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番茄
icon
搜索文档
税企协同助力南泥湾现代化农业“加速跑”
中国经济网· 2025-09-26 15:17
这些税务合规的举措,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2024年至2025年8月期间,企业累计享受税费优 惠减免金额达49.84万元。2025年1月至9月,企业小番茄的销售收入达367.8万元,当地税收部门向其提 供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自产自销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从事农林牧渔业免征企业所得税、与合作社 成员签订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 中国经济网西安9月26日讯(记者 赵雪霏)作为延安农业投资建设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延安农投南泥湾 农业有限公司依托南泥湾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种植与湖羊养殖两大核心产业。自 2023年成立以来,企业就将合规经营视作发展的生命线,不仅持续强化内部制度建设,更将税企协同视 为提升合规管理的关键一环。 这些税收红利切实地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的同时,也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力量。南泥湾农业公司 通过"公司+农户"等模式,带动近百名贫困村民就业,人均月增收约4000元。正在大棚里忙碌的李大姐 笑着说:"现在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赚到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运用自产自销免税政策,宝塔区税务局定期奔赴农场进行针对性的政策辅导,并邀 ...
水发神农智慧温室:600斤番茄的“高效旅程”
齐鲁晚报· 2025-09-18 08:07
途中:专属通道,降低损耗 采收车驶入专属运输通道,通道地面防滑、弯道与坡度经精准设计,确保行驶平稳。车厢内果筐按标准间距摆放,层间加缓冲垫,减少震动挤压。 数据显示,内部搬运破损率低于2%,较传统下降15个百分点;通道单向循环避免拥堵,采收车单日可往返15趟,运输量达9000斤,效率较传统人力提升 60%,减少25人次人工投入。 在水发神农智慧温室,一辆采收车每日往返数十次,载着600斤小番茄完成"高效旅程",背后是智慧农业精细化管理的"奥秘"。 智能温室种植55亩、约7.1万株番茄。智慧系统通过传感器与大数据,实时监控果实成熟度并生成"成熟度地图",工人按串型等级精准采摘,避免误摘、 漏摘。采摘果实用25斤标准周转筐盛放,合格果进商品通道,其余分流养护或分拣,保障品质统一。 数据显示,商品番茄合格率超98%,单株采收率提升40%,人工效率提高50%,采后损耗率降至5%。随后,采收车装载周转筐,开启运输环节。 起点:智慧采摘,精准分拣 抵达装货区后,工人按分层、控重标准,将果筐转运至大货车,层间铺缓冲垫,每车严格限重600斤。装车全程监控,记录装载信息确保溯源清晰。 当天采摘番茄12小时内即可出库冷链运输,日 ...
百万粉丝新农人带着彩椒闯杭州
杭州日报· 2025-08-26 02:37
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创始人许多在江东村租赁7.5亩闲置土地打造新型农业综合体 包含露营地 咖啡馆 研学基地和植物工厂等复合功能 [5] - 公司核心业务为彩椒种植 去年实现农业产值3500万元 产品远销俄罗斯和越南 [3][4] - 新基地计划种植五色小番茄 四色贝贝南瓜及彩椒等特色农产品 [5] - 公司短视频账号总播放量超5亿次 粉丝规模超百万 具备较强品牌影响力 [3][5] 行业发展趋势 - 现代农业呈现三产融合趋势 结合休闲露营 教育研学和消费体验等多元化业态 [5][6] - 城市近郊乡村经济具备发展优势 依托强大消费市场和政策支持吸引青年返乡创业 [5] - 新农人群体通过新媒体传播改变行业形象 证明农业可成为有吸引力的终身事业 [5] 人才与资源整合 - 公司组建年轻化团队 包括95后航空安全员转型的新农人阿宽等核心成员 [6] - 吸引中国计量大学食品专业在校生参与实践 形成人才自发汇聚效应 [6] - 获得江东村政府积极支持 快速完成土地流转并提供住宿等配套保障 [6] 战略规划 - 计划举办杭州新农人大会 去年在山东举办的大会吸引400余人参与 [6] - 致力于打造以人为本的乡村振兴样板 目标建设"令人向往的村庄"生态 [3][6] - 采用"逐绿少年"发展理念 与浙江"千万工程"政策导向形成协同 [6]
特色产业“领航” 文化融合“聚力” 句容佴池流淌“幸福泉”
镇江日报· 2025-08-25 23:34
产业发展 - 公司采用党支部+公司+技术单位+农户运营模式 成立江苏佴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实现农作物种植销售一体化 [2] - 特色农业项目累计投入500多万元 带动40多人稳定就业 实现销售千万元 [2] - 发展小番茄 澳洲龙虾养殖(全市唯一) 有机稻米三大特色农产品 依托仑山水库水源和有机肥种植 [3] - 202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1600元 计划两年内建立自有农产品品牌 形成新循环共富体系 [3] - 建设冷库 检测中心等农业基础设施 新建民宿和农家乐 规划发展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业 [2][5] 能源与基础设施 - 村民屋顶光伏发电设备年发电量4.2万千瓦时 户均年发电600千瓦时 创收4000多元 [5] - 2017年以来投入350多万元建设少数民族村寨主体 包括医务室 公厕 村史馆 文化广场等设施 [5] - 建成6.7公里村路连通所有自然村 安装500多盏路灯 实现全村道路硬化亮化 [5] 文化旅游 - 新建民族馆展示16个民族风情 配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农家书屋 红石榴家园等文化阵地 [4] - 定期举办民俗体验 文艺展演活动 包括民族舞蹈 山歌传唱 传统美食制作等文化融合项目 [4] - 依托仑山湖蓄能电站打造全市独有的民族文体体验+乡村旅游景点 释放乡村振兴活力 [5][6]
“洋产品”华丽变身“中国新特产” 凭借高品质种植与中式美食文化圈粉世界
央视网· 2025-08-24 09:25
行业背景与产品特性 - 小番茄是所有番茄的原始祖先 大番茄由其驯化而来[1] - 小番茄具有丰富的膳食纤维 可增加饱腹感 是健身爱好者和运动员的常用食物[3] -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营养:红色含丰富番茄红素 绿色维生素C含量最高 紫色富含花青素[3] 产区优势与种植规模 - 云南元谋县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 属南亚热带干热季风气候 1月气温稳定在14℃以上 全年基本无霜冻 具备"天然温室"优势[4][19] - 2024年云南省小番茄种植面积达7.3万亩 产量17.3万吨 其中元谋县种植面积4万多亩 产量13万吨 占全省一半以上[19] - 元谋县小番茄可实现全年种植 冬春季错峰上市 填补全国其他产区以夏秋季节上市为主的空白[19] 种植技术与创新 - 采用高标准化种植技术 实现水肥一体化 工厂化育苗和组织化管理三个100%[13] - 通过辅助吊绳替代传统竹架 充分发挥顶端优势 实现理论上的"无限"生长[13] - 采用无土栽培技术 生长更快 结果周期更短 空间利用率更高 大幅减少土壤病虫害[15][17] - 通过智能化控制生长环境 精准实施施肥和养分管理[17] 采收与品质控制 - 采收期持续90天 每亩产量达5-8吨[6] - 采用"掐节留萼"采收技术 既保留美观外形又延长保鲜时间 减少运输损耗[8][11] - 果实糖度需达10度以上以保证口感 元谋产区因昼夜温差大 最高糖度可达15度以上[10] 种子国产化突破 - 经过十余年研发 从数千种质资源中杂交选育 成功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品种[27][29] - 元谋县番茄种子育制种面积160亩 总产量1920公斤 国产品种覆盖率达70%[23][31] - 建成工厂化育苗大棚1505亩 年育苗量达5.6亿株 种苗辐射供应云南 四川 福建等多省[31] 产业链延伸与市场拓展 - 发展精深加工产业链 生产小番茄果脯 保质期从鲜果的1周延长至1年[21] - 果脯产品远销俄罗斯 日本 韩国等地区 成为高端休闲食品[23] - 鲜果产品80%为国产品种 畅销北上广深等国内城市 并出口东南亚 中东及欧美地区[19] 文化融合与消费场景 - 小番茄可融入中西方饮食文化 在西餐中用于沙拉 意面酱料 在中餐中可凉拌或与野生菌炖煮[32][34][36] - 通过本土化品种培育和美食文化创新 形成"中国新特产"被世界广泛接受[36]
做“靓”千年溇港世遗文化
金融时报· 2025-08-21 04:56
核心观点 - 吴兴农商银行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定向信贷支持 积极推动太湖溇港区域农业产业升级和文旅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1][2][3][4] 金融服务支持 - 向每个行政村派驻金融服务专员 持续提升区域金融服务质效 [1] - 为浙江枫霖生态科技提供300万元贷款 缓解企业疫情期间经营压力 [2] - 为湖州织里金旭生态农业提供两山农林贷和双保贷 优化信贷结构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3] - 向浙江乡荐农文旅公司2天内发放100万元绿色贷款 支持民宿项目建设 [4] 农业产业升级 - 浙江枫霖生态科技引进上海立体生态混养技术 实现水稻与鱼鳖虾蟹共生 无需施肥用药即产出有机农产品 [2] - 该企业新增100亩红美人柑橘种植 进一步丰富农产品品种 [2] - 湖州织里金旭生态农业打造恬源系列水果 获得省级荣誉称号和无公害水果认证 [3] 文旅融合发展 - 浙江乡荐农文旅公司以溇港文化为核心 通过农旅文融合盘活乡村闲置资产 延伸产业链 [4] - 利用江南自然风光优势打造特色民宿群 实现自然景观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4] - 农场与古镇景区形成自然融合 形成水稻金黄果园飘香的景观带 [2] 文化遗产保护 - 太湖溇港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 金融机构通过资金支持直接参与溇港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工作 [1]
沙漠里养海鲜、种水稻?科技助力新疆“点沙成金”变身鱼米之乡
央视网· 2025-08-17 02:55
沙漠治理与产业发展 - 新疆和田建成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锁边护林带,2024年上半年投入20.14亿元财政资金巩固成果 [1] - 沙漠治理孕育出"绿富同兴"的产业发展模式,包括水产养殖、水稻种植等新产业 [1] 沙漠水产养殖业 - 和田地区成功在沙漠边缘发展"沙漠海鲜"养殖产业,养殖螃蟹、鱼虾等水产品 [3] - 通过"降盐""脱碱"技术将水质PH值从9.5-11调整至7.5-8.5,解决养殖难题 [5] - 2024年和田水产品产量达1.2万吨,产值3.8亿元,解决当地就业,人均工资3600元以上 [5] 沙漠水稻种植业 - 和田稻香村在沙漠边缘成功种植万亩水稻,克服沙荒、土碱、水缺三大挑战 [6][8] - 通过改土治水攻坚小组的努力,水稻亩产提升至约600公斤 [8][10] - 带动乡村旅游发展,202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4600元 [10] 沙漠节水农业 - 策勒县采用喷灌节水系统种植玉米,相比漫灌节水30%-50%,每100亩节省千元成本 [12][14] - 形成"种植+养殖"一体化产业链,引入苜蓿等适合沙地生长的作物 [16] 多元化种植模式 - 津南新村发展蔬菜、林果、花卉、中药材等多元化种植,村民人均收入超2万元 [16] - 墨玉县种植3.4万亩棉花,皮山县等地发展10万亩中药材基地 [18] - 于田县种植10万株玫瑰,全疆沙区特色经济作物达184.5万亩,年产值43.7亿元 [18]
沙漠海鲜、沙漠水稻?塔克拉玛干的新产业颠覆你想象
央视网· 2025-08-16 23:17
沙漠治理与产业发展 - 新疆和田建成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锁边护林带 巩固沙漠治理成果[1] - 2024年上半年新疆财政投入20 14亿元用于沙漠锁边工程[1] - 沙漠治理带动"绿富同兴"产业发展模式 形成生态与经济双赢格局[1][11] 沙漠水产养殖 - 和田地区通过"降盐脱碱"技术将水质pH值从9 5-11调整至7 5-8 5 实现沙漠海鲜养殖[3] - 2024年和田水产品产量达1 2万吨 产值3 8亿元[3] - 重度盐碱地改造后创造就业岗位 员工月均工资超3600元[3] 沙漠农业创新 - 稻香村通过改土治水攻坚 水稻亩产提升至600公斤[5] - 沙漠玉米种植采用喷灌技术 较漫灌节水30%-50% 每100亩节省成本千元[7] - 策勒县形成"种植+养殖"产业链 村民人均收入超2万元[9] 多元化种植体系 - 和田地区发展蔬菜/林果/花卉/中药材等多元种植 墨玉县棉花达3 4万亩[9] - 皮山县/民丰县建成10万亩中药材基地 于田县培育10万株沙漠玫瑰[9] - 新疆沙区特色作物总面积达184 5万亩 沙产业年产值43 7亿元[11]
沙漠里也能养海鲜、种水稻?看新疆如何“点沙成金”
央视新闻· 2025-08-16 21:31
沙漠治理与生态建设 - 新疆和田建成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锁边护林带,有效遏制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 [1] - 2024年上半年新疆投入20.14亿元财政资金巩固治沙成果,形成"绿围脖"生态屏障 [1] - 通过"降盐脱碱"技术将养殖水体pH值从9.5-11调整至7.5-8.5,破解沙漠水产养殖难题 [3] 沙漠特色农业产业化 - 和田地区2024年水产品产量达1.2万吨,产值3.8亿元,"沙漠海鲜"养殖形成规模产业 [3] - 稻香村通过改良沙荒、土碱、水缺问题,实现水稻亩产600公斤,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4600元 [9][11] - 策勒县采用指针式喷灌技术节水30%-50%,每100亩节省成本千元,建成沙漠玉米种植基地 [14][16] 多元化种植与产业链延伸 - 形成"种植+养殖"模式:梭梭/红柳防护林改善玉米生长,苜蓿种植支撑畜牧产业链 [13][18] - 津南新村发展蔬菜/林果/花卉/中药材多元化种植,村民人均收入超2万元 [21] - 全疆沙区特色作物种植达184.5万亩,涵盖棉花(墨玉县3.4万亩)、玫瑰(于田县10万株)、中药材(皮山县/民丰县10万亩)等 [20][23][25] 沙产业经济规模 - 新疆沙产业年总产值达43.7亿元,实现从生态治理到经济产出的"绿富同兴"转型 [25][27] - 沙漠养殖/种植产业创造就业岗位,如水产基地提供月薪3600元以上的本地就业机会 [7]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行走在高原之上:触摸新时代幸福西藏的脉搏——“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丽西藏”网络主题活动手记
央视网· 2025-08-02 14:09
生态建设 -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贡嘎段11号片区通过种植樟子松幼苗实现荒山秃岭到绿意覆盖的转变 [3][7] - 拉萨两岛内河生态廊道形成水光潋滟、草木葱茏的生态景观,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6][10] - 高原生态修复采用原始方法如人工浇灌,在缺氧陡峭环境下坚持植被种植 [3][8] 文化传承 - 夏扎大院通过唐卡艺术装饰和新生代参与实现历史与现代文化的交融 [9][12] - 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的扎扎服饰结合文成公主传说,成为活态文化传承载体 [11][14] 新能源与现代农业 - 三峡措美哲古风电场作为全球海拔最高在运风电场,体现高原绿色能源发展 [16][18] - 曲水县才纳镇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温室大棚和科技种植推动高原农业升级 [18][22] - 错那市觉拉乡航天育种基地培育蛋白草等新品种,助力高原畜牧业发展 [21][24] 社区与民生 - 八廓古城曲苏大院多民族共居,日常互助体现民族团结 [25][30] - 鲁固社区党群服务V站和羊达乡"通嘎E站"提供便民设施与高效政务处理 [29][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