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搜索文档
(和音)点燃创新引擎 引领高质量发展——读懂中国经济何以破浪前行②
人民日报· 2025-07-14 21:49
科技创新成果 - 中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2]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 [2] - 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2] - 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 [2] - 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 [2] 高铁与交通技术 - 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举行,全球行业领袖探讨高铁发展未来 [1] - 雅万高铁圆了印度尼西亚人民的"高铁梦",匈塞铁路改变了塞尔维亚的交通面貌 [3] - 中国高铁技术和装备"走出去",极大便利当地民众出行,助力地区发展 [3] 绿色技术与出口 -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2.7% [3] - 中国绿色产品和技术加速出口,引领全球绿色转型潮流 [3] - 杂交水稻、菌草种植等技术加快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 [3] 航天与国际合作 -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中国首个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科技组织成立 [1] - 中埃联合设计研制的埃及二号卫星在中国酒泉成功发射,巴基斯坦第二颗通信卫星在中国西昌成功发射 [4] - 中国牵头发起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等多边合作项目 [4] - 中国同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近200份政府间航天合作协议 [4] - 嫦娥七号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 [4] 人工智能技术 -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以低成本、高性能、开源,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加可及 [3]
瑞达期货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日报-20250714
瑞达期货· 2025-07-14 11:3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周一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价格集体上行 市场对旺季运价担忧减弱带动期价上涨 但贸易战不确定性尚存 集运指数(欧线)需求预期弱 期价震荡幅度大 现货端价格指标迅速回升或带动期价短期内回涨 7、8月谈判窗口期不确定性仍存 建议投资者谨慎操作 及时跟踪相关数据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期货盘面数据 - EC主力收盘价2027.200 环比+55.40↑ EC次主力收盘价1440.7 [1] - EC2508 - EC2510价差586.50 环比 - 62.10↓ EC2508 - EC2512价差446.70 环比 - 43.00↓ [1] - EC合约基差394.74 环比+167.30↑ [1] - EC主力持仓量27891 环比 - 1009↓ [1] 现货及相关指数数据 - SCFIS(欧线)(周)2421.94 环比163.90↑ SCFIS(美西线)(周)1266.59 环比 - 291.18↓ [1] - SCFI(综合指数)(周)1733.29 环比 - 30.20↓ 集装箱船运力(万标准箱)1227.97 环比0.00↑ [1] - CCFI(综合指数)(周)1313.70 环比 - 29.29↓ CCFI(欧线)(周)1726.41 环比32.11↑ [1] -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日)1663.00 环比 - 198.00↓ 巴拿马型运费指数(日)1860.00 环比 - 137.00↓ [1] - 平均租船价格(巴拿马型船)13829.00 环比968.00↑ 平均租船价格(好望角型船)15814.00 环比2834.00↑ [1] 行业消息 - 特朗普宣布8月1日起对加拿大产品征收35%关税 并将在当地时间7月14日就俄罗斯问题发表“重大声明” [1] - 特朗普威胁8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征收30%关税 欧盟官员认为是谈判策略 荷兰首相表示担忧 冯德莱恩称将扰乱供应链 欧盟优先通过谈判解决 [1] - 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推动国有资本向新兴产业集中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1] 经济数据及预期 - 6月美国标普全球综合PMI指数从5月的53小幅回落至52.8 价格压力加剧 受关税等因素影响 [1] - 5月核心PCE同比上升2.7% 略超市场预期2.6% 5月实际个人消费支出环比下降0.3% 个人收入环比降0.4% [1] - 美联储卡什卡利预计今年美联储将两次降息 首次或在9月 [1] - 欧元区经济显现触底迹象 德国ZEW经济景气指数创三年新高 5月CPI持稳于2.3% 但工业产出环比骤降2.4% [1] 重点关注数据 - 7 - 15 10:00中国第二季度GDP年率、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6月今年迄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 [1] - 7 - 15 17:00欧元区5月工业产出月率 [1] - 7 - 15 20:30美国6月未季调CPI年率、6月季调后CPI月率 [1]
(和音)两个“坚定不移” 持续增强中国发展的动能与韧性——读懂中国经济何以破浪前行①
人民日报· 2025-07-13 21:59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 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增强中国发展动能与韧性的战略抉择 [1] - 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2] - 中国式现代化的地基要靠自己的力量夯实,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2] 国际合作与开放成果 - 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投资金额超过350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1] - 中国加入WTO后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7.3%,激活世界经济发展 [4] - 中国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4] 内需与科技创新 - 扩大内需是战略之举,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且快速升级,对全球商品、服务、资本、技术有强劲磁吸力 [2] -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工智能、新能源、量子科技等新兴产业聚能成势 [2] - 中国成为全球企业竞逐创新前沿的理想舞台 [2] 开放举措与区域发展 - 从负面清单做"减法"到营商环境做"加法",实施《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 [4] - 陕西构建跨国农业全链条发展体系,云南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扎实推进 [4] - 中国成为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中坚力量,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5]
国资委:推动国资加快向战新产业集中
中国证券报· 2025-07-11 20:50
国资央企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国务院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方面发挥核心作用 [1] - 国有资本将加快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1][2] - 中央企业需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基础研究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占总投资的比重首次突破40% [2] - 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11万亿元,占比接近30% [2] - 中央企业在集成电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速度明显加快 [2] 未来产业布局与机制创新 - 中央企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累计成立未来产业相关企业79家 [2] - 对承担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企业或项目,可设置亏损豁免期 [3] - 未来产业发展突出大工程带动、场景应用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
国资委: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快讯· 2025-07-11 00:42
国资国企改革与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国企的重要指示批示是推动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工作的总统领和总遵循 [1] - 中央企业需发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1] -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强化共性技术供给 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 国有资本将加快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1] -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突出大工程带动和场景应用 [1] - 突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筑牢国家战略安全根基 [1]
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资本市场护航很关键
证券日报· 2025-06-29 16:59
科技强国建设与资本市场支持 -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推动科技强国建设 [1] - 资本市场成为贯通"科技—资本—产业"循环的关键引擎 形成螺旋上升生态 [1] 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 - 科创板累计588家企业上市 总市值近7万亿元 IPO募资9232亿元 再融资1893.62亿元 研发投入占比中位数12.6% [2] - 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为不同阶段科技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渠道 [1] - A股上市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1.88万亿元 占全社会研发投入超50% 专利数量占全国1/3 [3] 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机制创新 - 创业板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未盈利创新企业 深市首个未盈利企业大普微电子IPO获受理 [3] - 科创板将审议首家重启第五套标准企业禾元生物 体现对长期研发的包容性 [3] - 证监会深化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改革 引导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 [3] 资本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 - 通过并购重组加速科技成果产品化/市场化 推动实验室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2] - 构建"孵化—成长—扩张—引领"全周期培育体系 助力科技企业全球竞争力提升 [2] - 成功上市案例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 为科技强国奠定人才和社会基础 [4] 未来资本市场优化方向 - 需持续完善基础制度体系 加强重点领域监管 优化市场环境 [5] - 提升对科技企业支持精度 强化投资者保护 营造公平透明环境 [5]
国常会重磅部署!
证券时报· 2025-06-27 13:34
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一年来科技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需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3] - 围绕"补短板、锻长板"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巩固优势领域领先地位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3] - 切实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3] - 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政策举措》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 支持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 发展科技保险 [3] - 科技部副部长邱勇表示《政策举措》是科技金融"双向奔赴"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将健全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4] 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机制 - "高效办成一件事"通过政务服务理念转变和流程重塑 便利群众企业办事 促进营商环境改善和行政效能提升 [1] - 加强常态化机制建设 优化拓展事项范围 鼓励各地增加特色事项 推动银行医院电信等公共服务集成办理 [6] -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 完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破除数据壁垒推进"一网通办"提升服务体验 [6] - 山东省实现医保码全流程办理 海南省统一招生入学平台简化表单 江苏省公租房申请新模式仅需"一证一表一书" [6] - 商务部建设家电汽车以旧换新两级平台 中央平台作为总枢纽实现数据挖掘和闭环管理 [6]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将推动企业办事由"多地多窗多次"向"一地一窗一次"转变 [7] 农村公路条例草案审议通过 - 制定《农村公路条例》行政法规对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1] - 压实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安全责任 保障资金投入 有效延长农村公路使用寿命 [1]
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创新答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壮阔实践
新华社· 2025-06-23 15:28
科技创新战略部署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系统阐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 [1] - 党的二十大确立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2] - 强调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推进战略目标实现 [2] 重大科技成就 - 天问二号开启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周期约10年 [2] -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2] - "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 [2] - 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建造周期较国际同类型缩短1年多 [4] -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获颁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 [6] - "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成功研制 [6] 科研投入与基础建设 - 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达2497亿元,占研发投入比例6.91% [6] - 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3] -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子午工程二期等大科学装置陆续建成 [6] 产业技术突破 - 时速400公里全球最快高铁列车刷新"中国速度" [7] -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引领出口增长 [7] - 机器人产业加快智能化升级 [7] - 异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取得新突破 [6] - 南繁育种培育出一批小麦新品系 [6] 创新生态与产学研融合 - 上海"模速空间"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形成产业链协同 [8] - 无问芯穹实现多种大模型算法在多芯片上的协同运行 [8]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 [9] - 安徽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9] - 广东出台科创护航地方性法规 [9] 国际合作与人才战略 - 中国科学院牵头"全球深渊探索计划"获联合国批准,联合10余国科研人员 [10] -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10] - 实行开放人才政策吸引国际优秀人才 [10]
时报访谈丨吴昀华:千方百计激活民企 重启发展引擎
搜狐财经· 2025-06-23 01:30
——访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秘书长、首席研究员吴昀华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民营经济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促进其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多部门在破除市场壁垒、拓展发展空间等 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如《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发布,今年将在能源、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推出总投资规模约3万亿元的优质项目,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 日前,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秘书长、首席研究员吴昀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突破57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 91.96%),民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等领域表现活跃。应全面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尤其是激发民企的创新活力,让民 资民企能深度参与重大产业项目,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投喂场景、开源市场,就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激活民企,重启发展最好的引擎。 民营经济在高技术产业领域表现活跃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怎样?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果? 吴昀华:据官方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突破57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1. ...
扎实推进科技强国建设
经济日报· 2025-06-20 01:12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和关键举措,核心要素包括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3] - 需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等瓶颈领域加大技术研发,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4] - 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前沿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6G等应用推广[4] - 强化5G、AI等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4]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的主力军,需强化其主体地位,鼓励加大研发投入和核心技术攻关[5] - 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攻关,完善产学研融通创新机制[5] - 80%全社会研发投入和人员来自企业,注册制改革后超半数创业板公司获私募基金支持[10] 科技成果转化 - 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概念验证、中试平台建设,推动样品到产品的转化[6] - 发挥科技金融作用,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培育耐心资本加速产业链应用[6] 基础研究与开放合作 -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仍低于发达国家,需提高组织化程度并鼓励自由探索[11] - 已与160多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签署118个政府间协定,参与近60个国际大科学工程[15] - 发起"深时数字地球"等国际计划,推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至70余家[15] 科技体制改革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1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数字经济占比达10%[18] - 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支配权,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21]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6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大学文化人口超2.18亿[23] - 职业教育为现代制造业输送70%一线从业人员,需加强交叉学科和拔尖人才培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