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端装备制造等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标准”领跑国际,制造业转型升级情况如何?
齐鲁晚报网· 2025-09-05 06:29
先进制造标准体系建设进展 - "十四五"以来累计发布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行业国家标准4000多项[1][3] - 智能制造领域发布国家标准491项 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布国家标准95项[3] - 团体标准总数近20%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领域[3] 国际标准合作与转化成果 - 提出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系统、航空航天等领域国际标准提案880项 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32项[3] - 4210项先进适用国际标准转化为中国标准 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90%[4] - 通过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等平台加强电动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领域国际标准交流[4] 智能制造实施成效 - 累计建成基础级智能工厂3万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30余家[7] - 卓越级智能工厂实现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 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7] - 不良品率平均下降50.2% 碳排放平均减少20.4%[7] 未来产业标准布局 - 江苏省前瞻布局"10+X"未来产业 成立合成生物、无人机等未来产业标委会[9] - 加强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标委会建设 促进技术组织、高校、行业协会、企业交流合作[9] 标准更新升级计划 - 2023年发布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标准600余项[11] - 下一步将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循环利用、能耗能效、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制修订国家标准4000余项[12]
国信证券:科创牛的规律和展望
智通财经网· 2025-08-29 00:01
指数表现 - 截至8月28日收盘,科创50指数年内从988.93点上涨至1364.60点,累计上涨37.99% [1] - 同期全A指数从5021.86点上涨至6152.99点,涨幅22.52% [1] - 科创板呈现震荡走强、超额凸显的特征 [1] 第一轮牛市表现(2020年3月至7月) - 科创板50指数从约1029.75点飙升至1721.98点,涨幅高达67.22% [5] - 同期创业板指数上涨54.36%,上证综合指数上涨25.20% [5] - 科创板日均换手率达2.82%,日均成交量超过4.6亿股 [5] 第二轮牛市表现(2021年3月至7月) - 科创板50指数从约1219.71点上涨至1610.77点,涨幅达到32.06% [7] - 同期创业板指数上涨29.25%,上证综合指数上涨4.81% [7] - 日均换手率约为0.93%,日均成交量大幅攀升至7.9亿股 [7] 第一轮牛市行业结构 - 医药生物行业以126.43%的平均涨幅和19家公司的数量脱颖而出 [12] - 电子行业有19家公司,取得了79.53%的平均涨幅 [12] - 计算机行业平均涨幅为53.00%,有18家标的数量 [12] 第二轮牛市行业结构 - 电力设备行业以62.45%的平均涨幅高居榜首 [14] - 电子行业涨幅达51.95% [14] - 医药生物行业有49家公司,平均涨幅33.71% [14] 市值风格演变 - 第一轮牛市中,中小盘股表现出更强的爆发力,涨幅居前 [10] - 第二轮牛市中,大中盘股表现更为突出,市场更加注重公司的基本面和业绩确定性 [13] 成长与价值分层表现 - 第一轮牛市中,高成长、高估值的股票表现最为抢眼,出现"戴维斯双击"效应 [16] - 第二轮牛市中,估值相对合理、业绩稳健增长的"价值型成长股"更受青睐 [17] 第一轮牛市热门主题 -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股价表现突出 [21] - 生物医药:全球疫情爆发使得生物医药行业重要性凸显,吸引大量资金涌入 [22] - 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受益于国家新基建战略 [22] 第二轮牛市热门主题 -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链:受益于全球碳中和目标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 [24] - 高端装备制造:工业自动化、机器人、航空航天等,是国家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24] - 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等,受益于下游高科技产业的需求增长 [25] 未来展望 - 科创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和科技创新的"助推器",长期发展趋势积极向好 [28] -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注册制改革深化、退市制度完善,提供更加健康、透明、高效的市场环境 [28] - 硬科技企业加速上市,进一步丰富科创板的投资标的,提升整体质量和吸引力 [29] - 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需求持续旺盛,为科创板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29] - 机构投资者力量壮大,耐心资本和海外资金不断涌入,提供更为稳定的资金来源 [29]
“硬”字引领 铸就科技创新“新高地”——写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之际
证券日报· 2025-07-21 16:21
科创板发展概况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上市公司数量从首批25家增长至589家 [1] - 坚守"硬科技"定位,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1] - 构建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制度、灵活便捷的股权激励制度和市场导向的并购重组制度 [1] 行业分布与研发投入 -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80% [1] - 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总额达1680亿元 [1] - 379家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65家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50家主营产品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1] 资本市场支持与分红情况 - 约90%公司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 [1] - 超60%公司推出2024年度现金分红方案,年度累计分红总额388亿元 [1] - 超290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 [1] 政策与制度创新 - 监管部门推出一揽子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制度改革,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3] - 科创板为不同阶段的优质科技企业提供高质量发展支撑 [3] - 制度创新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积累经验 [3] 企业成长与产业影响 - 科创板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经营能力上取得显著进步 [2] - 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引领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2] - 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硬核力量 [2] 未来展望 - 科创板将继续以包容性土壤滋养核心技术突破,以制度活水灌溉实体经济 [3] - 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3] - 书写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新篇章 [3]
A股指数,即将上新!
证券时报· 2025-07-07 11:34
指数发布概况 - 上交所与中证指数公司将于7月21日发布上证科创板专精特新指数、上证专精特新指数及中证专精特新100指数 [1] - 深交所同步发布深证专精特新指数(代码399268)和创业板专精特新指数(代码399267) [1] - 指数旨在提供专精特新企业表现基准并引导资金流向创新驱动型中小企业 [1] 专精特新企业特征 - 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特征 [2] - "小巨人"企业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 [2] - 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培育1.46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 - A股上市公司超过1000家 [3] 企业财务与创新指标 - A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市值约67亿元 [3] - 2024年平均营业收入约13亿元 [3] - 研发强度10.4%、毛利率31.6%、营收增长率9.8%均显著高于A股平均水平 [3] - 科创板专精特新指数样本平均研发强度高达21.2% [4] 市场分布与上市情况 - 自2019年以来超过370家"小巨人"企业在沪上市 [3] - 其中超过310家在科创板上市 [3] - 深交所上市50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 - 创业板企业398家 [3] 指数编制细节 - 上证科创板专精特新指数选取50只样本 [4] - 样本合计市值占比47.7% [4] - 研发支出占比41.9% [4] - 上证专精特新指数选取100只样本 [5] - 主板证券占比25% [5] - 科创板证券占比75% [5] - 样本市值占沪市专精特新证券54.7% [5] - 中证专精特新100指数包含沪深北市场证券41只、48只和11只 [5] - 对全体企业市值覆盖率33.0% [5] - 营业收入覆盖率20.9% [5] - 研发支出覆盖率28.8% [5] - 净利润覆盖率40.0% [5] 深市指数特征 - 深证专精特新指数总市值1.5万亿元 [5] - 创业板专精特新指数总市值1.3万亿元 [5] - 近一年日均成交金额分别达416亿元和408亿元 [5] - 自2018年底年化收益率分别为8.3%和9.8% [5] - 优于同期沪深300指数4.4% [5] 产业覆盖与成长性 - 深市指数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6] - 产业权重合计占比86%和89% [6]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和14% [6] - 净利润同比增长6%和10% [6] - 近三年研发费用复合增长率20%和19% [6] 企业属性与市场作用 - 深市指数民企样本公司数量分别为83家和82家 [6] - 民企权重占比近八成 [6] - 专精特新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9] - 指数发布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金融与普惠金融质效 [9]
今年前5个月全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达1.85亿户
快讯· 2025-06-27 00:04
民营经济总体规模 - 全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达1.85亿户 [1] - 占经营主体总量比例达96.76% [1] - 同比增长2.3% [1] 私营企业发展状况 - 私营企业数量突破5800万户 [1] - 同比增长5.2% [1] - 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力 [1] - 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1] 个体工商户发展状况 - 个体工商户数量达1.27亿户 [1] - 同比增长1.0% [1] - 在社区零售、餐饮服务、家政维修等领域以灵活经营模式满足多样化需求 [1] 经营主体结构特征 - 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构成民营经济"双引擎" [1] - 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格局形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