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红利资产
icon
搜索文档
33万亿"长钱",新动向!
券商中国· 2025-03-03 01:22
保险资产管理业投资者信心调查结果 - 2025年第一期调查共有120家保险机构参与,包括36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和84家保险公司 [1] - 截至去年四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3.26万亿元 [2] 资产配置偏好 - 债券仍是2025年保险机构首选投资资产,其次是股票和银行存款 [2] - 超过半数保险机构可能适度或微幅增加债券和股票投资 [3] 债券市场展望 - 多数保险机构对2025年债券市场持较乐观态度,预计10年期国债收益率区间为1.4%-1.6%,中高等级信用债收益率区间为1.5%-2.0% [3] - 看好超长期利率债、银行永续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及10年期以上信用债 [3] - 保险资管机构债券投资偏好:超长期利率债、银行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高等级产业债和中长久期利率债 [4] - 保险公司债券投资偏好:银行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长期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和超长期利率债 [5] A股市场展望 - 多数保险机构对2025年A股持较乐观态度,预计上证综指区间为3000-3700点 [6] - 看好沪深300和中证A500相关股票,重点关注电子、银行、计算机、公共事业、家用电器、食品饮料、通信和国防军工等行业 [6] - 关注新技术、红利资产和高分红高股息领域 [6] 基金投资偏好 - 保险资管机构倾向配置基金类型:指数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纯债基金、固收+基金 [7] - 保险公司倾向配置基金类型:股票型基金、混合偏股型基金、二级债基、指数型基金 [7] 境外投资偏好 - 债券投资最受保险机构青睐,40%机构看好黄金投资和港股投资 [8] - 保险资管机构境外投资偏好:债券、黄金、美股、港股 [8] - 保险公司境外投资偏好:债券、港股、黄金 [8]
中药行业深度:多重因素共振,把握全年主线投资机会
平安证券· 2025-02-28 10: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生物医药行业强于大市(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中药板块有望迎来多重因素共振,业绩压力减弱,看好五大主线投资机会,建议关注昆药集团等标的 [4][125][12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25年中药板块有望迎多重因素共振 - 业绩复盘:2024年中药板块业绩整体承压,前三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下滑,主要受同期基数大、去库存、集采和中药材价格高等因素影响,2025年业绩压力有望减弱 [10] - 政策: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结果落地,对上市公司影响有限;中成药首批扩围接续采购价格降幅温和;新版基药目录有望在2025年出台,纳入更多中成药品种 [20][24] - 成本:中药材价格指数在2024年7月开始回调,下游中药企业成本压力减弱,毛利率有望在2025年开始改善 [28] - 需求:2024年11月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上升,带动相关治疗产品需求,感冒等产品渠道库存有望加速出清 [34] - 竞争格局:中药行业并购整合频繁,部分公司有潜在产业链整合预期,有望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39] 看好五大主线投资机会 - 名贵高端OTC:名贵高端OTC上市公司业绩有望边际向上,估值存修复弹性;天然牛黄价格高涨带来成本压力,进口政策落地有望使其价格回落,相关产品有提价可能 [45][64] - 国企改革:2025年是国企改革关键时期,中药国有企业有望出台新战略规划,部分公司管理层更替,股权激励和战略规划明确,有望兑现改革成效 [76] - 院内中药:具有准入身份加持的院内中药品种有望放量,包括国谈1.1类中药创新药、进入新版基药目录的品种和集采中选品种 [83] - 中药红利资产:中药上市公司分红比例高,货币资金充足,具有护城河和稳定现金流,看好江中药业等在手现金充足、有望维持高分红比例的标的 [117] - 困境反转:部分中药企业受感冒相关品种去库存影响,短期经营承压,主动清理库存或计提减值,2025年有望改善 [119] 投资建议 - 2025年中药板块有望迎多重因素共振,看好五大主线投资机会,建议关注昆药集团、同仁堂等标的,并给出估值测算表 [125][126][127]
险资大动作!四度举牌银行股
互联网金融· 2025-02-26 09:42
平安人寿举牌农业银行H股 - 平安人寿通过平安资管受托资金于2月17日以每股4.5116港元均价买入4772.3万股农业银行H股,耗资2.15亿港元,持股比例达5%触发举牌[1][2][3][4] - 本次举牌资金来源于保险责任准备金,关联方平安资管通过竞价交易方式完成[4] - 截至2月17日,平安人寿持有农业银行H股账面余额64.63亿元,占上季度末总资产0.14%[4] 平安系近期银行股举牌动态 - 2023年12月20日以每股4.8718港元买入工商银行H股4500万股(2.19亿港元),持股达15%[6] - 2024年1月8日以每股4.5639港元买入邮储银行H股716.8万股(3271.4万港元),持股达5%[6] - 1月10日增持招商银行H股至5%[6] - 中国平安2月20日以每股4.5706港元增持农业银行H股3269.9万股(1.49亿港元),持股增至8.01%[8][9] 险资配置银行股核心逻辑 - 银行股稳定性和高股息率(普遍5.5%左右)有助于险资加强资产负债匹配,平滑新会计准则下FVTPL科目波动[11][12][13] - 2024年险资举牌19次,偏好盈利稳定、治理完善、高分红的行业龙头蓝筹[12][13] - 当前债市利率下行背景下,银行股相对债券(险资配置占比47%)的性价比凸显[14] 行业数据与财务指标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平安人寿总资产48258.96亿元,净资产3176.13亿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0.45%[4] - 截至2024年末,平安人寿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9611亿元,占总资产20.96%[4] - 农业银行H股最新市值19081亿港元,2月25日收盘价4.58港元/股[10]
策略月报:相信光,追逐光(2025年2月)-20250319
金圆统一证券· 2025-02-20 11:35
核心观点 - 报告主题为"相信光,追逐光",强调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关注中国经济韧性、政策支持及科技突破带来的投资机会 [1] - 资本市场将围绕"真回报"(红利资产)、"真成长"(科技创新)和"真避险"(黄金)三大逻辑轮动 [4] - 维持银行、证券、恒生指数、港股红利ETF、黄金的推荐,新增电子、通信、计算机、传媒、机械设备、人形机器人、恒生科技ETF、黄金股ETF、医药生物、电力设备等方向 [7][9][91] 经济环境 - 2024年GDP增速5%,四季度增速5.4%环比提升1.6个百分点 [27] - 出口金额35772.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9%,12月单月增速达10.7% [38]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制造业投资增长9.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5% [28][41][4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12月当月增长3.7% [51] -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下降3.3%,营业收入利润率5.39% [55] - 1月制造业PMI为49.1%,新订单指数下降1.8个百分点至49.2% [58] 政策环境 - 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证监会强调"稳字当头"并推动资本市场规模合理增长 [3][75] - 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每年至少增长10%,保险资金每年新增保费30%投资A股 [76][77] - 人民银行优化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自有资金比例要求降至10%,贷款期限延长至3年 [78] - 上市公司2024年分红2.4万亿元、回购1476亿元创历史新高,春节前预计310家公司分红3400多亿元 [81] 市场行情回顾 - 2025年1月伦敦金现上涨6.6%至2798.13美元/盎司,欧美股市普遍上涨,恒生指数涨0.8% [10] - A股主要指数下跌,Wind全A跌2.3%,上证指数跌3.0%,科技板块相对抗跌 [10][12] - 南向资金单月净流入1255.9亿港元创近三年新高,融资余额下降553.4亿元 [22][24] - 有色金属行业上涨4.5%,机械上涨1.0%,汽车上涨0.8%,银行上涨0.4% [14] 行业配置策略 - 红利资产方向:银行、证券、上证红利指数、深证红利指数、港股红利ETF [4][89] - 科技创新方向:通信、电子、计算机、国防军工、汽车、机械制造、电力设备、人形机器人、半导体、固态电池 [4][89][91] - 避险方向:黄金ETF、黄金股ETF [4][91] - 新增关注恒生科技ETF(市净率1.26倍处于历史低位)、医药生物和电力设备(估值底部布局机会) [91] 专题论述 - DeepSeek模型突破降低AI算力成本,训练成本仅557.6万美元(为GPT-4的十分之一),API价格降至每百万tokens 0.014美元 [100] -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22.5亿美元增至2032年237.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34.2% [104] - 消费刺激政策覆盖12类家电和3类数码产品,补贴比例15%,手机等数码产品申请补贴已达1078.6万件 [110][111] - 情绪指数从93.7%分位回落至76.7%,市场进入震荡整固阶段 [96]
港股周报:港股科网领涨后,关注红利资产补涨机会-20250319
交银国际· 2025-02-20 07:17
核心观点 - AI应用加速落地推动港股科技板块领涨,但短期估值修复已较充分,恒指逼近23,000点并进入超买区间 [4] - 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支持科技领域信号,提振市场情绪 [4] - 建议投资者向红利资产切换,同时关注AI核心标的资金流向和业绩兑现 [4] - 长期看好AI应用端创新带来的算力需求增长,产业链合作快速推进 [6] 市场表现 - 恒指和恒生科技指数领涨全球,AI估值重估叙事推动上涨 [26] - 恒指动态PE和PB回升至历史均值以下一倍标准差上方 [27] - 恒指风险溢价回落至2017年以来最低水平 [27] - 南向资金持续净买入港股,腾讯、阿里、小米为净买入最多标的 [27][89] AI产业链投资机会 - 建议关注基础层和应用层优质标的 [9] - 上游算力需求驱动基础设施投入扩张,利好芯片及设备供应商 [9] - 下游流量入口掌控成为核心竞争要素,龙头公司优势明显 [9] - BAT预计2025年资本支出显著扩张:阿里539亿、腾讯425亿、百度109亿元人民币 [11] - AI产业图谱显示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链条机会 [13] 行业表现 - 过去一周可选消费(+11.3%)、信息技术(+8.0%)、通讯服务(+6.5%)领涨 [77] - 医疗健康(+6.2%)、金融(+4.4%)也有不错表现 [77] - 能源(-0.3%)、公用事业(+0.5%)表现相对落后 [77] - 信息技术、可选消费板块上涨动能仍强 [76] 个股表现 - 上周涨幅前十:阿里健康(+54.5%)、亚信科技(+38.9%)、阿里影业(+35.5%)等 [71] - 上周跌幅前十:方达控股(-10.2%)、美东汽车(-10.0%)、协鑫科技(-10.0%)等 [71] - AI产业链主要公司业绩发布时间表显示2-5月为密集披露期 [21] 技术指标 - 恒指14天RSI持续处于超买区间 [27] - MACD显示市场势能仍在上行 [27] - 恒生综指成分股中股价超过100天、250天均线的个股比例持续提升 [27] - 布林通道显示恒指回升至通道上方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