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广州:印发湿地保护规划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5 06:29
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划核心内容 - 广州将构建"三区六廊三核九芯"湿地空间格局 到2035年省级以上重要湿地将不少于8处 湿地公园不少于26处 [1] - 规划提出分阶段保护目标 2025年省级以上重要湿地不少于5处 红树林面积不少于322公顷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9% [1] - 2035年全面建成智慧湿地管理体系 打造广州特色示范湿地城市 [1] 空间格局规划 - "三区"包括北部山地河湖湿地涵养区 中部城镇平原湿地品质提升区 南部滨海水网湿地功能优化区 [1] - "六廊"以珠江前后航道等为骨架强化湿地生态连通 [1] - "三核"为海珠湿地 花都湖湿地 南沙湿地 "九芯"包括麓湖—东濠涌湿地等关键节点 [1] 重点任务部署 - 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 推进分级分类保护 完善湿地公园保护体系 [2] - 实施北部水源涵养林提升 中部河涌生态修复 南部红树林扩面等专项工程 [2] - 计划修复流溪河115千米生态岸线 2025年前营造红树林43公顷 [2] - 建设高质量小微湿地 发展湿地生态农业和文旅产业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2]
河北 让绿水青山有颜值更有价值
人民日报· 2025-07-20 21:39
生态修复治理 - 河北省"十四五"期间完成矿山修复治理13572公顷,其中责任主体灭失矿山4436公顷,历史遗留矿山9136公顷 [2] - 唐山冀东水泥石灰石矿采用边坡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技术,实施临时覆土循环工程,形成"矿山生态循环修复"新模式 [2] - 沧州南大港湿地通过退养还湿等措施恢复自然湿地结构,现有鸟类272种(国家一级保护17种),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 [2] 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雄安新区千年秀林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国有造林企业累计销售苗木15.6万株实现收入超4000万元 [3] - 邢台市七里河实施"五态"一体化治理形成生态文体产业链,2024年接待游客5482.31万人次(同比+20.76%) [3] - 承德市开发全国首单跨区域碳汇交易(丰宁千松坝项目),围场县构建"林业碳汇+"体系探索"碳汇+金融/旅游"模式 [4] 海洋生态保护 - 唐山曹妃甸区累计修复海草床938公顷,显著提升松江鲈、海参等经济物种资源量 [4] - 河北省系统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生长环境促进渔业资源增殖 [4]
资源分散型地区如何实现“两山”转化?看看安徽宁国的做法
中国环境报· 2025-07-18 06:40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突破口,创新推动"小山变大山"山核桃产业改革和"皖南川藏线"交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 [1] - 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资源碎片化桎梏,深度整合生态资源,以产业融合激活资源禀赋,构建产业生态 [5] - "小山变大山"和"皖南川藏线"的实践诠释了"两山"转化的多元可能性,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6] 山核桃产业改革 - 20世纪80年代林业生产责任制导致山核桃产业面临资源碎片化、管理粗放化和效益分散化三重困境 [2] - 2021年启动"小山变大山"林权改革,通过托管、置换、租赁等方式整合零散山场 [2] - 杨狮村茶厂组71户林农置换地块328块,总面积376亩,户均地块数减少4.6块 [2] - 梅村村高山组和前山组将565块山场整合为222块,整合面积343亩,户均减少6块 [2] - 改革成效: - 林农可选择全程托管,获得40%基础收益,托管大户收入增长30%以上 [2] - 杨狮村集体经济突破70万元,梅村村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2] - 已完成改革的村民组79个,涉及9个乡镇,参与林农近2000户,参与率85%,涉及山场总面积8万余亩 [3] - 培育58个全程托管经营主体,机械化率提高3-5倍,户均节约人工成本超3000元 [3] - 建成63个现代化山核桃科技示范基地,全产业链产值达24.6亿元 [3] - "宁国山核桃"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达21亿元 [3] - 2024年产业规模: - 种植面积超40万亩,年销售量超1万吨 [3] - 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 [3] - 产业从业人数2.6万人,直接带动就业8万余人 [3] 交旅融合发展 - "皖南川藏线"东起宁国市青龙乡、西至泾县蔡村镇,沿线散落青龙湾水库等生态资源 [4] - 过去因交通闭塞、缺乏统筹,沿线40个村庄年均游客不足千人 [4] - 改造措施: - 投资1.3亿元改造68公里主干道 [4] - 新增两千余个停车位、12处驿站 [4] - 开发智慧导览系统,抖音话题播放量达1.4亿次 [4] - 引入313家精品民宿,打造7处露营地、4条越野线路 [4] - 发展成效: - 2024年接待游客840万人次 [4] - 沿线农家乐从2014年不足10家增至300余家 [4] - 村民人均增收2.8万元 [4]
三色绘就城乡美
经济日报· 2025-07-12 00:21
红色旅游发展 - 红兴谷研学营地自2022年试营业以来累计接待研学研修游客超40万人次[1] - 兴国县已开发5条红色精品路线和50多门特色课程,2023年上半年红培和研学学员超13.5万人[1] - 江西通过重塑红色资源形成城乡融合、错位发展的新格局,推动革命老区转型[1] 绿色生态经济 - 湖陂村依托2000余棵水杉林生态优势打造"水杉秘境"等景点吸引游客[2] - 该村实施"三新计划"招引新村民,发展民宿、咖啡店等创新业态,利用距南昌40公里的区位优势提升客流[2] - 江西作为全国唯一双试点省份,通过"三原"模式将生态颜值转化为价值,带动乡村旅游发展[3] 古村落保护与活化 - 竹桥村现存109栋明清古建筑,通过"拯救老屋行动"和基建改造重焕活力[4] - 江西省拥有413个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第八)和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国第四)[4] - 政府通过盘活闲置资源、融合现代元素,将传统村落转化为振兴发展的文化动能[5]
江苏银行:“VEP+EOD”融合创新,助力“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中金在线· 2025-07-11 07:41
江苏银行创新金融产品 - 江苏银行成功投放"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质押贷款,支持安吉"两山"未来科技城(一期)EOD项目建设 [1] - VEP核算特定地域单元内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产品价值,用于生态影响评估、绿色融资信贷和生态权益交易 [1] - 江苏银行以VEP作为抵质押担保条件之一,为安吉锦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授信银团贷款16亿元 [2] 安吉县EOD项目 - 安吉县位于长三角经济圈中心地带,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地 [2] - 项目依托山水景观资源,构建数字经济、健康产业、研发载体等特色产业 [2] - 项目以生态环境治理为导向,通过科创产业运营收益补贴生态环境治理 [2] 项目预期效益 - 预计实现VOCs减排量390吨,提高区域内污水处理率98%,生态驳岸治理7800米,绿地面积38万平方米 [4] - 新增办公面积1557556平方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20%,新增就业人数3000人以上 [4] 江苏银行绿色金融发展 - 江苏银行绿色融资余额突破7000亿元,服务绿色企业超12000家 [4] - 绿色贷款占比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管的24家银行中位居前列 [4]
金融如何助力唤醒沉睡的生态资源
金融时报· 2025-07-01 03:1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 -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推出全国首张"草票",牧民呼和将5000亩草场经营权流转给当地国企,获得流转租金、劳务费和增值分红 [1] - "草票"制度未来可扩展为草原碳票、草原沙票等"草票+"产品,促进草原生态价值全面转化 [2] - 金融力量成为撬动生态价值变现、赋能产业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 [2] 生态资源金融化创新案例 - 湖州银行投放7400万元全国首笔水生态产品经营权质押贷款,用于安吉县梅家堂小流域水生态项目 [5] - 贵州单株碳汇项目覆盖9个市州33个县668个村,1.2万林户参与,户均增收1475元 [6][7] - 林业碳汇质押贷款在商业银行广泛应用,地方政府将林业碳汇与扶贫结合 [6] 试点地区创新实践 - 全国设立10个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 [8] - 江西抚州构建政银企担保机制,浙江丽水以GEP核算为信用支撑创新金融产品 [8] - 山东蒙阴构建"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转化机制,福建三明通过碳资产开发实现生态价值 [8]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瓶颈 - 全国缺乏明确碳资产属性的法律文件和业务规范,限制林业碳汇金融产品推广 [9] - 各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不统一,缺少全国统一信息发布平台 [9] - 生态产品变现周期长、收益有限,资金支持不足 [9] 未来发展建议 -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标准化,建设全国性核算和信息发布平台 [10] - 建立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发展特色生态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 [10] - 将生态产品总值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实行经济与生态"双考核"机制 [11] - 构建生态资源管理应用服务体系,提升居民生态价值认知 [11]
资源“引流” 文旅“出圈”
金融时报· 2025-06-24 03:20
重庆云阳世界地质公园金融支持与文旅发展 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万州分行通过三维赋能机制(融资对接培育、信贷模式创新、配套服务升级)为云阳"恐龙+文旅"产业注入金融活水,激活乡村振兴 [1] - 云阳世界地质公园凭借恐龙化石资源实现转型发展,银行机构累计投放12.54亿元信贷资金支持景区及化石遗址建设 [2] - 创新金融模式(如全国首笔自然资源资产委托经营贷款1.8亿元)盘活生态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 - 支付服务升级(外卡POS机、数字人民币等)提升游客体验,2025年"五一"期间游客量同比增长19.08%,收入增长27.24% [4] 金融支持措施 - 专项信贷投放:重庆银行云阳支行授信1.3亿元用于农耕体验项目,重庆三峡银行授信1.5亿元支持博物馆等6个子项目 [2] - 创新融资模式:以自然资源资产经营权为标的物发放1.8亿元贷款,覆盖岐山草场超8亿元生态资源价值 [3] - 支付基础设施:农业银行云阳支行联合银联商务部署30台外卡POS机,覆盖19个售票窗口及11家重点商户 [4] 文旅产业成效 - 恐龙化石资源开发:18.2公里"恐龙化石长城"及侏罗纪单体化石墙成为核心吸引力 [2] - 生态资源变现:智慧草原乐园、云上森林主题乐园等项目通过金融支持落地 [3] - 游客增长数据:2025年"五一"接待游客145.87万人次,综合收入11.2亿元 [4]
科海观澜/用科技打通更多“两山”转化路径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0 02:05
科技创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核心动力,通过技术突破、机制重构和平台赋能系统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问题 [1] - 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评估和量化 [1] - 新技术将森林固碳能力转化为可交易碳减排量,推动生态资源数字化确权与价值转化 [1] - 数字化平台实现一键核算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显著提升生态价值识别效率 [1] - 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重塑生态产品交易模式,"两山云交易""林业碳超市"等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并确保全流程可追溯 [1] 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双提升 - 关键技术攻关破解生态修复难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 - 新技术应用助力传统绿色产业升级,通过深加工延伸产品链提升附加值 [2] - 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兴起为农民开辟新增收路径 [2] 核心技术突破方向 - 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态价值核算中的应用,开发更精确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工具 [2] - 加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应用,推动实验室成果规模化转化 [2] - 加速绿色能源技术产业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2] 市场化机制创新 - 推动网络交易系统迭代升级,建设高效便捷数字化交易环境 [2] - 打通跨区域数据壁垒,实现生态数据互联互通互认 [2] 地质矿产研究突破 -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聚焦紧缺战略性矿产,在川东北普光气田预测锂资源量55.5万吨 [8] - 在云南、湖南等矿集区新增锡资源量约10万吨,贵州、新疆等地新增锰矿石资源量 [8] - 四川会理矿集区深部铜矿调查新增铜资源量26万吨,阳山等矿区新增黄金资源量近10吨 [8] 找矿技术方法创新 - 实验室利用同位素质谱仪等设备在川西马尔康加达矿区新发现大型锂辉石矿,新增氧化锂资源量12.84万吨 [9] - 发展"天-地"矿产资源遥感勘查技术,创新高寒深切割地区"空地一体"快速勘查技术方法 [10] - 开发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方法,支撑河北丰宁窟窿山地区铂族金属矿找矿工作 [10] 华南古生物发现 - 中国地质大学课题组在广东肇庆怀集县首次发现华南白垩纪哺乳形类足迹,记录恐龙与哺乳形类足迹组合 [16] - 哺乳形类足迹呈扇形排列,形态与巴西切利足迹相似,显示该类动物具有广泛生态适应性 [16] - 兽脚类恐龙足迹长度95厘米,暂归类为兽脚龙足迹形态型 [17]
瞄准攻克找矿突破“卡脖子”难题——记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0 01:58
矿产资源研究 -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聚焦紧缺战略性矿产,开展成矿规律、勘查技术、智能预测等创新研发,旨在解决矿产资源勘查"卡脖子"难题 [4][16] - 实验室提出原创性成矿理论,建成专业实验室并配备先进仪器,包括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设备、地球物理和遥感信息处理设备 [6][18] - 通过产学研结合创新"气锂兼探"机制,在川东北预测卤水型氯化锂资源量55.5万吨、氯化钾1605万吨,在云南、湖南等地新增锡资源量约10万吨,四川新增铜资源量26万吨,多个矿区新增金资源量近10吨 [7][18] - 创新钾盐超前成矿论,发现罗布泊盐湖碎屑岩型固体钾盐资源(KCl平均品位2.54%,预测资源量1亿吨)和富钾卤水(KCl品位1.50%,资源量0.6亿吨) [7][18] 勘查技术突破 - 实验室在川西马尔康加达矿区发现大型锂辉石矿,新增氧化锂资源量12.84万吨,甲基卡外围矿区新增中型规模氧化锂资源 [9][19] - 发展"天—空—地"遥感勘查技术,创新红外光谱矿物填图和高寒地区"空地一体"快速勘查方法,建立多尺度分层可视化技术解决深部找矿信息不对称问题 [9][19] - 开发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和低U副矿物微区定年技术,支撑河北铍矿和内蒙古钨矿勘查工作 [9][19] - 研发VT/VI型热液金刚石压腔及冷却系统,改进岩石样品处理自动化设备,开发环保型浅钻减少环境污染 [10][19] 人才与成果 - 实验室拥有47名固定研究人员,包括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名俄罗斯外籍院士,98%人员具有博士学位 [12][20] - 毛景文院士获玻利维亚中国友谊奖,其团队在玻利维亚锡铜银成矿规律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助推中企海外矿产开发 [12][20] - 唐菊兴院士团队在西藏发现多个超大型铜金矿床,改变中国铜资源分布格局 [13][20] - 王登红研究员提出锂矿多旋回深循环理论,在四川甲基卡发现10多处矿产地 [14][20] - 肖克炎研究员建立成矿系列综合预测理论,推动深部资源勘查技术进步 [14][20] 其他地质研究 - 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研究建立60米第四纪地层剖面,揭示10万年来湖泊演变轨迹,为生态修复提供本底参照 [22] - 华南地区首次发现白垩纪哺乳形类足迹,记录恐龙与哺乳形类足迹组合,显示古生物生态多样性 [23] - 我国研制出超稳定钙钛矿发光二极管,亮度达116万尼特,使用寿命超18万小时 [23]
美丽河湖何以美进人心(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6-17 21:40
水环境治理成效 - 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达90.4% 首次突破90% [1] - 长江干流连续5年 黄河干流连续3年保持Ⅱ类水质 [1] - 南京月牙湖通过2016年起的水环境综合整治 从黑臭湖转变为"水下森林"和鸟类乐园 [1] 治理挑战与政策部署 - 黑臭水体根治难度大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治理仍处起步阶段 [1] - 生态环境部印发《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为"水十条"后全面部署水生态保护的新政策 [1] 系统化治理案例 - 厦门筼筜湖通过"海域、流域、全域"协同治理 从臭水湖转型为城市会客厅 [2] - 深圳东莞建立茅洲河流域协调机制 水质从重度黑臭提升至Ⅲ类 [2] - 浙皖实施四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 千岛湖水质稳定维持Ⅰ类 [2] 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 安徽宣城依托青弋江流域资源 建成18个生态型景区和1072家民宿 形成人水共生模式 [3]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可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推动绿色转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