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碳汇

搜索文档
破解林业发展风险难题 林业保险产品体系持续扩容
金融时报· 2025-09-17 09:03
"生态兴则文明兴",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与国民经济的绿色支柱,既是守护生态安全的天 然屏障,也是推动绿色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提出15项金融支持措施,探索构建包括指数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和责任 保险在内的森林保险产品体系,发挥保险融资增信等作用。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将推动多元化保险工具 的创新应用,加快破解林业风险复杂、经营主体融资难等问题,有助于保险业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 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林业经济激发多元保险需求 作为国民经济的绿色支柱产业,林业经济不仅肩负着生态修复、碳汇固碳的重要使命,还通过木材加 工、林产化工、森林旅游等多元业态,构建起覆盖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体系,成为推动绿色经济 增长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林业经济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 告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已达5.13万亿元,同比增长5.3%。预计到2030年,我国 林业行业的总产值可能达1.5万亿元。 然而,林业生产具有"长周期、高风险 ...
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时间表、路线图确定—— 碳市场2.0,中国这样布局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6 06:37
中国碳市场政策框架与发展现状 - 全国碳市场体系由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构成 强制碳市场于2021年启动 自愿碳市场于2024年启动 两者独立运行且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衔接[6] - 强制碳市场覆盖超2000家重点排放单位 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 截至2024年8月22日累计成交量6.8亿吨 成交额474.1亿元[7] - 自愿碳市场已出台造林碳汇、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 完成首批948万吨核证自愿减排量登记 同期累计成交量249万吨 成交额2.1亿元[7] 行业覆盖与减排成效 - 强制碳市场从发电行业扩展至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 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有效管控[7] - 河北作为工业大省有400余家企业被纳入碳市场 石家庄良村热电通过出售碳配额获收益7700余万元 供电煤耗较2020年降低5.5克/千瓦时 年均减排二氧化碳10300吨[8] - 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如烟气余热回收、燃烧器优化)降低排放 形成减排收益再投资的良性循环[8] 中长期发展规划与目标 - 强制碳市场目标: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2030年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与有偿分配结合的市场体系[9] - 自愿碳市场目标:2027年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2030年建成与国际接轨的诚信透明市场[9] - 配额分配方式将从免费逐步转向免费与有偿结合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9] 碳金融创新与市场机制 - 建立碳质押和碳回购制度 企业可用CEA、CCER等碳资产质押融资 或通过回购获得短期资金融通[13] - 开发林业碳汇遥感指数保险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碳汇损失 当自然灾害造成损失时按约定标准赔偿[14] - 计划引入银行等金融机构及自然人参与交易 改善当前"履约驱动、潮汐交易"特征 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价格信号连续性[15][16] 市场功能与战略意义 - 碳市场将减排压力转化为动力 通过价格机制激励绿色技术创新 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投资[5][15] - 试点碳市场(7个省市)将继续发挥"政策试验田"功能 在扩大覆盖范围、完善监管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11] - 碳定价机制目标到2030年形成规则健全、价格合理的体系 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市场价值[15]
福建明确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
中国电力报· 2025-09-16 04:27
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 创新发展氢能和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 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1] - 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左右 [1] 煤电改造与清洁能源发展 - 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 灵活性改造 供热改造三改联动 持续淘汰落后煤电机组 [1] - 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稳妥推进漳州核电 宁德核电项目建设 探索核能供汽供热 [1] - 推动陆上风电升级改造 加快近海海上风电项目建设 稳妥推进闽南海上风电基地开发 [1] - 探索海洋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 [1] - 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以上 [1] 电力系统建设与储能设施 - 完善省内四纵三横 沿海双廊主干电网 推进闽赣联网工程建设 强化跨省跨区电网互联 [1] - 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 推进云霄 仙游木兰等抽水蓄能电站布局建设 [1] - 有序建设新型储能设施 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综合调节能力 [1] - 推进微电网 虚拟电厂 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 [1] 零碳示范区建设 - 加快打造一批零碳园区 深化部省共建推进湄洲岛近零碳岛屿建设 [2] - 支持平潭建设零碳国际旅游岛 [2] - 加快建设福州 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2] 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 支持三明 南平 龙岩等地巩固绿水青山优势 高标准推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2] - 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 [2] - 推进林业碳汇试点工作 [2]
建绿色长城 守绿水青山(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9-13 23:35
内蒙古着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本报记者 潘旭涛 翟钦奇 赵景锋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兴安岭樟子松树梢时,乌兰布和沙漠的梭梭还在沉睡;当呼伦贝尔草原夜色渐深、 牛羊归圈时,磴口县黄河岸边的苜蓿依然迎着晚霞、茁壮生长……内蒙古横跨西北、华北、东北,是我 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 省份之一。 建绿色长城 守绿水青山(活力中国调研行)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 的'国之大者'。"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利用坡 地、荒地、废弃矿山等空间"见缝插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实干担 当、砥砺奋进,让祖国北疆再现"风吹绿草遍地花""一湾碧水映晚霞"的美景。 日均防沙治沙6万亩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柴磴嘎查,村民白七劳站在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北缘的一处坡地上,望着 郁郁葱葱的林带,曾经与黄沙战斗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数十年前,白七劳在这里种下第一棵杨树,"我们希望把沙子挡住,保护好耕地。"如 ...
吉林延边:“四绿一体”激活山林“绿动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4 22:53
生态治理体系建设 - 创新构建增绿护绿用绿活绿四位一体生态治理体系推动林草新质生产力提升 [1] - 全州新增和完善县城绿地781.3万亩 [1] - 实现林下经济产品总量10.7万吨产值382.87亿元 [1] 增绿行动成果 - 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9%城区林荫道率达61.6%城区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率达64.83% [1] - 大力实施国土美化绿化工程持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1] 护绿机制强化 - 查办林草行政案件340起结案率100% [1] - 完善林草防火应急体系和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实现44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1] 用绿途径拓展 - 发展林下及林特产品110多种打造林产品品牌52个 [2] - 助推10个重点项目建设包括延边大阳参业产业园 [2] - 培育壮大林下经营主体442个带动职工群众4万余人 [2] 碳汇创新实践 - 获批国家林业碳汇试点探索以碳代赔生态修复模式 [2] - 率先开展碳金融指数政策性保险填补全省林业碳汇加生态司法领域空白 [2] 活绿机制突破 -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活林地经营权优化林木采伐管理制度 [2] - 优化林长加检察长加警长三长联动工作机制 [2] - 推进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试点工作 [2] 生态协同发展 - 配合推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完善联席会议制度 [2] -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筑牢北方生态屏障 [1]
调研速递|绿茵生态接受首创证券等4家机构调研,上半年营收2.25亿元亮点多
新浪财经· 2025-08-29 10:2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25亿元 同比增长30.87%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888万元 同比增长42.91% [2] - 毛利率提升至48.43% 同比增长12.42个百分点 [2] - 资产负债率38.3% 同比下降1.82个百分点 [2] 业务板块发展 - 生态修复业务抓住国家"三北"工程六期机遇 在内蒙古多地落地项目 [2] - 绿地养护业务承接超6000万平方米项目 上半年养护收入同比增长20% [2] - 投入超2000台现代化养护机械推进机械化与智慧化转型 [2] - 文旅运营板块通过"嚒嚒兽"IP推出网红打卡项目 并参与总投资超10亿元的三清山文旅项目 [2] - 林业经济板块稳步推进碳汇开发和林下经济种植 [2] 战略规划与运营 - 采用"投建运"一体化模式参与三清山项目 未来推广"资产盘活+多元运营"模式 [3] - 文旅板块预计不少于三年培育期后进入规模化盈利阶段 [3] - 生态修复板块把握国家战略拓展市场份额 绿地养护推进智能化升级 [3] - 针对西藏雅下水电站和新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提前布局生态修复业务 [3] 机构调研与公司治理 - 公司通过电话会议接受4家机构调研 包括上海煜德投资和首创证券等 [1] - 董事会秘书和财务负责人等高管参与接待 [1] 应收账款管理 - 成立专项小组对接政府化解存量账款 国家政策为PPP项目应收账款回收带来利好 [3]
绿茵生态上半年营收、利润双增,四大业务板块协同赋能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16:09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25亿元 同比增长30.87%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888.23万元 同比增长42.91% [1] - 研发投入1120万元 同比增长58.72% [1] 业务战略布局 - 以生态修复 绿地养护 文旅运营和林业经济四大业务板块为核心战略 [1] - 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1] 生态修复业务 - 积极响应国家"三北"工程六期等重大战略 在内蒙古多地实施生态修复项目 [2] - 依托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体系 生态大数据平台及智能监测系统实现精准化管控 [2] - 与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 研发推广荒漠化 草原等核心场景修复技术 [2] 绿地养护业务 - 承接绿地养护面积达6000万平方米 [3] - 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约1.3亿元 同比增长20% [3] - 投入各类现代化养护机械超2000台 构建智慧养护管理体系 [3] 文旅运营业务 - 通过上海森氧文旅盘活城市公园与郊野公园 打造原创IP"嚒嚒兽"系列项目 [4] - 天津滨海新区"嚒嚒兽.梦幻山海"项目占地6万平方米 成为网红打卡地 [4] - 与地方国企合作三清山文旅项目 总投资超10亿元 打造数字科幻演艺公园等业态 [4] 林业经济业务 - 开展林下种植 林业碳汇等多种业态试点 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5][6] - 与中林集团 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等建立战略合作推动碳汇业务 [6] - 通过产业导入提升林地综合利用效率 实现绿色资产价值化与金融化 [6]
武曙红:林业碳汇可堪重任 需要不断优化方法学和标准增强公信力
新京报· 2025-08-26 02:28
林业碳汇在碳中和中的作用与潜力 - 林业活动具有碳汇吸收和排放源双重属性 稳定健康的森林 湿地和草原生态系统可吸收约33%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 但可能因自然或人为因素释放碳[1] - 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人为排放的14% 需加强气候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与湿地公约的协同履约以最大化减排增汇潜力[1] -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 2020至2050年间农林及土地利用部门可为全球碳中和贡献20%–30%减排量 相当于每年80亿至1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1] 林业碳汇市场交易现状与挑战 - 林业碳汇在自愿碳市场中交易规模与价格处于领先地位 2021年交易量达2.4亿吨 2024年为3700万吨[2] - 2021年至2024年间交易量下降源于多方面质疑 包括碳计量基线设置不合理 额外性不强 非持久性监测期不够 对生物多样性潜在负面影响 碳利益分配不公平及碳泄漏问题[2] - 国际项目存在基线设定不严谨和额外性证明不足问题 例如达美航空公司因使用受质疑碳信用面临集体诉讼[2] 国际碳信用机制优化措施 - VERRA修订森林管理与保护相关方法学 强化基线设定和动态调整机制[2] - 国际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推出核心碳原则 从三个维度设立十项标准 对批准的机制 方法学及项目授予CCT标签[2] - 碳信用质量倡议和热带森林诚信指南等国际倡议为买家提供项目质量分级和特定类型项目采购指南 提升市场透明度[2] 中国林业碳汇质量评估体系创新 - 《林业碳汇项目质量评价指南》从气候效益 可持续发展与项目成效等多个维度提出30项具体指标[3] - 该标准构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区域实际的质量评级体系 推动林业碳汇项目实现可衡量 可追溯 有实效 公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3] - 通过科学应用评价指南增强中国林业碳汇国际竞争力与公信力 实现气候 生态与社区协同共赢[3]
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智通财经网· 2025-08-25 08:21
核心观点 - 三部门联合发布15条措施 通过金融创新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 涵盖林权抵押贷款扩容 生态工程建设融资 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和碳汇价值实现等关键领域 [2][3][6] 林权抵押贷款创新 - 扩大抵押物范围至用材林中幼林 毛竹林 果树 设施花卉和苗木等资产 [6] - 依法延长贷款期限 探索经营收益权 林下空间经营权及"林权抵押+森林保险"等融资模式 [6] - 推行农户信用与林权抵押结合的可循环信用贷款 发展林业合作组织法人授信服务 [6] 林权评估与交易机制 - 推动成立林权收储机构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收储担保服务 [2][7] - 制定统一评估准则和操作程序 建立评估责任追究制度 支持合规机构进入评估市场 [2][7] - 探索建立省级生态资产资源平台 通过租赁 入股 托管方式收储分散林权 [9] - 建设林业数据库和线上交易流转平台 实现抵押登记与银行信息实时共享 [2][9]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融资 - 聚焦国家储备林建设 提供"国家储备林+N"模式信贷支持 优化贷款审批手续 [10] - 针对"三北"工程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 结合碳汇收益加大融资支持 [3][11] - 支持森林质量提升 国土绿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11] 林业产业金融支持 - 为家庭林场 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提供适配金融产品 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特色产业培育和精深加工 [12] - 加大林下经济信贷投入 覆盖林菌 林药 林禽等产业及冷链物流环节 [12] - 综合运用信贷 股权 债券支持经济林果 森林康养 废弃物回收利用和自动化设备升级 [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创新林业碳汇资源融资产品 支持"国家储备林+碳汇"价值实现模式 [14] - 运用卫星遥感 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森林资源生长周期模型 为生态产品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14] - 开发线上交易系统发布生态产品购销信息 提供数字化融资对接服务 [14] 政策配套与资金支持 - 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 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信贷投放 [15] - 拓宽涉林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支持发行绿色债券和小微金融债券 [15] - 创新森林保险产品体系 包括指数保险 收入保险及林业碳汇保险等 [15] 风险管理与组织保障 - 构建评估 保险 监管 处置 收储五位一体风险管理机制 [16][17] - 建立林业融资需求项目库 涵盖国家储备林 "三北"工程等重大战略项目 [17] - 定期开展培训交流和政策宣传 推广先进经验案例 [17]
云南宁洱完成碳汇“百笔交易” 交易量达7681.77吨
中国新闻网· 2025-08-09 14:07
碳汇交易进展 - 截至7月30日宁洱县完成碳汇交易100笔,交易量达7681.77吨,交易金额26万余元[1] - 碳汇利润分配中60%通过分红交给林农,剩余资金投入碳汇公司运营及附加产业[1] - 碳汇试点为当地村民带来户均2000元收入,通过森林抚育增汇和林下种植实现增收[1] 试点建设成果 - 宁洱县2022年入选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县,拥有丰富林业碳汇资源[1] - 7681.77吨碳汇交易验证了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可行性[1] - 交易资金为林业可持续经营和林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1] 业务拓展方向 - 当前开展碳质押、碳票、碳汇保险、司法碳汇、碳标签等多元应用[2] - 拓展零碳会议、零碳园区、零碳咖啡等多样化应用场景[2] - 计划健全碳汇计量监测基础,完善碳普惠交易平台和规范交易流程[2] 区域经济影响 - 碳汇交易实现"绿林"转化为"绿金"的生态价值变现[2] - 为生态资源富集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宁洱经验"[1] - 资金持续投入将惠泽当地百姓并滋养青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