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搜索文档
为“两山”转化注入更强动能
经济日报· 2025-08-16 22:30
全国生态日与"两山"理念发展 -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该理念于2003年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 [1] - 截至2022年底,中国森林覆盖率已超过25%,"十四五"以来全国累计完成国土绿化4.5亿亩,治理沙化土地1.05亿亩 [1] - 2022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1] 生态系统保护与治理 - 需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采用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手段,实施分区分类施策 [2] - 必须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制定跨区域、跨要素的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规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多地通过建立碳汇交易平台、"两山"银行等创新模式,形成"生态+"复合产业、生态金融、市场化交易等多种转化路径 [2] - 数字技术与生态产业深度融合可赋能生态产品生产、核算、管理全环节,建立全链条覆盖的生态产业化运行模式 [2] 生态保护制度创新 -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于2023年6月实施,推动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3] - 全面推行的河湖长制、林长制显著提升了山川河湖治理效能和管理水平 [3]
加快绿色技术转化,上海发布42项绿色技术、9项示范工程
第一财经· 2025-08-15 12:48
上海绿色低碳转型进展 - 上海发布42项先进绿色技术和9项示范工程,涵盖节能降碳、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产业 [1][2] - 上海电力开展CCUS技术示范,累计捕集二氧化碳超14万吨,老港炉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已完成建设 [2] - 工业领域围绕新能源汽车、氢能、节能环保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建筑领域累计推进绿色建筑4.37亿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1700万平方米 [3] - 交通领域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180万辆(全球城市第一),建成充电桩105万个、换电站254座 [3] -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6%,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 [3]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 - 上海依托长江河口、湿地及农业生态系统形成"3+1"生态产品体系,包括河口岛屿、河网湿地、城市生态空间及绿色金融创新 [6] - 上海具备生态产品消费需求旺盛、交易市场基础好、转化支撑资源多等四大优势,但面临人均生态产品量有限的挑战 [7] - 重点开发三大领域资源:河口海岸带陆生水生资源、城市中心区生态空间、乡村振兴农业新质生产力 [7] - 建议建立智慧化管理机制和长三角供需平台,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困局 [7] 典型案例与成效 -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改造工业遗存,融合生态景观,2024年全园开放后接待游客491万人次(日均2.2万人次),吸引15家商业品牌入驻 [8] - 2025年举办61场活动(37场收费活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效益共赢 [8]
追绿添金 点绿成金 借绿生金 苏州擘画高质量发展绿色底盘
苏州日报· 2025-08-15 00:29
绿色发展成效 - 苏州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有序下降 2024年零碳工厂数量同比增长超9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70万吨/年 [1] - 循环经济产业园累计处理污水99967万吨 削减污染物CODcr41.76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91.8万吨 创造59亿千瓦时绿电 [2] - 分布式光伏装机量达554万千瓦居全省首位 接纳区外清洁来电规模达1700万千瓦占全市负荷一半以上 [7] 传统产业转型 - 吴江区累计淘汰低端低效喷水织机超8万台 低端落后涂层生产线267条 [3] - 南华纺织通过技改实现年产值6000万元 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3] - 相城区实现309家电镀企业全部清零 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入驻220余家企业 [3] 新能源产业布局 - 中鑫新能源投建分布式光伏规模突破1吉瓦 业务覆盖23个省份 [5] - 张家港信义光伏微电网年发电量超1.8亿千瓦时 减碳17.9万吨 [6] - 国富氢能首批制氢设备交付印度 50方电解水系统发往马来西亚 [6] 生态价值实现 - 沙家浜镇3.14万亩养殖池塘完成改造 年产值超8亿元 带动2500余户增收 [9] - 常熟"七溪流水"生态文旅形成四大新业态 带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10] - 张家港首创生态补偿办法 181万元奖励资金实现地表水100%达标 [10] 创新机制应用 - 碳普惠服务开发碳减排量超34万吨 完成首笔跨省碳交易 [5] - 企业环保自查自纠平台颁发"金银铜"牌 数千家企业享受生态红利 [11]
山东: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中国发展网· 2025-08-14 07:16
生态建设与GEP转化 -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植被覆盖率超60%,生态产品总值(GEP)达392.42亿元,为当地GDP的5倍,实现海洋型生态价值转化路径[1] - 山东省"十四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18.5%,优于全国平均7.7个百分点,新能源装机占比达52.9%,2024年新增用电全部由绿电供应[1] 绿色低碳政策与产业协同 - 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计划落地160项任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至53.3%[2] - 设立100亿元黄河流域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建成800公里黄河生态廊道,盐碱地新增耕地3.16万亩[2] 海洋经济与绿色投资 - 山东省海洋渔业等7个产业增加值全国第一,拥有71处国家级海洋牧场,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成效显著[3] - 每年实施600个省级重大项目、1400个绿色低碳项目,带动汽车更新120.9万辆、家电以旧换新948.9万台,合计销售超2100亿元[3] 产业结构升级 - 严控钢铁等6个"两高"行业产能,沿海粗钢产能占比从25%提升至53%,山钢永锋项目投产实现产值25亿元[4] - 培育180个"十强产业"集群和276家领军企业,4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包含7个国家级集群[4][5] 碳中和技术创新 - 山东省入选国家8个碳排放双控试点,青岛等3市列入碳达峰试点,创新推出4类绿电消纳模式,17家虚拟电厂投入运营[5] - 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72%,小麦机收损失率0.81%优于国家1%标准,国有粮库储粮损耗率降至0.42%[6] 生态价值机制 - 烟台市入选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省级年安排1150万元支持GEP核算,实现县际流域生态补偿全覆盖[7]
如何立足外部变化实现绿色共富?
中国环境报· 2025-08-13 01:51
核心观点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绿色共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方向 强调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和全民共享财富 [1] 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 - 通过生态环保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破解生态产品"五难"问题(难供给、难核算、难交易、难抵押、难变现) [2] - 2025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预算达1205亿元 较上年增加84亿元 增幅7.5% [2] - 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推动生态价值跨区域回流 如长江流域上下游省份跨区域补偿协议 [3] 产业转型与市场机制 - 发展生态农文旅、生态康养、绿色食品、生态文创等特色产业 依托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需求 [4] - 探索"生态银行"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产业项目 形成生态价值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2] -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设立生态产业发展基金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4] 就业与收入分配机制 - 通过生态公益岗位(护林员/巡河员/草原管护员)增加中西部生态功能区就业机会 贵州县区带动数万农村劳动力增收 [3] -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标准实现农户保护环境与稳定增收双赢 [2]
环境专家张修玉:因地制宜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四难”
第一财经· 2025-08-12 07:59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 -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 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 摸清土地、森林、矿产、湿地、水资源等重要自然资源的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情况 建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2] - 推动建立生态环境领域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生态保护补偿额度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挂钩机制[2] - 完善生态产品权益交易体系 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 建立重点发展区向生态发展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财政转移制度[2] - 按照谁修复谁受益原则 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产权安排 激励社会投资主体从事生态保护修复[2] 生态产品开发与经营 - 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促进生态产品高附加值供给 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4] - 打通生态产品销售渠道 构建生态产品品牌营销推广模式 制定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营销方案[4] - 以品牌赋能生态产品溢价 加快推动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单体品牌为核心的生态产品品牌格局[4] - 建立和规范生态产品认证评价标准 制定生态产品质量认证管理办法 培育第三方生态产品质量认证机构[5] 绿色金融支持措施 - 鼓励金融机构推出以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林下经济预期收益权、生态补偿收益权、农副产品仓单等绿色信贷产品[1][5] - 通过设立风险补偿资金、生态担保基金、生态保险等方式健全生态产品风险分担机制[5] - 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公益林补偿收益质押贷等多元化融资模式[5] - 探索以EOD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态建设领域 探索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ESG股权投资基金 鼓励建立公益性生态保护基金[5] 粤北地区生态产业发展 - 依托粤北山地及小气候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态绿色农产品、林下经济、药材种植、畜禽生态养殖、养生休闲旅游[5] - 开发具有粤北山区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 形成精、优、特、绿岭南优势产业廊带[5] - 以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万绿湖风景名胜区等主要景区为重点统筹谋划粤北生态旅游资源[6] - 加强森林旅游重点品牌建设 着力打造粤北生态旅游圈 实施生态+文旅战略 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主题公园等已有融合发展业态提质升级[6]
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有了“户口本”(美丽中国) 为实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提供产权底板
人民日报· 2025-08-11 21:42
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进展 - 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全部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获得具有法律效力的"户口本" [1] - 确权登记解决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不到位"的历史问题 通过2019年两项指导意见奠定法律基础 [1] 重点国家公园确权案例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率先完成4268 54平方公里登记 建立"生态账本"量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四库(水库/粮库/钱库/碳库) [2] - 武夷山国家公园通过跨省确权解决闽赣两省保护壁垒 建立省际协调机制 [2] - 大熊猫国家公园运用实景三维技术生成"立体户口本" 陕西段采用亚米级卫星遥感建立全息档案 [2]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解决1 9万公顷土地权属重叠问题 成为中央直管所有权标杆案例 [3] - 三江源国家公园完成17万个图斑核实 19 07万平方公里登记结果显示资源100%国有 [3] 确权登记制度价值 - 明确国家所有者权益 划清资源边界 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产权基础 [4] - 统一登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 打破部门分割实现系统保护 [4] 全国确权工作推进情况 - 截至7月底全国累计完成1057个重点区域登簿 总面积32万平方公里 [4] - "十五五"期间目标完成新设国家公园等重要自然资源登记 力争登簿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 [4]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如何突破“四难”,多方专家支招
第一财经· 2025-08-11 06:5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生态产品面临"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四大难题 [3] - 2021年国家提出到2025年解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障碍的目标 [6] - 需要从权属确定、交易体系构建和市场主体培育三方面建立市场平台 [7] 两山理念实践路径 - 东北地区发展林下经济(人参/木耳种植)和森林康养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5] - 浙江经验证明生态优势可转化为经济优势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可借鉴 [5] - "两山"转化需经历自然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经济绿色化三次转化过程 [6] 绿色产业发展方向 -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绿色生产力 需发展绿色制造业/服务业/能源产业 [9] -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需绿色金融牵引和政策工具箱支持 [9] - 产业经济数字化智能化与自然生态产业化构成"两山论"两大实践领域 [9] 区域特色发展模式 -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构建多维治理框架 [5] - 不同区域需科学激活生态生产力 如东北侧重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5] - 湖州作为理念诞生地 高校正搭建智库平台服务国家战略 [9]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如何突破“四难”,多方专家支招
第一财经· 2025-08-11 05:34
核心观点 -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协同推进 通过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机制创新 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1][4][5]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难度量 难抵押 难交易 难变现"的普遍问题 需要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和转化路径 [1][5][7] - "两山"转化需要完成自然生态化 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绿色化三次转化 形成完整的路径循环链 [5][7]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探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 是对工业文明生态危机的反思 [2] - 采用点面结合 标本兼治方式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核心是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生态民生议题 [2] - 遵循生态保护一般规律并结合地域特色 探索不同区域生态生产力的科学激活方式 [3][4] - 东北地区案例: 通过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发展林下经济(人参 木耳)和森林康养产业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4] 机制创新与政策支持 - 需要体制机制创新 包括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完善绿色产业扶持政策 [4]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文件提出 到2025年解决生态产品"四难"问题 [5] - 需要从生态产品权属确定 交易体系构建和市场主体培育三方面发挥市场平台作用 [7] -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 提升试点实践经验的引领作用 [7] 产业发展方向 - 未来应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8] - 重点发展绿色制造业 绿色服务业 绿色能源产业 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 [8] - 持续优化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工具箱 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 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8] - 自然生态的产业化经济化和产业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是两个重要实践领域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7] 区域实践与借鉴意义 - 浙江经验证明: 正确发展理念下充分发挥生态优势 可在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发展 [1][4] - 该经验对生态环境脆弱 发展模式粗放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 - 地方高校应搭建平台智库 锚定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 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探索 [7]
云南宁洱完成碳汇“百笔交易” 交易量达7681.77吨
中国新闻网· 2025-08-09 14:07
碳汇交易进展 - 截至7月30日宁洱县完成碳汇交易100笔,交易量达7681.77吨,交易金额26万余元[1] - 碳汇利润分配中60%通过分红交给林农,剩余资金投入碳汇公司运营及附加产业[1] - 碳汇试点为当地村民带来户均2000元收入,通过森林抚育增汇和林下种植实现增收[1] 试点建设成果 - 宁洱县2022年入选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县,拥有丰富林业碳汇资源[1] - 7681.77吨碳汇交易验证了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可行性[1] - 交易资金为林业可持续经营和林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1] 业务拓展方向 - 当前开展碳质押、碳票、碳汇保险、司法碳汇、碳标签等多元应用[2] - 拓展零碳会议、零碳园区、零碳咖啡等多样化应用场景[2] - 计划健全碳汇计量监测基础,完善碳普惠交易平台和规范交易流程[2] 区域经济影响 - 碳汇交易实现"绿林"转化为"绿金"的生态价值变现[2] - 为生态资源富集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宁洱经验"[1] - 资金持续投入将惠泽当地百姓并滋养青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