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

搜索文档
抗日根据地 今昔巨变丨红色底蕴托起现代文旅 昔日抗战根据地变身宝藏打卡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5 12:25
历史背景与战略地位 - 平西抗日根据地创建于七七事变后 地处华北日伪统治中心 是晋察冀边区北部前沿屏障和战略要地[1] - 根据地覆盖北京市西部及河北省张家口市和保定市部分地区 拥有丰富煤炭资源 曾遭日伪军资源掠夺和军事控制[1][3] - 该地区作为八路军向冀东、平北前进的重要阵地 具有显著军事战略价值[9] 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 - 房山区复建房良联合县政府原址并新建纪念设施 强化红色基因传承[11] - 保留抗日时期民宅、物资筛选工具(簸箕、篮子)及兵工厂枪械部件等历史实物[5][7] - 依托500年树龄楸树等历史见证物 展现军民团结抗战历史[5] 产业转型与生态治理 - 佛子庄乡等地区关闭矿山并实施生态修复 治理污染 响应绿色发展政策[13] - 利用闲置民宅改造精品民宿 发展红色旅游与文旅产业[13] - 改造采煤巷道遗址为旅游项目 通过声光电技术打造矿洞小火车游览和亲子乐园[15] 文旅基础设施升级 - 108国道旁新建咖啡驿站及300多间客房的精品旅游酒店 计划2024年9月试运营[17] - 酒店集红色旅游、运动、亲子、度假与会务功能于一体 提升房山北部山区旅游接待能力[17] - 结合黄芩茶与咖啡等业态 融合红色文化与现代文旅设计[19]
中交泓福烟台项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一期工程开工
中国发展网· 2025-08-25 10:04
项目概况 - 中交一公局集团承建中交泓福烟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基地一期工程开工 [1] - 项目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福新街道 建筑高度22.2米 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地上3.59万平方米 地下3089平方米)[1] - 建筑结构采用钢结构 地上一层为料仓区和作业区 地下为设备基坑 [1] 技术工艺 - 通过技术手段将建筑粗骨料垃圾(碎砖、破碎混凝土块等)转化为再生建材 [1] - 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降低可吸入颗粒物指标 [1] 战略意义 - 项目响应国家环保和废物利用号召 践行绿色发展举措 [1] - 建成后将提升区域垃圾资源利用及消纳能力 形成"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 [1] - 为城市建设提供绿色建材 [1]
创维以技术创新助力“未来之城”绿色发展 加速布局第二增长曲线
证券日报· 2025-08-25 08:36
核心观点 - 创维集团在雄安新区设立智能家电双碳生态体验中心 集中展示智能视听与新能源光伏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 传递出公司以技术创新深度参与中国城市绿色智能建设的明确信号 [1][3][4] 智能视听技术突破 - 公司推出划时代的创维变色龙显示技术平台 核心价值主张为还原真实 从影像本真 环境共生 万象随心三大维度重构画质标准 [2] - 发布A7F系列壁纸电视新品 搭载行业领先的哑光屏显Pro技术 实现0反光 0眩光 0指纹的纯净画面效果 [2] - A7F系列搭载自研变色龙AI画质芯片S7 通过AI感知识别画面内容并动态优化显示算法 [2] 新能源光伏战略布局 - 光伏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从户用电站走向阳台级产品 推出标准化易安装的光伏新品能亮站 包括挂装式 遮阳式 落地式 壁挂式四款 [3] - 光伏产品采用家电化整合模式 从组件 微逆到防逆流电表 支架全部集成式包装 以类似电视包装形式交付用户 [3] - 公司以光伏+普惠+数字科技为商业模式 构建从产品智能制造 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到数字化智慧运维的完整闭环 [3] 雄安新区战略意义 - 智能家电双碳生态体验中心落地雄安是公司深度参与雄安建设的关键一步 为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1] - 该中心是公司立足华北 辐射全国的重要战略支点 [4] - 雄安新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表示将全力支持包括创维在内的各类企业在雄安投资兴业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1]
盐城东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0%的背后故事
扬子晚报网· 2025-08-25 07:28
核心观点 - 江苏盐城东台市通过全链条治理体系实现建筑装修垃圾90%资源化利用率 将环境负担转化为生态财富 [1][7] 源头管理 - 108个物业小区实现建筑垃圾堆放点全覆盖 老旧小区和镇村设置集中堆放区 农村设有348个堆放点 [3] - 发放1900多份《建筑垃圾管理指南》进行源头规范 32个在建工地备案率和核准率均达100% [3] 运输监管 - 169辆渣土车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 重点路段24小时监控 [5] - 3月份以来发放2720张转运三联单实现垃圾运输全程可追溯 [5] - 公安交通城管在52个码头和高速路口布控 3个月拦截6起跨省偷倒案件 [6] - 环卫工人和村民共同参与监督 今年以来查处12起违法倾倒案件 [6] 资源化利用 - 建筑垃圾处理中心每日生产200立方米混凝土和7万-10万块免烧砖 再生建材供不应求 [7] - 农村地区建成15座中转站 今年以来3200吨农村建筑垃圾实现就地转化 [7] - 市区"一城三区"2.5万余吨废料通过资源化利用再生 形成收集-运输-处理-再生绿色闭环 [7]
赤峰人大以法治之力守护北疆生态明珠
中国环境报· 2025-08-25 03:20
立法与监督机制 - 赤峰市人大常委会自2019年起连续7年依法听取和审议政府环境状况报告 构建年初听部署 年中看进展 年末评成效的闭环监督链 [1] - 2024年创新性结合诚信建设与生态环境治理 使绿色信用成为企业发展重要考量 推动形成法治刚性约束+德治价值引领的协同护绿模式 [1] - 综合运用四查合一监督利剑 包括前期暗查 随机抽查 专家协查 现场调查 以及执法检查 专题询问 代表视察等监督形式 [2] 治理领域与成效 - 全面推进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规范化建设 耕地保护 尾矿库修复 污水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 [2] - 实现高标准农田有序建设 工业尾矿库生态蝶变 地表水水质稳步提升 [2] - 出台《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条例》《地下水保护条例》等7部生态环境领域法规 形成覆盖草原保护 节水用水 扬尘防治 乡村治理的立体法治网 [3] 协同治理体系 - 构建党委领导 人大主导 部门协同 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 [3] - 与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旗县区人大常委会协同开展执法检查 形成三级联动 全域覆盖监督网络 [3] - 对接赤峰市纪委监委共享生态环境领域问题线索 推动监督资源整合与责任追究同步 [3] 公众参与与宣传 - 建立生态环境问题收集机制 借助代表履职平台 人大代表联络站及12345热线收集群众突出问题 形成治理需求清单 [3] - 通过环保世纪行活动报道敖汉旗三代人治沙 老哈河生态补水等典型案例 [4] - 在校园开设人大代表生态课堂 通过实验普及环保知识 在社区设置法治长廊解读生态法规 [4]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迎来“辽宁时间”
辽宁日报· 2025-08-25 01:27
活动概况 - 2025大阪世博会中国馆辽宁活动周于8月24日至26日举办 以山海有情天辽地宁为主题 展示中华文明底蕴与现代辽宁开放姿态[1] - 活动以牛河梁红山文化为引 以非遗展演为媒 以科技创新为翼 采用女神头像 玉猪龙 龙凤玉佩等数字化展示形式[1] - 开幕式吸引中日经贸界 文化界代表等100位嘉宾参与 中国馆馆长 辽宁省贸促会会长 神奈川县产业振兴中心理事长 中国驻大阪代总领事先后致辞[2] 文化展示 - 文艺演出包含器乐合奏《茉莉花》与《世上唯一的花》 女声二重唱《辽河水从我家门前流》 非遗木偶戏《粉墨丹青》 特色旗袍秀 杂技《心手相依》等节目[2] - 演出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 展现辽宁满族传统服饰与非遗产技艺 成为文化传播的优雅媒介[2] 经贸推介 -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 商务厅 生态环境厅 农业农村厅分别推介文旅 经贸 绿色发展和特色农产品发展核心优势[2] - 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 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 辽渔集团 新松机器人等重点开放平台进行专场推介[3] - 活动集中展示辽宁在生命健康 海洋经济 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实力 以及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 资源优势和综合政策[3] 参与规模 - 全省35家企业参与活动周 通过经济文化交流 非遗展演 企业对接 展示推介等活动展示科技 文化 经贸 环保领域综合实力[3] - 中国馆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 是大阪世博会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 世博会吸引全球158个国家和地区及7个国际机构参展[1]
用好政策高地、抬升价值洼地、挖掘资源宝地——金融活水润泽西藏特色经济“格桑花”
证券时报网· 2025-08-25 01:25
西藏GDP增长表现 - 2023年GDP增速9.5%领跑全国 [2][11] - 2024年GDP增速6.3%继续领跑全国 [2][11] - 2024年上半年GDP增速7.2% 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 [2][11] 金融业贡献 - 2024年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118.85亿元 同比增长26.7% 增速全国第一 [3][17] - 金融业直接拉动西藏GDP增长2.9个百分点 [3][17] - 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266.82亿元 同比增长15.9%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近四分之一 [17] 企业上市推进 - "格桑花行动"计划累计筛选115家上市后备企业 包括23家成熟期/46家成长期/46家初创期企业 [4][14] - 实行"六个一批"梯次推进模式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西藏板块 [7][14] - 证监会2016年起对西藏企业IPO实施"即报即审 审过即发"优惠政策 [13] 上市公司经济贡献 - 2024年22家上市公司在藏纳税24.83亿元 占西藏税收收入14% [6][13] - 上市公司新增在藏投资5.82亿元 [6][13] 特色产业发展 - 清洁能源产业重点发展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总投资1.2万亿元 装机容量6000万千瓦 [19] - 西藏矿业拥有罗布莎铬矿年产量10万吨左右及扎布耶盐湖采矿权 [21] - 自然堂在林芝投资2000多万元设立喜马拉雅研发中心 2023年营业额超1500万元 [21] 优势产业案例 - 高争民爆在高原爆破器材领域形成独特技术优势 研发高精度高原型数码电子雷管控制模块 [15] - 甘露藏药7个核心药品获准出口 预计2024年收入突破3亿元 [16] - 西藏旅游推出"旅游+康养""旅游+体育"等主题产品 林芝核心区植被覆盖率超80% [20] 金融支持政策 - 西藏执行全国最低优惠贷款利率 二季度末平均贷款利率1.46% 中小微企业利率低至1.15% [14] - 浦银大厦引入银河证券/东方财富证券/东方证券等头部金融机构 [17] - 绿茶集团通过优惠政策累计获得银行贷款约7亿元 减免税收1.38亿元 [14]
7月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新质生产力成关键支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25 00:11
工业生产总体表现 - 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 [1] - 装备制造业持续发挥工业压舱石作用 [1] 高技术制造业发展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 增速快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 [1] - 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 [3] - 智能设备制造和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3] 绿色产业表现 -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7.1% [2] - 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29.4% [2] - 碳纤维产量增长43.8% [2] - 生物基化学纤维产量增长19.8% [2] -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 [2] 政策驱动行业 - 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7% [3] - 电机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9% [3] - 电动自行车产量增长45.3% [3] - 5G智能手机产量增长8.1% [3] 新质生产力发展 - 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1] -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更加紧密 [3] - 智能化生产设备和数字化管理系统大幅提升工业生产效率 [3]
69条生态廊道变身致富线、幸福线 句容幸福河湖建设释放生态红利
镇江日报· 2025-08-24 23:36
水利工程建设进展 - 秦淮河句容河整治工程总投资1.54亿元 建设全长19.174公里 整体进度超70% 预计2025年底竣工[2] - 工程将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 圩区排水能力提升至20年一遇 保护沿线30万群众和1.1万亩农田 年均增收预计达300万元[2] - 新生排灌站作为最大单体建筑已完成机电调试 可精准调控农田灌溉与汛期排水[2]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华阳街道采用生态协同治理模式使水质稳定提升至Ⅳ类 河道成为休闲廊道[3] - 句容河岸建设压花艺术步道与文化浮雕 种植日本晚樱和垂丝海棠等景观植物[3] - 上游"鱼鳞坝"成为网红打卡地 被称作"句容月亮湾"[3] 管理机制与资金保障 - 实行三级河长制 2025年以来累计巡河超6800次 解决59项问题[4] - 创新资金保障模式 争取中央及省级水利资金超7492万元 用于幸福河湖等关键领域[4] - 资金精准投用确保实效[4] 城乡融合发展 - 葛仙湖片区融合生态休闲与文化 打造现代化城市文旅空间 配备无人机巡查与机械化清扫[5] - 乡村推进水美乡村建设 毕巷村等通过水系整治实现从"一点美"到"全域美"的跨越[5] - 水旅融合与产业升级拓宽强村富民路径[5] 项目建设成果与规划 - 已建成幸福河湖69条 另有玉清河瓜子沟河等19条正在推进[5] - 计划2035年实现全市骨干河道及镇村级河湖全域覆盖[5] - 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持续注入水动力[5]
雪域高原驶入发展快车道
人民日报· 2025-08-24 22:01
核心观点 - 西藏自治区通过发展九大产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 上半年GDP达1382.72亿元同比增长7.2% [1] - 清洁能源产业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发电量占比超99% 外送电力161亿千瓦时 [3] - 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公路通车总里程12.49万公里 铁路货运量350.84万吨 [5] 产业发展 - 九大产业包括文化旅游 清洁能源 绿色工业 现代服务 高原特色农牧 藏医药 高新数字 边贸物流 通用航空 [1] - 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涵盖水 风 光 热等多种类型 [3] - 绿色产品出口表现突出 上半年羊毛羊绒 鲜苹果等绿色产品出口近3000万元 [4] - 牦牛产业技术升级 实现克隆技术突破和数字化管理 [1] - 藏鸡养殖带动20个村参与 每村年增收23万元以上 [7] 经济表现 - 2024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 [1] - 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765亿元 同比增长6.3% [4] -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2024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58元 脱贫人口收入增12.5% [7] 基础设施 - 公路网络全覆盖 乡镇通达率100% 高等级公路1196公里 [5] - 铁路运营里程1359公里 通过青藏铁路累计运输货物9639.11万吨 [5] - 航空物流能力提升 新开拉萨-鄂州全货机航线 单班货运量23.6吨 [5] - 电力基础设施完善 建成4条"电力天路" 清洁能源占比超99% [3] 科技创新 - 农业科技应用成效显著 阿里生态农业产业园培养新型农牧民 [7] - 物流数字化升级 京东智能仓储实现当日达次日达 [7] - 牦牛产业数字化管理 通过手机APP实现实时监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