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链条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盐城东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0%的背后故事
扬子晚报网· 2025-08-25 07:28
核心观点 - 江苏盐城东台市通过全链条治理体系实现建筑装修垃圾90%资源化利用率 将环境负担转化为生态财富 [1][7] 源头管理 - 108个物业小区实现建筑垃圾堆放点全覆盖 老旧小区和镇村设置集中堆放区 农村设有348个堆放点 [3] - 发放1900多份《建筑垃圾管理指南》进行源头规范 32个在建工地备案率和核准率均达100% [3] 运输监管 - 169辆渣土车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 重点路段24小时监控 [5] - 3月份以来发放2720张转运三联单实现垃圾运输全程可追溯 [5] - 公安交通城管在52个码头和高速路口布控 3个月拦截6起跨省偷倒案件 [6] - 环卫工人和村民共同参与监督 今年以来查处12起违法倾倒案件 [6] 资源化利用 - 建筑垃圾处理中心每日生产200立方米混凝土和7万-10万块免烧砖 再生建材供不应求 [7] - 农村地区建成15座中转站 今年以来3200吨农村建筑垃圾实现就地转化 [7] - 市区"一城三区"2.5万余吨废料通过资源化利用再生 形成收集-运输-处理-再生绿色闭环 [7]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一年来——身边的“安全网”正在织密织牢
环球网· 2025-08-20 11:06
2025年,天津全市天然气居民用户共计559.3万户,燃气经营企业163家,天然气管道长度53894公里。 提升燃气智慧化管理水平,是天津大力推动燃气领域"一件事"全链条治理的环节之一。 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蔺金太介绍,在推动燃气领域"一件事"全链条治理方面,天津还组织燃气经营 许可证换发,破除"一证终身制",企业"小、散、弱"情况得到有效治理;持续排查整治,消除了一批餐 饮场所违规用气等安全隐患;把燃气老旧管道改造纳入"二十项民心工程",治本攻坚行动实施以来,已 完成改造1389公里。 一年来,国务院安委办在全国相继部署开展燃气、电动自行车、建筑保温材料、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 等"一件事"全链条治理。天津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张逢凯介绍,天津加强探索创新,聚焦源头治理,全 力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一件事"全链条安全监管,推动从单一监管向协同共治转型。 安全发展,责任落实是关键。浙江创新构建党政领导、部门监管、企业主体、现场工作"四方责任"体 系,抓好安全生产,确保全省安全形势持续平稳。 来源:光明日报 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22.9%。2024年全国重特大事故首次降到个位数……2024 年1月, ...
新规6月1日起施行 全链条治理助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科技日报· 2025-05-06 02:55
快递包装治理新规 - 最新修订的《快递暂行条例》将于6月1日施行 重点完善快递包装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制度措施 [1] - 修订填补了快递包装治理制度空白 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法治保障 [1] 企业责任强化 - 快递业2024年业务量达1750亿件 连续11年全球第一 人均接收快递超120件 [2] - 新规要求企业优化包装设计、节约材料 并制定回收利用制度 提高回收率 [2] - 规定对包装生产企业、回收企业及用户形成倒逼机制 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 [2] 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 明确政府、企业、行业组织、消费者在全链条中各环节责任 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履责、行业自律、公众参与"格局 [3] - 行业组织需将包装使用回收纳入自律范围 并公开信息 未来将在绿色包装创新联盟、数据中心建设中发挥作用 [3] 公众参与与激励 - 鼓励企业通过积分奖励、寄件优惠引导用户重复使用包装 国家将加强环保包装宣传 [4] - 公众参与是循环包装推广、绿色材料应用的关键 需配合企业及政府行动 [4] 标准体系完善 - 现行两部强制性国标限制过度包装并规定有害物质限量 2024年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95% 智能装箱技术减少耗材 [6] - 新规将企业执行强制性国标情况纳入监管 明确处罚措施 保障标准落地 [6] - 法规与标准体系互动将推动治理成效显现 [7]
警惕AI生成“神医”成为医疗欺诈陷阱
北京青年报· 2025-04-29 01:38
电商虚假宣传现象 - 电商平台热销产品"苗古金贴"宣称由非遗传承人制作并采用"千年秘方",实际"非遗传承人"照片为AI生成,证书由机构违规炮制 [1] - 该产品通过虚假包装在电商平台大肆销售,甚至登上"热敷贴回购榜"第一名 [1] - 类似"神医""神药"虚假宣传现象在电商平台普遍存在,利用AI生成内容伪造身份和资质 [1] AI生成内容的商业滥用 - AI生成的"神医"面容神态逼真,可拼接虚假人生轨迹并配伪造认证,形成完整欺骗链条 [2] - 技术能批量定制高度仿真的AI"神医",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 [2][3] - AI生成内容被恶意用于虚假广告、伪造身份等商业欺诈行为 [1][2] 医疗健康领域监管建议 - 需对医疗健康领域AI生成内容实施前置审查,严令禁止AI医疗虚假宣传 [2] - 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AI冒充专业人士的法律责任 [2] - 需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严查虚假认证机构并强化AI内容溯源追踪 [3] 技术反制与平台治理 - 建议采用"AI打假AI"手段,引入辨伪技术并建立数据库智能化识别虚假内容 [4] - 平台需跟踪AI技术更新,利用技术瑕疵提升鉴别能力 [4] - 需从代工企业、认证机构到AI服务商全链条治理,斩断利益链 [3][4] 行业风险特征 - 传统"神医"依赖真人伪装可追溯,而AI"神医"可量身定制且批量出现,风险更高 [3] - 医疗欺诈利用AI技术形成"深陷阱",需大幅提升惩戒力度 [3] - 虚假医疗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规模化销售,行业需加强广告审查流程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