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监测
icon
搜索文档
深入自然 丈量碳汇——“走!挑战当一天‘绿领’”系列报道之五
河南日报· 2025-09-27 23:13
几天后,完成林地、草地、湿地的采样工作后,杨轩团队带着满车样品赶回实验室,进行样品碳含量的 测定工作。 "碳含量测定是一项细致活儿,以植物样品为例,我们在野外采集完植物地上、凋落物和地下样品后, 当天经过杀青后保存。回到实验室后,放进烘干箱,60℃烘干至恒重,获取植物干重。之后用粉碎机将 植物样品粉碎,再用球磨仪磨成粉末,过0.149mm筛子。最后称取部分样品,用元素分析仪测定植物碳 含量。"杨轩向记者介绍实验过程。 扫码看视频 9月9日,在淅川县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林地中,记者四处寻觅,终于在密林深处找 到了正在工作的杨博士和他的同事们。 "迷路了吧?我们的野外工作,通俗来讲就是穿山林、越草地、涉湿地、设置样地。"杨博士介绍,"保 护区面积广袤、植被种类繁多,为获得准确的碳汇数据,必须借助样地开展精准测量调查,通过测量样 地中植物与土壤的各项数据,我们便能估算出整个保护区的固碳量。" 记者口中的杨博士,名叫杨轩,去年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毕业后,入职省 地质局生态环境地质服务中心,成为一名生态碳汇监测调查员。 记者望去,面前20米×30米的取样区,虽然不大,却分布着好几 ...
智联欧亚 携手前行
陕西日报· 2025-09-24 23:03
在全球治理体系经历深刻变革的当下,持续深化互联互通,携手践行全球治理倡议,已成为越来越 多国家的共识。 国际友城合作如何焕发新生机?智慧互联如何加速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落地?智库合作 如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连日来,围绕欧亚发展热点话题,国内外新老朋友共聚西安,在2025欧亚经济论坛上建言献策、交 流观点,为欧亚区域合作提供智力支撑。 友城共话 构建数字经济生态 今天,全球数字化转型浪潮澎湃,数字经济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如何以数字赋能激发国际友城发展新动能? 西安市数据局副局长郭锐在发言中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近年来,西安锚定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 略,持续夯实5G、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硬支撑',不断推动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文化旅游、城市 治理深度融合,让数据要素跨区域流动、数字成果跨国界共享。" 数字经济中外对接会上,各国嘉宾围坐一堂,围绕智慧交通建设、生态数字监测、跨境数据共享等 议题深入交流,一个个潜在合作意向在高效沟通中逐渐清晰。 丝路绵延,城市数字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厄瓜多尔昆卡市政府国际关系与合作局局长费利佩·奥乔 亚-莫格罗韦霍说:"我们对于交通、生态环境方面的 ...
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讲了三方面
第一财经· 2025-09-16 09:55
在今天(9月16日)国新办举行的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新闻 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表示,科技创新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力量。中国科学院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科院已经建成覆盖全国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与研究体系,包括国家 级台站、院级台站。"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为一些世界生物圈保 护区如鼎湖山、卧龙、九寨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西双版纳生态站通过长期观测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为亚洲象及其伴生动物栖息地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科 学基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通过保育羊肚菌、兜兰等新种质以及研发配套技术,形成了科技 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中科院每年会更新和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科技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技是如何支 撑生态文明建设的? 此外,中科院还牵头"科技支撑中国西部生态屏障建设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组织了第二次青藏高原 综合科学考察以及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为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
吉林市:构建立体监测网 守卫松花湖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1:46
监测能力建设 - 构建采样至鉴定分析全流程监测能力 配备20余类专业设备[1] - 2023年系统性优化监测体系 布设立体监测网络融合多维生态数据[1] - 联合高校开展营养盐与藻类响应研究 共建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1] 数据积累成果 - 四十年系统鉴定浮游植物109属 浮游动物29属 大型底栖动物60属[2] - 建立生物样本库填补基础数据空白 积累数据支撑精准管理与生态修复[1][2] 硬件与人才发展 - 更新专业监测船与标准实验室 引进专业人才强化技术基础[1] - 上世纪80年代克服设备简陋与技术空白困境 开展自主探索性监测[1]
遥感“天眼”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治理系列解读⑥
中国环境报· 2025-08-20 00:18
政策支持与战略方向 - 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 [1] - 中国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 明确要求加快卫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以提升监管和治理水平 [1] - 政策文件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和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1] 技术应用与体系构建 -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利用多源卫星、无人机、激光雷达等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 突破传统人工观测局限 初步建成全方位生物多样性遥感监测体系 [2] - 2024年发布《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 统一规范陆域生态系统分类和遥感调查技术方法 已在多地应用并掌握区域精细化生态系统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 [2] - 利用无人机载激光雷达和多光谱相机快速获取精细化植被群落立体结构参数 结合长时序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生成时空一致的生态系统功能参数 [3] -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树木数量与高度快速监测模型 实现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域森林生态系统监测 [3] - 开展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10米分辨率植被覆盖度与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 掌握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3] - 实施黄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遥感监测 掌握1985年以来黄河重要湿地变化状况及趋势 [3] 物种与栖息地管理 - 通过卫星遥感数据获取植被生长、生态系统分类和人类活动空间数据 结合地面调查与气候数据建立生境模拟模型 准确掌握物种适宜生境范围 [4] - 国产高分卫星数据显示三江源雪豹适宜生境范围减少2.8万平方公里(占自然栖息地19%) 为保护规划提供精准空间数据支持 [4] - 构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业务体系 常态化监测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内人类活动 并对重大建设工程实施全周期遥感监测以发现生境破坏问题 [4] 无人机与人工智能创新 - 无人机遥感可扩大监测覆盖范围至数平方公里 获取毫米级高分辨率物种影像数据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物种自动识别 [5] - 在内蒙古通过无人机场自动化采集草地物种数据 实时传回高清影像 利用标注样本库与识别模型实现物种自动鉴定 [5][6] - 物种识别模型可识别70种内蒙古草地植物(涵盖22科54属) 总识别准确率达88.6% [6] - 针对退化指示物种和入侵物种单独训练模型提高监测精度 在内蒙古监测小叶锦鸡儿、冷蒿等退化指示物种分布 在广西通过国产卫星监测互花米草入侵范围与群落发展趋势 [6] 全球治理与数据平台 - 遥感技术需与地面数据结合共建生物多样性大数据平台 定期对重要区域开展监测评估 服务"昆蒙框架"执行进展评估 [7] - 加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如亚马逊流域)监测 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全球监测数据集和评估报告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 [7] - 建立数据库共建共享机制 参考FAIR(可查找、可访问、可互操作性、可重用)和CARE(集体受益、管理权限、责任、伦理)原则构建中国生物多样性数据共享平台 [8] - 利用卫星遥感定期监测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占陆地国土面积28.8%)的生态系统状况、生境质量和栖息地破坏问题 编制生态系统红色名录 [8] 应对新兴挑战 - 遥感技术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人兽冲突等新问题 通过高分辨率卫星、无人机和定位摄像头构建立体监测预警体系 结合AI物种识别技术及时预警并减轻人兽冲突损失 [9]
助力产业升级,市场监管总局批准106项国家标准样品
快讯· 2025-07-23 09:13
国家标准样品发布 - 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106项国家标准样品 构建现代化标准样品体系 为产业升级 民生保障 生态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1] - 45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标准样品覆盖有色金属 建筑材料 石油化工等领域 支撑关键战略材料自主研发 [1] - 25项生物安全标准样品用于病原微生物 转基因植物分子生物学检验及植物检疫形态学鉴定 提高口岸检疫效率和准确度 [1] 消费品标准样品 - 17项消费品标准样品为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基础 其中11项食品及食用农产品类标准样品涵盖有益或有害物质含量测定 [1] - 5项纺织类标准样品配套相关文字标准 用于织物起毛起球毡化和纺织品色牢度感官分级 [1] - 1项电声类标准样品成功复制 确保声音音质准确鉴定和主观评价 [1] 标准样品有效期延长 - 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延长19项标准样品有效期 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有机氯农药 重金属 挥发性有机物等 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1] - 延长有效期的标准样品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中国建设 [1]
新华视点|创新驱动 数智领航——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一线观察
新华社· 2025-06-14 01:42
数字农业 -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5G数字农业示范园拥有3000多亩高标准农田,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实现丰收 [1] - 示范园部署土壤墒情监测仪、气象站、病虫害监测设备等,全方位采集田间土壤湿度、养分含量、气象数据、病虫害等信息 [3] - 通过"科技大脑"实现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结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3] 工程橡胶产业转型 - 河北衡水工程橡胶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超六成,近年通过"智造+智治"实现绿色转型 [5] - 衡水高新区累计投入近亿元构建环保体系,指导60余家工程橡胶企业完成环保分级改造 [6] - 产业从"被动治污"向"主动减污"转变,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进 [5] 笋竹产业升级 - 福建省永安市通过数智化加快笋竹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智能化供水与多元化加工 [6] - 加工环节采用数控设备,产品种类增多,精度与质量明显改善,实现全竹利用 [6] - 加工车间使用竹条选色机自动检测缺陷,每分钟筛选25至50根竹条,烘烤环节采用数智化电烤笋房替代传统燃料 [9] 生态环境监测 - 广西钦州市茅尾海立体智能综合监测基地采用多种监测手段构建生态环境立体智能监测体系 [8] - 监测手段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自动巡航、高塔扫描、岸基智慧水站和海洋浮标等 [8] - 基地为平陆运河绿色工程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智慧监控 [11]
深读|环境DNA技术实现朱鹮监测“从无形到有形”转变
中国环境报· 2025-04-24 01:49
环境DNA技术突破 - 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牵头的研究团队首次将环境DNA技术应用于朱鹮监测,通过采集空气等环境样本提取朱鹮残留物DNA,实现精准监测[1] - 该技术突破传统人工监测的局限性,降低人力消耗,提升监测效率和准确性,经过近两年实践已初步摸清朱鹮在陕西省重点区域的分布及活动情况[1] - 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DNA分子的朱鹮靶向qPCR监测技术体系,灵敏度极高,环境中哪怕仅有1个DNA分子都能被检测到[8][9] 技术应用细节 - 空气采样采用专用采样器,设置流量30升每分钟,定时5小时,滤膜吸附包含朱鹮残留物的颗粒物,采样过程严格遵循"代表性、科学性、准确性"标准[3][4] - 研究团队建立了朱鹮基因库,收录超过三个城市的朱鹮基因组数据,涵盖不同年龄、性别和地理种群,为环境DNA精准对比提供基础[5][8] - 实验人员可在收到环境样本后不到5个小时完成环境DNA全流程分析,qPCR技术能针对性扩增朱鹮DNA,类似"磁铁"作用精准提取目标DNA[9][10] 监测介质比较 - 研究团队对水、空气、土壤开展全环境介质监测,2024年在榆林、铜川、汉中三市设置22个采样点位,成功从21个点位检出朱鹮DNA[12][14] - 空气样品中朱鹮DNA浓度最高(无定河监测显示每微升37个DNA序列片段),土壤样品次之(每微升7个),水样最低(每微升不到1个)[14] - 空气采样可大范围长时间富集样品,捕捉朱鹮DNA概率最大,成为最适宜监测朱鹮的环境介质,而水样因朱鹮停留时间短、土壤采样面积受限导致效率较低[14][15] 技术优势与前景 - 环境DNA技术实现朱鹮监测"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可在不惊扰目标物种的情况下开展监测,并成功区分朱鹮近缘物种避免误认[19][20] - 该技术当前可实现朱鹮半定量监测(判断有无及浓度),未来有望实现绝对定量监测(种群识别、亲缘关系分析等)[20] - 技术融合GPS追踪和传统人工监测手段,形成多元化监测体系,为朱鹮及其他濒危物种保护提供"陕西方案"[1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