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

搜索文档
国家级催婚:日本「单身税」要来了,影响有多大?
36氪· 2025-07-05 12:26
日本人口危机与生育政策 核心观点 - 日本面临严峻人口危机,总人口连续14年下降,2023年出生人口跌破70万创新低[17][18] - 政府计划2026年实施"儿童与育儿支援金"制度,按收入阶梯征收2400-12000日元/年税费补贴育儿家庭[5][6] - 30年累计投入超66万亿日元(约3万亿人民币)刺激生育,但生育率仍持续下滑[31][37] 人口现状 - 总人口从1.28亿降至1.238亿,国民人数萎缩至1.2亿,2023年减少近90万人[17][18] - 2023年结婚登记数不足50万对创1945年来新低,独居家庭占比达38%[24][25] - 预测2035年15岁以上人口半数单身,1/3男性和1/5女性终身不婚[26] 生育刺激政策 - 现行补贴:一次性生育补贴50万日元(约2.5万人民币),0-3岁儿童每年12-18万日元补贴[33] - 教育支持:幼儿园至高中免费,三孩家庭公立大学学费全免(含医科)[34][35] - 新征税方案:2026年起年收入200万日元者缴2400日元,1000万日元者缴12000日元,逐年递增[6] 社会文化因素 - "三不主义"(不结婚/不生育/不买房)盛行,东京52%家庭为独居[22][25] - 经济停滞、阶层固化、职场内卷成为隐性生育抑制因素[41] - 政策仅能减缓下滑速度,难以逆转代际生育惯性[38][42] 国际比较 - 历史案例:苏联曾征"无孩税",韩国21%民众支持"单身税"[13][14] - 日本特殊性:生育率世界垫底+老龄化率全球第一+单身比例最高[20]
日本计划征收单身税!靠惩罚和奖励能解决老龄化问题吗?
搜狐财经· 2025-06-30 15:17
政策设计 - 日本政府将于2026年4月起实施"儿童与育儿支援金"制度,要求年满20岁、无子女且年收入超200万日元的居民每月缴纳200-1000日元,高收入者(年入1000万日元)到2028年需缴1650日元 [1] - 征收对象覆盖所有公共医疗保险参保者,包括在日外国人,但资金仅流向育儿家庭,形成单向财富转移 [3] - 单身者成为纯粹贡献者,无子女夫妇更需双倍缴纳,而育儿家庭通过补贴变相"回收"支出 [3] 社会反应 - 政策一出,日本社交网络瞬间被"单身税"标签淹没,超过60%的民众明确反对 [1] - 年轻人怒斥"加班没时间恋爱,却要替别人养孩子",甚至有人策划"反复假结婚"避税 [1] - 共同社民调显示,30岁以下群体的反对率高达42.1%,远超32.8%的支持率 [9] 经济背景 - 当前日本物价持续上涨,东京米价一年飙升93.7%,实际工资却停滞三十年 [3] - 日本30-39岁人群中43%属于非正式雇佣,68%因"经济不稳定"主动延迟生育 [6] - 养育一个孩子至大学毕业需2000万日元,而新政策提供的352万日元补贴仅覆盖其六分之一 [6] 文化因素 - 东亚社会特有的"育儿完美主义"要求父母承担无限责任,从天价补习班(高中三年补课费可达36万人民币)到终身职业扶持 [6] - 日本男性终身未婚率从1980年的2.6%飙升至2020年的25%,女性接近20% [7] - 约75%的18-34岁未婚者与父母同住,依靠"寄生单身"模式维持基本生存 [7] 国际经验 - 韩国实施高额育儿补贴(1岁以下婴儿每月5000元人民币),但同步向未婚者征收实额"单身税",结果2024年生育率仍仅1.05 [9] - 法国生育三胎家庭每月补贴7000元人民币,生育率仅1.87,主要依赖移民支撑人口 [9] 系统性解药 - 重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日本年均有10万人因照顾家人离职,经济损失达6500亿日元 [11] - 打破代际转移的恶性循环:当前日本养老金占老年人家庭收入100%的比例达41.7% [11] - 构建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将公共教育支出从GDP的2.8%提至OECD平均的4% [12]
李迅雷专栏 | 再论:中国人口往何处去?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6-25 07:24
中国人口变化与趋势 - 我国总人口自2021年见顶后连续三年减少,预计2027年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 [2] - 2025年新出生人口将下降到900万以下,2028年跌破800万,2035年可能跌破700万 [2][10] - 我国2021年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2年达到超老龄化社会标准,2048年将达到日本目前的老龄化水平 [14][16] 生育率与国际比较 - 我国15-29岁年龄段生育率高于日本和英国,但30-49岁大龄育龄妇女生育率明显偏低 [23][24] - 我国真实生育意愿水平介于日本(1.2)和英国苏格兰(1.3)之间 [24] - 我国生育二孩和多孩的比例明显偏低,可能是过去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思维惯性 [25] 城镇化与人口流动 - 2021年后城镇化率年均增幅从1.4个百分点降至0.8个百分点 [3][42] - 农民工平均年龄已达43.1岁,50岁以上占比超30%,跨省流动比例下降 [3][46] - 人口仍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主要都市圈集中,浙江省常住人口净流入数量和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54] 产业转型与就业 - 2012年工业就业人口达到2.32亿后逐年减少,2024年降至2.13亿 [3][72] - 2024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不足50%,与美国83.4%相比有较大差距 [3][79]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人数相对2022年已下降260万人 [74] 政策建议 - 通过"阶梯激励"加大对生育多孩的奖励可能更有效 [32] - 减少生育对职场女性的不利影响,如强制男性休等额陪产假 [32] - 提供全面的托育服务,减少育儿对职场女性的不利影响 [32]
再论:中国人口往何处去?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2025-06-19 11:50
中国人口变化与趋势 - 2024年中国新生婴儿数量反弹至954万,低于此前预测的1000万以上 [5] - 总人口自2021年见顶后连续三年减少,预计2027年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 [7] - 2025年新出生人口将下降到900万以下,2028年跌破800万,2035年可能跌破700万 [6] - 中国2021年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2年达到超老龄化社会标准,2048年达到日本当前老龄化水平 [8] - 中国15-29岁年龄段生育率高于日本和英国,但30-49岁大龄育龄妇女生育率明显偏低 [15] - 性别比例失衡(2006-2010年出生人口男性比女性多20%)和学历错位(高学历女性多于男性)导致结婚率下降 [25][30] 人口流向与区域特征 - 城镇化率增速从年均1.4个百分点降至0.8个百分点,户籍城镇化率增速更低 [32] - 农民工平均年龄达43.1岁,50岁以上占比超30%,跨省流动比例下降 [39] - 人口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都市圈集中,浙江常住人口净流入数量和增速全国第一 [45][46] - "双子星"现象显著:江苏59%净流入人口流向苏州和南京,广东65%流向深圳和广州,福建68%流向厦门和福州 [51] - 省会城市虹吸效应明显,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省会人口仍保持净流入 [48] 产业结构与就业趋势 - 2012年工业就业人口达2.32亿峰值后逐年减少,2024年降至2.13亿 [59] - 2024年中国第三产业GDP占比57%,就业占比49%,与美国(83.4%)差距显著 [64] - 日本和德国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达70%,显示制造业强国服务业就业潜力 [70]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24年同比下降3.3%,工业拉动就业边际效应递减 [74] - 成都、合肥等新兴高技术制造业城市用电量增速显著,带动人口集聚 [77] 国际比较与政策启示 - 中国总和生育率约1.1,介于日本(1.2)和英国苏格兰(1.3)之间 [16] - 法国阶梯式生育补贴(多孩奖励)和瑞典强制男性陪产假政策效果显著 [23] - 丹麦0-6岁托育服务覆盖率超95%,政府承担80%费用,缓解女性职场压力 [24] - 移民政策对生育率影响关键,美国年轻移民高生育意愿拉升整体数据 [18] - 人口流动呈现"西向东、北向南、农村向城市、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特征 [79]
两年减少超1000万人!幼儿园,关停潮加速了
商业洞察· 2025-06-18 09:18
教育人口变化趋势 - 2024年全国学前教育在园幼儿3583.99万人,较2023年减少508.99万人 [4][5] - 小学在校生人数10584.37万人,较2023年减少251.6万人 [9][10] - 2024年小学招生1616.63万人,较2023年减少261.25万人 [15] - 高考人数1335万人,为八年来首次下降 [40] 学校关停潮 - 2024年幼儿园数量25.33万所,较2023年减少2.11万所 [17][18] - 2024年全国普通小学13.63万所,较2023年减少0.72万所 [22] - 2013-2022年东北地区小学关停数量:黑龙江1900余所、吉林2600余所、辽宁2200余所 [64] 人口结构影响 - 2024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22%,65岁以上人口占比15.6% [47][48] - 2024年全国结婚对数610.6万对,创45年新低 [30][31] - 2025年一季度结婚登记181万对,同比减少15.9万对 [34][36] 教师队伍变化 - 2023年全国专任教师1891.7万人,较2016年增加376.27万人 [67] - 2023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减少15.71万人,小学减少0.04万人 [69] - 江西中小学教师招聘人数较2020年下降84.8% [70] 城市与乡村洗牌 - 2023年农村人口4.77亿人,较1995年峰值减少3.82亿人 [56] - 全国2000多个县域中,人口20万以下的400多个,5万以下的80多个 [59] - 2024年293个城市中165个出现人口减少,占比56.3% [76][77] 楼市影响 - 人口减少导致增量需求枯竭,改善需求成为主流 [74] - 超半数三四线城市面临人口流失、库存高企问题 [77][79] - 三四线城市房价"鹤岗化"趋势不可阻挡 [78][80]
李迅雷专栏 | 高债务实质是“老年病”——拉长时间看国家由盛转衰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6-11 10:30
政府债务与宏观经济 - 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率普遍较高,日本超过250%,美国约125%,意大利、法国、加拿大、英国均超过100%,而新兴经济体如东盟国家债务率在30-40%左右[2] - 全球公共债务/GDP比率2024年达95.1%,预计2030年升至99.6%,发展中国家平均宏观杠杆率217%,发达国家达255%[10] - 日本政府债务率全球最高达240%,主要因90年代后持续财政刺激,央行持有70%国债;美国联邦债务率从2008年60%升至2020年129%[14][18] 债务增长驱动因素 - 政府债务增长与目标责任相关,日本为摆脱通缩持续举债,而企业和居民部门在减债[14] - 美国债务攀升因维持全球霸权地位(驻军、战争)、美元国际地位及两党竞争下的福利政策[20] - 中国中央政府债务率25%但地方债增速达GDP三倍,隐性债务和企业杠杆率高[20][22] 制造业与经济结构 - 美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从24%降至15%,服务业占比超80%;中国制造业占比超30%,制成品出口全球第一[31] - 美国制造业回归面临成本劣势,产业链重建需时,"让美国再次伟大"缺乏实质基础[32] - 美元占跨境支付40%以上,国际储备货币占比58.4%,短期内难以被替代[36] 人口结构与经济影响 - 全球总和生育率降至2.1-2.2临界值,中国生育率1.1全球倒数,预计2030年超老龄化,2047年人口跌破12亿[8] - 老龄化导致抚养比上升,财政开支增加,日本近30年未走出通缩,中国2030年老龄化率将超美国[38][41] - 人类预期寿命从1900年32岁增至2023年73岁,但衰退期被拉长,癌症高发与寿命延长正相关[5][8] 历史周期与大国兴衰 - 企业生命周期缩短,美国上市公司平均寿命14.5年,中国民企仅3.7年;国家周期更长(清政府276年,罗马帝国近1500年)[27] - 英国鼎盛时期领土3550万平方公里,二战后被美国取代;美国GDP占全球份额30年未降,制造业衰退但科技含量仍高[28][31] - 高债务作为"老年病"普遍存在,但政府破产(如希腊、阿根廷)不等于主要经济体短期风险[42]
首份《中国家庭养老金融健康指数调研报告》:家庭养老金融准备步入“积累”期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6-09 11:13
中国家庭养老金融健康现状 - 中国家庭养老金融健康指数平均得分为48.56分,表明家庭养老金融健康处于积累期,存在"重当下、轻未来"倾向 [14] - 受访家庭资产配置失衡,房产占比超70%,金融资产不足5%,主要依赖低风险、稳定收益的传统养老金融工具 [15] - 30-50岁"夹心层"面临子女教育(67.7%)和父母赡养(14.7%)双重压力,养老准备不足,凸显向"社会养老+家庭养老"转型的紧迫性 [15] 养老模式与家庭结构 - 居家养老仍是主流模式,核心家庭中46.34%偏好居家养老,扩展家庭中这一比例达49.56% [15] - 多元化家庭结构下,70、80后群体面临经济、心理和社会支持等多维度养老挑战 [16] 行业建议与发展方向 - 建议建立全生命周期财富管理理念,推进二、三支柱扩面扩容,加速丰富金融产品供给 [16] - 需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提升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加强养老金融知识普及 [16] - 大都会人寿在康养生态领域深度布局,联合发布首份《中国家庭养老金融健康指数调研报告》 [5][10] 专家观点与论坛成果 -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专家指出中国是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需探索家庭金融健康发展路径 [3][7] - 多位嘉宾从资产负债结构、养老金融韧性等角度探讨提升家庭养老金融健康的多元解决方案 [7][8] - 报告基于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26835份样本,为全球老龄化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14]
高盛:通往2075(全球老龄化的机会)未来30年养老市场大爆发
新浪财经· 2025-06-09 01:29
全球人口趋势 - 过去50年发达经济体人口年龄中位数从30岁升至43岁,新兴经济体从19岁升至30岁,预计2075年将分别达到47岁和40岁 [2] - 发达经济体平均预期寿命从72岁增至82岁,新兴经济体从58岁增至73岁 [4] - 2022年70岁老人的身体和认知状态接近2000年53岁水平 [4] - 全球总和生育率从1963年5 4降至当前2 1,新兴经济体从1975年4 6降至2 2,发达经济体从1 9降至1 5 [4][6] - 联合国预测全球人口将在2075年达103亿峰值后下降,低于此前预期的110亿 [6] 延长职业生涯 - 发达经济体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2000年67%降至当前63%,但总就业率从46 0%升至48 3% [10][14] - 发达经济体人均有效工作年限从34年增至38年,增幅12%,超过预期寿命5%的增幅 [10] - 女性劳动参与率上升部分抵消劳动力下降,美国等国家性别差距已缩小,日本和新兴经济体仍有提升空间 [13] 长寿经济 -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有望提升生产率,抵消劳动力减少影响 [16] - 智能辅具、服务机器人、远程监护等适老科技兴起,形成新产业机会 [16] - 医疗健康支出增长刺激生命科技产业发展,银发科技成为创新热点 [16] 中国视角 - 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3 1亿,占总人口22%,银发经济规模8万亿元并以每年数万亿元增速扩张 [18][19] - 2024年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增长12%,远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19] - 55岁以上人群消费结构中医疗健康占35%、文化娱乐旅游占22%、智能设备占18% [19][20] - 政策推动银发经济细分方向包括智能设备、康养服务、养老金融、老年旅游等 [22] - 中国将银发经济纳入扩大内需和科技创新版图,推动智慧养老产业生态形成 [22][23]
高债务实质是“老年病”——拉长时间看国家由盛转衰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2025-06-08 07:36
政府债务与宏观经济 - 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率普遍较高,日本超过250%,美国约为125%,意大利、法国、加拿大、英国等均超过100%,而新兴经济体如东盟国家政府债务率在30-40%左右,低于60%的国际安全标准线[1]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公共债务/GDP比率将达到95.1%,2030年可能进一步上升至99.6%,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宏观杠杆率为217%,发达国家为255%[7] - 2024年全球债务额增加7.2万亿美元,达到318.4万亿美元,全球宏观杠杆率水平持续攀升[7] 国家债务特点与成因 - 日本政府债务率全球最高达240%,主要由于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政府持续投入财力拉动经济,而居民和企业部门减债缩表[10] - 美国政府债务率在次贷危机期间从60%升至100%以上,疫情期间从100%升至最高129%,同时企业和居民部门降杠杆[12] - 中国中央政府债务率约25%,但地方债增速是GDP三倍,隐性债规模较大,企业部门杠杆率较高[16] 债务与经济结构关系 - 全球债务率易升难降源于举债边际效应递减,长期和平导致经济结构老化、阶层固化和贫富差距扩大[17] - 人口老龄化导致抚养比例上升,财政开支增加,逆全球化增加社会成本,各国军费开支上升推高债务[17] - 中国GDP增长对投资依赖度是全球平均水平两倍,地方债高增长阶段均与GDP下行压力相关[19] 制造业与经济发展 - 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从24%降至15%,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超过30%,制成品出口总量全球第一[24] - 美国传统制造业回归面临成本劣势,产业链供应链重建需要很长时间[26] - 美国服务业占比超过80%,制造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24] 企业生命周期 - 美国上市公司平均寿命为14.5年,中位数8.9年,财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从1964年60年降至2014年18年[20] - 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7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2.5年,比西方同类企业更短[21] 人口老龄化影响 - 中国总和生育率约1.1,全球倒数前三,预计2030年步入超老龄化社会,2047年总人口可能跌破12亿,2100年跌破7亿[6] - 2030年前后中国老龄化率将超过美国并加速上升,宏观杠杆率已超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0] - 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从1900年32岁提高至2023年73岁,但总和生育率降至2.1-2.2之间[5]
“无退休社会”突袭日本,会是中国未来的样本吗?
混沌学园· 2025-06-07 04:33
日本"无退休社会"的成因 - 人口结构倒金字塔化: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9.1%,75岁以上突破15%,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1.3,劳动人口与老龄人口供养比恶化至1.5:1,2040年将达1:1 [2] - 经济压力驱动:公共养老金替代率仅40%,老年夫妇每月存在5万日元(约2500元人民币)缺口,30年累计缺口达2000万日元(约100万元人民币)[3] - 文化心理影响:终身雇佣制传统将职业身份与社会价值绑定,退休被视为"社会性死亡"[3] - 政策强制推动:退休年龄从55岁逐步延至60岁(1986年)、65岁(2006年),2021年扩展至70岁[3] 日本模式的系统性困境 - 健康风险加剧:75岁以上驾驶员事故率显著偏高,持续劳作导致身体损耗[5] - 就业质量低下:高龄劳动者多从事非正式岗位,65岁以上相对贫困率达20%[5] - 代际矛盾显现:管理岗被高龄者占据引发年轻人不满,但低质量岗位缺乏吸引力是核心问题[6] - 创新动能衰退:职场老龄化导致决策保守化,技术接纳速度减缓[6][7] 中国老龄化挑战与差异 - 加速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2035年将超4亿,养老金替代率不足50%[9] - 经济基础差异:人均GDP仅为日本1/4,生存压力迫使更早更久工作[9] - 技术替代潜力:机器人密度仅为日本一半,制造业自动化空间广阔[9][13] - 家庭养老缓冲:子女赡养和祖孙照料传统提供社会支持[9] 中国潜在解决方案 - 养老保障改革:加速全国统筹,扩大农村覆盖率,构建"三支柱"体系(国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13] - 技术赋能路径:在建筑、物流等领域推进机械臂替代,释放人力至情感密集型岗位[13] - 劳动力市场设计: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优质岗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10][13] - 社会观念重构:平衡"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尊重自主选择权[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