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普惠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市碳普惠行动参与人数达560万,全国居首
新京报· 2025-07-09 10:22
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1] - 管理办法旨在引导公众参与绿色低碳行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1] - 北京市碳普惠行动参与人数达560万,是全国碳普惠活动参与人数最多的城市 [1] 碳普惠机制与项目 - 碳普惠是对个人、家庭、社区及小微企业自愿减碳行为进行量化并赋予价值的创新机制 [2] - 北京市自2020年开始以低碳出行为切入点实施碳普惠机制 [2] - 已发布3个交通领域碳普惠方法学,支持开展5个碳普惠项目 [2] - 高德软件、百度网讯、桔行科技参与"低碳出行"项目 [2] - 中和新兴能源科技研究院、中都物流参与"氢燃料电池汽车"项目 [2] 低碳出行项目成果 - 3个公众参与的"低碳出行"项目参与人数超过560万 [2] - 公众低碳出行行为可转化为"碳资产"并在碳市场交易 [2] - 目前已累计审核碳减排量超过40万吨 [2] 收益分配机制 - 项目实施方将碳市场交易收益以优惠券、代金券等形式反馈给参与用户 [3] - 也可通过公益捐赠方式返还收益 [3] 管理办法主要内容 - 涵盖低碳出行、能源资源循环利用、分布式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4] - 包括总则、方法学管理、项目管理、减排量管理等六章35条 [4] - 碳普惠方法学实施分级管理与动态评估 [4] - 优先支持低碳交通、绿色建筑等公众参与度高的领域 [4] - 一类项目减排量可在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 [4] 社会参与 - 鼓励社会公益机构、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支持碳普惠行动 [5] - 传递"低碳行为有价值"信号,激发各类主体参与积极性 [5]
从公交卡到碳市场,上海碳普惠串起绿色生活价值链
中国环境报· 2025-07-08 02:01
上海碳普惠平台上线 - 2025年6月25日全国低碳日上海主场活动上正式推出碳普惠平台,市民可通过绿色出行行为积累碳减排量兑换权益 [1][14][16] - 平台提供77种兑换权益包括数字人民币、商品券、热门IP周边等,涵盖"蛋仔派对异形抱枕"等潮品及各类服务券 [1][14] - 试运行8个月期间已吸引13万用户参与,典型案例显示市民每日地铁通勤可积累6.23千克减排量(对应6230积分),42万积分可兑换48.9元数字人民币 [1][16] 碳普惠机制设计 - 采用"1克减排量=1碳积分"的标准化计量方式,积分通过"沪碳行"商城转化为可交易减排量进入碳市场 [16] - 构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多平台互通"体系,实现减排行为激励与市场化机制衔接 [11][23] - 已接入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共享单车、纯电动车4大核心减排场景,覆盖市民日常出行 [12][24][37] 个人碳账户体系 - 依托"随申办"平台建立个人碳账户,解决多场景数据孤岛问题,实现减排量自动归集 [12][24] - 账户具备三重功能:碳账本(记录管理)、碳资产(市场定价)、碳信用(金融应用) [12][25] - 采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建立20余个访问入口支持多渠道登录 [35] 商业运营模式 - 积分商城对接互联网/金融平台,允许权益方将聚集积分转化为减排量通过碳市场交易 [26] - 市场联动机制使10站地铁(约6.2千克减排量)或2-3次公交即可兑换1元权益,支付宝推出1折兑换活动放大权益价值 [27] - 减排量已应用于碳配额履约、生态赔偿、活动碳中和等场景,30余家企业获"优秀合作伙伴奖" [30] 政策与技术支撑 - 2021-2025年出台《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明确减排量法律属性及市场衔接机制 [32] - 制定7个碳普惠方法学(含Ⅰ/Ⅱ类),交通场景精确到克级核算(如每公里地铁减碳97克) [33][34][37] - 应用隐私计算/智能合约技术实现数据不出域监管,未来将拓展旧衣回收等生活场景 [35]
地铁里程兑咖啡券,种树获碳汇收入,专家呼吁建立碳普惠市场
南方都市报· 2025-07-01 05:06
碳普惠机制发展现状 - 碳普惠机制已从政策概念融入日常生活,覆盖上海地铁里程兑换咖啡券、哈尔滨农民苗木碳汇交易、山西民众减排查询等多场景实践 [1] - 全国27个省份将碳普惠机制作为重点工作并发布相关政策,成为推动"双碳"行动的主要措施 [2] - 支付宝出行碳普惠覆盖全国1300城6亿用户,连接8大场景,"绿色出行寻惊喜"活动两周吸引1.9亿人次参与 [3] 减排数据与市场潜力 - 哈尔滨"碳汇冰城"平台日均减碳764吨,亚冬会"捐1kg碳"行动募集近10万吨减排量 [2] - 哈尔滨新区玉林村开发462万株苗木碳汇资源,预计年减碳7920吨,首笔碳资产交易达23.6万元 [3] - 饿了么"无需餐具"订单超20亿单,"小份餐食"商户超100万家,覆盖超1亿人次 [3] - 支付宝与饿了么设定2035年目标:带动生态伙伴实现消费端累计碳减排超15亿吨 [4] 公众参与效果 - 山西省碳普惠平台用户超800万,累计减碳26万吨,16个减排场景企业参与 [6] - "干预用户"人均减排次数71.18次(非干预用户2.58倍),人均减碳量14.25千克(非干预用户10.05千克) [7] - 100%受访者认为碳平台计量功能重要,60%重视积分兑换功能,47%关注减排证书 [7] - 人均收入每增1元带动减排人数增0.06人、减排次数增6.83次、减排量增1.72千克 [7] 机制创新建议 - 建议建立独立"碳普惠市场",区别于现有碳交易市场,解决可持续性问题 [8] - 需破解区域发展失衡与标准碎片化,将碳普惠纳入地方考核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 [6] - 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行"的公众参与机制 [8]
碳普惠让减排更便捷
经济日报· 2025-06-30 22:10
碳普惠体系建设进展 - 上海、南昌、苏州、西宁等多个城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公众参与减排提供便捷渠道[1] - 碳普惠是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鼓励个人、中小微企业等践行绿色低碳行为,通过方法学量化并赋予价值[1] - 广东2015年率先推行碳普惠制度,随后武汉、河北、成都、北京陆续开展试点[1] 上海碳普惠平台运营情况 - 上海碳普惠平台试运营期间吸引13万名市民体验,近300家企业开通机构碳账户[2] - 平台累计交易4万余吨减排量,提供4种减排场景: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共享单车、纯电动乘用车[2] - 市民碳积分可兑换数字人民币、商品优惠券等[2] 苏州碳普惠服务特色 - 苏州碳普惠机制重点赋能外向型企业,满足其绿色用能和认证需求[2] - 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联合多方建立苏州碳普惠服务体系,2024年升级为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2] - 服务中心已促成超500家企业参与,交易碳减排量超14万吨[3] 南昌碳普惠体系特点 - 南昌打造全国首个"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以高质量碳信用为核心[3] - 平台围绕市政公用、农业等基础产业及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定制减排方法学[3] - 目标培育一批国家级减排标杆企业[3] 碳普惠发展现状与挑战 - 碳普惠针对中小减排项目优化设计,大幅降低开发成本[3] - 目前缺乏系统价值量化机制和市场转化路径,整体仍处探索阶段[3] - 需打通"减排-资产-融资"链条,实现从"绿色激励"向"绿色资产"转变[3]
武汉绿色低碳先行一步,39位居民用碳减排量抵扣贷款利益
长江日报· 2025-06-30 00:40
碳普惠机制创新 - 武汉推出全国首个"碳减排量抵扣贷款利息"闭环系统,居民可通过日常低碳行为积累碳减排量并用于抵扣房贷和消费贷款利息 [1][2] - 截至报道时,已有39位居民累计抵扣贷款利息740元,碳减排量实现与个人金融利益的直接挂钩 [1] - 民生银行实施"1千克碳减排量=2元"的利息抵扣政策,用户可通过"武碳江湖"平台将减排行为转化为实际金融收益 [7] 个人碳减排实践 - 典型用户案例显示,通过地铁通勤(78.4克/公里)、共享单车骑行(93.3克/公里)等绿色出行方式,每月可积累26千克碳减排量 [5] - 家庭节能行为(如节电习惯)每月可额外产生12.6千克减排量,快递包装回收可贡献4.5千克/月,个人月度总减排量可达43千克 [5] - 用户累计491千克碳减排量曾用于兑换实物奖品或公益捐赠,现可直接转换为贷款利息抵扣 [6][7] 平台运营与规模 - "武碳江湖"平台上线10个月累计记录市民减排行为827万次,存储碳减排量3万余吨,相当于种植90万棵树的环保效益 [11] - 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公司累计交易6.68亿吨碳配额,成交额459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运营机构 [11] - 平台注册用户达170万,通过量化减排行为推动低碳生活方式普及 [11] 企业级碳资产应用 - 瑞博宏新能源通过聚合200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年产生14万吨减排量,创造400万元收益 [12] - 格林美产业园屋顶光伏项目实现年省电费500万元,并通过碳交易增收16万元 [12] 新能源基础设施进展 - 汉十高速建成400公里新能源示范线,解决电动车续航焦虑 [13] - 长江流域投入运营三款新能源船舶(纯电动游轮、甲醇动力货轮、氢能船舶),实现零排放与低噪音技术突破 [14]
上海碳普惠正式上线 实现“生态+司法”创新
中国新闻网· 2025-06-26 06:04
上海碳普惠正式上线 - 上海碳普惠经过8个月试运行后正式上线,累计吸引13万名民众参与,近300家企业开通机构碳账户,累计交易4万余吨减排量 [1] - 碳普惠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民众绿色行为(如公交出行)量化成减排量,可转换为"碳积分"兑换各类权益,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1] - 上海环交所负责碳积分商城建设和运营,已引入十多家权益方,上线超70种权益商品,包括数字人民币、出行优惠券等现金类权益及各类实物虚拟商品 [2] 碳普惠市场机制 - 已上线2种减排量产品,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单位可购买减排量用于清缴履约,企业也可自愿注销用于碳中和 [2] - 实现"生态+司法"创新,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方可购买碳普惠减排量履行替代修复责任 [2] - 碳积分市场流动形成"市民低碳有激励,权益贡献有回馈"的良性循环,促进企业绿色发展和上海低碳转型 [2] 低碳日活动与配套措施 - 全国低碳日上海主场活动以"碳路先锋,绿动未来"为主题,展现减污降碳协同成果 [1] - 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将通过民众捐赠的碳普惠积分和碳信用实现碳中和 [3] - 设置低碳市集,颁发"上海碳普惠优秀合作伙伴奖"给30家参与单位 [3] 政企合作与行业协同 -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与上海环交所、检察院签订合作备忘录,加强公益诉讼运用碳普惠机制 [3] - 发布第二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优秀案例,推广低碳技术应用和管理经验 [3] - 举办碳普惠共建单位圆桌论坛,电力、交通、金融等多领域企业代表探讨机制落地路径 [4][5] 低碳宣传与创新产品 - 发布上海低碳主题游线视频,提出"一江一河"低碳生态主题Citywalk倡议 [3] - 推出"碳险乐园"主题桌游,增加碳排放量维度,设置"碳交易所"模拟交易过程 [4]
充电即创收!武汉新能源车主充电碳减排变现了
人民网· 2025-06-26 02:06
碳普惠机制创新 - 武汉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注册登记系统所在地,在碳管理机制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碳普惠是通过市场机制对个人低碳行为进行普惠型激励的创新机制[1] - 碳交易主要针对纳入强制减排义务的大型工商业企业和发电厂,而碳普惠则聚焦个人低碳行为如节约用电、绿色出行等[1]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2023年提出打造全国首个行业级碳普惠体系,牵头申报3项碳普惠方法学并发布全国首个电力类碳普惠聚合服务平台"鄂电碳普惠"[1] 新能源汽车出行碳普惠实施 - 新能源汽车出行作为碳普惠体系重要减排场景,可量化用户低碳行为减排价值,助推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1] - 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湖北有限公司联合多家单位贯通"e充电"APP与"武碳江湖"平台数据通道,实现充电电量自动核准及碳普惠减排量认证[2] - 武汉地区充电用户通过"e充电"APP一键签约碳普惠活动,流程耗时不足1分钟[2] 碳普惠交易进展 - 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湖北有限公司汇集个人碳减排量,积累至一定数值后参与核定和交易,6月25日完成国网系统首单新能源汽车出行碳普惠交易,交易量66吨[2] - 公司为让用户即时享受优惠,先行垫付碳减排量对应收益,截至6月15日参与活动用户累计充电81.07万千瓦时[3] - 武汉市609座国网充电站参与活动,签约车主3294位,每日碳普惠减排量从初期几十千克增至超2吨[3] 未来规划 - 国网湖北电力将健全湖北电力碳普惠体系,支撑"一城一普惠"建设,助力湖北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3]
【省生态环境厅】陕西省“碳惠三秦”碳普惠平台上线
陕西日报· 2025-06-25 22:42
陕西省碳普惠平台上线 - 陕西省"碳惠三秦"碳普惠平台正式启动 该平台是陕西省级唯一官方碳普惠平台 采用"互联网+大数据+碳金融"技术 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参与体系 [1] - 平台发布2项方法学 包括《陕西省碳普惠方法学 地铁》和《陕西省碳普惠方法学 公共汽车》 为碳减排行为提供量化标准 [1] - 平台通过链接多种低碳场景 将居民日常低碳行为转化为碳积分 积分可兑换权益产品 提升公众参与度 [1] 低碳发展成效 - 2024年陕西国考10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8 同比改善5.8% 优良天数294.6天 同比增加11.7天 [2] - 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5500万千瓦 占全省总装机47.2% 新能源汽车产量119.8万辆 同比增长13.9% [2] - 绿色建筑竣工面积3400万平方米 占新建建筑比例约93% 地热能供暖面积573万平方米 [2] - 全国碳市场第三个履约周期陕西履约率100% 配额成交量3534万吨 实现交易25.3亿元 [2] 低碳日活动 - 2025年全国低碳日陕西主场活动主题为"碳路先锋 绿动未来" 强调消费端碳减排重要性 [1] - 活动现场发布西安市减污降碳卡通形象"绿小安" 展示全省应对气候变化成效及低碳技术 [2] - 碳普惠机制作为低碳发展创新模式 旨在鼓励个人和中小微企业践行低碳行为 推动绿色消费 [1]
2025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杭州举办 上海碳普惠平台正式上线运营
人民日报· 2025-06-25 22:13
全国低碳日活动 - 2025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浙江杭州举办 主题为"碳路先锋、绿动未来" [1] -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指出 我国持续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在监测预警 风险管理 生态系统等领域取得实效 [1] - 《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显示 截至2024年底 我国发布和研制中的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达70余项 团体标准100余项 [1] 上海碳普惠平台 - 上海碳普惠平台正式上线运营 包含地面公交 轨道交通 共享单车 纯电动车4种减排场景 [2] - 平台可自动记录用户绿色出行行为并累积碳积分 积分可兑换数字人民币 商品券等服务 [2] - 平台试运行8个月 累计吸引10余万市民参与 近300家企业开通碳账户 上线2个交易品种 累计交易4万余吨减排量 [2]
低碳有“价” 释放节能降碳新活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6-25 18:46
全国节能宣传周与碳普惠机制 - 202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定于6月23日至29日举行,主题为"节能增效,焕'新'引领" [1] - 碳普惠机制广泛落地,绿色行为从可量化发展为可"变现",推动"环境有价"理念加速实现 [1] - 全国已有27个地区搭建起碳普惠体系,碳账户普及成为新风尚 [2] 碳普惠平台运营与用户增长 - 上海碳普惠平台上线运营,市民通过"随申办"开通个人碳账户,绿色出行行为自动转化为碳积分 [2] - 武汉"武碳江湖"碳普惠平台上线两年多,近两个月新增用户达27万 [2] - 市民乘坐5次公交车积累的碳减排量可抵扣2元银行贷款利息,低碳行为与金融实惠挂钩 [3] 碳普惠机制扩展与创新 - 江苏、湖北等地将碳普惠机制延伸至公共机构,建立"行为减排-碳积分累积-权益兑换"激励机制 [3] - 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成果可转化为"碳资产",用于抵消排放或兑换奖励 [3] - 碳普惠平台覆盖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再生资源回收等场景,探索与碳市场对接路径 [3] 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 - 《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完善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 [4] - 湖北宜昌中锰科技公司获得1000万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排放配额成为融资"硬通货" [4] - 湖北一家公司通过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获得6亿元银行贷款 [5] 排污权交易与碳市场发展 - 湖北环境资源交易中心为90家企业办理排污权抵质押贷款,授信额81.92亿元,总贷款额12.59亿元 [5] - 湖北实现个人碳普惠减排量纳入碳市场配额抵销机制,1吨碳普惠减排量可抵销1吨碳排放配额 [5] - 北京、广东、深圳、重庆、上海、湖北等试点碳市场明确碳普惠减排量可作为补充抵销机制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