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

搜索文档
我市一人获中国老科协科技奖
镇江日报· 2025-08-20 23:29
公司成就与荣誉 - 蔡培元荣获2025年度中国老科协科学技术奖个人奖 全省老科协系统仅6人获此殊荣[1] - 公司创始人先后创立两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获得13项专利 其中发明专利10项[1] - 公司开发60多种小包装花土花肥产品 进驻大型超市销售渠道[1] 技术研发与生产 - 公司以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土壤改良剂 累计转化20多万立方米废料[1] - 公司开发多种产业专用基质 并与多所高校开展技术合作[1] - 公司通过聘请专家开展技术合作 持续钻研土壤改良技术[1] 社会贡献与行业影响 - 公司常年下乡开展农业技术指导 公益助农投入超30万元[1] - 公司加强新型基质在农业生产中的示范应用 分享传播科学技术成果[1] - 公司带动农户走上科技兴农道路 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1]
宁夏中卫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经济日报· 2025-08-17 01:24
行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硒砂瓜种植面积达42.7万亩 总产量110万吨 总产值18.37亿元[1] - 品牌价值达35.98亿元 十年间瓜农户均收入从万元增至10万元[1]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上半年同比增长5.9%[2] 产业发展模式 - 构建"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联合体[2] - 建成全国首个硒砂瓜质量安全溯源体系 培育100余家生产经营主体[1] - 通过规模化建设与集约化生产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2]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 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建设精品农产品展销店[1] - 从提篮小卖转向品牌强农 精准把握市场趋势[1] - 枸杞与肉牛产业协同发展 形成全产业链增值效应[1] 战略规划方向 - 围绕"大规划 大基地 大融合 大发展"工作思路[1] -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健全联农带农机制[2] - 通过延链条 优品质 拓市场实现产业振兴[2]
建体系 优品质 拓市场 宁夏中卫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经济日报· 2025-08-16 21:45
中卫市硒砂瓜产业发展 - 硒砂瓜产业实现10年10倍增长 2014年瓜农户均收入突破万元 2024年户均收入突破10万元 [1] - 中卫市建成全国首个硒砂瓜质量安全溯源体系 培育100多家生产经营主体 [1] - 2024年种植面积达42.7万亩 总产量110万吨 总产值18.37亿元 品牌价值35.98亿元 [1] 农业科技与品牌建设 - 产业模式从"靠天种地"转向"科技兴瓜" 从"提篮小卖"升级为品牌强农 [1] - 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建设精品农产品展销店提升产品认知度 [1] - 构建"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联合体 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2] 特色农业综合发展 - 中宁县枸杞畅销海内外 海原县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形成多品类协同发展格局 [1] - 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9% 通过延链条优品质打品牌拓市场提升效益 [2] - 采用"大规划大基地大融合大发展"思路 发挥资源优势带动全产业链增值 [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重点 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 - 通过产销对接活动打造优质农产品销售体系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1]
茅台红缨归仓时,赤水河畔“耕”新路
华尔街见闻· 2025-08-07 08:27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发布第七代红缨子高粱品种及系统性产业反哺机制 强化原料品质控制与供应链稳定性 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升级和乡村振兴 实现"天人共酿"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4][9][12] 品种研发与技术突破 - 红缨子高粱为全国唯一有机认证酒用高粱品种 1999年由公司科研团队从仁怀野生高粱"牛尾砣"选育而成 2008年成为茅台酒酿造唯一指定原料 [2][3] - 近三年科研投入超1500万元 联合中科院等机构开展分子育种 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及省部级12项 获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 [4] - 新发布"519"第七代品种实现三大升级:生育期缩短至118天 株高降低至210.1厘米 亩产逆势提升至367.55公斤 [4][5] - 支链淀粉含量达99% 单宁含量降至1.37% 更适配机械化收割与酱酒工艺九次蒸煮要求 [4][5] - 已收集保存地方种质资源496份和异地资源315份 构建基因库与品质数据库体系 [6] 产业基地与供应链建设 - 累计投入近18亿元建设有机高粱基地 采用"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订单种植"模式 覆盖仁怀等五县市 [9] - 免费提供种子 有机肥料 生物制剂及农业保险 高粱收购价从2002年2元/公斤提升至11.2元/公斤 远高于市场均价 [9] - 基地有机认证面积达百万亩 常年种植规模超60万亩 每年带动20余万农户增收 [9] - 红缨子系列累计种植超3000万亩 辐射10余省市 带动850万人次农户增收超百亿元 [9] 农业现代化与循环经济 - 配备农机9.2万余台实现"耕 种 管 收"全环节机械化 [11] - 2024年处理酒糟超30万吨 产出有机肥12万吨 发酵饲料2万吨 生物质沼气1000万立方米 创造产值近10亿元 [11] - 酒糟循环利用带动1100余名村民本地就业 形成"红粮到酒香 酒糟到粮田"绿色闭环 [11][12] 文化赋能与行业影响 - 将高粱丰收季升级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特色会场 打造全国性文化IP [12] - 通过非遗表演与"红缨之星"表彰活动 强化地域文化认同与产业链价值认可 [13] - 坡地轮作制与深根系作物种植形成"种高粱即守家园"的生态智慧 契合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理念 [12]
海大集团(002311):持续进化的农牧白马,海外扩张有望打造业绩增长新曲线
国信证券· 2025-08-06 14:22
投资评级 - 报告对海大集团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1][2][32] 核心观点 - 海大集团以饲料主业为基石,构建了饲料、种苗、动保、养殖、加工的全产业链闭环,2025H1饲料总销量达1470万吨,同比增长25%,显著高于全国7.7%的增速,市占率从2024年的8.41%提升至9.27% [3][8] - 公司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海外业务拓展迅速,2024年海外饲料销量同比增长40%至240万吨,2025H1维持40%增速,目标2024-2030年CAGR达20%,海外市场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3][9] - 2025H1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2.5%至588.3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4.2%至26.4亿元,饲料业务收入占比80.13%,毛利率9.79% [4][8] - 公司股权结构集中,实控人薛华通过海灏投资间接持股21.76%,管理团队技术背景深厚,战略定位"专业化基础上的规模化" [7] 业务表现 饲料业务 - 2025H1饲料板块营收同比增长14.0%至471.39亿元,水产料、禽料、猪料外销量分别增长16%、24%、43% [8] - 公司设定短期目标2025年外销增量300万吨,中期目标2030年总量达5150万吨,并加速海外拓展 [9] 农产品销售与动保业务 - 2025H1农产品销售营收同比增长15.6%至97.35亿元,毛利率提升3.37pct至20.26%,生猪养殖成本持续优化,对虾养殖采用工厂化模式形成差异化竞争 [10] - 动保业务推出功能料、保健料等创新产品,与饲料技术协同,微生态制剂业务毛利率维持在55%左右 [10][27]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61/58.68/66.65亿元,EPS分别为3.10/3.53/4.01元 [3][30] - 饲料业务预计2025-2027年营收1111/1265/1415亿元,毛利率9.50%/9.64%/9.89%;农产品销售业务营收197/204/215亿元,毛利率17.0%/17.0%/16.3% [25][28] - 整体营收预计2025-2027年1354.5/1515.9/1677.2亿元,同比增速18.2%/11.9%/10.6% [28] 管理优势 - 公司2017-2024年平均ROE达19%,资产周转率优于同行,通过"采购+研发+销售+生产"四位一体管理体系实现降本增效 [16][23][24] - 采购团队采用集中采购与期货保值策略,研发团队根据原料价格动态调整配方,三级服务营销体系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23][24]
中国农民丰收节首办“红缨子”专场 茅台反哺凸显责任初心
经济观察网· 2025-08-06 08:49
高粱种植与农业升级 - 公司持续推动有机高粱基地建设20余年,已建成100万亩有机认证基地,常年种植面积超60万亩 [2] - 高标准种植基地道路通达率达90%以上,灌溉保证率达80%以上,通过有机肥、绿肥轮作提升耕地质量 [3] - 最新"519"第七代高粱种实现三大突破:生育期缩短至118天,株高降至210.10厘米,亩产提升至367.55公斤 [5] - 支链淀粉含量达99.00%,单宁含量降至1.37%,显著提升酿酒原料品质 [5] 农户收益与乡村振兴 - 红缨子高粱收购保护价从2002年2元/公斤提升至11.2元/公斤,远超市场价 [3] - 累计投入18亿元用于种子、有机肥等物资扶持,带动农户850万人次增收超100亿元 [7] - 创新"高粱+保险+期货"模式,推出"政府+企业+基地+合作社"发展模式 [3] - 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527户全部种植高粱,近年400多年轻人返乡务农 [4] 科技创新与智慧农业 - 与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浙江大学等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6] - 红缨子农业科技公司承接20项研发项目,育成11个高粱新品种 [6] - "红缨子MAP"智慧农业系统实现种植管理精准化、过程可视化 [6] - 植保无人机提升病虫害防治效率,种植户可实时接收灾害预警 [6] 产业链延伸与可持续发展 - 2024年处理酒糟30余万吨,生产有机肥12万吨、发酵饲料2万吨 [3] - 生物质沼气产量达1000万立方米,实现产值近10亿元 [3] - 酿酒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带动1100余人就业 [3]
山西垣曲“谷油轮作”实现粮油双增目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31 22:08
据了解,今年是垣曲县运通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的第五年,也是项目示范基地落地的第 二年。此前,历山镇千亩谷子基地因长期单一种植,面临着土壤肥力减退、病虫害频发、收益结构单一 等困境。自双方开展合作以来,专家团队带领合作社探索推广"谷子+油菜轮作"模式,成功破解了产业 瓶颈。秋季收割谷子后种植油菜,次年春季油菜开花结籽后,既能收获油菜籽增加收益,又能将油菜秸 秆翻耕还田,起到改良土壤、抑制杂草的作用。同时,春季盛开的油菜花海还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景观, 实现了"一年两作、粮油双增、生态增效、文旅融合"的多重目标。 盛夏时节,正是谷子拔节孕穗的关键生长期。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推动小米产业提质增效,日前,山 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运通种植专业合作社邀请山西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深入千亩谷子基地,开展"点对 点"技术指导。这场"科技与田间"的深度对接,不仅为当前管护难题开出良方,更为当地"谷子+油菜轮 作"模式的优化升级注入强劲"智"动力,护航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历山镇千亩谷子种植基地,专家团队成员俯身田间,仔细察看谷子的株型与叶片状态,围绕"谷子 +油菜轮作"模式中的技术痛点展开"靶向诊疗"。从杂草的生态防控,到茬 ...
内蒙古赤峰市:科技助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30 22:17
自开启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以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瞄准单产这一关键变量,更多地 向科技要产量。把玉米密植技术作为实施粮食产能提升主推技术,充分发挥滴灌技术水肥调控优势,以 合理密植为增产核心、水肥精准调控为增产保障,综合施策提高单产水平,单产提升促进粮食逐年增 长。 此外,赤峰市以玉米单产提升为突破口,积极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研团队,全方位为玉米密植高 产精准调控技术应用开展巡回技术培训,盯紧重要农时节点下沉一线,指导农民科学生产、防灾减灾。 根据赤峰市山旱区耕地沟壑纵横生态类型多样特点,重点集成膜侧增密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为支撑赤 峰市粮油高效生产、解决残膜污染等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下一步,赤峰市将持续加强技术服务和指 导,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开展高产竞赛,营造"亮、晒、比、学、鉴、推"良好氛围。 目前,赤峰市落实玉米密植技术推广面积215.1万亩,带动完成120万亩良田、140万亩示范区,每亩增 加保苗1000株以上,预计实现亩增产300斤以上。赤峰市加强单产提升核心示范园区建设,不断完善技 术模式,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先进成熟技术模式示范田。建设玉米密植核心示范区59个、核心示范面积 8. ...
汲取榜样力量 建设农业强国
人民日报· 2025-07-24 22:41
农业科技与粮食生产 - 徐淙祥通过良种和良技将"望天田"改造为"高产田",印证现代农业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和人才 [1] -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农机合作社注重农业科技应用,使农业生产更"聪明",促进农民增收 [1] - 阜阳市颍州区种粮大户将以规模经营为引擎、科技赋能为抓手,多种粮、种好粮 [1] - 合肥市庐阳区果蔬合作社负责人表示将学习徐淙祥,钻研种植技术,走科技兴农富农路 [1] 农技推广与基层实践 - 固镇县农技推广中心深入田间"把脉问诊",强调专业知识与农民实践相结合,助推农业增效 [2] - 安徽省农科院小麦栽培团队10余年来助力小麦高产丰产,将继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2] - 霍山县基层干部表示将延伸产业链,发展绿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提升种粮效益 [2] 农业教育与人才培养 - 安徽农业大学组织学生学习徐淙祥事迹,引导青年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3] - 教育工作者将徐淙祥事迹作为思政教材,培养建设农业强国的青年人才 [3]
新华时评|为端牢中国饭碗奋发作为
新华社· 2025-07-23 09:51
农业科技与乡村振兴 - 安徽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50余年扎根黄淮平原,通过科技兴农将小麦亩产从不足200公斤提升至突破800公斤,带动小农户实现"望天田"变"高产田" [1] - 徐淙祥领衔研究的优质大豆新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获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 [2] - 农业强国建设需加快补齐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短板,同时依赖乡村"土专家"精准应用农业技术 [2]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 徐淙祥通过规模经营优势、栽培经验顺口溜化、农忙观摩活动及"庄稼医院"式劳模工作室,实现"带着农民学、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的传帮带模式 [2]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与农户协同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共同富裕 [2] 农业人才发展 - 年轻农业从业者需学习"爱粮"情怀与精神,投身"三农"事业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 - 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综合型人才长期扎根一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