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数智赋能

搜索文档
遥感“天眼”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治理系列解读⑥
中国环境报· 2025-08-20 00:18
政策支持与战略方向 - 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 [1] - 中国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 明确要求加快卫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以提升监管和治理水平 [1] - 政策文件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和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1] 技术应用与体系构建 -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利用多源卫星、无人机、激光雷达等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 突破传统人工观测局限 初步建成全方位生物多样性遥感监测体系 [2] - 2024年发布《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 统一规范陆域生态系统分类和遥感调查技术方法 已在多地应用并掌握区域精细化生态系统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 [2] - 利用无人机载激光雷达和多光谱相机快速获取精细化植被群落立体结构参数 结合长时序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生成时空一致的生态系统功能参数 [3] -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树木数量与高度快速监测模型 实现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域森林生态系统监测 [3] - 开展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10米分辨率植被覆盖度与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 掌握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3] - 实施黄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遥感监测 掌握1985年以来黄河重要湿地变化状况及趋势 [3] 物种与栖息地管理 - 通过卫星遥感数据获取植被生长、生态系统分类和人类活动空间数据 结合地面调查与气候数据建立生境模拟模型 准确掌握物种适宜生境范围 [4] - 国产高分卫星数据显示三江源雪豹适宜生境范围减少2.8万平方公里(占自然栖息地19%) 为保护规划提供精准空间数据支持 [4] - 构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业务体系 常态化监测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内人类活动 并对重大建设工程实施全周期遥感监测以发现生境破坏问题 [4] 无人机与人工智能创新 - 无人机遥感可扩大监测覆盖范围至数平方公里 获取毫米级高分辨率物种影像数据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物种自动识别 [5] - 在内蒙古通过无人机场自动化采集草地物种数据 实时传回高清影像 利用标注样本库与识别模型实现物种自动鉴定 [5][6] - 物种识别模型可识别70种内蒙古草地植物(涵盖22科54属) 总识别准确率达88.6% [6] - 针对退化指示物种和入侵物种单独训练模型提高监测精度 在内蒙古监测小叶锦鸡儿、冷蒿等退化指示物种分布 在广西通过国产卫星监测互花米草入侵范围与群落发展趋势 [6] 全球治理与数据平台 - 遥感技术需与地面数据结合共建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 定期对重要区域开展监测评估 服务"昆蒙框架"执行进展评估 [7] - 加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如亚马逊流域)监测 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全球监测数据集和评估报告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 [7] - 建立数据库共建共享机制 参考FAIR(可查找、可访问、可互操作性、可重用)和CARE(集体受益、管理权限、责任、伦理)原则构建中国生物多样性数据共享平台 [8] - 利用卫星遥感定期监测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占陆地国土面积28.8%)的生态系统状况、生境质量和栖息地破坏问题 编制生态系统红色名录 [8] 应对新兴挑战 - 遥感技术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人兽冲突等新问题 通过高分辨率卫星、无人机和定位摄像头构建立体监测预警体系 结合AI物种识别技术及时预警并减轻人兽冲突损失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