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学研一体化
icon
搜索文档
民企来了博士毕业生——这里的舞台一样广阔(科技视点·科技强国路上的青年力量)
人民日报· 2025-05-25 21:40
博士毕业生就业趋势 - 2024年8月博士毕业生中到企业就业比例超过1/5 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高校和科研机构就业占比不足40% [1] - 民营企业成为博士毕业生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选择 尤其在生物医药、商业航天、显示技术等领域 [1][3][5] 生物医药行业 - 东阳光药业设立抗感染新药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 吸引博士人才参与立项评估、抗病毒活性评价及转化医学研究 [1][2] - 企业提供国家级科研平台 博士可主导临床前药物开发全流程 目标3年掌握流程 5年推进项目进入临床阶段 [2] 商业航天领域 - 微纳星空决策机制灵活 迅速响应市场需求 博士郭帅开发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抑制算法 提升卫星抗干扰性能 [3][4] - 企业鼓励创新并包容失败 为高水平人才提供技术主导权 如自主研制泰景四号01星解决主动干扰难题 [3][4] 显示技术产业 - TCL华星通过科研Vlog比赛吸引人才 博士胡素娟主导印刷OLED专显产品研发 实现21.6英寸4K医疗显示屏量产 [5][6][7] - 企业融合研发与工程化思维 提供跨领域协作机会 覆盖车载、手机、笔记本等多场景技术商业化需求 [6][7] 电气工程领域 - 吴江变压器公司推行导师制 博士丰胜主导变压器真型试验平台改造 攻克可视窗材质与密封技术难题 [7][8][9] - 企业支持博士参与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项目 如"电力变压器匝间短路故障特性与诊断技术研究" [8][9] 医疗设备行业 - 联影医疗研发全球首款5T磁共振设备 博士沈振华团队攻克射频场均匀性与安全性问题 实现腹部成像突破 [10][11] - 企业联合高校医院搭建产学研平台 博士可牵头国家项目 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专项 [11]
跨越千年感知古都“芳华” ——河南洛阳文旅产业含“智”量持续提升
科技日报· 2025-05-22 01:02
制造业发展 - 洛阳轴承集团作为"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见证中国工业化进程 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实现高端轴承国产化 [2][3] - 公司高端轴承产值占比已达100% 体现技术升级成效 产品工艺水平显著提升 [4] - 制造业发展核心驱动力为科技赋能与人才支撑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促进产业生态优化 [4] 文旅产业创新 - 洛阳依托3项世界文化遗产和51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构建"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体系 [10][15] - 数字化技术应用成效显著:"云上龙门"小程序实现虚拟游览 龙门石窟夜游项目通过AR技术使游客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45小时 [10][18] - 应天门3D灯光秀年演出超300场 累计吸引观众200万人次 形成"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新模式 [18][19] 文化遗产保护 - 龙门石窟研究院攻克岩体失稳/渗水风化/微生物病害等世界性难题 整体保护能力大幅提升 [16] -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首创石窟寺文物修复专业 建立数字化修复实训室 为行业输送技术人才 [11][16] - 白马寺部署吸气式感烟探测系统等弱电改造 明堂天堂等遗址采用现代技术实现地下遗迹活化展示 [16][17]
习言道丨到河南考察,习近平为何再提“洋火”
中国新闻网· 2025-05-21 02:57
制造业发展历程 - 中国从依赖进口洋火、洋皂、洋铁等工业品,发展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2] - 洛轴是1954年新中国布局的第一批工业企业,属于"一五"重点项目之一 [3] -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为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第一大国 [4] 制造业现状与政策导向 -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2023年一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占GDP比重达25.8% [5]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5] - 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超80%,需在创新中推进传统产业升级 [6][7] 企业案例与技术突破 - 洛轴近年来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高端轴承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达70%,"十四五"期间已有13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水平 [7] - 洛轴依托航空精密轴承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风力发电、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等轴承试验平台 [10] 创新与产学研结合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需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9] - 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高素质人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11]
食品+AI深度融合,万德厨科技携手多所高校成立“食品绿色制造与智能烹饪创新联合研究院”
中国食品网· 2025-05-20 09:43
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与绿色化、智能化产业升级趋势推动下,食品产业正在加速转型升级 [1] - 产学研深度合作成为食品产业创新升级的核心路径 [1] - 跨界合作将深度融合"产学研"生态资源,推动食品产业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链路智能革新,开启"智能硬件+数字服务+生态协同"的产业新格局 [2] 食品绿色制造与智能烹饪创新联合研究院 - 深圳万德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深圳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西扬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食品绿色制造与智能烹饪创新联合研究院" [1] - 研究院聚焦智能烹饪膳食健康研究,致力于全面提升中华传统食品制造现代化以及烹饪智能化水平 [1] - 重点攻关智能厨房装备、高质化加工等前沿领域,打造"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产业升级"的全链条创新平台 [2] - 研究范围覆盖原料生产、加工工艺、物流保鲜、智能烹饪等食品全生命周期,融合前沿AI技术与绿色制造 [7] 产学研合作与资源整合 - 联合研究院汇聚智能烹饪终端品牌、食材供应链龙头企业、食品科学权威院士专家和三大高校的科研资源 [7] - 实现了产学研合作的机构化、常态化,通过技术标准制定、产业化落地、人才培养等模块形成可持续的科研与产业协同生态 [7] - 深圳大学将全力支持研究院建设,在平台共建、人才引育、政策配套等方面提供保障 [2] - 华中农业大学将发挥在食品科学基础研究、功能食品开发、营养干预与健康评价等方面的专业优势 [9] - 大连工业大学将发挥食品营养调控与绿色加工学科优势,助力智能烹饪装备及实验室食品制造成果向规模化生产转化 [9] 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 - 重点攻关"一碗食"类食品研发,适配智能微波烹饪,最大程度还原现烹传统食品的营养和口感风味 [11] - 融合食品感知与风味补偿技术,优化智能微波烹饪技术中的加热控制系统 [11] - 研发万得厨烹饪智能体wan AIChef ultra,实现从健康检测、个性化膳食推荐到一步烹饪的全链路智能化闭环管理 [11] - 推出万得厨共享站wan AIChef station,搭载急冻锁鲜技术、智能化保温加热能力,可满足196人同时就餐和24小时供应 [12] 市场应用与产业升级 - 应用场景以社区长者食堂为核心,辐射到医院、景区、企业食堂等公共场所 [12] - 数字化平台能智能分析用户行为数据,赋能供应链调度及进行智能情感分析 [12] - 4.0版的高品质中华膳食食品将实现质量与健康并存,快节奏与传统美食融合 [14] - 推动老年助餐、智能厨房标准化等场景落地,助力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 [8]
花西子举办“智能工厂开放日” 探索美妆产业“新质美力”
经济网· 2025-05-19 08:17
智能工厂概况 - 公司于2024年下半年投入生产智能工厂,拥有7条数字化产线,年产能达5000万件,覆盖护肤、底妆、粉类彩妆等品类生产 [1] - 工厂采用"智造×质造×治造"生产理念,分别对应智能生产、品质控制和绿色可持续效能 [1] 智造(智能生产) - 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与AI技术、自动化设备协同应用,打造"智能车间" [2] - 生产运营系统实现生产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包括原料管理、防差错称量、数字化追溯等,支持"一键下单"无纸化生产 [2] 质造(品质生产) - 制定"花西子标准",综合多国质量标准并执行更严格指标,包括原料遴选机制、十万级无尘洁净车间等 [2] - 数字化品控体系与高标准双保险保障产品质量 [2] 治造(绿色生产) - 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280万kWh,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0吨/年 [2] - 使用可循环周转箱替代纸箱,预计全年减少30吨纸箱消耗 [2] 战略意义 - 智能工厂标志着公司进入"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新模式,缩短技术转化周期,激发研发创新潜力 [3] - 柔性产线支持小批量试产,加速用户共创反馈与产品迭代 [3]
赛轮轮胎:Q1 收入稳步增长,全球化布局持续推进-20250514
长江证券· 2025-05-14 10:0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5][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行业维持高景气,公司收入及利润同比增长,凭借成本控制能力和规模效应保持毛利率平稳,出口和产能优势提升利润水平;Q1销量环比提升但单胎价格环比下降;持续深耕非公路轮胎业务,产能待释放;液体黄金轮胎性能优异获认可,潜在市场空间大;持续推进全球化产能布局,收入及利润有望持续增长;维持“买入”评级,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5亿元、52.3亿元及61.9亿元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 - 2024年年报:全年收入318.0亿元(同比+22.4%),归属净利润40.6亿元(同比+31.4%),归属扣非净利润39.9亿元(同比+26.9%),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0.23元现金红利(含税) [2][4] - 2025年一季报:收入84.1亿元(同比+15.3%),归属净利润10.4亿元(同比+0.5%),归属扣非净利润10.1亿元(同比 - 0.7%) [2][4] - 2024年轮胎产销量:产量7481.1万条(同比+27.6%),销量7215.6万条(同比+29.3%),整体毛利率27.6%(同比 - 0.1 pct) [8] - Q1轮胎产销量:产量1988.3万条(环比 - 1.5%),销量1937.4万条(同比+16.8%,环比+6.0%),单胎收入417.6元(环比减少10.0元) [8] 业务情况 - 非公路轮胎业务:截至2024年底,青岛、越南、潍坊基地已具备21.5万吨年产能,有4.5万吨剩余年产能待释放,在青岛董家口和印度尼西亚规划建设产能,未来年产能有望达44.7万吨 [8] - 液体黄金轮胎:解决“魔鬼三角”问题,车辆每行驶1000公里,卡客车轮胎和乘用车轮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同规格普通轮胎分别下降39%和27% [8] 产能布局 - 推进越南三期、柬埔寨扩建项目,与墨西哥TD成立合资公司建设年产600万条半钢项目,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建设年产360万条子午线轮胎与3.7万吨非公路轮胎项目;截至2024年底,共规划建设年产2765万条全钢胎、1.06亿条半钢胎、44.7万吨非公路胎产能 [8]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5亿元、52.3亿元及61.9亿元 [8] 财务报表及预测指标 - 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展示了2024A - 2027E的相关数据,包括营业总收入、营业成本、毛利、货币资金等多项指标及对应百分比变化 [11]
深度 | 关税对就业,影响有多大?——就业问策系列之一【陈兴团队•财通宏观】
陈兴宏观研究· 2025-05-11 06:27
关税对就业的影响 - 我国出口带动的总就业人数约1.2亿人,占总就业的16%,但出口占GDP比重达20%,显示劳动生产率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导致就业占比低于经济占比[1][4] - 美国额外加征34%关税的假设下,测算显示就业减少0.9%-1.4%(668.4万至995.7万人),但短期实际影响可能更小因传导时滞和政策对冲[1][9][12] - 行业层面,皮革制鞋、木材家具和纺织纺服行业受冲击最大,因其对美营收敞口高且劳动生产率低[1][13] 就业环境变化 需求端 - GDP增速回落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外循环转向内循环但外循环行业(如服装、皮革制鞋)就业吸纳能力更强[2][15][17] - 第一、二产业用人需求持续下降:农业机械化率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改造(工业机器人密度升高)减少流水线岗位[18] - 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超40%但低于国际水平(发达国家超60%),受"阈值效应"影响(人均GDP 4000-15000美元阶段增长放缓)[20][26] 供给端 - 代际财富转移催生"全职儿女"现象,父母转移支付每增100元或减少全国劳动时间64亿小时/年[34] - 学历失配严重:35%城镇劳动者教育错配,高学历求职难度增大(博士生以下学历越高难度越大)[36] - 灵活就业规模达2亿人(占就业27%),但AI技术或加剧供过于求[38] 稳就业政策建议 - 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就业潜力大,需破除年龄/户籍等隐性门槛[3][46] - 改革职业教育:平衡学历与职教供给,提升职教社会认可度(2018年教育错配人群达60%)[48] -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参考日德经验(如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日本《科学技术基本法》)缩短教育-就业时滞[53]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杨浦数字经济生态链建设驶入快车道 | 数字蝶变②
搜狐财经· 2025-05-09 20:26
数字经济成为杨浦经济发展新动力 - 杨浦曾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工业产值占全市五分之一,2024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超过3000亿元,同样占全市五分之一[1] - 数字经济正成为杨浦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新旧动能加速转换[1] - 杨浦滨江在线新经济"总部秀园"商办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标志数字经济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3] 龙头企业引领数字经济生态 - 哔哩哔哩(B站)作为杨浦本土培育的数字经济领军企业,从二次元文化社区发展为涵盖视频、直播、游戏、电商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内容平台[4] - 2021年哔哩哔哩月活跃用户突破2.7亿,成为年轻一代文化消费重要阵地[6] - 杨浦区内集聚抖音、美团、哔哩哔哩、京东达达等数字经济企业8000余家,税收贡献占比40%以上,营收占比60%以上[6] - 孕育洛轲智能、千寻位置、橙狮体育、锐锢商城、纬景储能、XTransfer、商米科技、环世物流等多家独角兽企业[6] 创新生态构建与产学研融合 - 杨浦通过搭建孵化平台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7] - 拥有INNOSPACE+、创智天地等知名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已成功孵化数百家初创企业,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9] - 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依托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研资源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9] 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 - 设立杨浦区科技创新基金、数字经济产业基金等专项基金,为数字企业提供资金支持[10] - 通过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助力企业扩张,哔哩哔哩发展初期即获得产业基金支持[10] - 引入社会资本与知名投资机构合作,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12]
实探深圳“机器人谷”:中国“智”造跑出加速度
证券时报· 2025-05-09 02:44
文章核心观点 - 深圳南山"机器人谷"已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通过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和高校企业协同创新 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从量增向质升转型 并在全球具身智能领域达到领先水平 [1][2][13][17][18] 产业聚集与生态 - 产业集群沿10公里创新走廊分布 覆盖留仙洞总部基地 深圳大学城 南山智园 形成"机器人大道" [1][2][6] - 产业链涵盖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研发 上下游企业可实现"上下楼协作" 初创企业当天可获得加工件 [6][9] - 代表企业包括大疆 优必选 越疆科技 速腾聚创 云鲸智能等 覆盖工业 服务 特种全领域 [2][6][16] - 小动力能源系统提供商智安新能源针对机器人场景研发高能量密度电池和自研能量块技术 解决电机瞬时功率难题 [9][10] - 深圳科创学院搭建共享工厂和供应链渠道 助力初创企业对接成熟企业资源 [10] 产学研融合与技术创新 - 近10所高校及科研机构构成"智慧大脑" 包括南方科技大学 哈工大深圳校区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 与超百家企业形成创新网络 [13] - 2024年深圳机器人企业数量达74032家 同比增长39.64% 产业链总产值达2012亿元 同比增长12.58% [13] - 越疆科技为中科创客学院孵化企业 关键零部件自研率超90% 全球协作机器人出货量超80000台 [13][14][17] -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WalkerS1实现全球首次小批量采购合同 应用于汽车工厂工业制造场景 [7][17] 全球竞争力与未来方向 - 产业集群瞄准具身智能工业化落地 人机协作标准化 自主可控产业链闭环 [17] - 速腾聚创激光雷达逐步替代进口产品 越疆科技协作机器人出货量位居世界前列 [17] - 企业代表全球最高水平 从核心部件到整机验证具身智能前沿技术 引领全球产业高端化发展 [18]
头部企业+1!东莞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链加速升级
南方都市报· 2025-04-30 11:00
公司动态 - 海昶生物下属子公司白橡树医药正式入驻松山湖科学智汇城 [1] - 白橡树医药主要打造核酸药物PDMO平台,为新兴核酸药物开发提供全方位服务方案 [3] - 科学城集团领投海昶生物C轮融资,带动机构、产业和其他地方政府跟投 [5] - 白橡树医药与东阳光药业共建"核酸药物产业化平台"、与倍特药业推进"药物出海合作"、与广东医科大学共建"核酸药物产业学院" [7][9][11] 行业概况 - 截至2024年底,松山湖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规上工业企业33家,总产值约62.5亿元,从业人员约2.1万人 [1] - 松山湖药械产品注册落地企业77家,涵盖医疗器械、药品、医疗耗材等领域 [1] - 松山湖通过"链主-政府-企业-基金"联动模式吸引优质生物医药企业落地 [9] - 科学城集团持续打造松山湖"样板工厂",建设集中供冷供热、共性工厂等生产性综合配套 [12] 战略合作 - 白橡树医药与东阳光药业拟在核酸药物赛道发力,共同打造产业化平台,帮助新型药物研发公司跨越从研发到商业化的"死亡之谷" [7] - 倍特药业选择海昶生物团队作为出海合作伙伴,因其具有丰富的药品审评审批、质量合规等经验 [9] - 白橡树医药与广东医科大学初步就共建核酸药物产业学院达成意向框架 [9] 区位优势 - 松山湖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中心,通过完善的交通网络构建起"1小时国际科创圈" [5] - 松山湖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专业化的载体及生产性配套设施,有专门生物医药政策扶持项目落地 [5] - 科学城集团通过"投招联动"模式推动企业落地,帮助企业对接资源并降低运营成本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