累计完成33万余亩栖息地修复,实施生态廊道建设2万余亩;布设红外 相机4600余台,年均巡护达8.5万人次、10万余公里 ●1227只野生大熊猫与川金丝猴、珙桐等1.1万余种珍稀物种共享持续优化的家园,形成种群数量 稳中有升、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向好的良好格局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俊伶 8月5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宝兴片区,一名前来避暑的游客在夹金山公路旁偶遇野生大熊猫下山溜 达。不一会儿,这只大熊猫又回到浓密的山林里。今年以来,这样的场景已在当地发生十多次。 与野生大熊猫为邻,让游客和当地群众感到欣喜。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的贺信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 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 自然资产。" 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四川加速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蓝图变为 实景,国宝家园生机盎然。 筑牢生态屏障保障 大熊猫种群稳定繁衍生息 加快系统治理 构建国家公园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以前只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发现过,这是我首次在陕西片区发现大熊猫痕迹。"今年5 ...
感知生态之变丨2.8万台红外相机里藏着东北虎豹变迁史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8 12:56
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成效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 实施重大工程 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栖息环境持续改善 [1] - 野生东北虎豹种群显著恢复 东北虎足迹覆盖国家公园80%区域 红外相机监测达2.8万台 [3][5] - 中国境内首次记录完整野生东北虎家庭(2013年虎妈妈带四幼崽) [5] 生态修复具体措施 - 退出156宗矿业权 修复生态廊道 绿色重新覆盖原有采矿场区域 [9] - 南通崇川区划定生态保留地(2021年) 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空间 [17] - 通过热成像技术、声学传感器等科技手段监测生态恢复成效 [11][13] 物种数量与分布变化 -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收录种数从6.7万种(2013年)增至14.8万种(2025年) 增长120% [19] - 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 生态活力显著增强 [21] - 城市野生动物观测记录增加 市民通过App上传近4万条野生动植物影像数据 [15] 典型区域生态恢复案例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实现虎豹种群复苏 野生东北虎达70只以上 东北豹达80只以上 [11] - 江苏南通记录到梅花鹿、夜鹭、麋鹿(上百头)及黑枕黄鹂等多物种活动 [13][15] - 森林声学监测显示动物叫声变化:从牛铃主导(2015年)转变为鸟鸣、鹿类叫声及虎豹低吼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