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汇
icon
搜索文档
3个履约周期成交474亿!碳市场新政释放信号
中国电力报· 2025-09-29 06:10
碳市场进入新阶段释放新信号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以下简称"碳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 《意见》明确,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我国碳市场已完成3个履约周期的配额交易与清缴工作。截至2025年8月22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8亿吨,成交额474.1亿元人民币, 其中2024年全年成交额18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价格"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 作为我国碳市场领域的首份中央文件,《意见》的发布释放了哪些信号?将为发电企业参与交易、推进绿色转型以及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完善带来哪些影 响? 发电企业稳定履约 行业减排效果显著 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首阶段聚焦发电行业,覆盖20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 经过3个履约周期的运行,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明确自 2024年度起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3个重点行业,实现 ...
深圳出台碳汇履责实施意见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2 06:05
政策框架与适用范围 - 深圳市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适用认购碳汇履责方式的实施意见(试行)》推动以自愿认购碳汇替代履行生态环境修复责任 [1] - 坚持生态修复优先原则 明确认购碳汇适用于生态环境损害后果与"固碳增汇"目标具关联性的案件 [1] - 林业管理部门对无法直接恢复的林木毁坏案件 可准许以认购碳汇替代履行"补种树木"等行政修复责任 [1] 市场机制与实施规范 - 要求认购和核销碳汇产品必须在正规碳市场交易平台进行 确保合规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2] - 明确认购金额测算依据 探索将认购碳汇履责方式引入行政执法体系 [1] 司法协同与发展方向 -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将落实"林长+森林法官"协作机制 依法审理涉碳纠纷 [2] - 强化生态环境资源行政执法与司法协同治理 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2] - 为探索深圳特色超大城市碳达峰路径提供司法服务和法治保障 [2]
“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从“环境之痛”到“人居之福”,小山村绘就“存绿取金”生态画卷
央视网· 2025-08-12 09:00
经济转型 - 浙江安吉从"石头经济"转型为绿色经济 二十年前以70多处矿区和水泥厂为主 如今高污染工厂消失 生态价值显著提升[1][3] - 生态旅游收入大幅增长 改造后的生态度假区单日咖啡销量达8000杯 相当于当年矿产开采近一年收入[9] - 年度生态产品总价值达910亿元 彻底取代传统工业模式[11] 生态监测技术 - 安吉县部署22000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测生态环境数据 碳通量监测塔精准测算竹林碳汇能力[7] - 高光谱相机定期检测溪流水质 氨氮污染物指标从四类提升至二类 红色污染区域完全消失[9] 碳汇经济 - 竹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每公顷碳汇量提升至6.6吨 年碳汇交易为竹农创收2800万元[7] 乡村旅游产业 - 生态改造后全年吸引游客超120万人次 漂流点衍生20余个 单夏季旅游收入突破2亿元[9] - 咖啡馆密度超越上海 形成特色"村咖"文化 选址覆盖半山腰/麦田/溪流等自然场景[1] 生态修复成果 - 石灰岩矿坑复绿改造为生态度假区 卫星影像显示矿区污染完全消除[9] - 溪流水质监测影像显示污染物红色区域彻底消失 水体透明度显著提升[9]
媒体视点 | 感知生态之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证监会发布· 2025-08-10 07:10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 - 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并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2] - 安吉竹林碳汇量达每公顷6.6吨 年碳汇交易为竹农创收2800万元[6] - 溪流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Ⅱ类 夏季漂流旅游收入超2亿元[8] 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 矿区复绿改造后游客量达120万人次/年 生态度假区单日咖啡销量相当于原矿产年收入[12] - 安吉地区生产总值从88.96亿元增长至675.57亿元 完成"石头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12] - 全国首批12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带动万亿级市场活力[22] 生态经济典型案例 - 宁夏贺兰山荒滩修复后建成全国最大酿酒葡萄产区 农户收入显著提升[16] - 湖南崀山朱鹮稻田稻米溢价3元/斤 农户年增收20-30万元[18] - 福建三明林下经济年产值超1亿元 生态旅游实现多产业融合[20]
6年回本可复制,揭秘浙江首个民营低零碳示范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0 04:41
中国绿港产业地标建设 - 位于杭州市临平区,是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拥有风电装备、高效节能装备两大支柱产业,先进环保、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储能等优势产业,并前瞻布局固态电池等多个未来产业赛道,构建起千亿级绿色能源生态圈 [1] - 自产业地标建设启动以来,产业发展生态持续完善,今年上半年有7个绿色低碳项目投入使用,3个项目入选杭州市十大低碳应用场景 [1] - 浙江省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杭州(临平)未来智造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已成功授牌 [1] 茧SPACE产业园零碳示范园项目 - 是浙江首个民营低零碳产业示范园,由杭州极能科技公司投资建设,通过"替碳+降碳+易碳"和数字智慧能源管理打造低成本可持续的低零碳园区工程样板 [1] - 自2024年6月建成后,园区绿色能源占比提升至63.2%,年发电节电收益超168万元,万元工业产值碳排放强度由0.01793吨下降到0.00736吨,下降59% [1] - 项目采用市场上常用技术,通用性强,易获得,可复制、可推广、易落地,增量与存量并存,办公与生产多业态混合,在产业园区中具有典型代表性 [2] - 由杭州极能科技公司自筹资金,自己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6年左右可以收回全部投资,能产生持续的现金流,不增加企业负担 [2] 未来发展规划 - 2024年杭州市临平全区绿色能源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531.82亿元 [3] - 未来目标是把"中国绿港"打造成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新地标、长三角低碳节能应用新典范、浙江智慧能源综合服务新中心 [3] - 到2030年,主导省尖兵领雁攻关研发计划项目16个以上,国家级绿色工厂超过15个,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3] - 极能公司将重点提升能源管理系统的预测精度,通过末端能效优化进一步降低损耗,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临平方案" [2]
“两山”理念重塑美丽中国
新华网· 2025-08-09 02:21
"两山"理念实践成果 - 浙江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升至98.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降至26微克/立方米[8] - 浙江实施五轮"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4万家[3][10] - 浙江以全国1%土地创造6.7%GDP,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至1.83[11]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丽水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累计成交3137宗生态产品,金额达131.01亿元[3][14] - 浙江GEP核算标准覆盖30余市县,建成126条超10亿元"土特产"全产业链,总产值3216亿元[13][14] - "蓝色循环"项目吸引62300人次参与,首笔2200吨碳汇以10万元成交[3][15] 绿色产业发展 -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占全球65%[4][23] - 2025年一季度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占新增装机90%[4][23] -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促成交易1989项,金额49.26亿元[15]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87.9%,PM2.5浓度十年下降57%[21] - 建立中央环保督察等30余项生态环境制度,修订法规100余件[24] - 中国国际湿地城市达22个,全球最多[26] 全球环境治理贡献 - 中国光伏风电装机连续10年全球第一,贡献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超45%[27][28] - 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为世界提供80%光伏组件和70%风电装备[28] -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为非洲荒漠化防治提供模式[28]
向绿向新 绿色交易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青年报· 2025-08-05 01:27
中国碳市场发展现状 - 中国碳市场启动推动全球碳定价覆盖率从24%提升至28% [1] - 全球现有80个碳定价机制 包括37个碳排放交易体系和43项碳税 [1]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 首批纳入发电行业 [1] 强制碳市场扩围进展 - 2025年强制碳市场新增水泥 钢铁和铝业三大行业 [1] - 扩围后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 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达60%以上 [1]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于2024年1月启动 [1] 自愿碳市场发展潜力 - 自愿碳市场建立在企业自主自愿基础上 具有跨境特性 [2] - 汽车行业企业是最有潜力促进自愿碳市场发展的行业 [2] - 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于2025年3月正式签发并启动交易 [1] 碳市场交易数据 - 全国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量接近240万吨 累计成交金额超过2亿元 [5] - 自愿碳市场与强制碳市场形成"双轮驱动"格局 [2] 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 2025年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2.39万亿元 比年初增长14.4% [3] - 上半年绿色贷款增加5.35万亿元 [3] -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余额18.75万亿元 上半年增加2.11万亿元 [3] -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贷款余额8.25万亿元 上半年增加5889亿元 [3] - 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贷款余额4.95万亿元 上半年增加5622亿元 [3] 绿色技术发展 -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正式设立 [5] - 官网已上线绿色技术推广目录专区 加速绿色技术转化落地 [5] - 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包含271个三级分类 [4] 碳减排技术需求 - 到2060年需要通过CCUS技术中和的二氧化碳约18亿吨 [3] - 金融机构将环境权益纳入银行授信认可范围 有效拓宽融资渠道 [3] - CCER未来收益权可用于质押开展绿色融资 [3] 绿色金融覆盖范围扩展 - 绿色金融内涵延伸 纯绿项目和需要改造的传统项目均可获得支持 [4] - 绿色项目类别增加至271个三级分类 [4]
地铁里程兑咖啡券,种树获碳汇收入,专家呼吁建立碳普惠市场
南方都市报· 2025-07-01 05:06
碳普惠机制发展现状 - 碳普惠机制已从政策概念融入日常生活,覆盖上海地铁里程兑换咖啡券、哈尔滨农民苗木碳汇交易、山西民众减排查询等多场景实践 [1] - 全国27个省份将碳普惠机制作为重点工作并发布相关政策,成为推动"双碳"行动的主要措施 [2] - 支付宝出行碳普惠覆盖全国1300城6亿用户,连接8大场景,"绿色出行寻惊喜"活动两周吸引1.9亿人次参与 [3] 减排数据与市场潜力 - 哈尔滨"碳汇冰城"平台日均减碳764吨,亚冬会"捐1kg碳"行动募集近10万吨减排量 [2] - 哈尔滨新区玉林村开发462万株苗木碳汇资源,预计年减碳7920吨,首笔碳资产交易达23.6万元 [3] - 饿了么"无需餐具"订单超20亿单,"小份餐食"商户超100万家,覆盖超1亿人次 [3] - 支付宝与饿了么设定2035年目标:带动生态伙伴实现消费端累计碳减排超15亿吨 [4] 公众参与效果 - 山西省碳普惠平台用户超800万,累计减碳26万吨,16个减排场景企业参与 [6] - "干预用户"人均减排次数71.18次(非干预用户2.58倍),人均减碳量14.25千克(非干预用户10.05千克) [7] - 100%受访者认为碳平台计量功能重要,60%重视积分兑换功能,47%关注减排证书 [7] - 人均收入每增1元带动减排人数增0.06人、减排次数增6.83次、减排量增1.72千克 [7] 机制创新建议 - 建议建立独立"碳普惠市场",区别于现有碳交易市场,解决可持续性问题 [8] - 需破解区域发展失衡与标准碎片化,将碳普惠纳入地方考核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 [6] - 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化运行"的公众参与机制 [8]
一片白蜡叶的减碳“账单”
齐鲁晚报· 2025-06-24 21:06
碳中和林场运营 - 胜大生态林场拥有120万棵白蜡树 每片叶子年吸收0.2克二氧化碳 整体形成显著碳汇能力 [1] - 林场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和碳计量模型测算 2012年种植的白蜡树每棵年固碳10千克 2018年补种的文冠果根系固碳能力比普通灌木高40% [2] - 林场年碳汇量达1.2万吨 累计固碳15.98万吨 相当于减少1.6亿度电的碳排放 [3][5] 绿色能源转型实践 - 东营原油库采用绿电替代和能源梯级利用技术 通过购买碳汇指标实现连续两年碳中和认证 [1][3] - 原油库成为国内首座获碳中和认证的原油库 其碳排放被林场碳汇量部分抵消 [3] - 传统能源企业通过碳汇林建设记录绿色低碳转型足迹 [5] 生态保护技术措施 - 林场对虫害严重白蜡树进行"割头"处理 粉碎树枝减少害虫栖息地 [3] - 试验新型生物制剂开展多轮次喷洒防治 逐步引入抗虫性更强树种 [3] - 护林员每日背负18公斤喷雾器进行驱虫作业 重点防控木蠹蛾虫害 [1] 土地改造与产业协同 - 2万亩碳中和林由盐碱地改造而成 实现工业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3][4] - 白蜡树苗从2012年小拇指粗细发展至成林 形成改变生态格局的绿色网络 [1][3] - 林场固碳功能直接支持油田企业绿色发展 形成跨产业协同模式 [3][5]
安徽旌德 荒山长出“金疙瘩”
经济日报· 2025-06-09 21:48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模式 - 柳溪村依托白茶、香榧、果园、生态养殖四大基地实现增收60余万元[1] - 通过成立"两山合作社"整合闲置土地、山林、水域等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1] - 合作社引导村民以入股形式整合分散低效生态资源至村集体统一运营[1] - 核发《生态资源受益权证》2806户明确入股比例和收益分配机制[2][3] - 旌德县18个试点村实施股份制经营林地面积2.65万亩[3] 农户收益情况 - 村民张春芝通过荒山入股获得10年土地租金共计1.7万余元[2] - 入股农户总收益达670.61万元[3] - 发放林地地票97户涉及824.47亩前10年收入43.62万元[3] 生态保护创新实践 - 旌德县办理首例以认购林业碳汇替代生态损害赔偿案件[4] - 80%碳汇认购资金用于组织低收入村民异地补植复绿[5] - 森林覆盖率近70%采用碳汇交易模式实现精准生态修复[4] 政策认可与示范效应 - 旌德县生态资源受益权制度入选国家林草局典型案例[5] - 被确定为安徽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5] - 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