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慧监管
icon
搜索文档
市民点外卖 网上“云监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0 21:30
行业合作与数字化监管 - 中国电信广东公司与美团联合推出广州市外卖餐饮"互联网+明厨亮灶"项目,实现外卖餐饮智慧监管[1] -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电信运营商与网络订餐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餐饮后厨监管难题[1] - 美团APP新增"明厨亮灶"模块,消费者可实时观看商家后厨直播画面[1] 消费者影响与商户效益 - 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后,消费者信任度显著提升,投诉率下降23%[1] - 参与项目的商家订单量平均增长5%以上[1] - 消费者可通过手机实时查看食品制作全流程,实现"云监工"模式[1] 技术支持与商户扶持 - 广东电信推出集实时监控、智能分析功能于一体的中小餐饮商户客户端[1] - 美团提供一系列惠企措施,包括设立专区、技术保障、补贴和流量激励,助力商家"零成本"接入系统[1] - 广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推动外卖餐饮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1] 监管模式创新 - 该举措推进传统监管向智慧监管的跨越式转变[2] - 构建"政府监管+商户自律+平台赋能+公众监督"的社会共治智慧监管模式[2] - 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监管,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1]
有后厨直播 外卖安心吃 广州推进外卖餐饮“互联网+明厨亮灶” 市民可手机实时查看食品制作过程
广州日报· 2025-05-17 20:07
行业监管升级 -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中国电信广东公司和美团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项目,标志着外卖餐饮智慧监管新篇章开启[1] - 政策明确要求推动平台和商户实行"互联网+明厨亮灶",通过数字化手段破解后厨监管难题[2] - 构建"政府监管+商户自律+平台赋能+公众监督"的社会共治智慧监管模式,实现传统监管向智慧监管的跨越式转变[2] 消费者体验提升 - 消费者可通过美团APP实时查看参与项目商家的后厨直播画面,实现"云监工"[2] - "明厨亮灶"模块让外卖点餐过程透明化,提升食品安全信任度[2] 企业合作与支持 - 广东电信推出集实时监控和智能分析功能于一体的中小餐饮商户客户端,简化流程并规范服务[2] - 美团推出惠企措施包括设立专区、技术保障、补贴和流量激励,助力商家"零成本"接入系统[2] - 美团已推动3万家门店开通直播,计划未来拓展至10万家[2] 行业协同发展 - 市、区市场监管部门全面发动外卖餐饮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实现线上线下智慧监管[3] - 广州市食品安全协会倡议更多企业参与,共同提升行业食品安全水平[3] - 鼓励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形成社会共治格局,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3]
“云监工”后厨做菜,外卖餐饮“互联网+明厨亮灶”落地广州
南方都市报· 2025-05-17 11:16
战略合作背景与政策驱动 - 广东电信与美团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项目在广州落地 这是全国首个此类合作项目 [1] - 合作基于2023年3月19日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 该文件明确提出八大协同监管机制 重点强调网络订餐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督 [1] - 政策直接要求推动平台和商户实行"互联网+明厨亮灶" 为本次合作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 [1] 技术实现与商户支持 - 广东电信与美团已完成平台对接 商户只需输入经营信息 相关视频可一键推送至美团"明厨亮灶"专区 [1] - 广东电信推出"掌上明厨"小程序 支持政策宣传下发 AI技术辅助商铺进行经营管理和后厨监管 [2] - 广东电信成立专项运营中心 提供24小时内上门安装服务 并通过AI技术实现从用户报障向主动监测的转变 [3] - 美团推出明厨亮灶专区 提供技术保障 补贴和流量激励等措施 助力商家"零成本"接入系统 [3] 消费者体验与市场反馈 - 消费者可通过美团APP实时查看商家后厨直播画面 实现"云监工"效果 [2] - 数据显示上线后消费者信任度显著提升 投诉率下降23% 订单量平均增长5%以上 [2] - 该模式让消费者点外卖时能清楚看到厨师操作 类似在餐厅选座体验 [2] 行业影响与监管升级 -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 该举措将推动传统监管向智慧监管跨越式转变 [3] - 加快构建"政府监管+商户自律+平台赋能+公众监督"的社会共治智慧监管模式 [3] - 广州市食品安全协会发出行业倡议 号召更多企业参与 鼓励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参与监督 [4] - 目标是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促进外卖餐饮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4]
镇原县市场监管局“春雷行动”筑牢安全防线 护航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着
中国食品网· 2025-05-16 02:10
专项整治行动概述 - 镇原县市场监管局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春雷行动"专项整治,聚焦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六大民生重点领域 [1] - 通过优化执法流程、强化局所联动与股队协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市场安全防护网 [1] - 行动目标是打造安全放心、规范有序的市场消费环境 [1] 智慧监管体系建设 - 依托"1+19"智慧监管体系,实现全县235所中小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全覆盖 [1] - 累计开展食品快检211批次,查处违法案件6起 [1] - 药品领域实现智慧监管平台100%入驻授权,查办"两品一械"案件11件,罚没款2.61万元 [1] - 特种设备建立三级责任体系覆盖78.1%使用单位,提前预警140台临检设备,隐患整改率达100% [1] 农村市场监管 - 针对农村市场开展"清源固本"行动,打造规范化示范经营店10家 [1] - 查缴问题食品7公斤 [1] 农资市场监管 - 在春耕备耕关键期开展"护农保耕"专项行动,重点监管化肥、农膜等大宗农资商品 [2] - 建立"源头管控+流通追溯+终端抽查"三位一体监管模式,实现农资产品全链条监管 [2] - 累计抽检40批次,查处不合格化肥1973袋,移送涉刑案件1起 [2] 知识产权保护 - 查处商标侵权案件2起 [2] - 构建"线上+线下"立体维权网络,24小时受理处置投诉举报461件,挽回经济损失7.28万元 [2] - 开展"清网扫雷"行动,下架问题产品3958包,整改违规商户23家 [2] 执法方式创新 - 全面推行"服务型执法",运用柔性执法手段处置案件96起,占比达89% [2] - 累计减免罚金39万元 [2] - 建立"监管+服务"工作机制,指导100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2] 后续工作计划 - 建立55项重点任务整改台账 [3] - 开展执法人员全员轮训 [3] - 推动监管模式向"预防为主"转型 [3]
共创食药安全“苏州路径”
苏州日报· 2025-05-09 23:23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 苏州拥有20.9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和4200家生物医药企业,行业体量大且发展迅速[1] - 苏州实施"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政策,食品安全"六化"建设获国务院食安办推广,连续五年获省级考核优秀[1] - 2024年药品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评估全省第一,建成全链条监管体系[1] 监管措施与成效 - "你点我检"专项抽检行动覆盖220批次样品,农药残留等指标全部合格,实现监管与消费者共治[2] - 近万名干部包保15万家食品主体,覆盖率100%,"五步工作法"全省推广[2] - 开展豇豆农药残留、水产养殖药物残留治理,整治食品安全问题1743个[3] - 查处食药案件3892件,侦办犯罪案件137件,抓获232人,建成全省首个食品安全行刑衔接实验室[4] 智慧化治理 - "苏食安"系统为4.5万家网络餐饮商户证照信息建档,下线137家不合规商户[5][6] - 实现校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特殊食品生产企业非现场监管全覆盖[6] - 建成三级药械妆不良反应监测哨点网络,累计报告超3万份[6] - 推出生物医药企业预约管理系统、特殊购药线上平台,提升医疗器械监管效能[6] 产业服务与创新 - 药品口岸通关一体化模式缩短至2个工作日,降低企业成本[7] - 医疗器械审批"全流程网办",开展700多次企业服务,解决2000余问题[7] - 2023年获批4个1类创新药、5个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10个产品进入创新器械特别审查通道[8] - 生物药分段生产试点成功,瑞康曲妥珠单抗成为全省首个获批产品,百济神州"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达26亿美元[8] 品牌建设与标准 - 江苏老字号名录中苏州食品药品企业占比70%,启动6项苏帮菜地方标准立项[8] - 打造"老字号"餐饮街区,推行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试点,落地5项精准助力项目[8]
天津:“大城三管”提升城市气质
新华社· 2025-05-08 06:55
城市治理现代化 - 天津推行"大城三管"策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包括"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和"大城众管" [1] 大城细管 - 天津能源集团针对供热问题实施"冬病夏治",去年完成1122公里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和7638户家庭户内暖气设施改造,今年预计改造5000户以上 [2] - 自2022年7月起实施户内燃气设施提升改造,累计完成430.7万户改造,完成率超99%,采用智能表、安全阀等技术提升安全性 [3] - 通过"一户一策"精准服务,专业工程师与老师傅结对定制方案,运用激光门缝测漏等科技手段确保用气安全 [3] 大城智管 - 泰达滨海清洁能源集团引入激光云台监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泄漏检测效率较人工提升80%以上 [4] - 天津绘制地下燃气管线地理信息"一张图",推动企业搭建"地埋管网监测预警平台" [4] - 打造"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整合20余个部门数据,实现城市问题"秒级"感知和精准调度 [8] - 推进智慧水厂改造、河道无人机AI巡检和天空地一体化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8] 大城众管 - 和平区通过多方协商解决庆有西里小区停车难问题,金街停车场提供50个优惠车位 [9][10] - 蓟州区推行新"门前三包"责任制,将责任区域扩展为地面、立面、空间三维范畴 [11][14] - 新就业群体如快递员、外卖员参与城市治理,成为"流动哨" [14]
强化全链条监管举措 赋能建筑市场新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5-07 23:03
2025年,灌南县住建局紧扣国家政策方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决贯彻落实 省、市、县及上级部门的各项决策部署,推动建筑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为灌南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监管模式,提升市场监管效能。灌南县住建局顺应数字化时代浪潮,积极探索智慧监管新模式,打 造智慧住建监管平台,通过PM2.5监测设备和视频监控,实现工地扬尘污染和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 械等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24小时远程实时在线监控,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在混凝土质量 监管领域,积极推进市局混凝土行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平台实现对灌南县混凝土企业资质信息、生 产数据、产品质量检测结果等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并为企业提供政策法规宣 传、行业动态信息发布等服务,促进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1家企业接 入平台,平台运行稳定,各项功能逐步完善。 深化信用治理,构建市场诚信生态。灌南县住建局深刻认识到信用是建筑市场的"基石",着力构建以信 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建筑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市场行为、工程质 量、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支付等情况全面纳入信用评价 ...
北京电子营业执照累计应用量超2.15亿次 居全国首位
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近日召开的"深化市场监管数字化改革"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2年建 设,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北京)持续集成政务服务、创新监管模式、探索新技术应用、优化服 务维权,在助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推动涉企检查规范高效、提升智慧监管能力水平、增强企业群众 幸福感获得感等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2023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与北京市政府签署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北京)共建协议。按照共建 协议,试验区确立"机制创新﹢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和"1﹢5﹢N"工作体系,围绕准入、监管、执法、 服务等领域推进市场监管业务数字化转型。目前,北京市市场监管数字化工作格局基本确立,贯通事前 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准入监管、执法服务四位一体的智慧监管体系初步形成。 共建过程中,试验区升级"e窗通"办事服务,建成集约统一、智慧便捷的e窗通2.0服务平台,在全国首 创"不用章、不缴照"全流程无纸化办理模式,目前已实现市场监管领域政务服务100%全程网办。服务 外资水平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实现持有"外国(地区)护照""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港澳居民来 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居住证"等6类境外自然人,通过" ...
以改革破难题增活力 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西安日报· 2025-04-29 06:27
政府职能改革 - 西安市印发《2025年对标先进深化改革提升行政效能工作方案》,围绕"深化六个改革"重点,以改革破解难题、增强活力,推动政府服务质效优化和行政效能提升[1] - 提出"高效办成一件事"理念,推出10个特色主题服务场景,建立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精简行政审批事项[2] - 深化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推进数据归集共享[3] 政务服务优化 - 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向主题式服务整合,创新"情景模拟+AI测评"培训模式,培养"一窗通办"全科服务队伍[2] - 制定惠企利民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开展"直达快享"专项行动,提升政策兑现质效[2] - 提升12345热线效能,设立"企业诉求"专区,实现AI赋能下的"智能秒转"和"一次解答"[3] 监管执法创新 - 推出不少于10个"综合监管一件事"场景,编制"综合查一次"清单,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4] - 构建智慧监管"一张网",在5个以上领域探索AI技术应用,8个执法领域推进"互联网+"跨层级应用[4] - 推行"扫码入企""一表通查"等涉企检查新模式,严格控制专项检查次数[4] 营商环境建设 - 推进市场准入、劳动保障、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解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5] - 制定创新平台服务产业发展政策,深化"链主"企业场景开放,推广"校招共用"人才机制[5] -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目标突破32件,新培育2个省级、5个市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5] 数字政府建设 - 完成数字资源中枢平台建设,实现省市数据双向共享,建立数据直达专区[7] - 构建通用AI大模型统一管理平台,完成本地化部署,支撑政务应用[7] - 打造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形成高精度数字底座,新增10个特色服务场景和1000项高频服务事项[7] 改革实施机制 - 谋划推出不少于50项"微改革"事项,构建"一领域一亮点、一区域一品牌"创新矩阵[6] - 推行投诉标准化分类处置制度,强化跨部门协同联办[6] - 要求各单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