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孪生
icon
搜索文档
实探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勾勒未来智慧交通大蓝图
证券时报· 2025-04-18 17:27
项目概况与定位 - 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由中汽股份投资15亿元建设,于2024年7月16日正式启动运营 [2] - 项目承担两大使命:服务于整个行业试验需求,以及助力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迭代创新与标准验证 [2] - 试验场不仅是智能网联汽车的试验场,更是面向所有交通参与者的未来交通试验场,旨在搭建小型“汽车社会”以服务智慧交通大目标 [4] 测试能力与设施规模 - 试验场占地面积约4000亩,建设有8条专用测试道路、3.2万平方米的试验室及油电氢醇四合一综合能源中心 [2] - 测试能力涵盖智能网联汽车及自动驾驶的绝大多数场景,同时满足重型商用车主要测试要求,并兼顾飞行汽车和低空飞行器的测试 [2] - 场内包含多功能柔性广场、城市场景模拟区、智能网联复杂环境多维模拟平台等多元化测试场景 [1][3] 创新技术与特色场景 - 试验场创造了多个“首创”,包括全球首个在封闭试验场内建设的真实隧道场景,该隧道全长840米,深13米,用于测试无GPS信号下的车辆智能 [2][3] - 智能网联复杂环境多维模拟平台可定量控制雨、雾、光照等条件,并能实现高速车辆在模拟条件下的会车测试,这在国内属于首创 [3] - 通过智能网联高速环道与多车道性能路的一体化设计,建成了超宽测试跑道,同时满足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和通用飞行器2B类起降跑道标准 [5] 低空经济与空联网布局 - 试验场创新性地服务于低空经济,可测试飞行汽车和低空飞行器 [5] - 公司与中国移动合作,超前部署了5G-A网络基站,实现600米以下立体通感网络全覆盖,增强了低空飞行器的通信和感知能力 [5] - 搭建了国内首个汽车试验场内的低空飞行监管平台,可实现信号覆盖范围内低空飞行器飞行轨迹的实时捕捉 [5] 数字化与未来规划 - 公司正基于数字孪生等技术建设更“智能”的数字试验场,以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仿真测试 [6] - 调度指挥中心的云控平台实现了试验场1:1实景三维还原,可直观一览场地运行状态 [6] - 未来可通过在真实场地中注入虚拟场景(如发送虚拟目标物信号)的方式,实现丰富组合场景的高效测试,以加快技术迭代并节省成本 [6][7] - 试验场正在进行越野路、山地等新场景的兴建,预计今年年底投入运行 [3]
北京龙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摘要
上海证券报· 2025-04-18 09:4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主营业务为基于自主研发的LongRuan GIS平台及时空智能技术体系,为智能矿山、智慧安监、智慧园区及"零碳"机场等领域提供国产工业软件及数智化整体解决方案 [3] - 主要产品包括龙软智图(LongRuanGIS云平台)、透明化地测保障系统、智能化管控平台、智能采掘、智能通风等专业解决方案,覆盖井工煤矿、露天煤矿及非煤矿山等领域 [3] - 2024年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36元(含税),预计派发总额9,913,448元,占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0.01% [1] 核心技术平台 - LongRuan GIS云平台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架构,支持二三维一体化空间数据管理,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适配认证,符合国产化替代要求 [3][4] - 平台具备六大创新特色:云端随需随用、二三维一体化、多端高效协同、信创自主可控、丰富专业应用、开放生态合作 [4] - 衍生平台包括LongRuan4D-GIS时空管理平台、移动GIS平台,支持数字孪生矿山建设和井下移动端应用 [5][6][7] 智能矿山解决方案 - 透明化地测保障系统融合高精度地质探测数据,构建采矿工程模型和属性地质模型,实现空间分析预警 [7] - 智能化管控平台集成地质测量数据与安全生产数据,实现数字孪生和远程工业控制 [9][10] - 灾害综合防治系统集成水害、火灾、瓦斯等监测数据,实现多系统联动和避灾路线智能规划 [12] 行业政策环境 - 国家能源局等七部委提出到2026年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60%,智能化工作面数量占比不低于30% [62] - 2024年政策要求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300万吨/年以上煤矿力争率先建成全系统智能化 [63] - 财政部对2024-2027年专用设备数字化改造投入给予10%税额抵免优惠 [63] 市场竞争地位 - 公司产品已应用于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中的46对矿井,覆盖中国煤炭企业50强中的40余家 [76] - 累计服务1800余对矿井,在煤矿地质保障和智能采掘领域保持技术领先 [76] - 为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开发的"煤矿综合风险动态分析评估系统"运行效果显著 [76] 研发创新体系 - 采用"四轮驱动"研发机构设置: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智能矿山安全技术研究院、人工时空智能研究院 [55] - 与北京大学建立战略合作,联合成立"智慧能源和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开展前瞻性研究 [54] - 人工时空智能研究院重点研发矿山垂直行业大模型和时空智能AI技术 [55] 新兴业务拓展 - "零碳"机场业务利用GIS+BIM技术构建全域数字孪生模型,实现能源消耗动态调控 [43] - 非煤矿山领域开发采选冶一体化管控平台和二三维数字采矿软件 [31][32][33] - AI时空大模型系统融合通用大语言模型与矿山专业知识,提供智能决策支持 [31]
凯士比上海与正泰自动化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拓智能制造新篇章
凯士比· 2025-04-17 15:16
公司合作签约 - 上海凯士比泵有限公司与正泰自动化有限公司在上海成功举行签约仪式,标志着双方将在智能制造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1] - 合作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为原则,双方将发挥各自在泵阀、自动化、数字化等领域的技术与市场优势 [7] - 未来将成立战略合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技术、营销研讨及项目对接,持续深化多维度合作 [9] 公司背景与实力 - 凯士比集团是世界领先的泵、阀及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150余年的技术积淀与创新经验 [1] - 正泰集团是中国电气行业龙头企业,年营收超过500亿元,拥有完整的低压电器、高压电器、工控自动化等产业链 [2] 合作内容与方向 - 双方聚焦工厂自动化、数字孪生、智能物流、预测性维护等前沿领域 [5] - 围绕KSB ETA项目推进、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及市场拓展合作进行深入探讨 [5] - 协同打造智能制造行业解决方案,提升客户体验,实现信息共享和互利共赢 [7] 交流与参观 - 凯士比上海总经理朱炯毅一行拜访正泰自动化及上海新华控制技术集团科技有限公司,参观正泰展厅、电子车间和集成车间 [3] - 正泰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天鹏介绍了公司的技术实力与应用场景 [3] - 双方围绕业务优势、市场前景及合作模式开展高效务实的交流 [3]
凯士比上海与正泰自动化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拓智能制造新篇章
凯士比· 2025-04-17 07:16
合作签约 - 上海凯士比泵有限公司与正泰自动化有限公司在上海成功举行签约仪式,标志着双方将在智能制造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1] - 合作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为原则,旨在协同打造智能制造行业解决方案 [7] - 未来双方将成立战略合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技术、营销研讨及项目对接 [9] 公司背景 - 凯士比集团是世界领先的泵、阀及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150余年的技术积淀与创新经验 [1] - 正泰集团是中国电气行业龙头企业,年营收超过500亿元,拥有完整的低压电器、高压电器、工控自动化等产业链 [2] 技术交流 - 双方围绕工厂自动化、数字孪生、智能物流、预测性维护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入探讨 [5] - 正泰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天鹏介绍了公司的技术实力与应用场景 [3] - 凯士比北亚区业务布局及上海工厂概况在会议中被详细讨论 [5] 合作内容 - 双方将发挥各自在泵阀、自动化、数字化等领域的技术与市场优势 [7] - 合作重点包括KSB ETA项目推进、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及市场拓展 [5] - 双方计划共同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携手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1] 参观交流 - 凯士比上海总经理朱炯毅一行参观了正泰展厅、电子车间和集成车间 [3] - 双方人员围绕业务优势、市场前景及合作模式开展了高效务实的交流 [3]
有了“最强大脑”,机器人聪明又能干 | 雨花智造 C位出道
长沙晚报· 2025-04-15 03:48
雨花经开区"三新"成果发布会 - 40个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首次亮相,展示雨花经开区科创活力 [2] - 部分创新产品可能改变行业发展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2] 中南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焊接系统" - 系统解决22厘米厚钢板焊接难题,传统方法需数天调试,新系统大幅提升效率 [3] - 以生成式AI为内核,结合工业机理模型与知识图谱,实现自动生成工艺参数与路径规划 [4] - 数字孪生技术实时模拟焊接场景,兼容国内外多品牌机器人 [4] - 工序示教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分钟 [5] - 已交付30余台,合同额超6000万元,2025年目标1亿元 [6] - 四川某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延伸至民用及一般工业领域 [5] 中南智能其他创新成果 -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海螺水泥装车环节,破包率压至<0.1%,合资公司5年营收超3亿元 [7] - 湘电智慧车间项目产能提升50%、成本降低8% [7] - 智能验布机瑕疵识别率超90%,大幅减少人工投入 [7] - zeqp-rival软件成为"数转智改"标杆 [7] 公司发展情况 - 研发投入常年保持营收10%以上 [8] - 在雨花经开区政策扶持下成为智能制造领军企业 [8] - 发挥"链主"作用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 [8] - 未来将继续扎根园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8]
长江水利委员会部署加快推进数字孪生长江建设工作
水利部网站· 2025-04-14 07:00
数字孪生长江建设顶层设计进展 - 长江水利委员会审议通过《数字孪生长江建设顶层设计》《长江流域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指导意见》《长江流域数字孪生工程建设指导意见》三项文件 [1] - 自2024年7月以来,公司按照"1+2+N"路线推进顶层设计,完成建设蓝图并初步建立技术体系 [1] 数字孪生长江建设重点任务 - 汛前完成汉江、澧水防洪"四预"能力建设,集成数字孪生丹江口、江垭皂市成果至长江平台 [2] - 加强长江流域全覆盖水监控系统、数字孪生三峡提升工程等在建项目的技术统筹与成果复用 [2] - 开展蓄滞洪区、堤防数据底板示例建设,构建标准化数据底板场景为省级部门提供示范 [2] - 谋划"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体系立项,提升算力基础、数据底板及模型迭代能力 [2] - 强化智慧防洪系统,聚焦水旱灾害防御"四预"领域,形成滚动发展路径 [2] - 倒排2025年工作计划,组织专班落实年度建设任务 [2] 组织保障措施 - 明确责任分工并建立委外联络机制,强化成果宣贯以支撑建设推进 [3]
主题策略|物理AI加速智驾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变革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4-12 01:16
核心观点 - Cosmos+Omniverse组合有望加速物理AI发展,带动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复刻CAE和CUDA对制造业和AI的加速效果 [1] - 建议关注三条投资主线:Cosmos+Omniverse硬件供应商、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主机厂 [1][7] 专业软件对科技行业的推动作用 - CAE软件降低汽车、船舶等制造业的实验成本并提高研发效率,CUDA降低AI算力调优门槛 [2] - 专业软件领域壁垒高,如ANSYS独占电磁场仿真、FLUENT主导流场仿真,CUDA生态构建强客户粘性 [2] Cosmos的技术能力 - Cosmos基于2000万小时真实数据训练9000万亿token,可生成逼真合成视频,支持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训练 [3] - 依托CUDA底座,通过四大模块(Autoregressive Model、Diffusion Model等)实现视频处理效率提升近百倍 [3] Cosmos+Omniverse的应用前景 - 结合Omniverse形成AI数字孪生引擎,生成3D场景控制的合成数据集,提升物理仿真和渲染精度 [4] - 智能驾驶领域:加速L3渗透率提升,预计2029年达20%(较非物理AI场景+4pcts),2034年仿真软件市场规模139亿元 [4] - 人形机器人领域:合成数据成本低于实物训练,英伟达已与1X、Figure AI等合作,2028年全球机器人LLM市场超1000亿美元 [4][5] 投资策略 - 物理AI将缩短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的训练周期,降低数据采集和技术落地门槛 [7] - 仿真工具迭代直接加速行业研发周期,降本传导至终端制造环节 [1][7]
全球制造业模具市场前10强生产商排名及市场占有率
QYResearch· 2025-04-11 09:06
制造业模具行业概述 - 制造业模具是用于批量生产工业零部件的工具,由高强度金属制成,应用于注塑、冲压、压铸等工艺,广泛服务于汽车、电子、家电等行业 [1] 全球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31年全球制造业模具市场规模预计达34.7亿美元,2020-2031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6.9% [2] - 2022年全球前十强厂商市场份额合计约34.0%,主要企业包括Tianjin Motor Dies、Rayhoo、Yesun (Shanghai) Mould等 [6] 产品类型与应用分布 - 直线模具是主导细分产品,占市场份额约35.6% [9] - 汽车行业是最大需求来源,占市场份额约46.5% [11] 主要驱动因素 - 制造业升级与自动化:智能制造、工业4.0推动高精度模具需求 [13] - 汽车行业需求增长: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应用带动高端模具需求 [13] - 电子产品小型化趋势:5G、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对精密模具需求旺盛 [13] - 航空航天与高端制造:钛合金、复合材料应用提升模具技术要求 [13] 技术发展与新兴需求 - 3D打印与增材制造技术优化模具生产流程 [14] - 新能源行业扩张:锂电池、光伏组件等产业带动相关模具需求 [14] - 供应链本土化:地缘政治推动中国、东南亚本地模具供应链建设 [14] 行业发展机遇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电动车电池壳体、轻量化零部件需求增长 [16] - 半导体封装模具:先进封装技术如Chiplet推动市场增长 [16] - 国产替代加速:中国、印度中高端模具本土化率提升 [16] - 智能模具与数字化:AI、CNC技术提升制造效率 [16] - 可持续材料:环保模具钢与再制造技术发展 [16] - "一带一路"新兴市场:中东、东南亚制造业升级需求 [16] 行业挑战 - 原材料价格波动:高质量钢材(如H13、P20)成本影响 [15] - 制造成本上升:能源、人工及环保要求增加压力 [15] - 高端技术壁垒:精密模具研发周期长、门槛高 [15] - 国际竞争加剧:欧美日韩在高端市场占据优势 [15] - 周期性波动:下游汽车、电子行业需求不稳定 [15]
AI辅助评片、数字孪生建厂……中集环科绿色智造再获标杆奖
深圳商报· 2025-04-08 22:44
ESG与智能制造 - 公司荣获2025"ESG卓越奖评选"之"绿色智造双化协同标杆奖" [2] - 公司获评工信部首批"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成为罐箱行业数字化转型新范式 [2] - 通过数字孪生、AI+多场景应用及绿色产线革新重构智能工厂核心能力 [2]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 - 在罐箱绿色柔性灯塔工厂项目中应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720小时仿真调试并生成500份样例数据 [2] - 系统精准识别6处物流瓶颈和18个优化点,提出RGV智能调度与产线协同方案 [2] - 实现产能提升20%、能耗降低10%,并培养15名数字孪生专业人才 [2] AI技术研发与应用 - 推进"AI+数字探伤"技术研发,进入模型训练阶段,焊缝缺陷识别准确率达99% [2] - AI辅助无损检测工程师评片,未来将实现AI批量智能诊断 [3] - 数字探伤技术使单次检测时间从60~90分钟缩短至1~2分钟,效率提升60倍,年节约成本150万元 [3] 绿色制造与碳中和 - 打造罐箱行业首条全自动粉末喷涂线,替代传统油漆工艺,实现VOCs近零排放 [3] - 年减排量78吨,相当于种植约1.4万棵树 [3] - 3D激光定位+多轴机器人协作使喷涂覆盖率达95%,涂料利用率从30%提升至90% [3] - 生产节拍由12分钟/台缩短至6.5分钟/台,人力成本降低超50% [3] - 公司被评为"2024年度国家级绿色工厂" [3] 安全管理 - 利用"AI+视频监控"技术构建数字化安全平台,识别16个典型场景的安全风险 [3]
杭州柯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代码688611,简称杭州柯林,全称杭州柯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电力物联网建设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涵盖电网数字化智能感知产品、储能系统及钙钛矿光伏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7][10] - 公司已形成覆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全链路及"高压、超高压、特高压"全电压等级的数十种智能监测系列产品,并延伸布局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等核心高附加值部件业务[7][9] - 公司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00元(含税),预计派发现金红利2,191.28万元(含税),同时拟以资本公积每10股转增4股,转增后总股本将增加至15,338.96万股[4] 主营业务与产品 - 主营业务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形成以电网数字化智能感知产品与新能源装备体系为核心的业务矩阵,包括智能传感器及数字化平台构成的电网数字化智能感知产品、储能系统及钙钛矿光伏组件[10][12] - 电网数字化智能感知产品通过实时监测电气设备的机械性能、电气性能和热性能等状态量,结合算法模型实现状态智能诊断及科学预警[8] - 储能业务已实现省外多项目规模化落地,包括完成620兆瓦时的电网侧储能系统订单交付[39] - 钙钛矿光伏组件已建成百兆瓦级中试产线,光电转换效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并已获得德国TüV认证,近期签订10万㎡的MW级商业化应用合同[39][40] 行业地位与技术优势 - 公司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浙江省新型电力系统数智感知技术重点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35][36] - 核心技术包括变电设备站域泛在物联关键技术、变压器综合监测诊断技术、声纹振动监测诊断技术等,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5] - 作为牵头单位参与制定1项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及4项团体标准,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36] - 自主研发的激光声谱乙炔快速检测装置将传统数小时的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检测周期缩短至3分钟以内,检测精度达ppm级,被评为国内首台/套产品[39] 行业发展与趋势 - 电网数智感知技术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起重要保障作用,国家政策推动建立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机制[19] - 电化学储能行业政策性利好频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GW/168GWh,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20]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视为可以取代晶硅电池的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技术,国家政策重点鼓励其在建筑领域应用,商业化进程正逐步加速[28][29] - 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六维力传感器作为核心零部件受益巨大,我国计划到2025年实现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突破与批量生产[32] 研发与经营模式 - 研发模式以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趋势为导向,结合客户实际需求进行先导式主动开发,并与高校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14] - 采购模式分为普通采购、定制采购和委外加工三种,生产模式主要为以销定产,实行订单管理[15][16] - 销售模式主要通过询价、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获取业务,设有营销中心负责销售信息搜集、投标管理等工作[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