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外卖补贴大战
icon
搜索文档
突发!全面下线“零元购”活动,上海约谈饿了么等平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3 05:13
外卖平台竞争与整改 - 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约谈饿了么等平台 相关平台已执行三项整改包括全面下线"零元购"类促销活动 大幅收缩免单营销范围 成立专项工作组加强活动监测 [1][2] - 美团 淘宝闪购 京东三大外卖平台发放大量大额优惠券 推出"0元喝奶茶"活动 有奶茶店员表示"一天把半年的库存都卖完了" [1] - 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 美团 京东 要求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促销行为 理性参与竞争 [5] 外卖行业数据表现 - 平台促销带动外卖 即时零售日订单不断刷新8000万 1.2亿 1.5亿的新高 [5] - 外卖小哥时薪破百 以每天工作12小时推算 月收入破万毫无问题 甚至有月收入2万元 3万元的情况 [5] 行业影响与各方反应 - 外卖大战让骑手收入增加 有骑手表示"平台之间的竞争 让骑手赚到了钱" [5] - 餐饮商家对外卖大战表示担忧 有从业者直言"外卖生意100%依赖平台 命脉完全被平台掌控" [5] - 轻食连锁品牌商家表示外卖大战对品牌宣传有好处 但加盟商因不熟悉游戏规则而意见较大 [5] - 专家分析称外卖补贴大战是双刃剑 短期提升餐饮业曝光度 长期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隐患 催生投机商家 [6]
“外卖大战”硝烟未止:平台补贴仍继续,茶饮单量回归正常,有骑手称收入腰斩
搜狐财经· 2025-07-23 01:51
市场监管总局约谈平台企业 - 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 [1] - 尽管"0元购"等极端优惠消失,但外卖平台价格战未完全落幕,淘宝、京东、美团仍持续发放大额满减券 [1] 平台补贴现状 - 淘宝闪购发放18.8元满减券(满38元可用)及"满55-20""满75-25"午晚餐专属外卖红包 [2] - 京东推出"满60-30""满40-20""满30-15"三档大额券 [2] - 美团发放"满38-18""满48-18""满55-25"等大额券 [2] 价格战持续时间 - 餐饮连锁行业专家王冬明预计价格战至少持续1-2个月,新平台进入赛道后流量拉扯不会转瞬结束 [1][2] - 中国饭店协会外卖委副理事长闫寒提到外卖行业烧钱大战基本结束,但补贴会持续很长时间,电商平台争夺即时零售市场 [2] 商家经营状况 - 河南某瑞幸咖啡门店店长透露,外卖补贴大战被叫停后订单量逐步回归正常水平 [2] - 高峰时段每分钟涌入60多单,超九成订单为超低价订单,仅一成订单以正常价格成交,利润很低仅能保本 [3] - 外卖补贴战期间员工很累、老板不赚钱,常态经营更可持续 [3] 骑手收入变化 - 美团官方数据显示,7月周末骑手日收入增长111%,日单量增长33%,超40万众包骑手日收入超500元 [3] - 骑手单日收入突破千元现象屡见不鲜 [3] - 北京地区骑手老张单日收入从千元左右缩减至500元,大部分骑手日均收入回落至300元上下 [4] 行业影响与商家策略 - 外卖补贴价格战对餐饮产业带来巨大冲击,电商平台短期内将资金补贴和运力倾斜向头部大连锁商家,联手制造远低于餐饮成本临界值的价格,冲击中小实体商家 [6] - 嘉和一品创始人刘京京指出"百亿补贴"迫使商家承担大头费用,陷入"不参与没流量,参与则赔本"困境 [7] - 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表示即时零售行业"绝大多数是泡沫",举例1块钱买12瓶水、1分钱买纸巾、16元减16元的"0减券"行业价值不大 [7] 价格战副作用 - 宿迁外卖单量规模涨4倍,快餐店堂食被外卖取代,堂食一份面18元,外卖6元,价格扭曲不可持续 [8] - 补贴大战打破长期建立的价格心智,影响堂食正常经营秩序 [8] 行业竞争与未来趋势 - 餐饮行业面临三重竞争:本平台内商家、其他平台、其他平台的商家,利润变薄根源是竞争对手过多 [9] - 未来餐饮行业将加速向超级连锁与极致单店两极分化,商家存活核心在于读懂规则、低成本内卷并实现流量长期变现 [9] - 南城香董事长汪国玉建议商家在利润与客群规模间权衡,选择性退出薄利活动,找到适配自身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9]
淘宝闪购称不会做“0元购”这类事;美团拼好饭日订单峰值超过3500万单|未来商业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2 23:16
零一万物企业级Agent智能体 - 零一万物发布万智企业大模型一站式平台2.0版本,推出企业级Agent智能体,定位为"超级员工",具备深度思考和任务规划能力 [1] - 该Agent支持企业基于自身业务场景定制开发,提供工具与配置平台,旨在解决复杂业务需求痛点 [1] - 与同行相比,其在企业业务场景理解及工具调用精度上可能更具优势,但需进一步拓展应用广度和控制成本 [1] 美团拼好饭"万家品牌"计划 - 美团拼好饭启动"万家品牌"计划,目标为全国1万家知名餐饮品牌提供流量倾斜、联合定制服务和品牌扶持 [2] - 目前入驻拼好饭的餐饮品牌已超过5000个,全国超百万商家上线运营,日订单量峰值超过3500万单 [2] - 该计划通过吸引知名品牌入驻,提升平台吸引力并丰富供给,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2] 淘宝闪购辟谣"1分钱外卖自提" - 淘宝闪购否认上线"1分钱外卖自提"产品,强调保障商家实收与盈利空间,不会参与"0元购"等行为 [3] - 公司表示从未设定"冲单目标",坚持按市场规律运营 [3] - 此举旨在维护商家生态,通过服务和商品品质构建长期竞争壁垒 [3] 京东"七鲜小厨"扩张计划 - 京东启动"菜品合伙人"招募计划,投入10亿元现金为1000道招牌菜寻找合伙人,提供100万元保底分成及销量分成 [4] - 计划三年内投入百亿元资金建设供应链,在全国开设1万家七鲜小厨 [4] - 该模式通过统一制作与品控保障品质,试图打破美团、饿了么主导的外卖市场格局 [4] 滴滴暑期打车优惠活动 - 滴滴推出暑期打车7折起活动,覆盖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9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 [5][6] - 暑期海外出行热门目的地包括东京、首尔、新加坡,用户主要来自国内一二线城市,以旅游度假为主 [6] - 滴滴凭借全球布局和用户基础,通过优惠活动吸引跨境出游用户,强化暑期市场份额 [6]
“顶风”补贴,外卖大战下平台“最后的挣扎”
36氪· 2025-07-21 23:55
外卖行业竞争现状 - 高盛预测外卖行业未来一年将合计亏损920亿,其中阿里亏损410亿占比近半 [1] - 淘宝闪购宣布未来12个月直补消费者及商家500亿元 [1] - 监管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要求"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 [2] 平台补贴策略 - 淘宝闪购推出"1.9元起吃外卖"、"16减15"等大额减免活动,部分商品低至0.01元 [4][6][13] - 饿了么推出社交分享免单活动,包括"25减25"、"18减18"等全额减免券 [6] - 美团跟进补贴策略,发放"冰淇凌免单券"等冰饮券,部分餐品补贴超原价50% [15] - 京东推出"15减14"、"20减16"等新客大额补贴券 [15][16] 补贴效果与订单增长 - 淘宝闪购通过社群和地推模式,单个点位日订单达100-200单,预计全国日增百万订单 [9][11] - 电商平台日活超1亿,按10%转化率计算可新增1000万单 [11] - 美团与滴滴2018年无锡外卖大战显示补贴带来的订单增长多为泡沫,一年后与未补贴城市相比无额外增长 [24][25] 平台竞争动机 - 淘宝闪购需弥补与美团7000万订单差距,采用全方位促销手段 [19] - 京东通过外卖补贴获取用户,40%外卖用户会购买京东电商产品,认为补贴成本低于其他渠道获客 [22] - 美团为保持市场领先地位被迫跟进补贴,但高管公开反对内卷式竞争 [18][26] 行业影响与监管态度 - 补贴导致商户出现畸形订单,如单日12单中有10单为12瓶矿泉水采购 [22] - 监管明确要求停止内卷式促销,补贴窗口期即将结束 [18][21] - 高盛预测2025-2026年外卖行业将经历阵痛,但中期可能提升营销效率 [20] 平台长期策略 - 阿里采取攻守兼备策略,通过淘宝闪购补齐与竞品差距,同时保护饿了么市场份额 [23] - 京东通过补贴成功建立外卖心智,即使停止大额补贴仍可持续引流 [22] - 美团需修复因补贴战打破的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四方平衡 [22]
免费奶茶因无人取被扔掉、部分商家抱怨被平台裹挟,餐饮协会急喊 “停”!
第一财经· 2025-07-21 14:35
外卖大战现状 - 外卖平台仍在发放优惠券但力度减弱 部分用户收到奶茶兑换券和大额优惠券 [1] - 京东外卖首家自营门店已开业 竞争形态可能发生变化 [1] - 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三大平台 要求规范促销行为和理性竞争 [1] - 外卖大战激发用户下单热情 市场从存量转向增量 [1] - 出现乱象包括免费奶茶被丢弃和商家被平台裹挟 [1] 商家视角 - 外卖大战巩固消费者点外卖习惯 配送时效优化 [2] - 商户曝光量增加 但需推出大幅优惠吸引订单 [2] - 火锅店外卖订单增长20%-30% [2] - 外卖价格优势导致堂食客流量减少 [2] - 部分商家降低食材品质以维持低价 影响口碑 [2][3] - 处理外卖订单分散门店精力 导致堂食服务质量下降 [3] - 加盟商对平台活动无话语权 [4] 行业影响 - 餐饮行业招聘需求增长 钉钉从业人数增加数十万 [4] - 多家协会呼吁停止"内卷式"竞争 指出低价混战超出正常营销范畴 [4] - 协会警告可能出现"收入下滑-质量失守-客源流失"困境 [4] 平台策略分析 - 平台维持促销力度因前期百亿级补贴已培养用户习惯 [5] - 监管细则未明确界定成本构成 平台通过"组合优惠"规避违规 [5] - 骑手收入和用户心理预期形成双向绑定 [5] - 预计价格战将分阶段退潮 转向效率与服务竞争 [5] - 长期补贴可能使三大平台成为赢家 其他电商受损 [5] 行业发展趋势 - 外卖行业将呈现更加差异化发展态势 [6]
观察|高质量的“外卖大战”该是什么样子?
广州日报· 2025-07-20 11:45
行业竞争现状 - 外卖行业正经历由头部平台掀起的补贴大战,但监管部门已两次约谈平台企业,要求规范促销行为并理性参与竞争[1][2] - 补贴大战暴露了市场乱象,包括"0元购饮品遭大量浪费"和"爆单导致送餐超时、餐品变凉"等问题[2] - 粗放的补贴战难以为继,可能损害多方利益,亟需更清醒、辩证地审视竞争本质[3] 平台差异化竞争策略 - 淘宝闪购采用"平台直补"模式,投入500亿资金,通过店铺补贴、商品补贴、配送补贴等方式帮助商家打破内卷[4] - 淘宝闪购策略强调保障商家实收与盈利空间,严格禁止"0元购"等刷单行为,订单量环比增长超100%,新注册商家超24万[4] - 淘宝闪购整合淘宝天猫和饿了么平台,实现远场与近场流量互通,形成"1+1大于2"的大消费商业模式[4] - 京东依托自营供应链优势寻求差异化突破,美团则凭借外卖用户心智与前置仓规模优势,但均需补强其他领域[7] 市场影响与数据表现 - 淘宝闪购整合饿了么后,日订单总量从2000多单暴涨至8000多单,带动全国市场日订单总量从1亿增长到2亿[7] - 淘宝闪购贡献了增量订单的60%,激活了一批非高频外卖用户,商家店均实收环比增长近100%[4][7] - 竞争拉动市场规模,印证了差异化竞争对行业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7][8]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消费市场增量应来自平台投入、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而非价格内卷的零和博弈[5] - 平台竞争焦点应从"谁补贴更多"转向"谁能整合创造增量价值",实现消费者、商家、平台等多方共赢[8] - 通过需求拉动畅通内循环,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政策导向,补贴有望转化为实际消费能力提升[8]
外卖补贴大战不停 餐饮人能赢得什么
北京商报· 2025-07-15 13:22
平台订单与业绩 - 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超过1.5亿,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日订单量突破8000万创新高(不含自提及0元购)[5] - 美团骑手单日收入增长111%,人均日单量增长33%,夏季活动日人均补贴达120多元,部分熟练骑手可获400多元额外补贴[5] - 饿了么众包骑手数量整体增长120%,活跃稳定的众包骑手月均收入超12500元[5] 商家运营压力 - 茶饮店周末日订单量达上千杯,是平时周末的两倍,门店无法按订单顺序出品,只能到店后直接制作或退单[3][4] - 北京朝阳区一茶饮店外卖订单量同比激增超30%,但净利润增长不明显,差评率上升10%[8] - 门店排班人数从2人增至4人仍难以应对高峰时段出餐压力,原材料消耗速度翻倍[8] 行业影响与挑战 - 外卖平台"满25减21""0元购"等补贴导致餐饮门店经历"订单海啸",但商家实际盈利不理想[7] - 堂食客流被线上补贴分流,商家需承担平台高额佣金与流量推广费用,经营压力增大[9] - 消费者长期习惯于低于成本的价格可能抑制正常堂食消费习惯,不利于健康餐饮生态构建[9] 补贴大战的短期效应 - 补贴驱动的"繁荣"刺激短期消费,消费者下单时只看"实付多少钱",难以培养长期消费习惯[10] - 消费者选择价格最低的饮品(如纯茶),对门店复购率和长期运营无帮助[10] - 平台获得订单数据但付出巨额补贴成本,商家服务质量下滑,消费者体验感打折,形成"三输"局面[11] 行业呼吁与建议 - 建议平台停止强制商家参与补贴活动,降低佣金及不合理收费,使商家专注合理定价与品质提升[12] - 呼吁监管部门介入规范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低价倾销行为,维护良性市场秩序[12] - 行业需从"烧钱取量"转向"提质增效"及差异化错位竞争,促成可持续良性发展[11]
外卖星期六“三缺一”:东哥突然不卷了? 京东回应!
新浪科技· 2025-07-15 01:21
外卖补贴大战现状 - 京东外卖于4月11日率先启动"百亿补贴",饿了么4月30日跟进并上线"超百亿"搜索入口,淘宝闪购7月2日宣布500亿元补贴计划,美团虽未官宣但7月5日推出免减活动[3] - 截至7月数据:京东外卖日订单量突破2500万单,入驻餐饮门店超150万家,全职骑手10万人并计划扩至15万人;美团日订单量超1.5亿,众包骑手月均收入9793元;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日订单量突破8000万,众包骑手月均收入12500元[4] - 高盛预测2025Q2三家外卖投入达250亿元,未来12个月饿了么将亏损410亿元,京东亏损260亿元,美团EBIT减少250亿元[4] 商家困境与诉求 - 嘉和一品总经理指出补贴中商家承担70%成本(10元补贴中商家出7元),42.9元订单商家承担27.9元补贴,平台补贴14.99元,顾客仅付0.01元[2][6] - 7月5日美团单日1.2亿单,阿里8000万单,京东两三千万单,其中餐饮外卖达2亿单(较去年日均1亿增长100%),但增长主要靠补贴从堂食转移[6] - 商家提出四大诉求:停止裹挟商家参与补贴、限制低价倾销不正当竞争、降低平台佣金回归理性定价、为骑手提供保险福利保障[6][7][8] 平台策略分化 - 阿里打造"超级星期六"促销节,未来100天每周六发放188元外卖红包;美团同步推出"周六快乐继续"活动,形成周末消费高峰[10] - 京东缺席近期补贴战,回应称"好生意不靠烧钱",但仍维持百亿补贴并聚焦正餐、小龙虾等品质品类,上线4个月已有近200个品牌订单量破百万[12] - 分析师指出周末是竞争关键节点,但需警惕过度补贴导致用户浪费,长期胜利需转向价值创造而非资本消耗[13]
外卖的“疯狂星期六”,还能疯狂多久?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7-14 04:10
外卖大战现状 - 外卖平台价格战持续升级,从8元奶茶满减券发展到"0元购"成为新常态[1][3] - 美团推出"0元外卖"活动,用户可领取瑞幸、蜜雪冰城等品牌饮品兑换券,自取完全免费,配送仅需支付不超过5元费用[6] - 淘宝闪购发放"满18.8减18.8"大额券,导致商家订单爆满出餐延迟[8] - 京东外卖推出16.18元固定价小龙虾活动,每晚供应10万份[14] - 7月12日美团日订单突破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超1亿单[21] 平台竞争格局 - 京东4月启动"百亿补贴",饿了么同期推出"饿补超百亿"活动[18] - 淘宝闪购日订单超8000万,非餐饮订单1300万,日活用户突破2亿[19] - 淘宝闪购宣布未来12个月将投入500亿元补贴[22] - 京东外卖上线4个月已有近200个餐饮品牌销量破百万[25] - 高盛预测三种结局:美团守擂(55%份额)、阿里美团双寡头(各45%)、三足鼎立(美团50%+京东20%)[26] 行业数据表现 - 3月以来淘宝、京东、美团App活跃用户同比环比均增长,京东4-6月活跃用户实现双位数同比增长[24] - 2025Q2三大平台外卖领域总投入达250亿元,预计未来12个月饿了么将亏损410亿元,京东亏损260亿元,美团EBIT减少250亿元[28] 市场竞争影响 - 商家面临单量翻倍但利润摊薄的压力,部分采取薄利多销策略[29] - 骑手工作强度激增,成都案例显示单日配送200单收入破千需连续工作16小时[31] - 消费者存在低价商品局限性和品质下降风险,部分商家被曝清库存行为[33] - 市场监管总局5月已约谈平台,要求合法规范经营维护多方权益[34] 行业发展趋势 - 竞争重点转向差异化服务能力:阿里整合淘宝闪购+饿了么供应链+AI配送,美团布局本地生活全链条,京东强化物流一体化[35] - 行业需解决"用户低价依赖-商家利润薄-骑手高负荷"三角困局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37] - 即时零售市场规模需突破更高水平当前烧钱战略才具价值[37]
爆了!周末外卖战又开打! 大额券“满18.8减18.8”,小龙虾一口价16.18元,0元喝奶茶点到爆单,有茶饮店忙到闭店
凤凰网财经· 2025-07-12 11:16
外卖平台补贴大战 - 美团和淘宝闪购在7月12日再次发放大额外卖优惠券,包括"0元外卖"兑换券和满减券,如满28元减18.8元、满20元减10元等 [1][5][7][9] - 消费者可通过优惠券实现0元购或极低价格购买奶茶、咖啡等商品,如原价19元的奶茶仅需支付1.2元 [13] - 京东推出"一口价16.18元吃小龙虾"活动,但需整点抢购 [19] 商家和骑手影响 - 大量优惠券导致商家订单暴增,如北京一家沪上阿姨门店订单堆积至400多杯,部分门店被迫闭店 [21][22] - 外卖骑手单量激增,成都某骑手一天可跑200单,收入超千元 [29] - 美团在7月5日出现宕机,当日即时零售订单突破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超1亿单 [29] 平台战略调整 - 美团转变打法,主打"神枪手"等优惠频道,加强与品牌合作 [24] - 淘宝闪购计划未来100天每周六发放188元外卖红包,试图打造"超级星期六"促销节日 [17][24] - 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在7月7日实现日订单超8000万,日活跃用户超2亿 [29] 行业竞争格局 - 此轮补贴大战呈现长期化趋势,平台更注重供给侧升级和B端赋能 [30] - 美团采取防守策略,淘宝闪购依托阿里系流量积极进攻,京东外卖聚焦"品质堂食"寻求突破 [31] - 补贴大战的根本目标是通过高频外卖服务获取用户流量,交叉销售至电商和旅游等高利润业务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