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

搜索文档
广东创新能力八连冠背后:产业提要求,研发破瓶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6 13:16
广东省产业科技创新进展 - 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位列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1][3] - 全省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超5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2.7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9家 [3] - 截至2025年2月底,全省9.02万家企业共拥有发明专利70.32万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的86.98% [3] 战略性产业表现 - 截至2025年2月底,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发明专利有效量达56.12万件,居全国首位,占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的69.43% [3] - 2025年1-6月,全省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6.0%,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 [4] - 新能源汽车、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民用无人机产量分别增长14.7%、42.2%、34.0%、23.0%、58.2% [4] 行业面临挑战 - 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关键技术待突破、产业规模有限、应用场景不明确等问题 [5] -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资源不足,算力芯片、车载操作系统、计算平台等领域自主能力薄弱 [5] - 汽车行业对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人才需求激增,但关键核心人才储备不足 [5] 政策支持与改革 - 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55.13亿元,组织实施攻关项目797项,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4] - 加快推进"业主制""补改投""后补助"等组织方式,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模式 [2][8] - 计划对高层次人才在薪酬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给予更大自主权 [2] 半导体产业发展 - 半导体行业需要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的产业格局 [7] - 半导体制造领域仍有较大成长空间,需针对特色工艺和先进制造加大投资 [5] -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对芯片的巨大需求推动了半导体行业最新一轮周期 [9] 科技成果转化 - 需要产业变革牵引实现"从1到100""从100到N"的创新 [9] - 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改革,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9] - 高质量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促进创新成果市场化 [9]
包头市石拐区:项目为笔绘新图
内蒙古日报· 2025-08-16 06:28
重大项目推进 - 2025年上半年石拐区在年初确定的28个重大项目全部开复工基础上又新开工18个 [1] - 重大项目以增量项目牵引产业加快升级总量跃升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同步推进 [1] - 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生态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石拐成型 [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亚新钢铁公司投资20亿元实施13个技改项目引入智能传感系统搭建数字化管控平台实现效率品控双提升 [3] - 亚新三期项目投资60亿元采用先进涂镀精控固化等技术生产不锈钢彩涂钢板实现产品升级附加值提升产业链延伸 [3] - 特种合金产业采用国内领先的直流炉技术推动传统硅铁向高纯硼合金等高端产品跃升能耗有望降低30%综合效益提升超过50% [3] - 上半年石拐区R&D投入增长1904%新增自治区创新型中小企业9家5家企业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年内总数有望突破14家 [3] 风电装备制造产业 - 山西天宝项目落地建设填补自治区风电法兰制造空白 [5] - 中科传感永益钢构等9个配套项目同步推进25类核心零部件实现隔墙供应 [5] - 上半年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78亿元占自治区比重375% [5] - 制造业总产值占石拐区比重794%比去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426%同比增长116个百分点 [5] 新兴产业培育 - 新引进低空经济企业8家通航机场联合内蒙古科技大学共建自治区首家通航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及低空经济研究院 [6] - 数字经济已聚集一批检验检测软件信息服务类企业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30% [6] 现代服务业发展 - 铁路技术创新产业园引人聚人4000余人 [8] - 喜桂图商旅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未来将成为集商贸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新地标 [8] - 上半年新登记服务业企业180户同比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269%同比提升91% [8] - 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同比增长9% [10]
前七个月长三角进出口9.59万亿元 同比增长5.4% 外贸“压舱石”凸显韧性与活力
解放日报· 2025-08-16 02:05
长三角外贸表现 - 今年前7个月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额达9 59万亿元 同比增长5 4% 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7 3% 较去年同期提升0 7个百分点 [1] - 机电产品出口3 64万亿元 同比增长9 4% 其中电动汽车 集成电路 高端装备分别增长43 9% 20 1% 10 2% [1] - 上海口岸承接长江中下游地区汽车出口功能 如安徽奇瑞95%的汽车出口采用"江海联运"从上海口岸出海 [1] 贸易结构升级 - 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出口新引擎 显示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加速 [1] - 长三角地区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成为先行示范区 [1] 国际市场拓展 - 东盟是长三角最大贸易伙伴 前7个月进出口1 51万亿元 同比增长17 5% [2] - 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4 77万亿元 增长10 3% 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3 02万亿元 增长8 9% [2] - 对非洲国家进出口4994 7亿元 增长15 2% 显示新兴市场出口持续增长 [2] 区域协同效应 -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强化了外贸"压舱石"作用 区域协同推动贸易韧性与活力提升 [1] - 上海通过"五个中心"和"四大功能"服务长三角发展 强化区域出口枢纽地位 [1]
财经观察:为什么要促消费、“反内卷”、“薅羊毛”…… 专家这样说
人民网· 2025-08-16 01:20
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消费支出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构成中的主体和主要驱动力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1] - 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不足 提升消费占比是经济转型的大趋势[2] - 消费需求疲软会导致价格指数下降 消费需求旺盛则推动价格指数上升 需避免价格指数大起大落[1] 消费提升路径 -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需要提高收入预期 根本动力在于产业升级和附加值提升[2] - 改善消费环境和供给能释放消费潜力 需要打造更多优质消费产品和品牌[2] - 传统消费在量和质方面都有增长空间 新型消费全面拓展也具备巨大潜力[8] 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 部分行业出现内卷式恶性竞争 源于外部逆全球化措施和内部需求疲软及产能过剩[3][4] - 低价竞争短期看似有利消费者 但长期会损害消费者福利并扰乱市场竞争秩序[4] - 产业集中度不足导致支配地位行业盈利能力弱 锂电池行业因格局较好全球占比超50%而利润空间更大[5][6] 政策红利利用 - 以旧换新补贴覆盖家电、汽车、家居建材等领域 补贴金额有限需抓紧时间利用[7] - 地方政府推出服务和餐饮等消费补贴 消费贷贴息政策在大件消费上能带来优惠[7] - 消费者应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时代 提升数智素养以充分利用政府政策红利[8]
今日视点:上市公司财报数据凸显A股内生动力强劲
证券日报· 2025-08-15 23:29
上市公司中期业绩表现 - 截至8月15日,A股378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半年报,325家实现盈利,占比超八成 [1] - 1569家公司披露中期业绩预告,905家预期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约六成,超400家预期净利润增幅超100% [1] - 上市公司群体中,沪深北三市5412家公司有4036家实现盈利,2194家盈利正增长,553家盈利增幅超100% [2] 行业龙头企业业绩增长 - 多个行业龙头企业实现业绩翻倍增长,展现出A股市场蓬勃的内生动力 [1] - 高科技企业成为业绩爆发主阵地,高端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AI算力等行业头部公司业绩远超市场预期 [4] - 无锡药明康德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85.61亿元,同比增长101.92% [4] -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AI服务器业务第二季度营收同比激增60% [4] 财务指标与经营质量 - 企业核心指标ROE、经营性现金流增长表现亮眼,多家公司实现两位数增长 [2] - 宁德时代上半年加权净资产收益率11.63%,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586.87亿元,同比增长31.26% [2] 二级市场资金流向 - 8月13日沪深北三市总成交额达2.18万亿元,时隔114个交易日重回2万亿元上方 [3] - 8月14日沪深北三市总成交额超2.3万亿元,创年内单日成交额新高 [3] - 8月5日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创十年新高 [3] 产业结构与转型动能 - 科技创新驱动增长动能转换,上市公司通过技术突破、产业链整合和商业模式创新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4] - 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在微观层面落地生根,高科技企业成为引领业绩增长的火车头 [4] 资本市场制度优化 - 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持续优化,政策组合拳打造扶优限劣的良性生态 [5] - 注册制改革促使资源向具备竞争力和成长性的企业汇聚 [5] - 严监管常态化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与规范运作水平 [5]
大学毕业生扎堆逃离“东北”,纷纷往南跑,为何一线城市更吸引人
搜狐财经· 2025-08-15 17:13
人才流动趋势 - 东北和华北高校毕业生持续向南方经济活跃区迁移 包括深圳 广州 杭州 厦门及北京等城市 [1][3] - 黑龙江在2010年代中期每年有数万至十万高校毕业生选择外省就业 仅少数外省就读学生返回家乡 [3] - 人才外流主体包括研究生 博士生及有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3] 流动规模与方向 - 人才外流比例持续走高 主要流向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活跃区 [3][5] - 人口流动伴随知识储备 管理经验和年轻活力的转移 加剧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压力 [6] 经济因素驱动 - 南方城市同类岗位薪酬显著高于东北 例如高校教师收入在深圳或广州可达东北地区两倍以上 [7] - 薪资差异直接影响生活质量 但发展机会是更深层动力 [7] 产业结构差异 - 南方城市拥有多元产业结构 涵盖制造业 互联网 金融和科技等新兴行业 [9] - 东北地区传统工业占比高 新兴产业增长缓慢 就业选择局限于国企或机关 [9] - 专业匹配度低导致人才难以在家乡找到符合抱负的职位 [9] 生活环境比较 - 南方冬季无需忍受零下二十度严寒 取暖成本低且四季蔬果供应丰富 [10] - 东北冬季寒冷单调 饮食结构受限(如土豆 白菜 酸菜为主) [10] 职场环境特征 - 南方城市职场竞争更依赖能力与业绩 晋升机制透明 [13] - 东北部分地区存在人情关系过重现象 资源分配不透明导致努力与回报不匹配 [13] 地区发展对策 - 需通过引进高附加值产业和培育新兴行业创造人才发展空间 [13] - 改善营商环境 建立透明招聘晋升制度以减少人情壁垒 [15] - 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交通 医疗 教育 文化娱乐)以增强吸引力 [15] - 建议北方地区学习南方经验 从"留住本地人"转向"吸引外地人" [15] 长期展望 - 人才流动反映对公平竞争和职业发展平台的追求 [15] - 当家乡能提供高质量生活与职业机会时 南下潮可能转为双向流动 [17]
上市公司财报数据凸显A股内生动力强劲
证券日报· 2025-08-15 17:07
上市公司业绩表现 - 截至8月15日A股378家披露2025年半年报的公司中325家实现盈利占比超八成[1] - 1569家发布中期业绩预告的公司中905家预期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约六成400家预期增幅超100%[1] - 沪深北三市5412家上市公司中4036家2024年实现盈利2194家盈利正增长553家增幅超100%[2] 行业龙头企业增长 - 多个行业龙头企业实现业绩翻倍增长内生增长引擎持续发力[1] - 宁德时代上半年加权净资产收益率11.63%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586.87亿元同比增长31.26%[2] - 药明康德上半年归母净利润85.61亿元同比增长101.92%[4] 高科技产业表现 - 高端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AI算力等行业头部公司业绩远超预期[4] - 富士康AI服务器业务Q2营收同比激增60%[4] - 科技创新驱动增长动能转换技术壁垒和创新产品推动市场份额扩张[4] 二级市场资金动向 - 沪深北三市8月13日成交额2.18万亿元8月14日超2.3万亿元创年内新高[3] - 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创十年新高反映机构对盈利确定性的认可[3] - 资金流入与业绩利好形成正向循环强化"业绩超预期—资金流入—股价上涨"链条[3] 资本市场制度优化 - IPO常态化、再融资改革、退市机制完善等政策打造"扶优限劣"生态[5] - 注册制改革促使资源向具备竞争力和成长性的企业汇聚[5] - 严监管常态化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与规范运作水平[5]
三大动因!地方国资“买买买”停不下来
证券时报网· 2025-08-15 12:02
地方国资并购上市公司热潮 - 今年以来地方国资通过产业并购基金和创投平台掀起收购上市公司热潮,旨在强化产业整合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1] - 典型案例包括上海国资18.51亿元入主康华生物并收购微创医疗股份、湖北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控股凯龙股份和台基股份、安徽马鞍山国资入主蓝黛科技 [1] 上海国资生物医药领域整合 - 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由上海医药等企业联合出资设立,首期规模50.1亿元,属于上海500亿元国资并购基金矩阵的一部分 [2] - 收购康华生物要求其将研发中心和疫苗产能向上海倾斜,承诺2025-2026年研发投入不低于2.6亿元,入股微创医疗旨在培育全球医疗器械龙头 [2] 地方国资并购三大战略动因 - 服务于地方产业"强链补链",并购基金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手段 [3] - 将上市公司作为精准招商引资的新杠杆,替代传统土地和政策招商模式 [3] - 承载国企改革任务,通过混改优化公司治理和提升运营效率 [3] 典型案例分析 - 湖北长江产投入主台基股份,计划整合功率半导体资产打造产业集群 [4] - 安徽黄山市国资委并购光洋股份后落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无锡锡山区国资收购洪汇新材推动新材料产业整合 [6] 行业趋势与未来方向 - 并购模式将持续升温,因政策支持(如"并购六条")和地方产业升级需求 [6] - 下一轮并购热点可能集中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行业 [6]
一年42单并购交易!青岛“买买买”出的“热词”:不贪大、专买精、强补链
大众日报· 2025-08-15 09:40
并购重组活动背景 - 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联合中国建设银行青岛市分行主办并购重组赋能活动 聚焦企业通过并购补齐产业链短板和开辟第二增长曲线等实际问题[1] 青岛企业并购特征 - 青岛企业并购不贪大求全 而是精准锁定产业链关键环节 通过务实打法重塑产业版图[3] - 赛轮轮胎以2.65亿元收购普利司通沈阳工厂 获取170万条轮胎年产能 完成东北市场布局[3] - 并购路径呈现"买一个带一串"效应 通过精准并购强化产业链关键节点 完善产业布局和市场覆盖[3] 战略并购案例 - 德固特收购浩鲸科技100%股权 浩鲸科技过去两年营收均近40亿元 净利润均超2亿元 德固特2024年营收超5亿元[4] - 交易完成后德固特主营业务从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拓展至电信软件开发及服务、云和AI软件开发及服务、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4] - 海尔生物斥资125亿元战略入股上海莱士 切入血液制品行业上游 完善大健康生态品牌战略版图[6] - 海尔血技2024年收入增长14% 金卫信收入增幅47% 智慧药房收入接近翻番 液氮板块收入增长近20% 新产业收入增幅50%[6] - 海信网能通过要约收购持有科林电气34.94%股份及9.57%表决权 共计44.51%表决权 成为第一大股东[6] 并购趋势变化 - 青岛企业收并购从家电龙头延展至其他行业 赛轮轮胎和德固特案例显示领域不断拓宽[6] - 并购重组从规模扩张升级为产业进阶和拓展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工具[4][6] 并购交易规模 - 青岛辖区并购新规出台后并购交易达42单 但重大资产重组仅5单[7] 政策与金融支持 - 政府部门搭建平台深化政策协同 提供政策引导与支持[7] - 中国建设银行通过"商行+投行"模式提供并购贷款、股权融资等一站式服务 满足企业资金需求[7] - 金融机构提供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 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和提高并购效率[7]
果麦文化(301052.SZ):拟参投青岛川商空天叁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
格隆汇APP· 2025-08-15 08:49
公司投资动态 - 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出资人民币1,378万元参与青岛川商空天叁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设立 [1] - 出资占比为基金认缴出资总额的20.8788% [1] - 合作方为成都川商兴业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成都川商兴创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1] 投资目的 - 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并探索产业升级新机遇 [1] - 借助专业投资机构的资源和投资管理优势 [1] - 在保障主营业务稳健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投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