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深度融合

搜索文档
全球博士生过剩,业界呼吁培养“产业博士”
第一财经· 2025-07-05 12:01
博士培养现状与挑战 - 全球博士毕业生数量稳步增长 在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呈爆发式增长 中国2013年至2023年博士生人数翻番 从约30万人增加到60多万人 [1] - 学术界就业岗位数量未跟上博士毕业生增长 非学术工作日益成为博士生的常态 英国4500多名博士毕业生中超过三分之二在学术界以外就业 [3] - 许多博士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度不高的工作 学历与薪资不匹配现象普遍 [3] 博士培养改革方向 - 业内呼吁推出"产业博士"替代选择 让博士生与企业合作完成面向实际产业需求的研究 [1] - 日本 德国和英国等国家已开始改革 博士生在研究期间接受培训和带薪实习 [4] - 中国多个领域开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如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面向创新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培养人才 [4] 校企联合培养实践 - 计算机领域本土企业与复旦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数据库领域科技创新人才 毕业生优先获得对口企业工作机会 [4] - 企业负责人呼吁构建多主体协同创新联合体 加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5] - 建议调整评价机制 以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为衡量标准 而非论文数量或影响因子 [4]
灭菌效率达99%!广科院学子打造水产灭菌新方案引关注
南方都市报· 2025-07-05 04:24
核心技术突破 - 团队开发出动态压力调控、紊流均压、温控协同灭菌三项核心技术,显著提升灭菌效率至99%以上[3] - 食材外观品相保留率达96.7%,处理后水产色泽鲜亮、形态完整[3] 行业痛点解决 - 传统高温灭菌破坏水产营养成分导致口感变差,化学灭菌存在化学残留风险[1] - 超高压灭菌技术兼顾高效杀菌(99%以上)与食品安全性,避免营养流失和化学污染[1][3] 产学研成果 - 团队拥有10项知识产权,构建技术壁垒并推动行业技术升级[5] - 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目标成为全国水产行业灭菌标准配置[5] 社会价值 - 技术显著提升水产食品安全性,同时保留商品外观吸引力(96.7%品相保留率)[1][3] - 案例体现高校创新成果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5]
首发|高端工业装备品牌「申科谱工业」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
搜狐财经· 2025-07-02 00:10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 由锦富资本、珠海科创投、珠海高新投、云启资本、空港创投、昊君资本共同参与 云岫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市场拓展、国际化战略布局及绿色可持续发展 [1] 公司概况 - 公司拥有42年品牌历史 专注于高端标准工业设备设计和生产 服务世界500强客户超20家 [1] - 分板机设备市场份额连续40年排名全球前三 异型插件技术稳居全球第一 [1] - 分板、插件相关海外专利数量居中国企业第一 Die AOI工艺达到全球第一 性能参数超行业标准2倍 [1] - 成功研发全球首台VR/AR行业无尘镜片组装加工设备 激光钻孔设备对标ESI 目前为国内第一梯队 [1] 全球布局 - 公司在全球有5处生产基地 4个研发中心 3所千级实验室 在建百级实验室 8个销售服务中心 [2] - 项目覆盖欧、美、亚、非四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支持8种语言服务 [2] - 全球员工总人数超600人 研发人员占比超60% 海外员工80%为本地招聘 [2] 技术认证与业绩 - 产品通过"ACM"和"DNV•GL"双欧标质量认证体系 拥有各类型专利超250项 [2] - 生产销售各类型设备超5000台 近4年营收增长率超过80% [2] 未来战略规划 - 深化核心技术研发 以运动控制为基础 打造激光、点胶、视觉、系统集成与自动化为核心工艺的多位一体研发系统 [4] - 拓展行业应用场景 保持深耕汽车电子、消费电子、新能源、半导体行业 同时探索医疗设备、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制造领域 [4] - 加速国际化战略部署 重点拓展东南亚地区市场 与国际领先企业建立战略合作 [5] - 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可循环材料 探索光伏、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 [5]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落实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难题
新浪财经· 2025-06-29 05:33
产学研融合创新 - 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存在产学研深度割裂问题,企业手握万亿研发经费但大学在产业创新中承担任务占比极低[1] - 西安交大通过创新港实施企业主导的"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模式,打破传统校企合作框架,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研发中心[4] - 采用"双管理、双首席、双导师、双签字"机制,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打通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4]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 西安交大专利成果转化和赋权转化率达到22%,创新港模式显著提升转化效率[4] - 创新港引入204支种子天使基金和338家金融机构,构建金融与技术交易平台生态[4] - 吸引国家电网、中国移动、正泰集团等近百家头部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形成人才与实验环境共享优势[4] 区域发展战略布局 - 西安交大实施"6352"工程和"1121"新模式,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示范区,服务西部大开发[6] - 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布局研究院,香港研究院定位为海外高层次人才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6] - 通过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载体布局海外创新中心,推动产教融合向"一带一路"延伸[6] 具身智能领域发展 - 当前具身智能领域研发投入已超万亿规模,需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8] - 创新港模式为科技与产业高效融通提供实践样本,强调高校与企业深度协同的价值[8]
普源精电(688337):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高端化战略持续推进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25 14:1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普源精电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签署联合实验室共建及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推动产学研融合,后续或构建创新闭环,破解高端电子测试测量仪器领域技术难题 [6] - 公司坚持高端产品研发,高端产品斩获战略客户订单,耐数电子并表增厚业绩,高端化进程加速,看好长期发展 [6] - 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将持续稳步发展,国内企业加速赶超,国产化进程在多因素推动下加速 [6] - 考虑公司研发投入、厂房折旧等因素,下调25 - 26年盈利预测并引入27年盈利预测,预计25 - 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0/1.98/2.62亿元,对应PE分别为49、34、26X,维持增持评级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数据 - 2025年6月25日收盘价35.12元,一年内最高/最低为51.72/22.04元,市净率2.1,股息率为负,流通A股市值23.85亿元,上证指数/深证成指为3455.97/10393.72 [1] 基础数据 - 2025年3月31日每股净资产16.35元,资产负债率17.20%,总股本/流通A股为194/68百万股,流通B股/H股为负 [1] 财务数据及盈利预测 |项目|2024|2025Q1|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776|168|931|1127|1332| |同比增长率(%)|15.7|11.1|20.0|21.1|18.2|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92|4|140|198|262| |同比增长率(%)|-14.5|-40.0|51.4|41.9|32.4| |每股收益(元/股)|0.49|0.02|0.72|1.02|1.35| |毛利率(%)|59.1|56.1|62.4|62.6|62.7| |ROE(%)|2.9|0.1|4.2|5.7|7.0| |市盈率|74|/|49|34|26|[5] 财务摘要 |项目|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671|776|931|1127|1332| |营业成本(百万元)|295|317|350|422|497| |税金及附加(百万元)|6|9|10|13|15| |主营业务利润(百万元)|370|450|571|692|820| |销售费用(百万元)|103|103|110|130|147| |管理费用(百万元)|64|103|110|118|137| |研发费用(百万元)|143|207|214|242|273| |财务费用(百万元)|-2|13|4|6|5| |经营性利润(百万元)|62|24|133|196|258| |营业利润(百万元)|115|93|147|208|276| |利润总额(百万元)|114|77|147|208|276| |净利润(百万元)|108|92|140|198|262|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百万元)|108|92|140|198|262|[8]
苏州启动“技能照亮前程”暑期技能大培训
苏州日报· 2025-06-25 00:32
暑期技能大培训启动 - 苏州启动"技能照亮前程"暑期技能大培训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导向 整合资源实施十大培训专项计划 支持劳动者技能成才就业增收[1] - 暑期为培训资源集中释放窗口期 市委市政府推出培训计划 贯彻中央部署并回应社会需求[1] - 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校企贯通、多方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格局 跨部门联动开发产业适配课程[1] 培训专项计划与资源整合 - 培训覆盖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重点领域 针对农村转移劳动者、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实施十大专项计划[2] - 整合73所高校职校、194家民办机构、102家市级实训基地资源 扩大社会化培训规模[2] - 发布省级技能人才评价技术资源 启动技能大师进校园活动 成立行业协会培训大联盟[2] 校企合作案例 - 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与小米集团签约 联合产教融合基地开发人工智能场景应用课程 融合企业技术优势与学校硬件资源[3] - 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同时为企业输送人才[3]
上海交通大学与深势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AI-X研究院
快讯· 2025-06-23 14:35
战略合作与研究院成立 - 上海交通大学与深势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AI-X研究院 [1] - 合作旨在培育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超级科研生态 [1] - 上海交通大学超级科研平台在签约仪式上正式启用 [1]
深圳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工作大会解读:深圳加快推进综改试点
国信证券· 2025-06-23 08:15
会议动态 - 6月10日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圳积极响应,6月20日召开贯彻落实工作大会[2][3] 教育科技人才改革 - 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20年的4.93%增长到2024年的6.46%[4] - 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5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25家[4] - 2025年前5个月深圳新引进人才入户近4.4万人,高技能人才累计达159万,占技能人才比重39.2%[4] 实体经济赋能 -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20年的37.1%增长到2024年的42.3%[10] - 深圳已集聚19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累计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293条,2025年第一季度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长48.2%[10] 开放型经济建设 - 2024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4.5万亿元、同比增长16.4%,新设外资企业9738家、占全国的16.5%[20] 治理模式健全 - 深圳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从2020年的68%提升至2024年的近七成[24] - 深圳三甲医院数量从2020年末的22家提升到2024年末的33家[24] - 深圳企业商事主体数从2020年末的359万户增长到2024年末的440.4万户[24]
人才强区如何破题?
内蒙古日报· 2025-06-20 04:49
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引进 - 包头稀土研究院专家王誉与英思特稀磁新材料公司合作,聚焦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研发、钕铁硼制备技术粉体改性工艺及表面处理技术攻关 [2][4] - 包头长安永磁电机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同研发稀土永磁变频器,加速传统输变电方式更新替代 [4] - 包头稀土高新区推行"博士挂职"机制,7名博士被聘为"产业教授"和"科技副总",促进科研院所理论与企业实践结合 [2][4] 人才政策与培养体系 - 稀土高新区设立1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提供博士后设站补贴及30万元在站生活补贴,一季度已兑现311.22万元惠及64家企业和510名人才 [6] - 该区拥有1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6个创新实践基地,引进6名博士后,与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高校联合培养人才 [5] - 实施"事业编制企业用"政策,形成高层次人才、专业型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分层分类的人才体系,累计集聚377名高水平人才和89名柔性引进专家 [5][8] 企业技术研发动态 - 安泰北方科技研发总监周磊担任内蒙古科技大学"产业教授",推动稀土永磁材料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 [6][7] - 包头长安永磁电机公司采用"双站双城"培养模式,链接西安与包头两地高等教育资源服务科技创新 [4] - 英思特稀磁新材料公司通过"科技副总"机制,系统性攻关稀土永磁材料性能与可靠性提升 [4]
“尖子生”晋江的突围之路(微观)
人民日报· 2025-06-19 21:51
产业链竞争力提升 - 在科技创新广度、深度、速度、精度提升背景下,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是做强产业的关键[1][2] - 福建晋江纺织鞋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度集聚,半径50公里内可快速找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动鞋的所有配套资源[1] - 晋江贡献全球约20%运动鞋产量,被誉为"中国鞋都"[1] 产业创新实践 - 晋江2012年开始部署产业链薄弱环节,已引进建设四大高校、13家高水平科研平台,实现主导产业科研平台全覆盖[2] - 安踏与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合作推动人工骨骼未来鞋底新科技[2] - 晋工机械推动自主电动装载机控制系统研发,实现新赛道布局[2] - 盼盼集团搭建"上海研发+晋江试产"平台,打通从实验室到车间的"最后一公里"[2] 产业集群发展 - 晋江培育经营主体30多万家,拥有1个规模超3000亿元鞋服产业、1个超1000亿元纺织产业、2个超800亿元食品产业和建材产业[3] - 福建省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改革在晋江落地,企业跨区迁移实现"一网通办"[3] - 晋江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行业与龙头企业开展联合招商,构建产业发展良好生态[3] 展会成果 - 第二十六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暨第九届国际体育产业博览会达成意向成交额417.2亿元,同比增长15.8%[1] - 展会整合全产业链资源,为行业创新发展搭建交流平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