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
icon
搜索文档
订单与产能齐涨!厂商集体跟进,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聚焦2025WRC
华夏时报· 2025-08-11 05:41
行业动态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多家人形机器人厂商产品,包括优必选、加速进化、傅利叶、宇树、众擎、魔法原子等,涵盖搬运、分拣、踢球、复健、格斗、跳舞、工业流水线等场景 [1] - 人形机器人在本体、大脑和小脑等领域取得突破,推动各行业客户下单 [1] - 国内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导览、展示、科研、工业、康养等 [1] 订单与产能 - 智元机器人获富临精工数千万元订单,近百台远征A2-W将落地工厂,为国内首个工业领域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商业案例 [2] - 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拿下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超1.2亿元人形机器人订单 [2] - 优必选预计2025年工业人形机器人交付量约500台,2026年上千台,2027年目标上万台 [4] - 加速进化已出货数百台,每月出货量超100台,7月销量超100台 [4] - 傅利叶2025年一季度机器人整体销量超1万台,双足机器人2025年交付目标300台 [4] - 松延动力上半年获超2000台商业化订单,合同总额预计突破一亿元,2026年目标交付量达万台 [4] 价格趋势 -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价格明显下降:宇树H1售价65万元→优必选天工行者29.9万元起→越疆Dobot Atom 19.9万元起→逐际动力LimX Oli 15.8万元起 [5] - 非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价格降至3.85万元起(众擎产品) [5] - 降价原因包括吸引更多用户、构建生态、制造话题性等 [5] 成本控制 - 随着技术迭代、产量提升,人形机器人成本显著下降,优必选预计未来全尺寸机型成本可控制在十几万元范围内 [6] - 产业链国产化率提升(除芯片外其他环节国产化率较高)助力成本控制 [6] - 优必选已实现关节模组、核心元器件、传感器、整机结构、灵巧手等关键部件自主研制 [6] 商业化场景 - 优必选订单覆盖工业(东风柳汽部署20台Walker S1)、商用服务(居然智家拟采购500台)、科研(天工行者在手订单百台)等场景 [7] - 优必选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 [8] - 加速进化订单50%来自国际市场,客户主要为高校和科技公司 [8] - 傅利叶GR-3针对科研教育、导览咨询、效率赋能及医疗康养四大场景 [8] - 行业认为人形机器人将率先落地低速、高频、刚需的商业场景(药房搬运、零售导引、园区巡检等) [8]
大佬集体唱衰?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真相曝光:中国工厂已悄然变天!
老徐抓AI趋势· 2025-08-09 04:05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现状 - 行业对"商用落地"定义存在分歧 头部公司认为工业场景已进入小批量落地阶段 而非家庭普及 [6] - 产业成长逻辑为"沿途下蛋" 先在结构化场景(工厂/仓储/汽车制造)创造价值 再扩展通用能力 [6] - 2024年被定义为工业级人形机器人商用化元年 与外界"五年内无法落地"的悲观预期形成对比 [6] 核心应用场景与案例 - 料箱搬运场景:替代汽车厂冲压件上下料等重复性高危工作 标准化流程实现95%准确率 [8][12] - 汽车总装场景:双机器人协同可完成车门安装全流程 替代原需3-4人的人工班组 [10] - 冶金行业:承担高温粉尘环境下的"风洞送样"等高危岗位 解决用工荒问题 [8][12] 工业机器人性能评估标准 - 四大核心指标:效率(任务吞吐量)/准确率(>95%)/安全性/ROI(1-2年回本) [12] - 成本对比:中国工人年均成本8-10万元 机器人20万元采购价可替代1.2个工人双班倒 [12] - 美国市场优势更显著 7-10万美元年薪使机器人回本周期缩短至半年 [12] 技术路线与产品定位差异 - 表演型机器人侧重动态性能 采用全旋转关节但续航短/负载低 [14][16] - 工业型机器人追求持久力 丝杠串并联架构实现8小时续航/30公斤负载 [16] - 开普勒全球首推8小时不间断作业机型 模块化设计强化量产能力 [16] 国产供应链与成本优势 - 3万美元定价(约20万人民币)依托极致工程化:核心关节100%自研 线束一体化设计 [17] - 除高端算力芯片外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 与消费电子企业战略协同降本 [17] - 量产背景团队带来规模化优势 目标定位"能干活"而非"秀技术" [17] 人形本体战略价值 - 通用性设计可适配人类基础设施 同一平台支持多工种切换 [19] - 四轮底盘+人形本体的过渡方案平衡性价比与场景适应性 [19] - 规模化数据积累将强化算法复用 为产业爆发奠定基础 [19] 中美技术对比与产业机遇 - 中国在本体制造/运动控制领域领先 供应链自给率达全球顶级水平 [21] - 美国在智能算法层面仍具优势 但中国凭借场景规模加速追赶 [21] - 工程化/量产/成本控制构成中国核心竞争力 产业链效率"卷"出全球优势 [21] 替代工种演进路径 - 优先替代搬运类(标准料箱/零部件)和操作类(灵巧手装配)岗位 [22] - 高危工种(冶金采样/焊接)替代需求迫切 触觉感知技术突破至25个指尖触点 [22][24] - 多模态AI模型补偿控制精度 实现信用卡级精细操作 [24] 商业化拐点驱动因素 - 回本周期缩短至1年内(中国)/半年(美国) 价格下探至3万美元临界点 [26] - 量产规模效应持续显现 供应链升级推动成本进入下降通道 [26] - 中国大工业体系支撑"生产力机器"迭代 全球商业化高地雏形初现 [26]
人形机器人电池的技术、生态与经济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05:13
人形机器人行业概况 - 人形机器人市场热度持续攀升,相关企业融资活跃,估值达上百亿元,互联网大厂成为重要资方 [2] -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63.39亿元,2035年将增长至380亿美元(高盛预测) [2] - 当前增长驱动力来自制造业、物流仓储等场景的自动化需求,特斯拉计划部署数千台Optimus机器人执行焊接、搬运任务 [2] - 未来45%市场空间将集中于家庭服务与医疗康养场景 [2] - 国内极氪、美的、北汽、比亚迪等制造企业正探索人形机器人在产线的应用 [2] 电池技术的关键作用 - 电池是人形机器人的"心脏",决定其经济性、实用性和应用边界,厂商态度从观望转向积极布局 [3] - 宁德时代、欣旺达、国轩高科等头部电池企业已将人形机器人纳入技术布局范畴 [3] - 电池占人形机器人成本约1%(特斯拉Optimus电池成本2180元,占比0.5%),低于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 [4] - 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预计500万台,电池需求达12.5GWh(按每台2.5度电计算),相当于25万辆续航500km纯电动汽车的电池量 [4] 电池性能与商业化挑战 - 电池性能直接影响机器人续航、充电频率和工作效率,需从全生命周期成本考量(包括能源消耗、停机时间、维护成本等) [5] - 主流动力电池续航仅3~6小时,频繁充电推高运营成本,成为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障碍 [5] - 天工Ultra机器人完成半程马拉松需更换3次电池,凸显续航短板 [6] - 当前70%人形机器人采用三元圆柱锂电池(能量密度250~300Wh/kg),部分厂商试点磷酸铁锂及半固态/固态电池 [6] 电池技术升级路径 - 欣旺达通过高镍高硅材料创新目标将电芯能量密度提升至350Wh/kg,并布局固态电池(理论能量密度500Wh/kg以上) [6][7] - 2025年或成技术路线分水岭,半固态电池若成本控制在150美元/kWh以下有望率先普及 [7] - 48V电压平台难以满足高负荷动能需求,需向更高电压、更强动力方向升级 [7] - 电池需实现3C级持续放电能力,循环寿命从200次提升至600次以上 [8] - 欣旺达采用全极耳设计降低内阻,开发智能BMS系统提升安全性与动能稳定性 [8] 电池适配性与行业协作 - 现有电池存在电芯一致性差、异形结构适配弱等问题,欣旺达创新"主躯干电池+关节微型电池"混合架构解决空间限制 [9] - 人形机器人电池需平衡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和成本,推动技术向物理化学极限突破 [9] - 欣旺达通过定制化方案聚焦工业和服务高频场景,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加速商业化 [9]
世界机器人大会|破局千亿市场,北京跑出机器人“第一程”
北京商报· 2025-08-07 13:56
机器人商业化应用 - 全球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Robot Mall"与机器人主题餐厅"机器人焰究所"相继开业,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场景[1][2] - 餐厅采用全机器人服务模式,涵盖迎客、送餐、回收等全流程,目标实现"真正能变现的商业化"[1][5] - 4S店通过"场景体验—即时销售—服务交付"闭环,让企业当场验证机器人性能,缩短技术转化周期[4][5] 技术与场景协同 - 北京亦庄采用"场景验证+生态协同"模式,通过真实商业场景验证机器人稳定性(如出餐节奏、控温精度)和实用性(如送餐路径效率)[2][5] - 餐厅作为"商业化试错场",核心验证机器人能否解决餐饮行业效率与成本问题[5] - 4S店收集企业需求反哺技术迭代,餐厅运营数据优化算法,形成技术-场景正向循环[7] 产业链生态建设 - 北京亦庄集聚300余家机器人生态企业,形成"核心零部件+6类机器人"的"1+6"产业体系,产业链规模超百亿[5][6] - 政策支持包括:25万平方米机器人产业园、万台机器人应用计划、百亿产业基金,打通研发-应用全链路[6] - 生态密度优势显著,区域内传感器企业、算法公司、场景方协作降低研发试错成本[7] 市场前景与政策推动 -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2035年将超4000亿元[8] - 北京市2023年推出16项措施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2025年再推17项具身智能行动计划,强化技术攻关与场景应用[7][8] - 通过举办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足球联赛等赛事,在极限环境中验证技术能力,并制定国内首个综合任务执行能力分级标准[6][7] 商业化模式创新 - "机器人焰究所"餐厅与4S店采用"需求牵引+技术攻坚"组合拳,重构机器人产业商业链路[4][5] - 科方得智库指出生态密度决定商业化速度,亦庄案例证明核心零部件商、整机企业、场景方协同可缩短技术市场化距离[5][7] - 北京模式为全球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提供"场景承载技术落地、政策托举生态建设"的中国方案[9][10]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即将启幕 助推行业发展再提速
证券日报· 2025-08-05 16:11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 - 大会将于8月8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主题为"让机器人更智慧 让具身体更智能" 聚焦人形机器人产业 [1] - 预计100余款新品首发亮相 数量是去年的近2倍 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将参展 [1] - 展示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 医疗护理 家庭服务等多元化场景下的创新应用成果 [1]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量产元年 行业热度持续提升 国内相关企业订单爆满 [1] - 人形机器人正迎来从概念验证迈向应用落地的技术拐点 核心硬件与智能软件取得标志性突破 [2] - 工作准确率和效率持续提升 有望在制造业 家庭服务等领域率先开启商业化探索 [2] - 应用场景将从B端向C端渗透 在工业制造场景或取代工人从事重复性工作 比传统工业机器人更柔性和通用化 [2] 产业链企业动态 - 2025年以来已有超百家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接受机构调研 仅7月份以来就有35家企业接受调研 [3] - 广东领益智造与智元机器人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多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并获得海内外硬件订单 [3] - 深圳拓邦空心杯电机及组件在人形机器人灵巧手领域具备技术优势 已获得优必选 星动纪元等主机厂前期批量订单 [3] - 深圳市长盈精密与国内外多家人形机器人头部品牌建立合作 已有订单进入量产 深圳市强瑞精密已有少量订单出货 [3] 行业发展建议 - 核心部件厂商需强化技术研发 突破减速器 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瓶颈 [4] - 整机集成商应优化算法 降本增效 同时拓展多元应用场景 [4] - 软件算法企业需深化AI赋能 强化数据安全 [4] - 各方应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为契机加速商业化落地 抢占行业发展先机 [4]
大单频现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加速
经济观察报· 2025-08-03 04:23
行业趋势 - 人形机器人行业从技术展示转向商业化落地阶段,标志性事件包括商业大单频现、融资加快和上市冲刺 [1][4] - 行业上半年平均增长50%-100%,每天至少有一款新机器人发布,落地速度和出货量节奏加快 [7] - 资本从扎堆"明星整机厂"转向产业链上下游更精准布局,应用端产业资本加速入场 [7][8] 商业化进展 - 优必选中标9051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1.24亿元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项目 [3] - 宇树科技启动科创板IPO辅导,市值超120亿元;优必选完成超24亿港元配售融资 [7] - 比亚迪战略投资触觉传感器公司帕西尼超亿元,腾讯、京东、上汽等产业资本加速布局 [8] 技术突破 - 优必选WalkerS2实现全球首创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3分钟完成换电支持7x24小时连续工作 [6] - 优必选"群脑网络"实现云端大脑与本体大脑协同,支持多机器人任务分配和突发情况处理 [11] - 跨维智能DexForce W1 Pro通过谐波关节与算法耦合实现亚毫米级精准作业能力 [15] 商业模式 - 平台派(如逐际动力)采取开放战略,提供通用平台供开发者构建场景解决方案 [9][10] - 垂直深耕派(如傅利叶智能)聚焦特定领域如康养,已落地300家案例科室 [12] - 务实工业派(如智平方)以客户痛点定义产品迭代,已进入生物科技和半导体制造领域 [13][14] 行业挑战 - 成本问题突出,异质整合难度大导致整机厂商隐性成本高 [17] - 工业场景数据稀缺,现有大模型泛化性差,帕西尼启动具身智能数据工厂解决数据瓶颈 [18] - 法规伦理问题待解,人形机器人从工业到家庭需要逐步过渡 [19][20]
技术、应用等层面创下多个突破!优必选频放大招
中国基金报· 2025-08-01 08:00
资本融资与市场认可 - 完成上市后第五次配售 合共配售3015.545万股 募集资金24.1亿港元(约3.15亿美元) 为资本市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股票配售融资 [1][2] - 摩根大通首次覆盖并予以"增持"评级 目标价135港元 认为公司构建深厚客户基础并成为产业领跑者 [1][2] - 募集资金将用于人形机器人产能提升、原材料采购、产品产能扩充及供应链投资并购 预计年产能扩充后超万台 [2] 产品技术突破与创新 - 推出全球首创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 为目前唯一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的解决方案 解决工业场景续航痛点 [3][4] - 基于Walker S2升级群体智能技术 群脑网络2.0与Co-Agent技术构成AI双循环体系 支持单机闭环与多机协同作业 [4][5] - 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展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 积累海量工业场景数据反哺研发 [3][5] 商业化进展与订单成果 - 创下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大单笔订单纪录 金额达9051.15万元 另签署全球首个工厂制造业小批量采购合同 [1][6] - 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成为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产品 客户包括比亚迪、富士康、吉利等头部企业 [2][6] - 教育科研领域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在手订单达百台 预计2023年交付超300台 [6] - 预计2026年人形机器人交付量达数千台 2027年有望实现万台级别交付 [6]
2025 WAIC 炸场!特斯拉平替开普勒 K2 大黄蜂直播 8 小时,Optimus 压力来了?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01 03:42
核心观点 - 开普勒K2大黄蜂人形机器人通过创新技术实现8小时超长续航、30kg强负载及精准类脑系统,在工业场景中展现出商业化落地潜力 [1][3][4][6][7][9][10][12][14][16][17][19] - 公司采用特斯拉同款串并联架构,自研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实现充电1小时工作8小时的突破性续航表现 [4][6][7][9] - 产品定价24.8万元/台,显著低于国际同类产品(百万美元级)及国内竞品(50-70万元),具备"特斯拉Optimus平替"市场定位优势 [20][21][23][25] 技术突破 续航能力 - 采用与特斯拉相同的滚柱丝杠直线执行器+旋转执行器串并联结构,通过14个自研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协同工作实现8小时续航 [6][9] - 直线执行器降低能量损耗,旋转执行器确保精度,配合智能能耗管理算法使静态待机几乎零耗电 [9] - 当前市场同类产品搬运5kg以上重物时续航仅1-2小时,K2大黄蜂续航能力达行业4-8倍 [4] 负载与精度 - 双臂负载30kg(单臂15kg),远超主流3-5kg水平,单个执行器峰值扭矩8200N,极限负载200kg [10][12][14] - 运动控制系统实现0.01度定位精度,毫米级操作精度满足工业级需求 [14][16] - 行星滚柱丝杠多线接触设计使其承载能力优于传统滚珠丝杠,适应航空航天级重载工况 [12] 智能系统 - 搭载小模型驱动的类脑系统,具备听觉/触觉/力觉等多维感知能力,可处理包裹形变等复杂场景 [17][19] - 灵巧手配备下意识模型,应对传送带卡顿、掉落等突发状况时能快速调整抓取规划 [19] 商业化进展 量产与定价 - 首批量产版提供双足基础版/开发版及轮式开发版三种型号,起售价24.8万元/台 [20][21] - 已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交付周期短于特斯拉Optimus(后者量产计划推迟至2026年) [21][23][25] 投资回报 - 8小时续航支持替代两班制人力,企业采购后1.5-1.8年可通过人力成本节约收回投资 [23] - 按三班制计算,每班仅需1台机器人,采购成本较短续航产品降低50% [7][23] 行业对比 - 特斯拉Optimus初期定价5万美元(约36万元人民币),但量产延期且当前实际产量仅数百台 [21][24][25] - 开普勒K2大黄蜂性能参数接近Optimus,价格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1/4-1/3 [21][23]
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促进人形机器人应用稳扎稳打
证券日报· 2025-07-28 16:45
商业化落地进展 - 智元机器人获得中国移动7800万元订单,提供用于引导讲解、客户接待、业务演示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1][2] - 公司与奇瑞汽车签订千万元级别订单,并与某工厂企业达成数十台供货协议 [2] - 公司采用"先易后难"策略,优先选择文娱演出、展厅讲解等简单场景落地,逐步拓展复杂场景 [1][3] 技术应用与场景拓展 - 人形机器人在中国移动展厅可进行数据归集分析,实现一站式数据沉淀,支持业务优化 [2] - 工业场景中,机器人展示料箱自主抓取、搬运、避障操作,作业效率为每40秒完成一项,准确率99 9% [3][4] - 公司探索文娱演出和养老市场,未来或通过算法迭代提供情绪价值 [3] 产业链协同与研发 - 智元机器人实现全部关节和本体结构自研设计,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研发、联合调试、共同生产 [4] - 公司将供应商引入系统,共同研发、建线、调试,而非单纯采购零部件 [4]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预计2026年迎来商业化应用爆发 [2] - 智元机器人在商业化竞赛中领先,现有订单金额和场景落地进度具优势 [2][3]
从“炫技”转向“干活”,轮子比双足更吃香......高盛总结了WAIC人形机器人最新趋势
硬AI· 2025-07-28 15:03
行业趋势 - 2025年WAIC上轮式机器人成为主流,因其更易快速部署,加速短期商业化 [1] - 行业从追求技术"完全拟人"转向优先考虑"近期商业可行性",轮式方案在稳定性、成本和能耗上优势明显 [4] - 轮式趋势可能对行星滚柱丝杠等与双足步态强相关的零部件供应商构成利空 [4] 商业化进展 - 展会规模显著扩大:会场面积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参展商800家(增长60%),门票价格168元人民币(上涨31%) [4] - 展出机器人产品超过60款,远超去年的25款静态原型,大多数进行实时交互式任务演示 [4] - 应用场景明确化,机器人被设计用于解决特定问题,如工业、消费服务、医疗康复等领域 [6] 技术瓶颈 - 机器人手部精细操作仍是主要瓶颈,任务成功率、稳定性和操作速度距离取代人力仍有差距 [2] - 展会演示中操作失败频发,取货等简单任务需30-40秒,远慢于人类 [9] - 视觉-语言-行为(VLA)大模型与强化学习(RL)结合被视为商业化关键路径 [9] 成本与数据 - 宇树科技推出售价4万元人民币的入门级机型,但主流全尺寸机器人售价仍在40-50万元人民币区间 [11] - 高质量真实世界数据收集成本高昂,公司普遍采用10%-50%真实数据与合成数据混合的训练策略 [11] - 成本曲线下行但未现显著拐点,技术拐点临近但尚未到达强劲可见性阶段 [11] 应用场景案例 - 工业领域:电力巡检、钢铁厂"3D"环境作业(宝信软件Turin机器人) [6] - 消费服务:打冰淇淋、衣物整理、零售门店部署(盖博特系统获100家订单) [6] - 医疗康复:傅利叶智能GR-3机器人已在300家医疗机构部署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