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林业碳汇
icon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探访内蒙古兴安盟的“生态账本”与“共富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12:28
生态治理成效 - 兴安盟沙地面积从2020年503万亩减少至目前327万亩 三分之一沙地得到有效治理[2] - 2024年彻底歼灭5.9万亩裸露沙地 实现全域无黄[3] - 森林覆盖率从2021年26.08%提升至2024年26.74% 配备各级林长1700余人和护林员超万名[4]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 开发森林草原食物 建设木本油料基地 开发林业碳汇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1] - 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达740万亩 占内蒙古自治区48.7%[7] - 兴安盟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62.87亿元[7] 碳汇经济发展 - 森林面积2076.6万亩 活立木蓄积0.58亿立方米 为内蒙古林草碳汇交易试点盟市[9] - 2023年通过6000亩人工林加64万亩草原期货式交易创收190万元[9] - 2024年与4家企业合作开发88万亩林业碳汇项目 累计碳汇交易收入405万元[9][10] 生态旅游产业 - 2024年接待游客2919.21万人次 同比增长28.80%[10] - 旅游收入285.38亿元 同比增长40.91%[10] - 阿尔山开发鹿角湾温泉度假营地 氧心森林浴道等新兴旅游业态[10] 生态修复项目 - 废弃矿坑经生态修复后变身林间海滩 成为乌兰浩特市高根营子嘎查致富金钥匙[7] - 突泉县东风林场文冠果基地亩收入达万元 实现嫩叶制茶与籽实榨油产业化[7]
金融如何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三部门推出15条举措
第一财经· 2025-08-25 08:26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金融服务 - 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提质扩面,拓宽可抵押林权范围至用材林中幼林、毛竹林、果树、设施花卉、苗木等,依法合规延长贷款期限,探索基于林业经营收益权、林下空间经营权的融资模式及"林权抵押+森林保险"等产品服务模式 [4] - 完善林权收储担保和评估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成立林权收储机构,制定统一评估准则并明确操作程序和收费标准,提升评估科学性与合理性,支持合规机构进入林权评估市场 [5][6] - 强化抵押林权管理和处置,约定抵押期间林木管理责任,优先安排采伐指标用于抵押物处置,保护抵押权人合法权益 [6] - 促进林权流转交易服务,健全抵押登记机制并压缩办理时间,探索建立省级生态资产资源经营管理平台,鼓励发展"林地入股""林木变现"等多元化合作模式,推动林权登记信息与银行实时共享 [7] 强化林业重要战略实施金融保障 - 提升国家储备林建设金融支持能力,聚焦"国家储备林+N"建设模式(如+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优化贷款审批手续,加大信贷投放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组建专家库提供全流程专业支持 [8] - 探索金融赋能重要生态工程建设,聚焦"三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提供项目融资方案、资金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结合碳汇收益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9] 加大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金融投入 - 加大林业适度规模经营金融支持力度,针对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等主体提供适配金融产品,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特色产业培育及精深加工领域 [10] - 创新金融支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围绕林菌、林药、林菜等特色产业加大信贷投入,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满足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融资需求,用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林农及小微企业发展 [10] - 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经济林果、林草中药材、花卉等产业信贷支持,支持森林旅游设施建设及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动林业加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综合运用信贷、股权、债券等融资方式 [10][11] 建立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支持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探索创新融资产品与服务模式促进"国家储备林+碳汇"价值实现,应用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支持林业碳汇能力提升,完善生态产品抵押价值评估方法 [12] - 优化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融资服务,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信贷流程和风险防控模型,通过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森林资源全生长周期识别模型,有条件的地区开发线上交易系统提供融资对接 [12] 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及保障机制 - 加大资金支持,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信贷投放,拓宽涉林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发行债券及探索林权盘活模式 [13] - 创新保险产品,构建包括指数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和责任保险在内的森林保险产品体系,支持国家储备林保险、经济林保险、林下经济保险等业务,鼓励"森林保险+"模式 [13] - 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管理机制,设立风险预警机制并优化不良贷款处置,构建评估、保险、监管、处置、收储五位一体机制,加强贷款资金用途监测 [14] - 强化组织保障,建立金融支持林业改革发展工作会商机制,林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融资需求项目库并强化与金融系统共享对接,定期开展培训交流及政策宣传 [15]
科技创新:“两山”转化的“催化剂”
科技日报· 2025-08-15 01:06
绿色发展理念实践成果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1] - 社会各界保护生态环境和践行绿色发展的行动更加自觉 [1] - 科技创新在"两山"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催化作用 [1] 绿色技术应用案例 - 智能灌溉系统实现农田节水同时丰产增收 [1] - 光伏治沙技术在荒漠上形成"阳光银行" [1] - 污染河道改造为景观水系带动沿岸产业升级 [1] 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 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 大幅提升清洁电力供给 [1] - 催生完整且具国际竞争力的光伏全产业链 [1] - 可再生能源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 生态价值市场化机制 - 技术使生态价值可量度、可交易、可变现 成为市场化商品 [2] - 全国碳市场运行4年累计成交额超470亿元 [2] - 遥感、物联网技术实现生态价值数据量化 区块链技术解决数据可信度问题 [2] 绿色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 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阶段 [2] - 能源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任务紧迫 [2] - 绿色技术创新仍存在制约瓶颈 [2] 未来发展方向 - 需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2] - 培育更多绿色技术新业态 [2] - 推动经济活动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 [2]
助力十五运会碳中和,广州5大林场捐出近8.3万吨林业碳汇
南方都市报· 2025-08-14 15:13
场馆绿色低碳改造 - 广州14个全运会场馆全部完成绿色建筑改造 其中2个场馆获得零碳建筑预认证 [1][2] - 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为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改造项目 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实现零碳改造 [2] - 场馆采用高性能镀膜玻璃幕墙与多层结构设计 显著降低空调能耗 室内外装修广泛采用环保可循环材料 [3] - 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机电系统升级使建筑本体节能率达31% 结合光伏发电实现整体降碳率57% [3] - 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通过建筑与设备提效减碳 使建筑本体节能率达53% 降碳率达46% [3] - 两个开幕式场馆引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省奥体中心实现照明节能55% 天河体育中心实现照明节能51% [3] 清洁能源应用 - 比赛场馆全部实现绿电供应 建成1.3万平方米光伏设施 [2] - 引入150台新能源物流配送车 4台零排放氢能源车 应用全球首台集成固态储氢技术的氢能应急电源车 [2] - 打造2家绿色酒店和6家无废酒店 [2] 碳普惠机制创新 - 开发《广州林业碳普惠方法学》填补市级林业碳汇开发政策空白 有效扩增碳普惠自愿减排量(GZCER) [4] - 流溪河等5个国有林场开发首批林业碳普惠项目 合计产生8.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碳汇 [4] - 5家林场向市执委会捐赠8.3万吨林业碳汇 成为赛事首单大额碳信用捐赠产品 [1][4] - 碳普惠平台注册用户超过47.2万 建立公众减排量捐赠机制 [6] 碳普惠生态体系 - 构建"场景建设-示范引领-激励完善-宣传推广-平台支撑"五位一体实施体系 [5] - 首创在核心赛场周边打造碳普惠生活区 联动场馆酒店商圈社区营造低碳氛围 [6] - 支持企业商家进驻碳普惠商城 鼓励对公众低碳行为实行实时激励 [6] - 开展低碳马拉松挑战赛 个人减排捐赠 低碳地图打卡等线上活动 [6] - 将碳普惠 碳交易 碳中和有机结合 形成生态价值激励闭环 [6] - 编印"广州优秀碳中和案例"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6]
云南宁洱完成碳汇“百笔交易” 交易量达7681.77吨
中国新闻网· 2025-08-09 14:07
碳汇交易进展 - 截至7月30日宁洱县完成碳汇交易100笔,交易量达7681.77吨,交易金额26万余元[1] - 碳汇利润分配中60%通过分红交给林农,剩余资金投入碳汇公司运营及附加产业[1] - 碳汇试点为当地村民带来户均2000元收入,通过森林抚育增汇和林下种植实现增收[1] 试点建设成果 - 宁洱县2022年入选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县,拥有丰富林业碳汇资源[1] - 7681.77吨碳汇交易验证了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可行性[1] - 交易资金为林业可持续经营和林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1] 业务拓展方向 - 当前开展碳质押、碳票、碳汇保险、司法碳汇、碳标签等多元应用[2] - 拓展零碳会议、零碳园区、零碳咖啡等多样化应用场景[2] - 计划健全碳汇计量监测基础,完善碳普惠交易平台和规范交易流程[2] 区域经济影响 - 碳汇交易实现"绿林"转化为"绿金"的生态价值变现[2] - 为生态资源富集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宁洱经验"[1] - 资金持续投入将惠泽当地百姓并滋养青山[2]
临夏州持续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环境报· 2025-08-07 08:30
注重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临夏州坚持"南养水源、北保水土、中建廊道"的工作思路和总体 布局,科学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分级分类分区域采取预防保护和治理措施,系统实 施植树造林、山洪沟治理、坡耕地改造、淤地坝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项目,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 保护治理。严格落实林长制和河湖长制,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争取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 国家储备林等项目,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2023年以来,共实施水土保持项目42个,治理水 土流失面积129.6平方公里,全州水土保持率达到67.14%,森林覆盖率达到14.27%,河道治理率达到 42.9%。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开展"大棚房"、违建别墅、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耕地违规转 为林地园地专项治理,确保耕地面积、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三个不减"。 突出源头治污,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临夏州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 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2019年以来,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34家,关停砖瓦窑厂155 家,淘汰老旧机动车4.8万余辆,建成一级煤炭交易市场12个、二级配送网点223个。全面实 ...
甘肃张掖如何抓好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 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来稿选登
中国环境报· 2025-07-21 03:06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 -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179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治并通过省级验收 [2] - 关停退出117项探采矿项目并全面恢复生态 规范整治36项水利水电项目 关停8座水电站 [2] - 分类整治11项旅游设施和15个基础设施项目 提前完成草原减畜任务实现草畜平衡 [2] 生态建设量化成果 - 累计完成营造林224.71万亩 退化草原修复治理992.9万亩 退耕还林4.17万亩 [2] - 综合治理沙化土地387.2万亩 林木覆盖率25% 草原植被综合盖度50.98% [2] - 湿地保有量100% 建成天地一体立体化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2][3]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建成西部碳汇交易平台 开展林业碳汇和草原碳汇交易 [3] - 形成资源核查至价值核算至开发交易至反哺产业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闭环机制 [3] - 探索新能源电价收益反哺地方经济新模式 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3][5] 绿色产业发展布局 - 打造现代种业 绿色蔬菜 肉牛 奶业 戈壁农业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3] - 建设风电 光伏 抽蓄 装备制造基地加千亿产业体系 [3] - 盘道山 皇城抽蓄电站率先开工 聚力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3] 未来生态建设规划 - 构建科学精准无缝覆盖的智慧监管体系 统筹实施重大生态工程 [4] - 全域推进国土绿化扩面提质 持续扩大城市森林覆盖率 [4] - 健全黑河流域生态横向补偿机制 规范引导居民通过多元路径参与保护管理 [4]
碳汇交易借绿生金 生态资源变身“绿色银行” 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央视网· 2025-07-06 03:46
生态文明建设与碳汇开发 - 福建宁德市周宁县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包括林地面积约8.2万公顷,林木蓄积量超488万立方米 [1][5] - 当地通过碳汇收储和碳汇交易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探索建立县域林业碳汇审核、备案、交易体系 [1][5] - 林业碳汇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等方式吸收二氧化碳,增加的碳汇量可参与市场交易 [5]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 当地构建森林资源智慧监测平台,利用林火视频监控、无人机巡航、红外相机、智能生长监测仪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7] - 无人机每天定时巡护4次,覆盖面积达1800多亩,能够实时掌握森林情况 [7] - 借助红外传感与人工智能物种识别技术,平台成功记录豹猫、白鹇、黄腹鼬等珍稀野生动物,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9] 林业碳汇与乡村振兴 - 周宁县将森林碳库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资金库,让百姓从生态保护中受益 [5] - 技术人员通过植被资源调查、胸径测量、叶绿素测定和根茎检查等"体检"工作,为碳汇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3][5]
福建龙岩:破局“三新”,解好林业编制改革方程式
中国发展网· 2025-06-09 09:03
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 春日暖阳下的闽西革命老区,青山如黛。随着林改向纵深推进,龙岩市协同推进林改制度创新,针对林 业生态建设管理体系,通过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用制度形式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在市、 县两级设置林长服务中心,累计核定事业编制40余名,落实五项配套制度及林长制工作考核实施细 则,服务保障"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有效运转。 法治也为龙岩的生态之变写下了生动注脚,首创森林碳汇赔偿机制,创新碳汇赔偿机制案件审理模式, 涉林案件同比下降36.37%……为了助力法治力量护航绿水青山,龙岩市在市级层面,优化林业部 门内设机构职能配置,在林政资源管理科加挂"执法监督科"牌子,增加林业执法监督、重大案件查处和 跨区域执法的组织协调工作,指导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和林业执法工作的职责,提升林业领域执法监 督、指导、协调能力;县级层面,围绕执法主体合法性不足、专业力量分散等痛点,将林业领域行政执 法职责划入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套标准强监管"。 "着眼生态发展大局,针对推动生态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卡点瓶颈和短板弱项,合理布局相关 事业单位,研究提出适应当前发展的机构职能体 ...
淳安“以山富民” 为全国提供“实景教学”
杭州日报· 2025-04-24 02:34
淳安是浙江省林业重点县,也是全省林业用地和公益林面积最大、森林蓄积量最多的县。多年来, 淳安依托丰富林业资源,锚定"以湖兴县、以山富民"战略,全面落实林长制,以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为 契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林业标准地、三产融合等改革创新,转变林业发展传统观念,创 新"营造林工程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林业碳汇开发交易"的建设模式,从而改变了低、小、散的林 业发展现状,在林业产业实现"富林、富产、富民"的路上走出了一条新路,使百万亩林海成为淳安富民 的"第二个千岛湖",相关案例入选全国林权改革典型案例。 作为全国林草系统唯一的干部教育培训专责机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高度重视培训现 场教学基地建设。2008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一批林草现代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单位设立现场教学 基地。此前学院已合作共建22个现场教学基地,涉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可持续经营、国有林场改 革、林长制等多个主题,在林草干部教育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合作协议的签订,淳安正式成为 全国林草系统干部学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课堂"。今后,双方将围绕基地标准化建 设、课程体系开发、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