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林业碳汇质押贷款
icon
搜索文档
金融如何助力唤醒沉睡的生态资源?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8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 -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推出全国首张"草票" 牧民呼和将5000亩草场经营权流转给当地国企 获得流转租金、劳务费及增值分红 [1] - "草票"未来可扩展至碳汇、防风固沙等领域 形成草原碳票、草原沙票等"草票+"产品 [2] - 金融力量成为撬动生态价值变现、赋能产业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 [2] 生态资源金融化实践案例 - 湖州银行安吉支行落地安吉县将军庙小流域水生态价值转化项目 打造"治水引流—景观聚客—文旅变现"全链条模式 [5] - 浦发银行杭州分行投放全国首笔水生态产品经营权质押贷款7400万元 用于安吉县梅家堂小流域水生态项目 [5] - 贵州单株碳汇项目覆盖9个市(州)33个县668个村 涉及1.2万户林户 户均增收1475元 每棵树年增收3元 [6][7] 生态价值实现现存挑战 - 全国缺乏明确碳资产属性的法律文件 相关业务规范和指引缺失 限制林业碳汇金融产品推广 [9] - 各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未统一 缺乏全国性生态价值信息发布平台 难以形成价值共识 [9] - 生态产品变现周期长、短期收益有限 部分项目缺乏资金支持 森林可持续经营需长期资金投入 [9] 生态价值实现发展建议 - 需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标准化 建设全国性核算和信息发布平台 加快市场互认 [10] - 建立生态产品交易中心 发展特色生态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 加强供需匹配 [10][11] - 将生态产品总值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 构建"生态资源管理应用一张图"服务支撑体系 [11] - 统筹政策性金融与商业融资 构建生态增信及风险分担机制 引导资源投向生态领域 [12]
让金融活水 润泽绿美山川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5
核心观点 - 普洱市依托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 通过绿色金融政策支持 推动茶产业和咖啡产业等特色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1][2][4][5][6] 生态资源禀赋 - 普洱市拥有55种生态系统类型 占云南省生态系统类型的32% 森林覆盖率达68.23% [1] - 记录高等植物5600余种 包括红豆杉等珍稀物种 以及亚洲象 绿孔雀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91种 [1] - 少数民族人口占比61.2% 包括哈尼族 彝族等14个世居民族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1] 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采取品牌+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 以守护古茶林 振兴茶产业为核心 推动茶旅融合 [2] - 景迈山形成乔木层-茶树层-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结构 模拟天然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 [2] - 通过头人制度和乡规民约管理资源 划定古茶林外围隔离带 限制砍伐 违反者承担社区服务 [2] - 政府部门颁布《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等法规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从人治向法治转变 [2] 绿色金融政策支持 - 构建政策链-产业链-金融链三链协同机制 推进绿色金融示范区建设 [4] - 推动政府印发《加快普洱市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意见》 建立绿色项目融资对接机制和经营主体名录库 [5] - 拓展绿色金融评价结果运用 将评价指标纳入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评价体系 [5] 产业链金融发展 - 联合职能部门出台金融服务机制推进普洱茶产业融合发展和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 [5] - 制定《金融支持咖啡全产业链工作方案》和《金融支持林草全产业链工作方案》 [5] - 截至2025年3月末 绿色信贷余额234.7亿元 较年初增加19.05亿元 同比增长26.29% [5] - 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17.31%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6个百分点 [5] 金融产品创新与资金支持 - 2022年以来运用6.61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 撬动34.16亿元信贷资源支持35个清洁能源发电项目 [6] - 2024年累计发放再贷款13.45亿元 惠及5500户市场主体 [6] - 创新推出七彩云南·普洱贷 牛油果贷 乡村振兴·咖啡贷等专属金融产品 [6] - 落地全省首笔林业碳汇质押贷款600万元和首笔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1200万元 [6] 未来发展方向 - 锚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标 [6] - 探索一片茶叶 一粒咖啡 一株碳汇的绿色发展路径 [6]
金融如何助力唤醒沉睡的生态资源
金融时报· 2025-07-01 03:1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 -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推出全国首张"草票",牧民呼和将5000亩草场经营权流转给当地国企,获得流转租金、劳务费和增值分红 [1] - "草票"制度未来可扩展为草原碳票、草原沙票等"草票+"产品,促进草原生态价值全面转化 [2] - 金融力量成为撬动生态价值变现、赋能产业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 [2] 生态资源金融化创新案例 - 湖州银行投放7400万元全国首笔水生态产品经营权质押贷款,用于安吉县梅家堂小流域水生态项目 [5] - 贵州单株碳汇项目覆盖9个市州33个县668个村,1.2万林户参与,户均增收1475元 [6][7] - 林业碳汇质押贷款在商业银行广泛应用,地方政府将林业碳汇与扶贫结合 [6] 试点地区创新实践 - 全国设立10个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 [8] - 江西抚州构建政银企担保机制,浙江丽水以GEP核算为信用支撑创新金融产品 [8] - 山东蒙阴构建"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转化机制,福建三明通过碳资产开发实现生态价值 [8]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瓶颈 - 全国缺乏明确碳资产属性的法律文件和业务规范,限制林业碳汇金融产品推广 [9] - 各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不统一,缺少全国统一信息发布平台 [9] - 生态产品变现周期长、收益有限,资金支持不足 [9] 未来发展建议 -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标准化,建设全国性核算和信息发布平台 [10] - 建立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发展特色生态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 [10] - 将生态产品总值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实行经济与生态"双考核"机制 [11] - 构建生态资源管理应用服务体系,提升居民生态价值认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