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

搜索文档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全面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中国证券报· 2025-07-21 20:16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联影医疗成立于2011年,专注于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及医疗数字化解决方案,2022年登陆科创板并获超百亿元融资[1][2] - 2024年国内影像产品(不含超声和DSA)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海外业务营收同比增35%至22.66亿元,占总营收22%[1][6] - 累计专利申请突破9300项(发明专利占比超80%),140款产品获批上市,49款获FDA许可,46款获CE认证[2] 技术研发与创新 - 2024年研发投入22.61亿元,占比21.95%,构建"整机系统-核心部件-底层元器件"三级技术攻坚体系[3][4] - 完成光子计数能谱CT关键技术突破及整机测试,布局无液氦磁共振、超声全系列等下一代产品[4] - AI赋能设备获批数量超20个(FDA清单行业领先),建成跨产品线数智化超级平台[4][5] 全球化战略与供应链布局 - 海外战略以自研高端设备+AI为核心,覆盖85国200城,设立18个区域服务中心及30+全球备件库[5][6] - 北美总部扩容、亚太生产中心筹建中,形成"中国总部+多级全球网络"供应链体系[6] - 海外本地化运营体系涵盖美国、荷兰等区域总部,推行"全球资源整合+本地化深耕"模式[5][6] 科创板赋能与产业链协同 - 科创板融资助力公司实现核心零部件(磁体、射频等)全自研体系,覆盖原材料至战略材料开发[2] - 培育近千家国产供应商(含近百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助推数十家生态链企业上市[2] - 科创成长层制度有望加速高成长性企业资本对接,提升全球产业链话语权[3]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AI与云平台、大数据融合,实现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智能管理[5] - 加速海外销售中心建设,强化服务网络覆盖与本地化团队[7] - 坚持"一核多翼"全球化战略,提升中国医疗器械海外影响力[1][7]
寄语科创板
上海证券报· 2025-07-21 19:53
科创板六周年发展成果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为"硬科技"企业提供包容性发展平台,覆盖芯片、新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加速前沿科技转化为增长动能 [1] - 科创板公司通过颠覆性技术和革命性突破重塑产业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 [1] - 多位企业家分享科创板上市获得感,探讨包容性改革新动能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蓝图 [1] 海光信息发展情况 - 海光信息上市近三年,在科创板支持下公司治理、创新、竞争和经营能力显著提升 [2] - 公司聚焦高端处理器业务,独立实现多代CPU和DCU自研及商用,占据国内高端计算、智能计算市场头部份额 [2] - 科创板"八条"和"1+6"新政为科技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技术协同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2] 百利天恒发展情况 - 百利天恒在未盈利阶段实现上市,为肿瘤治疗领域创新药研发和国际化合作提供支撑 [3] - 公司启动A股定增并获审核通过,拟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 [3] - 期待科创板进一步优化未盈利企业监管机制和再融资工具 [3] 中微公司发展情况 - 中微公司作为首批科创板企业,产品研发与技术进步突飞猛进,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4] - 公司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与上下游构建紧密合作生态 [4] - 坚持三维发展战略和"五个十大"企业文化,目标成为全球一流半导体设备企业 [4] 联影医疗发展情况 - 科创板为联影医疗带来品牌影响力提升、融资便捷多元和科技人才激励灵活三大助力 [5] - 公司构建三级技术攻坚体系与创新生态,推动核心技术从"跟跑"向"引领"跨越 [5] 影石创新发展情况 - 科创板上市为影石创新提供充足资金支持,专注智能影像领域技术突破 [6] - 上市公司品牌提升海外市场认可度,平台优势增强人才吸引力 [6] - 期待科创板搭建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优化"耐心资本"支持机制 [6] 中国通号发展情况 - 科创板制度创新为中国通号提供战略赋能,股债融资绿色通道高效落地 [7] - 2024年12月发行科创债,从受理到注册仅35个工作日 [7] - 聚焦"轨道交通+低空经济"主赛道,发展智能控制相关业务 [7] 晶科能源发展情况 - 科创板上市为晶科能源注入发展动能,夯实科技创新和全球化战略基础 [8][9] - 率先布局高效N型电池产能,建立市场化人才激励机制 [8] - 科创板坚定公司"改变能源结构,承担未来责任"的决心 [9] 拓荆科技发展情况 - 科创板上市帮助拓荆科技突破发展瓶颈,上市首年即实现盈利 [10] - 募集资金精准投向研发和产能建设,在PECVD、ALD等产品实现技术迭代 [10] - 期待科创板优化科技企业估值定价机制,拓宽长期资金入市渠道 [10] 中控技术发展情况 - 科创板上市为中控技术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加速AI、机器人等领域研发 [11] - 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加快国际化步伐 [11] - 期待科创板持续优化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机制 [11] 凯赛生物发展情况 - 科创板为凯赛生物提供高质量投融资平台,"科创板八条"助力企业发展 [12] - 并购重组成为获取战略资源和产业链协同的重要途径 [12] - 上市以来完成资金募集、股权激励等,支撑生物制造技术创新 [12] 泽璟制药发展情况 - 泽璟制药作为首家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创新型企业,上市五年取得全方位发展 [13][14] - 实现3个新药产品获批上市,建立丰富后续产品管线 [14] - 期待科创板继续深化改革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 [13] 天岳先进发展情况 - 天岳先进成为碳化硅半导体材料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 [14] - 2024年11月推出全球首枚12英寸碳化硅衬底,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14] - 期待更多耐心资本关注科创板上市公司,提升对"硬科技"企业的制度包容性 [15]
科创板开市这六年: 深耕“硬科技”培育沃土 浇灌7万亿创新生态
证券时报· 2025-07-21 18:47
科创板发展成果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上市公司达589家,总市值超7万亿元 [1] - 六年来IPO与再融资合计募集资金1.1万亿元 [3] - 截至7月21日,今年上半年上交所受理的IPO中,拟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占比逾七成 [2] 制度创新与定位 - 科创板坚守"硬科技"定位,构建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制度 [2] - 为成长潜力大、风险高、暂未盈利的科创企业提供A股直接融资机会 [2] - 设立最大意义在于打通科技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融资堵点 [2] 企业成长案例 - 科创板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中,已有22家上市后实现盈利并"摘U" [3] - 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中,已有19家公司自研的45款药品/疫苗获批上市 [3] - 拓荆科技上市后突破发展瓶颈,上市首年即实现盈利 [3] - 泽璟制药上市后借助募集资金加速新药研发,已有3个新药产品获批上市 [3] 产业集群效应 - 科创板已汇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硬科技企业 [1][3] - 集成电路产业链公司达120家,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等各环节 [6] - 形成以中芯国际等"链主"为引领的矩阵式产业集群,中芯国际科创板IPO募集资金达532亿元 [6] 资本与人才循环 - 约九成科创板公司上市前获得创投支持,催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投资风气 [7] - 超六成公司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近三成公司实控人拥有博士学历 [7] - 境内外跟踪科创板指数的产品达161只,合计规模近2600亿元 [7] - 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超六成,基金类投资者持有总市值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37% [7] 新一轮改革措施 - 2024年6月发布"科创板改革'1+6'政策",设置科创成长层并推出6项改革措施 [9] - 改革包括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将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扩大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行业 [9] - 人工智能等三大前沿产业中已有多家企业正在筹备科创板IPO [9] - 改革举措释放出科创板加速向"重长期价值"的"科技叙事"逻辑转变的信号 [9][10]
共话科创板 寄语新未来
证券日报· 2025-07-21 17:07
科创板六周年发展成果 - 科创板作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坚守"硬科技"定位,推动制度创新与市场活力融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2] - 六年来科创板聚集了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企业,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10][18] - 板块内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成为资本市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18][19] 科创板制度创新 - 推出多元上市标准、科创成长层等制度设计,突破盈利门槛束缚,支持未盈利科技型企业[1][3][8] - 对同股不同权企业、红筹企业设立专门上市标准,为中概股回归A股打开新通道[5] - "1+6"政策落地,通过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标准等措施提升包容性[8][11][17] 科创板对企业发展的支持 - 为科技企业提供充足资金支持技术研发,如海光信息上市后治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4] - 拓荆科技上市后突破发展瓶颈,驶入成长快车道[11][12] - 中控技术获得资金支持并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快国际化步伐[16] 未来发展方向 - 将进一步优化未盈利企业持续监管机制,丰富再融资工具[8][13] - 吸引更多优质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行业领军企业[13][17] -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从"试验田"成长为"示范田"[13][15] 金融机构参与情况 - 中信证券累计完成138单科创板股权项目,为"硬科技"企业提供专业服务[2] - 招商证券发挥研究能力与资本链接优势,为科创板改革发展贡献力量[3] - 中金公司搭建企业、投资者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高效桥梁[7]
“硬”字引领 铸就科技创新“新高地”——写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之际
证券日报· 2025-07-21 16:21
科创板发展概况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上市公司数量从首批25家增长至589家 [1] - 坚守"硬科技"定位,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1] - 构建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制度、灵活便捷的股权激励制度和市场导向的并购重组制度 [1] 行业分布与研发投入 -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80% [1] - 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总额达1680亿元 [1] - 379家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65家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50家主营产品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1] 资本市场支持与分红情况 - 约90%公司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 [1] - 超60%公司推出2024年度现金分红方案,年度累计分红总额388亿元 [1] - 超290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 [1] 政策与制度创新 - 监管部门推出一揽子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制度改革,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3] - 科创板为不同阶段的优质科技企业提供高质量发展支撑 [3] - 制度创新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积累经验 [3] 企业成长与产业影响 - 科创板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经营能力上取得显著进步 [2] - 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引领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2] - 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硬核力量 [2] 未来展望 - 科创板将继续以包容性土壤滋养核心技术突破,以制度活水灌溉实体经济 [3] -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3] - 书写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新篇章 [3]
大转折!中国VC/PE重启美元募资
搜狐财经· 2025-07-21 15:04
中国VC美元募资重启 - 多家头部VC机构集体重启美元基金募资,计划总额超20亿美元,若计入年初启明创投募资则接近30亿美元,为2019年后最大规模美元资本回流 [2] - 参与机构包括光速中国、Monolith砺思资本、黑蚁资本等,聚焦深科技、AI、新消费及出海赛道 [2] - 香港IPO市场复苏(2025年迄今融资额同比激增)及中国硬科技突破(如大模型、机器人)是主要动因 [2] - 机构调整募资策略:降低美资占比,引入中东、东南亚主权财富基金及家族办公室资金,利用香港SPV架构和QFLP通道 [2] 国内母基金与专项基金动态 - 广西首只工业创投类母基金落地,出资方涵盖政府引导基金、国有企业及社会资本,总规模可观 [3] - 长石资本硬科技三期基金完成三关募集,金额达7.28亿元,LP包括卓胜微、迈为股份等硬科技上市公司及创始人 [3] VC/PE管理费体系变革 - 传统"2%管理费+20%业绩分成"模式被多元化方案取代:政府引导基金管理费降至1.5%,早期基金维持2%,成熟期基金1.5%成常态 [4] - 计费方式改为按实缴规模或"按项目扣款",管理费与投资进度、回报挂钩,业绩分成需年化收益达6%-8%才可计提 [4] - 国资占比88.8%的LP结构推动费率改革,多地通过收益让利、放宽返投等激励GP [4] 新能源与硬科技融资案例 - 锂泰新能源获中科创星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资金用于锂电池火灾抑制剂产业化及智慧消防系统研发 [5] - 千寻智能完成近6亿元PreA+轮融资(京东领投),资金用于VLA模型迭代和机器人硬件升级 [6] - 众擎机器人连获近10亿元融资(小鹏、京东等参投),资金用于人形机器人PX5量产及具身智能应用落地 [6] - 晶环嘉远能源获数千万A+轮融资(国家电投等投资),资金用于光伏回收产线建设及技术研发 [7] - 昆山协鑫光电完成近2亿元C+轮融资,资金用于钙钛矿技术研发及业务拓展 [7] IPO市场动态 - 北芯生命科创板IPO过会,计划募资9.52亿元用于心血管诊疗器械产业化基地建设 [9] - 悍高集团开启新股申购,发行价15.43元/股,募资投向智慧家居五金制造基地 [9] - 乐摩物联等3家公司港股招股书失效,需更新财务数据后重新递交 [10]
科创板开市满六周年,从改革“试验田”迈向科创“新高地”
第一财经· 2025-07-21 14:16
科创板发展成果 - 科创板支持589家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总市值超7万亿元,其中超八成公司核心产品瞄准进口替代及自主可控 [1][3] - 科创板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1][3] - 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累计超7000亿元,2024年研发投入达1681亿元,同比增长6.4%,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6%,显著高于其他板块 [3] 行业分布与研发突破 - 科创板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八成 [3] - 集成电路上市公司达120家,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等全产业链;生物医药公司110余家,涵盖多个细分领域;高端装备制造公司超120家 [3] - 三成科创板公司产品或在研项目具有行业首创性,超380家公司的850余项产品或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超60家公司推出全球首创性产品 [4] 制度改革与市场表现 - 科创板设置多套上市标准,支持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上市,其中22家未盈利企业实现盈利并"摘U" [4] - 科创板平均市盈率从2019年底的74.36倍波动至2025年7月21日的52.35倍,2024年以来估值持续提升 [7] - 科创板指数化投资规模近2500亿元,科创50指数跟踪产品规模超1800亿元,成为A股指数化投资比例最高板块 [8] 投资者参与与资本支持 - 超六成科创板公司推出2024年现金分红方案,合计分红386.82亿元,超290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30% [8] - 2024年至2025年7月15日,470家次公司推出回购、增持方案,合计金额上限近380亿元 [8] - 专业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超六成,基金类投资者持有市值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37%,境外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超3% [9] 未来改革方向 - 科创板推出"1+6"政策举措,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等,进一步支持未盈利科技型企业 [11][12] - 新政将提升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加速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进程 [11][12] - 市场期待科创板优化未盈利企业监管机制,拓宽长期资金入市渠道,强化科技企业估值引导 [13]
科创板,真6!上市公司、券商高管齐齐“点赞”
证券时报· 2025-07-21 14:03
科创板六周年发展成果 - 科创板已成为硬科技企业绽放光芒的舞台,培育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1][3][6] - 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从首批25家增长至589家,形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多个科技前沿领域的创新矩阵[6] - 科创板通过制度创新为未盈利高成长性企业开辟融资渠道,如海光信息、泽璟制药等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落地[7][10][12] 科创板制度创新 - 近期推出"1+6"改革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试点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提升对科技企业的包容性[2][3][5][6] - 科创板引入战略投资者跟投制度和动态分层管理,优化审核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精准度[2][3][6] - 注册制改革使科创企业上市便利度提升,发行定价自主性增强,如百利天恒在未盈利阶段即实现上市[6][10] 企业案例与行业影响 - 海光信息芯片占据国内高端计算市场头部份额,应用于能源、金融等行业的数据中心和智算中心[7] - 中控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巩固领先地位,通过科创板融资加速AI和机器人技术研发[8] - 泽璟制药作为首家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已实现3个新药产品获批上市,营业收入逐年增长[10] - 拓荆科技上市后突破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技术瓶颈,PECVD、ALD等产品实现量产规模扩大[12] 未来发展方向 - 科创板将重点培育新兴产业领军者,如通过科创成长层服务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3][6][11] - 行业期待进一步优化未盈利企业监管机制、丰富再融资工具、拓宽长期资金入市渠道[10][11][12] - 科创板将持续推动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助力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8][11][12]
科创板,真6!上市公司、券商高管齐齐“点赞”
证券时报· 2025-07-21 13:53
科创板六周年发展成果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已成为硬科技企业绽放光芒的舞台,培育出新兴产业领军者[1][4] - 科创板在鼓励支持"硬科技"企业发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4] - 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从首批25家增长至589家,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多个科技前沿领域[18] 科创板制度创新 - 科创板改革"1+6"措施配套规则落地,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标准,增强对未盈利科创企业的包容性[4] - 科创板引入战略投资者跟投制度和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提升资本市场价值发现能力[8] - 科创板放宽市场准入,采取多套上市标准,实质性降低企业上市门槛[8] 行业分布与企业表现 - 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11] - 海光信息芯片占据国内高端计算、智能计算市场头部份额,广泛应用于能源、金融等行业[20][21] - 泽璟制药作为首家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已实现3个新药产品获批上市,营业收入逐年增长[31] 企业案例与受益情况 - 中控技术上市后获得充足资金支持,加速AI、机器人等领域研发,巩固工业自动化领先地位[24] - 百利天恒在未盈利阶段实现上市,为肿瘤治疗领域创新药物研发提供关键支撑[28][29] - 拓荆科技上市后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盈利且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核心产品技术迭代[35] 未来发展方向 - 科创板将继续深化改革,优化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机制,畅通融资渠道[25][32] - 科创成长层将重点服务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体现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18] - 期待科创板进一步优化估值定价机制,拓宽长期资金入市渠道[35]
新气象,科创板开市六周年!589股上市,总市值近8万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7-21 13:48
科创板发展概况 - 科创板开市六年累计接纳589家企业,总市值近8万亿元 [1][2] - 2024年科创板企业研发费用合计超过1500亿元,平均每家2.63亿元 [1][4] - 目前还有37家IPO公司正在排队科创板上市 [1][5] 龙头企业表现 - 科创板已孕育8只千亿市值个股,包括中芯国际(4352.44亿元)、海光信息(3176.67亿元)、百济神州(2551.95亿元)等 [3] - 传音控股2024年归属净利润55.49亿元,为科创板盈利能力最强企业 [3] - 百济神州2024年研发费用141.4亿元,为科创板最高 [4] 行业分布特点 - 电子行业公司数量最多(146家),包括中芯国际、海光信息等龙头 [4] - 医药生物行业109家,包括百济神州、联影医疗等 [4] - 机械设备行业88家、计算机行业68家分别位列第三、第四 [4] 排队企业情况 - 37家排队企业中,电科蓝天2024年净利润3.38亿元居首 [5][6] - 10家未盈利企业包括摩尔线程(2024年亏损14.92亿元)、沐曦股份(亏损14.09亿元)等 [6] 政策支持 - 证监会推出"1+6"政策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等 [7] - 政策发布后,长鑫存储、宇树科技等知名科技企业启动上市辅导 [8][9] - 科创板预计将呈现多元化、创新化、国际化发展趋势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