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

搜索文档
机械化收割、“鸭管家”除虫 农业科技+生态种养助力增产增收
央视网· 2025-07-01 06:21
江西早稻收割与晚稻种植 - 江西1800多万亩早稻进入成熟收割期,赣州全南县种植户利用晴好天气进行机械化抢收[1] - 采用大型联合收割机实现高效收割,稻谷脱粒后直接转运,秸秆粉碎还田作为晚稻生物肥料[1] - 旋耕机紧随收割后开展作业,为晚稻插秧抢出农时,实现"双抢"无缝衔接[1] - 机械化作业将传统一个月农时缩短至半个月,显著提升效率[3] - 赣州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94%[3] - 粮食烘干厂实现田头到仓库无缝衔接,不间断进行烘干作业[3] 河南信阳稻鸭共养模式 - 商城县采用稻鸭共养生态模式,稻田中放养"鸭管家"进行除草除虫[4] - 鸭群杂食性特点有效控制杂草和害虫,粪便作为天然肥料提升稻谷品质[4] - 实施"一田五收"模式:种植二茬稻、养殖两茬鸭和虾,每亩收益超过1500元[6]
猪企龙头也在“借新还旧”?牧原股份打出“预防针”丨正经深度
搜狐财经· 2025-06-30 01:43
国际化战略与港股IPO - 公司通过港股IPO推进国际化战略,旨在对接国际资本、输出养殖技术,重塑"周期股"标签并重构估值叙事[1] - 高管强调港股IPO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全球市场可信度而非融资规模,认为上市行为本身比融资额更重要[1][7] - 国际化战略包含技术输出和海外市场布局,当前已与越南BAF公司达成设备销售和员工培训合作[17] 财务与负债状况 - 公司总资产从2019年528.87亿元膨胀至2021年1772.66亿元后增长停滞,2024年降至1876.49亿元[4] - 负债总额从2020年565.22亿元激增至2021年1086.62亿元,2024年仍维持1101.12亿元高位,资产负债率达58.68%[6] - 流动负债占比77.63%,2024年短期借款452.58亿元,货币资金169.52亿元,呈现"借新还旧"特征[6] 行业周期与技术壁垒 - 生猪养殖行业周期性显著,公司通过"自繁自养"模式曾实现11.5元/公斤的成本优势,低于行业均值2元[3] - 国际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10%,而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17.47亿元仅占营收1.27%,育种相关项目仅1项[16][17] - 研发人员6486人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35.12%,无博士学历人员,人才结构存在提升空间[17] 港股市场挑战 - 2025年港股新股破发率26%,近期龙头企业三花智控和海天味业上市首日即破发[13] - H股相对A股存在普遍折价现象,对"龙头企业溢价"叙事构成挑战[14] - 农业科技叙事缺乏国际竞争力实证,技术输出尚未形成规模收入[15][18] 战略意图分析 - 国际化被视为突破国内政策限制和周期约束的关键路径,但实际进展仍处设备输出初级阶段[10][17] - 淡化融资目标的表态可能包含预期管理意图,为潜在估值压力预留缓冲空间[11] - 资产规模见顶背景下,港股平台被寄望于拓展融资渠道和优化资本结构[10][11]
良机良法“智”绘夏播图 科技为秋粮“丰”景打好基础
央视网· 2025-06-26 03:28
全国夏粮收获与夏播进度 - 全国夏粮收获进度超过90%,冬小麦大面积收获基本结束 [1] - 全国夏播粮食进度接近80%,河南、四川、陕西夏播基本结束,山东、山西接近完成,湖北、河北超过90%,江苏、安徽接近90%,新疆接近30%,甘肃超过20% [1] - 新疆和田计划播种90万亩夏玉米,采用免耕播种集成技术缩短播种周期并保护土壤肥力 [6] 农业机械化与技术创新 - 江苏浦口4.5万亩中稻栽插全部采用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高速插秧机,实现自动路径规划和均匀插秧 [1] - 山东临邑推广玉米密植滴灌技术,使用高性能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管带铺设、覆土等工序 [4] 作物生长与田间管理 - 春播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长势正常,夏播作物陆续出苗,全国夏季田间管理总体进展顺利 [8] 重庆江津花椒产业 - 重庆江津区53万亩青花椒进入采摘期,采用无人机运输和集中加工方式保障采收效率 [9] - 当地建立花椒精加工中心,提供采收、运输、烘干、筛选等"一条龙"服务以提升产品品质 [11] - 预计今年鲜花椒产量3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58亿元 [13]
新华视点|抢农时 护丰收 多维度保障“三夏”生产
新华社· 2025-06-24 07:29
河北:科技赋能夏收夏种一体化高效衔接 - 衡水市通过智能化农机装备及跨部门协同机制实现"收割+播种"一体化高效衔接 [2] - 廊坊市投入1 7万余台(套)农业机械包括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播种机、秸秆还田机等 [4] 黑龙江:智慧夏管护航保丰收 - 北大荒集团八五〇农场有限公司在虎林市广泛应用智能灌排设备于水稻田 [6] - 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在双鸭山市利用智慧农业管控平台设计巡航路线 [8] 河南:农业科技助力夏种生产 - 安阳市滑县小铺镇高标准农田采用无人驾驶精量播种机 [10] - 北大荒集团共青农场有限公司在鹤岗市使用无人机遥感系统对耕地进行多光谱遥感扫描 [11] - 鹤壁市浚县三十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利用北斗导航系统规划播种路线 商丘市梁园区农技专家指导新型播种机进行玉米种肥同播作业 [12] 山西:无人驾驶技术赋能夏收"加速度" - 临汾市襄汾县南贾镇上鲁村麦田使用无人驾驶收割机 [14] - 襄汾县积极调配农业机械保障设备供应 [16] 新疆:1 4万台联合收割机助力夏收 - 新疆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多单位设立564个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 开通148个高速公路绿色通道 [18] - 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巡查收购点确保流程规范与价格公平 [20]
小麦第一省闯旱关
虎嗅· 2025-06-23 07:21
小麦生产情况 - 河南省小麦夏收工作基本结束 但遭遇持续高温少雨和大风天气 为记忆中最严重干旱 [1][3] - 黄河滩区流沙土保水性差 需持续浇水 大户梁四清使用12台卷盘式喷灌机进行灌溉 [4] - 3月4日至5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仅36.6毫米 较常年偏少60% 豫西豫北等地仍存在重度气象干旱 [5] 灌溉技术与设施 - 种粮大户麦海伟采用滴灌技术 相比喷灌节水50% 并自主研发水肥一体机获得专利 [6] - 打磨岗灌区采用自压管道输水系统 覆盖280千米管网和5000多个出水口 灌溉11.78万亩农田 [11] - 牧原集团数字化农场实现水肥配比自动化 可同时灌溉数千亩土地 [11] 生产成本与收益 - 中牟县大户翟顺德测算每亩小麦净收益约320元 主要成本包括地租700元和水电费20元/亩 [12] - 小农户因灌溉设施不足或体力限制 未浇水地块减产200-300斤/亩 [17][20] - 小麦种植成本持续上升 种子化肥价格未降 但麦价偏低影响农户积极性 [20] 极端天气影响 - 5月22日突降大雨导致"逼熟"现象 灌浆期小麦提前黄化 籽粒灌浆不充分 [24] - 2023年烂场雨导致丰收小麦无法及时收割 2024年收割期比去年提前5天 [24][27] - 干热风与播种延迟形成叠加效应 部分晚播麦田减产明显 [25] 规模化种植趋势 - 梁四清8年累计收获800万斤小麦 通过机械化灌溉实现千亩农田单人管理 [27] - 专业农户认为土地碎片化影响粮食安全 呼吁科技赋能和农业规模化 [23] - 河南省农田水利建设持续投入 红旗渠等基础设施为抗旱提供支撑 [10][27]
“新”潮澎湃勾勒活力“三夏耕作图” 田间地头满满“科技范儿”
央视网· 2025-06-23 02:25
粮食主产区夏种夏管情况 - 安徽全省秋粮计划面积6469.62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达3120万亩,播种已进入尾声 [1] - 安徽主推稻田覆膜机插秧技术,实现自动拉膜、压膜、切膜、机插秧,为农户省去除草、施肥等环节 [1] - 山东夏玉米播种面积达5234万亩,进度已超九成,全省日上阵玉米播种机达17.8万台 [4] - 德州武城县采用气吸式单粒精量播种机,直线行驶误差控制在2.5厘米内,节省10%种子并提高空间利用率 [4] 新技术新设备应用 - 石家庄元氏县采用"随种随浇"模式和卷盘式喷灌机,实现精准灌溉 [7] - 该模式能使玉米发芽时间缩短2-3天,发芽率提高15%左右 [9] 全国夏粮收购情况 - 河南准备收购库点236个、仓容560亿斤,截至6月21日已收购新产小麦467.6万吨,同比增加70.9万吨 [11] - 全国夏粮收购显示小麦整体品质好、市场化收购活跃、价格相对平稳 [11]
河北:科技赋能夏收夏种高效衔接
新华社· 2025-06-19 09:30
农业科技应用 - 河北省夏收夏种工作中深度融入科技元素,传统农事焕发新活力 [1] - 邯郸市鸡泽县使用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气吸式免耕智能播种机,实现高精度直线播种 [1] - 智能播种机效率比往年提高95%,预计每亩增产10%,降低生产成本近百元 [1] - 鸡泽县投入20余台智能农机设备,日均作业面积从100亩提升到200亩 [1] - 衡水市家庭农场使用联合收割机、北斗导航播种机和大疆植保无人机实现收割、播种、除草一体化作业 [1] 生产效率提升 - 现代化设备实现夏收与夏种高效衔接,速度非常快 [2] - 保定市望都县使用无人驾驶玉米播种机,作业位置、轨迹、面积和质量可实时监测 [2] - 无人播种机通过卫星定位自动调节株距,预计每亩玉米产量提高10% [2] 农业机械化发展 - 智能播种推动农业生产向全程机械化、智慧化、高效化迈进 [1] - 现代化设备包括北斗导航系统、无人驾驶技术和植保无人机等 [1][2]
新科技!可降低黄曲霉毒素含量
中国经济网· 2025-06-18 11:28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与ARC技术背景 - 黄曲霉毒素是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一级致癌物,主要存在于花生、坚果和大豆中,是农业和健康领域的"隐形杀手"[1] - 中国农科院李培武院士团队经过20多年研究验证,黄曲霉毒素能"随果入壳"且极难清除[1] ARC生物耦合技术核心特点 - ARC技术通过靶向调控微生物群落调节土壤微生态系统,无需人为添加"外源菌"[5] - 技术包含三大功能:"A"控制黄曲霉毒素、"R"诱导根瘤菌结瘤固氮、"C"耦合同步实现[5] - 田间应用可将黄曲霉毒素产生菌丰度控制在60%以上,兼具提质、结瘤、固氮、增产效果[5] - 2024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并在中关村论坛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发布[5] 新洋丰产业化进展 - 公司2023年起与李培武院士团队合作,实现"以肥载菌"模式产业化[6] - 突破ARC菌剂隔离保护、稳定添加及土壤激活难题,菌剂存活率超90%[6] - 已推出含ARC菌剂的高富专花生肥和大豆肥并正式投产上市[1][6] 田间试验数据 - 山东花生试验田:根瘤数量增40%,病斑减少70%[8] - 黑龙江大豆试验田:亩均增产12%,蛋白质含量提升3%[8] - 花生和大豆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下降80%以上[8] 公司研发体系与战略 - 构建"一院四所"研发体系,承担2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10] - 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覆盖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全链条[10] - 坚持"创新驱动 绿色发展"战略,2023年研发投入强度达4.2%[10] - 总裁杨华锋表示将持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10]
千里追耕·三夏时节丨战三夏保丰收 探索“中原粮仓”里的科技感
央广网· 2025-06-15 02:14
农业机械化与科技应用 - 河南省在"三夏"时节广泛运用科技助力夏收和夏播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1] - 安阳县47.56万亩小麦收获已超九成,种粮大户使用4台联合收割机进行抢收 [1] - 沁阳市种粮大户万金虎的1150亩小麦预计亩产量1300斤左右,三四天可完成收割 [2] - 沁阳市组织农机合作社与农户对接,现有拖拉机6914台、小麦收割机749台、精量播种机4655台 [3] 播种技术与效率提升 - 获嘉县使用气吹式玉米精量播种机,效率比老式播种机提高40%,并同步铺设滴灌带 [3] - 获嘉县夏收已结束,秋作物已播种33.64万亩 [3] - 封丘县秋粮作物计划播种75万亩,已完成74万亩,播种进度达98.7% [6] 全省农业生产进度 - 河南省投入联合收割机约21万台,累计收获小麦8464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99.4%,机收率达99.8% [8] - 全省夏播面积8297万亩,占预计面积的92.2%,粮食作物已播6260万亩,占预计面积的92.1% [8]
从田间到舌尖 新技术带来新滋味(经济新方位·特产背后的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6-14 21:37
种植技术升级 - 北京市平谷区京瓦温室园艺示范园采用智能玻璃温室大棚技术,实现每平方米小番茄年产量达22公斤 [2] - 大棚配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时调节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二氧化碳浓度,透光率高达91.5% [2] - 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滴箭"精准供给,避免资源浪费,生菜年收获可达9-10茬,远超露天种植的2-3茬 [3][4] - 温室采用钢化漫散射玻璃和通风系统,夏季降温、冬季保暖,营造四季适宜的微气候环境 [3] 农产品加工创新 - 贵州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公司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将刺梨加工成果汁等20多种产品,年产能达5.3万吨 [5] - 采用膜浓缩提取工艺保留95%维C,出汁率提高5%,污水排放减少80%,原汁体积缩小25%-33% [7] - 优化破碎机刀片参数和气囊带式压榨技术,避免破坏刺梨籽,提升果肉营养保留率 [7] - 公司年消化5000吨刺梨鲜果,生产原汁3000吨,年产值1亿元 [7] 冷链物流智能化 - 山东胶州利群智慧物流基地通过自动化流水线将里岔黑猪肉从收货到加工时间压缩至3小时以内 [9][10] - 气调包装技术调节氧气与二氧化碳比例,抑制氧化和细菌生长,延长保质期 [10] - 冷链物流车配备实时监控系统,全程保持0-4℃胴体中心温度,700公里配送可在24小时内完成 [11][12] - 智慧物流平台实现车辆位置、温度、路线的全程可视化追踪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