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

搜索文档
2025年上半年,银行净利润1.2万亿
36氪· 2025-08-19 03:02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2万亿元,平均资本利润率8.19%,平均资产利润率0.63% [1] - 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较一季度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31%、1.55%、3.91%,分别下降0.02、0.01和0.04个百分点 [1] -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24亿元,不良贷款率1.49%,下降0.02个百分点 [3] -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7.3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269亿元,拨备覆盖率211.97%,上升3.84个百分点 [4] -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5.58%,一级资本充足率12.4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93%,分别较上季末上升0.30、0.28和0.24个百分点 [4] - 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67.34万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0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占比43.7%,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75.7万亿元,同比增长5.0%,占比16.2% [4]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万亿元 [5] - 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分别为10.4%和10.2%,高于行业平均7.9%的增速 [5] 国有大型银行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六大行共计实现营业收入9101.84亿元,其中工商银行2127.74亿元,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均超过1500亿元,邮储银行893.63亿元,交通银行663.74亿元 [8] - 六大行一季度总计实现净利润3501.92亿元,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净利润均超过800亿元,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净利润均在250亿元左右 [8] - 六大行中仅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营业收入同比正增长,增速分别为2.56%,其他四家银行同比下降,建设银行同比下降5.40%,工商银行下降3.22% [8] - 除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外,其他四家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工商银行下降3.81%,建设银行下降3.64% [9] - 邮储银行净息差最高为1.71%,较2024年全年下降16个BP,交通银行净息差仅为1.23% [9] - 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0.91%,为六大行中最低,其他五大行不良率均较2024年末下降或持平 [9] - 农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最高为297.81%,邮储银行为266.13%,中国银行拨备覆盖率跌破200%至197.97% [9] - 工商银行2025年3月末总资产51.55万亿元,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总资产均超过40万亿元,中国银行35.99万亿元,邮储银行17.69万亿元,交通银行15.29万亿元 [7] - 六大行总资产均实现增长,工行和建行增速超过5%,交通银行增速最慢为2.61% [7] 城市商业银行表现 - 2024年末29家上市城商行资产总规模36.74万亿元,同比增长10.73%,占全国城商行总资产的61.08%,其中11家城商行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 [10] - 北京银行资产总额突破4万亿元,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均超过3万亿元,南京银行、杭州银行、徽商银行超过2万亿元 [10] - 2024年上市城商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6726.75亿元,其中江苏银行808.15亿元位居榜首,北京银行699.17亿元,宁波银行666.31亿元,上海银行529.86亿元,南京银行502.73亿元 [12] - 2024年上市城商行实现净利润总额2390.01亿元,占全国城商行净利润总额的93.87%,较上年提高17.47个百分点 [13] - 江苏银行净利润333.06亿元位列首位,宁波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南京银行净利润均超过200亿元 [13] - 成都银行不良贷款率0.66%,拨备覆盖率479.29%,杭州银行不良率0.76%,拨备覆盖率541.45%,宁波银行不良率0.76%,拨备覆盖率389.35% [11] - 上市城商行贷款总额在总资产中占比49.9%,公司贷款占比超过70%,个人贷款占比下降 [12] - 泸州银行公司贷款占比86.99%最高,宁波银行个人贷款占比37.79%位居首位 [12] - 上市城商行存款业务平均增速9.8%,7家银行存款总额突破万亿元 [12] 区域性银行营收增长 - 西安银行营业收入81.90亿元,同比增长13.68% [2] - 南京银行营业收入502.73亿元,同比增长11.32% [2] - 杭州银行营业收入383.81亿元,同比增长9.61% [2] - 江苏银行营业收入808.15亿元,同比增长8.78% [2] - 青岛银行营业收入134.98亿元,同比增长8.22% [2] - 宁波银行营业收入666.31亿元,同比增长8.19% [2] - 成都银行营业收入229.82亿元,同比增长5.90% [2] - 北京银行营业收入699.17亿元,同比增长4.81% [2] - 上海银行营业收入529.86亿元,同比增长4.79% [2] 银行业资产结构 - 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204.2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 [5] - 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75.73万亿元,同比增长5.0% [5] - 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64.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2% [5] - 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60.16万亿元,同比增长5.5% [5] - 其他类金融机构总资产62.91万亿元,同比增长3.9% [5]
发展数据驱动型决策文化!东北证券着力打造特色数字金融服务
券商中国· 2025-08-19 01:41
数字化转型战略 - 公司于2021年确定以"数字化转型"实现差异化发展战略,发布数字化全景蓝图,明确科技规划思路、定位和愿景 [3] - 总裁统筹领导战略实施,信息技术治理委员会全面负责,下设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作组具体落实 [3] - 各部门配备数字化专员,构建科技治理、数据治理、组织人才、生态合作四大支撑体系 [3] - 数字化转型列入年度经营计划重点工作,由PMO组织业务与技术部门合作推进,定期跟踪督办 [12] 数字金融服务特色 - 打造特色数字金融服务目标:零售客群数字化一体化经营和股类客群特色化服务 [3] - 零售客群方面构建三大财富管理数字化平台(员工端Doit、客户端融e通APP和企微),实现服务流程全覆盖 [3] - 股类客群方面定位融e通App为交易服务平台,实现线上数字化经营与线下差异化服务联动 [4] 数据治理体系 - 成立信息技术治理委员会与跨部门数据治理工作组,统筹数据战略与执行 [6] - 构建公司级数据标准与规范,通过数据中台实现集中化管理与统一服务 [6] - 采用"以用促治"模式围绕业务痛点设计场景化治理,发展数据驱动型决策文化 [6] - 数据中台作为核心枢纽,搭建资产门户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管理,提升数据获取效率 [7] - 与业务部门协作构建指标/标签体系,支撑经纪业务、风险合规等核心场景 [7] - 建立资产评审机制对数据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审核,保障规范性与准确性 [7] 技术应用成果 - AI技术应用于开户(OCR识别率98%)、客服(问题识别率86%,转人工率从100%降至25%)、投顾及合规领域 [9] - 智能客服系统有效降低客户排队时长,缩减客服人员工作时间与成本 [9] - 精准营销系统提供客户标签/画像、分层/分群能力及运营工具箱,通过融e通APP实现精准触达 [9] 人才发展计划 - 面临数字化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每年制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 [11] - 2025年重点引进数据治理、产品经理、技术工程师等关键岗位"即战力"人才 [11] - 建立金融科技项目考核机制,由PMO综合评估进度、质量、资源投入等因素 [11] - 战略规划部每年组织"十四五"规划刷新理解,确保战略落地 [11]
发展数据驱动型决策文化 东北证券着力打造特色数字金融服务
证券时报· 2025-08-18 22:00
数字化转型战略 - 公司2021年确定以"数字化转型"实现差异化发展战略 发布数字化全景蓝图 明确科技整体规划思路和愿景 [2] - 总裁统筹领导战略实施 信息技术治理委员会全面负责 下设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作组 各部门配备数字化专员 [2] - 构建科技治理 数据治理 组织人才 生态合作四大支撑体系 对各业务平台进行转型升级 [2] 数字金融服务特色 - 打造特色数字金融服务 目标包括零售客群数字化一体化经营和股类客群特色化服务 [1][2] - 零售客群方面 建立三大财富管理数字化平台 实现员工工作台Doit 客户端融e通APP和企微的矩阵联动 [2] - 股类客群方面 融e通App定位为交易服务能力平台 实现线上数字化主动经营与线下差异化服务联动 [3] 数据治理体系 - 成立信息技术治理委员会与跨部门数据治理工作组 统筹数据战略规划与执行 [4] - 构建公司级数据标准与规范 通过数据中台实现集中化管理 发展数据驱动型决策文化 [4] - 数据中台作为核心枢纽 搭建数据资产门户 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管理 提升数据获取效率 [4] - 与业务部门深度协作 构建指标体系和标签体系 为精准营销 风险预警等提供数据支撑 [4] 数字技术应用 - AI技术应用于开户 客服 投顾 合规等领域 开户OCR识别率达98%以上 [5][6] - 智能客服系统问题识别率86% 转人工率从100%降至25% 大幅降低客户排队时长和人员成本 [6] - 精准营销系统提供客户标签/画像 分层/分群能力 通过融e通APP实现精准触达 [6] 人才与组织保障 - 面临数字化人才短缺问题 计划2025年重点引进数据治理 数据技术工程师等关键岗位人才 [7] - 建立考核机制 由PMO对金融科技项目相关部门进行进度 质量 资源投入度等综合考核 [7] - 数字化转型列入年度经营计划重点工作 作为公司级项目 由PMO组织业务与技术部门合作实施 [8]
数字金融赋能工业信息化转型
经济日报· 2025-08-18 21:17
政策支持 - 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提出针对性支持举措,重点支持数字金融、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创新[1] - 强化数字金融赋能,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对5G、工业互联网、数据和算力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贷款支持[2] - 推动金融资源向产业集群聚集和专业化发展,多地正在积极探索数字金融赋能工业数字化转型[1] 资金支持 - 6月末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 - 四川省2024年至2027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30亿元支持企业设备升级、智改数转等领域[3] - 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超过28%的银行机构,按贷款余额增量的0.2%给予奖励[3] - 重大产业项目投资贷款财政贴息,按年利率1.5%给予不超过半年的一次性财政贴息,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300万元[3] 数字金融服务平台 - 推动银行建设数字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实现结算、融资、现金管理等"一站式"金融服务[4] - 宁波银行打造"设备之家"平台,整合设备厂商、金融机构等资源,提供交易服务、金融支持等闭环生态服务[5] - 截至2025年5月,"设备之家"积累企业用户26万家,功能点击量超140万次,提供46亿元设备采购融资[5] - 平台提供最高300亿元专项额度、2000万元专项购机减息券,已投放资金69亿元,减免金额861万元[6] 中小企业融资 - 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高服务中小企业效率[7] - 推进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升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7] - 潍坊市创新"数权贷"模式,以"供应商自身主体信用+交易数据信用"为基础,实现"脱核"融资,已办理融资近40笔4700万元[8] - 潍坊金普瑞恩机械装备有限公司通过"数权贷"获得授信2000万元,盘活全部应收账款,降低综合成本[8] 金融科技赋能 - 鼓励金融机构运用新技术手段缓解信息不对称,提升智能化金融服务水平[4] - 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6] - 数字金融作为提升服务新型工业化质效的重要抓手,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4][6]
公募基金数字化转型:拥抱数字金融,创新投研、产品与服务
搜狐财经· 2025-08-18 17:54
数字金融与公募基金行业转型 - 数字金融成为金融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公募基金行业全面拥抱数字化以抢占先机 [1] - 数字金融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支撑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1] - 公募基金通过数字化投研能力提升、数字化产品创新、数字化营销与服务三大路径推进转型 [1] 数字化投研进展 - 行业引入AI和机器学习算法,搭建智能投研平台,优化投资分析与决策流程 [1] - 智能投研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帮助捕捉市场机遇、规避风险,克服人为情绪影响 [1] - 量化投资作为重要分支,通过挖掘市场数据、资金流向等信息提升投资成功概率 [4] 公募基金业绩表现 - 标准股票型基金过去1年收益5.55%,过去2年-5.83%,过去3年-25.22% [2] - 偏股型基金过去1年收益3.78%,过去2年-9.71%,过去3年-28.94% [2] - 股票ETF基金过去1年收益10.68%,过去2年1.80%,过去3年-19.88% [2] 数字化产品创新 - 指数型基金在中国快速发展,指数化投资需求推动产品扩容 [4] - 金融机构利用AIGC技术掌握市场动态和客户偏好,加速产品创新 [4] - 行业探索加密货币等前沿领域产品设计,满足数字时代多样化需求 [4] 数字化营销与服务 - 行业加强与金融科技平台合作,创新营销和服务模式 [5] - 数字化降低对物理网点依赖,提升投资便利性,服务长尾客户 [5] - 通过投资者教育活动提升金融知识水平,优化智能客服、基金投顾等服务体验 [5] - 海外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合作紧密,生成式AI将推动服务智能化升级 [5]
聚焦数字金融创新发展与安全实践 第二届CCF中国数字金融大会在沪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8-18 16:08
中新网上海8月18日电 (记者许婧)8月15日至17日,第二届CCF中国数字金融大会在上海举行。 大会发布《上海财经大学数字金融成果2025蓝皮书》和《2025中国金融科技专利技术白皮书》。上海财 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院长黄海量介绍,蓝皮书系统总结学校在财经大模型、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创 新成果,未来将每年发布,持续推动产学研合作。复旦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吕智慧解读专利技术 白皮书,通过专利大数据分析为行业技术路径提供数据支撑。 大会主旨论坛聚焦数字金融政策、技术和产业实践前沿,分论坛共探学科与产业融合。刘元春在主旨论 坛作《稳定币若干问题研究》报告,从全球战略、技术风险等维度解析其双刃剑效应,提出中国需把握 战略主动、技术攻坚、监管协同三大原则。香港理工大学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院长杨强作《联邦师生大 模型》报告,国泰海通证券首席信息官俞枫博士作《AI大模型—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动力》报告。 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嘉宾就"大模型如何重构数字金融的智能基座"展开了讨论和分享。 本届大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联合承办,聚焦数字金融创新发展与 安全实践,搭建学术、产业、政策融合交流平台。 ...
如何打造一场久久为功的数字金融实践?中国人寿给出价值样本
齐鲁晚报· 2025-08-18 04:09
行业数字化转型背景 - 保险行业从线下繁琐操作向数字化空间跃迁 科技渗透产品设计 精算定价 渠道转型 核保风控 客户服务等全价值链环节 [1] - 行业面临三重关键命题:数字化转型突破口定位 同质化竞争中差异化路径探索 员工与客户价值共生体系构建 [1] - 头部先行者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科技创新提供价值样本 [1] 中国人寿数字化转型战略 - 公司以战略定力锚定转型方向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核心要义 加快数字国寿建设 [3][4] - 2012年与清华大学合作研究信息化三个层面概念图 前瞻规划"大后台+小前端"科技布局 [4] - 信息处理层面布局"大后台"支持企业上云 以多活数据中心为基础建设国寿混合云 对接华为云 阿里云等公有云降本增效 [4] - 信息传递层面布局"扁平化网络"支持万物互联 改变多层级树状网络为扁平化直连模式 连接上万个网点 数十万台电子设备 数十万销售队伍和数亿客户 [5] - 信息交付层面布局"小前端"支持便捷服务 依托数字化平台落地社交化 线上化应用产品 打通公司与客户 内部职能部门及各级机构间线上连接 [6] 数字化实践与创新成果 - 构建以客户为中心 线上线下一体的EAC模式 为行业提供新解法 [6] - 通过科技赋能打造简捷 品质 温暖的"国寿好服务"品牌 实现客户精细化 个性化与场景化经营 [7] - 建立线上线下多触点服务格局 寿险APP月活跃用户超1100万 [8] - 后端与医保系统实时对接 理赔赔付时效缩短至0.34天 [8] - 创新"空中客服"O2O服务模式 覆盖28项保全服务项目 解决柜面50%问题 连接2600+柜面网点 2024年累计服务客户180万人 [9] - 获评国家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最高等级优化级(5级) 成为全国第四家 保险行业首家获此等级单位 [9] 未来展望 - 随着技术迭代与监管框架完善 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11] - 公司将通过更精准客户需求洞察 更敏捷响应机制 更智能服务交付 开辟更具成长性价值空间 释放更大增长潜能 [11]
做好“难而正确的事”,这家银行一体化经营渐入佳境
财联社· 2025-08-18 03:48
战略定位与经营亮点 -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化经营战略,强化集团协同、公私联动、生态联盟、风险联防 [1] - 立足长三角一体化,聚焦江苏"1650"和苏州"1030"产业体系,重点支持制造业、科创企业和绿色金融 [2] - 2024年科创企业合作客户超12000家,授信总额超1200亿元,绿色贷款余额412.31亿元,较年初增长36.62% [2] 普惠金融与风控管理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74.92亿元,较上年增长81.73亿元,平均利率3.77% [3] - 不良贷款率0.83%创上市新低,2018年以来连续六年下降,拨备覆盖率保持优质水平 [3] - 通过智能风控体系升级大数据预警和风控模型,提升数字化风险管理能力 [3] 零售业务与养老金融 - 推出"苏心零售"品牌,包含财富、生活、康养、贷款四大子板块 [4][5] - "苏心康养"累计发放三代社保卡470万张、尊老卡35万张,年服务养老金业务450万人次 [5] - "幸福里"俱乐部覆盖6个城市,会员超3800人 [5] 区域扩张与财务表现 - 实现江苏省内机构全覆盖,126家综合型支行转型落地,子公司苏新基金展业 [6] - 2024年吸引超30家投资机构调研,归母净利润50.68亿元,同比增长10.16% [6] - 基本每股收益1.31元/股(+7.38%),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68% [6]
让信贷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 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支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陈建华
金融时报· 2025-08-18 02:52
平台建设背景与战略意义 - 国务院办公厅2025年3月印发指导意见 将资金流信息平台列为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基础设施 明确加快平台建设 [1] - 平台建设是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支持金融战略的创新实践 顺应高质量发展战略需要 [2] - 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构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长效机制 为平台服务功能提供制度保障 [1] 平台核心功能与特色 - 创新采用数据账户与开放银行技术 搭建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高速公路" 解决跨机构信息共享难题 [3] - 为6000多万户企业建立资金流信用信息档案 基本实现中小微企业全覆盖 定位公益性服务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4] - 提供两类信用产品:月度颗粒度明细汇总(11信息段95数据项)和季度颗粒度信用报告(18信息段184数据项) 涵盖经济活动所需全数据要素 [5] 应用机制与实施成效 - 鼓励金融机构将平台深度融入信贷管理策略 作为尽职免责参考依据 同步进行多维度信用信息交叉验证 [7] - 推动全国联网统一共享 扩大金融机构接入范围 优化信息覆盖广度与深度 [8] - 截至2025年7月底 平台支持科创型及农业生产类企业授信金额近7000亿元 [11] - 广东省金融机构依托平台为1124户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103.5亿元 构建"技术流+资金流"多维授信模型 [12][13] - 全国范围内平台累计支持普惠金融授信超过4200亿元 推出"增信流水贷""首户e贷"等创新信贷产品 [14] 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应用 - 山东省农信社创新"资金流信用信息+"数字化服务模式 实现小额信用贷款"T+1"高效放款 促成企业融资近350亿元 [15] - 金融机构围绕绿色金融场景推出"绿农贷""环保贷""碳减排贷款"等特色产品 广东江门创新"粤焕新商户贷"模式 3个月投放绿色贷款4.9亿元 [16] 平台接入与未来规划 - 已接入18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和546家地方性金融机构 2025年预计新增1300多家接入机构 实现支付结算账户业务金融机构全覆盖 [18] - 持续优化互联网与微信小程序查询渠道 健全信息安全保护机制 加强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宣传引导 [9][19]
让信贷精准滴灌中小微企业
金融时报· 2025-08-18 00:50
资金流信息平台建设背景与战略意义 - 国务院办公厅2025年3月将资金流信息平台列为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基础设施并明确加快建设 [1] - 平台建设是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创新实践 [2] -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创新建设平台形成中国特色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方案 [2] 平台核心功能与数据特点 - 已为6000多万户企业建立资金流信用信息档案 基本实现中小微企业全覆盖 [3] - 提供两类信用产品:月度颗粒度明细汇总(11信息段95数据项)和季度颗粒度报告(18信息段184数据项) [4] - 资金流数据与信贷数据同步应用进行多维度信用信息交叉验证 [4] - 平台定位公益性服务 建设运行成本由征信中心承担以最大化社会效益 [3] 平台运行成效与融资支持 - 上线9个月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近7000亿元 [1] - 截至2025年7月底支持科创型和农业生产类企业授信金额近7000亿元 [11] - 广东省金融机构依托平台为1124户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103.5亿元 [13] - 全国范围内平台累计支持普惠金融授信超过4200亿元 [14] -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运用平台促成企业融资近350亿元 [15] 金融机构创新应用案例 - 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市分行构建"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多维授信模型 [13] - 安徽省开展"增信流水贷工程" 工商银行推"经营快贷" 民生银行开发"民生惠信用贷" [14] - 徽商银行推出"首户e贷"和"碳减排贷款""节水贷"等特色产品 [14][16] - 山东省农信社创新"资金流信用信息+"数字化信贷服务模式实现小额信用贷款"T+1"放款 [15] - 中国银行打造"绿色供应链脱核链贷" 广东省江门市分行创新"粤焕新商户贷" [16] 平台接入与扩展计划 - 目前已接入18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和546家地方性金融机构 [19] - 2025年预计新增1300多家金融机构接入 [19] - 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有开设支付结算账户业务的金融机构全覆盖 [19] 未来发展方向 - 探索不依赖核心企业信息的供应链金融"脱核"模式 [10] -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联动协同机制 [18] - 持续优化互联网、微信小程序等便捷查询服务渠道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