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资金

搜索文档
港元汇率“一路狂飙”直击弱方保证,港股红利还能行吗?
搜狐财经· 2025-06-25 11:45
港元汇率波动与市场影响 - 港元汇率近期波动加剧,美元兑港元从4月末起连续多日逼近7.75的"强方兑换保证"线,随后在6月24日踏上7.85的"弱方兑换保证"线,这种快速来回跳动的情况在过去十年中未曾出现 [1] - 香港金管局大规模干预导致港元资金供应充裕,港元资金利率大幅下行,美港资金利差走阔为套息交易提供机会 [3] - 香港银行同业市场流动资金大幅增加导致香港资金利率大幅下降,HIBOR的下降直接影响投资者在港股的融资成本 [3] 港股市场表现与红利板块 - 尽管市场对港股流动性担忧升温,港股强势不减,以人民币计价的全收益指数为例,自5月至6月24日,恒生指数上涨8.8%,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涨幅达10% [3] - 在2018-2019年"弱方压力"区间,恒生指数累计涨幅6.8%,逊于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的8.7%;在2022-2023年市场波动中,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涨幅17.2%,远超恒生指数的2.1% [10] - 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6.02%的股息率在低利率环境中更具吸引力,该指数含量较高的银行、保险和公用事业提供稳定股息收入前景 [10] 南向资金与市场流动性 - 2020年以来全市场港股指数中来自内地的收入占比超过70%,恒生指数同比增速与中国制造业PMI同比相关性高达56% [14]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已净买入6760.8亿元,逼近2024年全年的7310.3亿元,南向资金在港股成交占比突破30% [17] - 南向资金所持有的港股金融业板块市值增加3701亿元,为全板块之最,信息技术、可选消费紧随其后 [19] 后市展望与投资策略 - 短期内金管局可能会回笼港元,但对市场的负面影响时间和程度或将较为可控 [23] - 我国经济基本面韧性强,处于盈利下行周期尾声阶段,海外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影响较弱,政策利好出台改善市场风险偏好 [23] - 南下资金持续加速流入港股市场,流动性环境整体较为友好,驱动本轮港股走强的因素未见反转 [23]
平安资管车强:港股通南向资金直奔万亿!泡泡玛特行情未完|湾区金融大咖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4 11:46
新消费板块 - 泡泡玛特行情仍未走完,年初以来新消费板块受市场热捧,包括老铺黄金、毛戈平、蜜雪集团等公司多次创历史新高 [1] - 新消费定义为具备独特情绪价值、可持续IP、文化价值与高性价比的消费品,销售模式不依赖传统渠道 [1][8] - 新消费企业潜力评估三大核心要素:独特情绪价值、可持续发展品牌/IP、良好性价比 [8] 港股市场走势 - 港股估值已达过去10年平均水平,下半年市场波动将持续,主因全球地缘政治动荡和内地经济复苏不确定性 [1][4] -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是港股强劲支撑,年内净买入6500亿港元(达去年全年80%),预计全年将超1万亿港元 [2][4][11] - 港股跑赢A股原因:估值更具吸引力(如银行股股息率近6%)、优质公司集中(腾讯、阿里等)、海外资金回流 [5][6] 投资策略 - 建议采用"杠铃式配置"策略:一端配置高息股(股息率6%),一端配置成长股 [2][5] - 高息股优势:提供安全边际(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仅1.6%),险资和国家队倾向配置 [2][7] - 成长股机会:科技、消费、创新药板块(政策支持加速纳入医保) [5] AI影响 - AI短期难体现在财报,但长期将在降本增效(尤其人力成本)方面显著提升企业盈利 [3][12] - 中国具备全产业链优势,AI有望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10][12] 资金流向 - 外资对内地市场仍低配2-3个百分点,每回流1个百分点约带来200亿美元资金 [10] - 部分公募基金港股配置比例超30%,若提升至50%将带来2000-3000亿港元增量 [11]
从“港股已死”到暴涨85%,背后的秘密是什么?主投港股的QDII基金谁最强?
金融界· 2025-06-23 12:42
85%的收益率!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投资者眼前一亮,更别说这还是在港股这个被很多人嫌弃的市场里 跑出来的成绩。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去年还有不少人在唱衰港股,什么"港股已死论"满天飞。结果今年上半年,港股来 了个华丽转身,恒生科技指数、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年内涨幅都逼近20%。 这波行情的幕后推手其实很明确——南向资金。截至6月20日,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6500亿元,比去年 同期翻倍,且逼近2024年全年历史峰值。内地资金用真金白银给港股投了信任票,这才是港股反弹的核 心驱动力。 | 南向(截止:2025-06-20) | | | HKD CNY | | --- | --- | --- | --- | | | 合计 | 沪市港股通 | 深市港股通 | | 最新 | 14.21 | -11.36 | 25.57 | | 本周合计 | 148.94 | 69.08 | 79.87 | | 本月合计 | 427.36 | 266.84 | 160.51 | | 本年合计 | 6,534.75 | 4,661.58 | 1,873.17 | | 近3月 | 2,813.87 | 2.117.22 | 696.66 | ...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约79亿港元 美团获净买入居前
快讯· 2025-06-23 09:42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约79亿港元 美团获净买入居前 智通财经6月23日电,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78.95亿港元。其中,美团-W、建设银行分别获净买入约 15.15亿港元、8.44亿港元;阿里巴巴-W遭净卖出约12.34亿港元。 ...
南向资金今日大幅净买入78.95亿元。港股通(沪)方面,建设银行、美团-W分别获净买入8.44亿港元、7.05亿港元;阿里巴巴-W净卖出额居首,金额为4.05亿港元;港股通(深)方面,美团-W、泡泡玛特分别获净买入8.1亿港元、4.07亿港元;阿里巴巴-W净卖出额居首,金额为8.8亿港元。
快讯· 2025-06-23 09:33
南向资金流向 -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78.95亿元 [1] - 港股通(沪)净买入建设银行8.44亿港元 [1] - 港股通(沪)净买入美团-W7.05亿港元 [1] - 港股通(沪)净卖出阿里巴巴-W4.05亿港元 [1] - 港股通(深)净买入美团-W8.1亿港元 [1] - 港股通(深)净买入泡泡玛特4.07亿港元 [1] - 港股通(深)净卖出阿里巴巴-W8.8亿港元 [1] 个股资金动向 - 美团-W合计获净买入15.15亿港元(沪7.05亿+深8.1亿) [1] - 阿里巴巴-W合计遭净卖出12.85亿港元(沪4.05亿+深8.8亿) [1] - 建设银行获单渠道最大净买入8.44亿港元 [1] - 泡泡玛特获单渠道净买入4.07亿港元 [1]
当南向资金开始掌握港股“定价权”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6-20 02:43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科技指数在4月7日单日大跌17 16%后,短短两个多月收复失地并上涨20%以上,与恒生国企指数一同进入技术性牛市[2] - 南向资金成交额占比从2021年的不足15%提升至27 5%,持股市值占相关标的自由流通市值比例从2019年底的不足8%升至23 6%[5] - 截至6月13日,南向资金年内累计净买入规模达6300多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6] 南向资金结构 - 险资年内累计16次举牌上市公司,其中13次集中在港股银行、公用事业、能源、物流等红利资产[11][12] - 公募基金一季度重仓港股数量达364只,合计重仓市值4454 19亿元,较去年末增长38 8%,腾讯控股成为第一大重仓股[27] 险资配置逻辑 - 2024年险资运用余额33 26万亿元,同比增长15 08%,但非标资产占比从2017年末的40 2%降至28 7%[13][15] - 国有六大行H股平均动态股息率5 51%,较A股高0 94%,且持有满12个月可免征企业所得税[16][19] - 恒生红利ETF在2022-2024年收益率达9 22%,显著跑赢恒生指数(-14 27%)和恒生科技指数(-21 21%)[23] 新经济驱动因素 - 互联网巨头加速AI投入:字节计划2025年资本开支1600亿元,阿里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基础设施[31] - 腾讯一季度营收1800 2亿元(同比+13%),毛利1004 9亿元(同比+20%),经营利润(Non-IFRS)693 2亿元(同比+18%)[32] - 港股消费ETF年内涨18 36%,恒生医药ETF一度涨超60%,显著跑赢A股同类指数[34] 市场结构特征 - 港股前30%个股贡献97%市值和97%成交额,集中度显著高于A股(前30%贡献61%成交额)和美国市场(前30%贡献95%成交额)[35][36] - 恒生指数前十大重仓股覆盖互联网(阿里、美团)、金融(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新消费(小米),市值覆盖率68 2%[42] - 华夏恒生ETF和沪港通恒生ETF年内涨幅分别达18 11%和18 95%,接近恒生科技指数(17 27%)表现[45]
中金:Hibor如何影响港股?
中金点睛· 2025-06-20 00:10
港股市场表现 - 港股在"对等"关税后跌破2018年底低点,但在恒指20,500点支撑位企稳反弹,近期在新消费和创新药等板块提振下迎来上涨,但未能突破23,000-24,000区间 [1] - 4月2日以来港股跑输全球市场,新消费、创新药、必需零售、银行等板块领先,可选零售、消费者服务、家庭用品、半导体板块跑输 [1][4] - 新消费板块包括泡泡玛特、老铺黄金、周大福、蜜雪集团等公司 [7] 流动性分析 - 5月初以来香港1月期Hibor从4.1%降至0.6%的历史低位,隔夜Hibor从4.5%降至0附近,创2000年以来新低 [8] - Hibor骤降源于5月2日港币触及7.75强方保证后金管局自动投放流动性,4天内累计注资1,294亿港币,使总结余从446亿港币骤升至1,735亿港币 [14][15][17][18] - 流动性充裕可能为对冲5月宁德时代(IPO募资410亿港币)和恒瑞医药(IPO募资99亿港币)上市带来的短期流动性需求 [20] 市场影响 - Hibor骤降叠加弱美元、中美谈判预期和南向资金流入(5月初至今累计760亿港币,日均27.1亿港币)支撑港股表现,尤其利好成长股 [26][29] - 新消费和创新药板块交易拥挤度达到近一年100%历史分位,成交占比分别达4%和12% [28][32][48] - 港币快速贬值至7.85弱方保证附近,可能触发金管局回收流动性 [34][36] 未来展望 - Hibor难以更低,港美利差处于历史高位(隔夜利率利差4.3ppt),套息交易或使利差在1-3个月内弥合 [38][39] - 港股流动性可能边际收紧,原因包括:Hibor回升、南向资金流入放缓(AH溢价已降至128%)、外资持续流出、IPO供给压力(6月预计募资超200亿港币) [41][42][44] - 市场或维持23,000-24,000区间震荡,建议适度降低仓位或切换至分红股及AI相关互联网标的 [49][50]
上半年港股走强解密:中资重估、南向活水、估值洼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9 06:38
港股市场表现 - 2025年港股在政策与AI驱动下展现强大吸引力,主要指数年初至今表现优于美、日等关键市场,资金回流态势显著 [1] 驱动因素 AI与中资重估 - DeepSeek掀起的AI叙事浪潮推动中国资产价值重估,港股一度引领全球 [1] - 未来AI模型迭代(如DeepSeek R2)或应用突破(如小米AI眼镜)可能成为板块上行催化剂 [1] 南向资金流入 - 截至6月12日,年内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6811.38亿港元,达2024年全年净买入额(8078.69亿港元)的84.3% [1] - 中金公司指出港股在分红、新消费、AI科技、创新药等领域更具优势,吸引资金流入 [1] - 境内流动性过剩与优质资产稀缺矛盾持续驱动南向资金涌入 [1] 估值优势 - 港股长期处于估值低位,恒生科技指数PE(TTM)仅20.18倍,处于近5年9.02%分位点(即低于90%以上时间) [2] - 国内经济复苏、AI业绩催化及优质企业赴港上市可能推动下半年估值提升 [2] 相关ETF - 互联网AI:恒生互联网ETF(513330) [2] - 创新药出海:恒生医药ETF(159892) [2] - 科技全产业链: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 [2]
南向资金今日成交活跃股名单(6月18日)
证券时报网· 2025-06-18 12:44
市场表现 - 6月18日恒生指数下跌1 12% [1] - 南向资金全天合计成交金额为963 82亿港元 其中买入成交488 12亿港元 卖出成交475 70亿港元 合计净买入金额12 42亿港元 [1] - 港股通(深)累计成交金额318 72亿港元 净卖出2 29亿港元 港股通(沪)累计成交金额645 10亿港元 净买入14 71亿港元 [1] 个股成交活跃度 - 阿里巴巴-W成交额最高 达40 27亿港元 美团-W 泡泡玛特紧随其后 分别成交39 99亿港元 35 29亿港元 [1] - 净买入前三的个股为建设银行(2 10亿港元) 山东墨龙(2655 74万港元) 联合能源集团(2490 52万港元) [1] - 净卖出前三的个股为腾讯控股(6 13亿港元) 泡泡玛特(6 12亿港元) 香港交易所(4 22亿港元) [1] 连续资金流向 - 建设银行连续6天净买入 合计净买入39 50亿港元 山东墨龙连续4天净买入 合计净买入1 64亿港元 [2] - 腾讯控股连续净卖出 合计净卖出160 43亿港元 中国海洋石油合计净卖出18 57亿港元 [2] 个股涨跌幅 - 山东墨龙当日涨幅8 03% 联合能源集团涨幅37 50% [2] - 腾讯控股下跌1 07% 美团-W下跌3 48% 阿里巴巴-W下跌2 26% [1][2] - 泡泡玛特逆势上涨1 63% 建设银行股价平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