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适应

搜索文档
刘振民:海洋与气候治理协同 共同保护滨海生态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06:50
刘振民介绍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滨海生态方面的行动与成效。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新营造 红树林9200公顷,红树林总面积已达3.03万公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近 年来,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适应能力显著提升,特别是海岸带的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同 时,中国还通过南南合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等适应行动提供支持。 刘振民指出,气候问题和海洋问题均具有全球性和复杂性,需要世界各国共享经验,合作应对,加强气 候治理和海洋治理的统筹协调。国际社会自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之时就开始了对适应的关注。《联合国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提出,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适应方面的支持。此后,各方还建立了适 应委员会,并在全球适应目标、适应资金翻倍等议题取得进展。 刘振民:海洋与气候治理协同 共同保护滨海生态 中新网盐城9月25日电 (记者 徐珊珊)24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出席2025全球滨海论坛"应对 气候变化:全球协作与滨海实践"特色活动时表示,海洋和气候是其在40多年外交生涯中最重视的两项 全球性问题。他指出,气候治理和海洋治理二者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2025全球 ...
开展跨区域适应行动,提升青藏高原气候韧性
中国环境报· 2025-08-01 00:12
青藏高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 四川省12个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首个跨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四川省青藏高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5—2035年)》[1] - 方案目标为增强四川省青藏高原区域气候适应型发展能力[1] - 覆盖四川省近一半国土空间,包括阿坝州、甘孜州及6市(州)西部边缘区域[1] 气候变化现状与影响 - 1961年以来四川省青藏高原区域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升温速率达0.24℃/10年,高于全球和全省平均水平[1] - 21世纪后该区域高温天气明显增多,2000年前很少出现[1] - 该区域是全省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最复杂的区域,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1] 政策背景与战略定位 -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要求推进青藏高原气候系统综合观测能力建设[2] -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适应提出要求[2] - 国家层面建立由生态环境部牵头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2] 方案框架与重点领域 - 创新搭建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两个维度的适应框架[3] - 分类提出11个重点领域政策举措,包括雪山冰川冻土、湿地草原森林生态系统及农牧业、旅游业、城乡建设等[3] - 配套提出"六大工程":风险综合感知、科技创新引领、自然山水增韧、气候资源开发、城乡人居安全、防灾减灾救灾工程[3] 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 建议推动区域内市(州)制定本地适应行动方案[4] - 要求将适应气候变化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水安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等规划政策体系[4] - 支持气候投融资和绿色金融创新发展[4] - 依托贡嘎山、达古冰川等科研力量开展科普宣传和适应能力提升行动[4]
2025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杭州举办 上海碳普惠平台正式上线运营
人民日报· 2025-06-25 22:13
全国低碳日活动 - 2025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浙江杭州举办 主题为"碳路先锋、绿动未来" [1] -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指出 我国持续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在监测预警 风险管理 生态系统等领域取得实效 [1] - 《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显示 截至2024年底 我国发布和研制中的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达70余项 团体标准100余项 [1] 上海碳普惠平台 - 上海碳普惠平台正式上线运营 包含地面公交 轨道交通 共享单车 纯电动车4种减排场景 [2] - 平台可自动记录用户绿色出行行为并累积碳积分 积分可兑换数字人民币 商品券等服务 [2] - 平台试运行8个月 累计吸引10余万市民参与 近300家企业开通碳账户 上线2个交易品种 累计交易4万余吨减排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