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

搜索文档
3.5%营收增长与15%净利倒退:解码“安防茅”海康威视2024年增收不增利困局
国际金融报· 2025-04-23 11:29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924.96亿元 同比增长3.53% 归母净利润119.77亿元 同比下降15.10%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32.64亿元 同比下降20.2% [1] - 第四季度营收274.95亿元 同比减少2% 归母净利润38.51亿元 同比降幅27% 呈现单季度营收利润双降 [1]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85.32亿元 同比增长4.01% 归母净利润20.39亿元 同比增长6.41% 但销售净利率12.04%仍处于低位 [7] 业务结构 - 传统主业产品及服务收入679.63亿元 同比下降1.19% 毛利率45.76% 同比下降0.48个百分点 [2][3] - 创新业务收入224.84亿元 同比增长21.19% 占总营收比重24.31% 毛利率40.10% 同比上升0.62个百分点 [2][3] - 主业建造工程收入20.48亿元 同比增长2.04% 毛利率20.70% 同比下降3.08个百分点 [3] 区域表现 - 境内收入606.01亿元 同比增长0.38% 毛利率42.63% 同比下降1.10个百分点 [3] - 境外收入318.95亿元 同比增长10.10% 毛利率46.12% 同比上升0.52个百分点 [3] 事业群表现 - PBG收入134.67亿元 同比下滑超10% 受政府财政制约及公安交警行业下行影响 [2][3][4] - EBG收入176.51亿元 同比下降1.09% 反映企业端需求疲软 [3] - SMBG收入119.71亿元 同比下降5.58% 中小企业需求持续走弱 [3] 行业趋势 - 政府及企业出现"消费降级"倾向 更倾向选择高性价比产品而非高性能创新产品 [4]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低毛利业务吸引力上升 安防及智能物联行业整体承压 [4] - 水利水务、防灾救灾等业务获国债支撑 收入占比提升 部分抵消公安行业下滑 [4] 历史对比 - 2007-2018年营收与净利润增速持续保持两位数 2019年起净利润增速降至个位数 [7] - 2022年营收增速降至2.14% 净利润下降23.59% 为2006年以来首次年度净利润下滑 [7] - 2023年净利润141.08亿元 同比增长9.89% 但仍未恢复至2021年168亿元水平 [7]
新酒饮洗牌:海伦司营收三连降,新型散酒铺扩加盟;专家称需挖掘消费需求
搜狐财经· 2025-04-23 02:14
行业规模与竞争格局 - 2024年全国酒馆市场规模达1120亿元,同比增长7.7%,但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2] - 截至2025年3月全国酒馆企业存量超3.8万家,较2019年增长139.6%[2] - 行业结构性调整加速洗牌,呈现"10元小酒馆"模式衰退与"社区散酒新生态"崛起的分化态势[2][11] 海伦司经营现状 - 营收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收入从12.1亿元降至7.52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0.78亿元[8] - 门店总数从479家增至560家,直营酒馆从255家腰斩至112家,加盟店从132家增至406家[8] - 加盟店单店日均销售额5000元(同比下滑30%),低于直营店的7000元[9] - 三线及以下城市单店日均销售额同比减少10%至6700元,创六年新低[9] - 股价较上市高点下跌93%至1.65港元/股,被移出恒生综合指数和港股通名单[10][11] 新兴散酒铺模式 - 唐三两打酒铺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主打"社区散酒新生态"[11] - 已落地30余家门店,单店投入约20万元,毛利率超50%,预估8-12个月回本[12] - 斑马侠散酒铺全国门店近100家,单店投资13-20万元,回本周期4-6个月[14] - 散酒铺模式投资门槛低于海伦司40万元加盟费,毛利率普遍达50%-60%[14] 行业趋势分析 - 消费需求从场景溢价转向性价比,价格敏感度提高[11][13] - 赛道从注重场景体验向产品性价比和购买便捷性转变[15] - 轻模型(30平米门店)、消费者培育和私域流量成为新盈利方向[15] - 行业本质从"酒的生意"转变为"人的场景",依赖经营者而非资本或模式[15]
门店减少2600多家、业绩降至3年最低,这届年轻人为啥不爱啃鸭脖?
观察者网· 2025-04-22 13:51
行业业绩表现 - 绝味鸭脖2024年营收62.57亿元同比下降13.84% 归母净利润2.27亿元同比下降34.04% 扣非净利润2.03亿元同比下降49% 为近3年最差业绩 [1] - 周黑鸭2024年营收24.51亿元同比下降10.7% 年度利润9820.4万元同比下降15% [1] - 煌上煌2024年营收17.39亿元同比下降9.44% 归母净利润4032.9万元同比下降42.86% 为近3年最差业绩 [1] - 三家头部卤味企业2024年门店共计减少2603家 其中周黑鸭减少785家 煌上煌减少837家 绝味鸭脖截至去年中期减少981家 [2] 产品定价与成本 - 周黑鸭经典锁鲜卤鸭脖现售价约60元/斤 鸭锁骨约63元/斤 绝味鸭脖半斤装定价29.9元相当于60元/斤 鸭舌约187元/斤 鸭掌约83元/斤 [3] - 周黑鸭2017年每斤均价41.57元 2018年涨至43.8元 8年间单价上涨约18元/斤 涨幅43.3% [3] - 周黑鸭客单价从2018年63.66元降至2024年54.39元 下降9.27元 降幅14.56% [3] - 煌上煌2024年鸭颈采购价同比下降48.55% 冻新鸭下降15.25% 鸭翅中下降16.81% 牛肉成本下降8.4% [5] 盈利能力变化 - 煌上煌酱卤肉制品毛利率同比提升5.93个百分点 整体毛利率提升3.93个百分点至32.95% [5] - 绝味鸭脖整体毛利率提升5.94个百分点至30.79% 其中鲜货类产品毛利率达35.59% [5] - 周黑鸭全年毛利率提升4.4个百分点至56.8% [5]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休闲卤制品市场规模约1350亿元同比增长8% 鸭脖类产品占比约13%市场规模约175亿元 [7] - 休闲食品市场中传统卤味占比从25%降至18% 新式零食占比上升至45% [7] - 鸭脖行业增速较2021-2022年明显放缓 [7] 消费趋势变化 - 消费者对健康零食选择频率超过纵享型零食 30%消费者积极寻找低糖低盐低卡路里零食 [8] - 18-35岁消费人群中认为鸭货"不够健康"的比例达75% 较2020年上升28个百分点 [8] - 鸭脖价格高涨导致性价比丧失 消费者转向衢州鸭头、成都兔头、柠檬凤爪、辣条等平价替代品 [6] 产品创新与营销 - 2024年现制饮品上新2681款新品 其中新茶饮品牌上新1895款 平均每月每个品牌推出4款新品 [10] - 周黑鸭2024年尝试推出麻辣鸡丝、干煸辣子鸡等新品 但新品迭代速度仍然较慢 [10] - 行业营销手段有限 产品卖相不如"漂亮饭"具传播力 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 [10]
王思聪也卖起了平价牛排
投中网· 2025-04-15 06:57
以下文章来源于豹变 ,作者詹方歌 与王思聪本人的富豪形象不同,牛校长主打平价牛排,套餐价格多在 20元到30元区间,有肉、有主食也有蔬菜。据悉,望京店是牛校长的第一家门 店,虽然品牌成立时间不长,但店面在全国开出四家 店 ,且已经在二、三线城市卖出 一些 区域代理。 作为王思聪旗下品牌,牛校长一面依仗万达广场的店铺资源,一面背靠 王思聪自己的 普思资本多年在资本圈的积累,可谓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连锁品 牌。 豹变 . 直抵核心。做最具穿透力、洞察力的商业观察,深度影响未来。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切入低价快餐市场。 作者丨 詹方歌 编辑丨 邢昀 来源丨 豹变 工作日中午的望京合生麒麟社,挤满了来吃工作餐的白领。从上午 11点半到下午一点半,不少地下一层的美食档口需要排队等位。这其中就包括王思 聪 新 开的餐饮连锁品牌 ——"牛校长"。 但如果将其放置在餐饮行业及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中思考,情况或许没有想象中乐观 —— 29.9元吃牛排,类似于 瑞幸 把 9.9 元 喝咖啡的概念带到中国 的餐饮市场 。 通过低价做消费者教育,是高成本和高不确定性的投入。 牛排这个品类,能和咖啡一样在中国火起来吗 ...
生肖酒遇冷、冰淇淋失利、主力产品价格倒挂,贵州茅台辉煌已逝?
搜狐财经· 2025-04-10 08:51
文章核心观点 贵州茅台在生肖酒和冰淇淋板块遇挑战,股价下行,公司多次回购股份并着手起草新一轮回购方案,控股股东也着手起草增持方案,或为提振资本市场信心 [1][3] 股价情况 - 截至2025年4月9日收盘价1541.04元/股,较去年10月8日年内最高股价1880.66元/股跌去18%左右,较2021年2月18日最高股价2388.76元/股缩减至六成半 [4] - 股价下跌与“酱酒热”退却和主力产品茅台1935价格倒挂有关 [4] 回购情况 - 截至2025年4月7日累计回购131.59万股,占总股本比例0.1048%,支付总额19.48亿元,回购价格每股1417.01 - 1584.06元 [2] - 2024年11月27日股东大会通过回购计划,同年12月28日公告预计回购30 - 60亿元用于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 [2] - 公司将按上限尽快完成约40.5亿元回购及股份注销程序,控股股东着手起草增持方案 [3] 行业情况 - 2024年中国酱酒产能约65万千升,同比下降13.33%,白酒门店销量降低,酱香酒销售惨淡 [4] 主力产品情况 - 茅台1935上市初定价798元/瓶,零售指导价1188元/瓶,曾被炒至1800元/瓶,2023年春节后价格下跌,2024年跌破出厂价,截至2025年4月9日行情价750元/瓶,较零售指导价跌36% [4][5] 生肖酒情况 - 蛇茅作为本轮生肖酒系列最终产品遇冷,1月6日原箱报价约2800元/瓶,1月12日行情价2660元/瓶,4月9日跌破发售价至2490元/瓶,而龙茅曾被炒到6000元/瓶 [7] - 蛇茅未被热炒且价格滑落快,可能因“供不应求”减弱,i茅台APP每日投放量是龙茅的三倍不止,也可能因消费降级和行业调整,酒企和经销商以去库存为首要目标 [7][8] 冰淇淋业务情况 - 茅台冰淇淋2022年5月推出,含2%的53度飞天茅台酒,定价66元/杯,初期创下单日销售额超250万元、一年销量近1000万杯纪录,2023 - 2024年开设多家门店 [9] - 今年2月底冰淇淋事业部解散,公司称是基于市场功能和战略价值考量,产品仍由茅台国际大酒店运营且正常销售,此前已主动收缩业务,部分经销商同步缩减 [9] - 专家认为可能因冰淇淋业务利润空间有限、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集中资源于核心业务更有利 [9]
降价版的湊湊和海底捞,同人不同命
36氪· 2025-04-07 11:57
文章核心观点 火锅行业“以价换量”成共识,海底捞和呷哺集团降价呈现不同结果,呷哺集团多项核心经营指标下滑致亏损扩大,海底捞通过降本增效和多品牌发展取得较好业绩,呷哺集团正努力自我纠偏,未来发展有待摸索 [2][11][28] 分组1:降价未换来量 - 火锅行业消费降级,同行降价使呷哺集团跟进,去年实施十年来最大力度和规模降价,呷哺呷哺人均消费降至54.8元,湊湊客单价降至123.5元 [3][4] - 降价初期有效果,去年8月呷哺呷哺营业额、利润和客流量同比增长10%,部分地区客流量增长近20%,但全年业绩显示翻台率不升反降,呷哺呷哺和湊湊同店销售额分别下降23%和32% [7] - 2024年呷哺集团累计闭店219家,呷哺呷哺和湊湊收入分别同比减少13%和26.5%,湊湊净亏损大幅上涨260.20%至3.5亿,成集团亏损主要原因 [8][10] 分组2:不只是降价 - 2024年海底捞营收、净利润和核心经营利润同比上升,虽下半年营收下滑但归母净利润增长,靠降本增效和多品牌发展取得成效 [11][12] - 海底捞通过关闭低效门店、优化成本结构降低成本,启动“红石榴计划”孵化多品牌创新,其他餐厅收入和外卖业务营收同比增幅分别达39.6%和超20% [14][15][17] - 呷哺集团有降本能力,采购占销售比和成本率下降,但缺“赚钱”能力 [17] 分组3:自我纠偏 - 呷哺集团高端化转型后受市场消费趋势冲击,湊湊和趁烧业绩不佳,2024年湊湊餐厅数量负增长且闭店数最多 [18][19] - 呷哺集团采取降价和不同扩店策略自我纠偏,湊湊上海推出低价套餐,呷哺呷哺规划2025年开业不低于95间餐厅,湊湊谨慎开店 [21][22][24] - 2025年头两个月呷哺集团通过费用管控盈利增加,集团有会员基础,未来发展需自我摸索 [26][27][28]
一款车席卷县城女人
投资界· 2025-04-04 07:56
县城消费趋势变化 - 县城资产鄙视链出现松动 别墅维护成本高导致需求下降 电车开始受到县城中年女性青睐 [5] - 消费降级背景下 价格3-4万元的微型电动车成为县城女性刚需 部分车型通过补贴后价格低至4900元 [9] - 微型电动车多采用多巴胺配色 外观显眼 四座设计满足基本需求 成为县城"显眼包"车型 [9] 微型电动车产品特征 - 五菱宏光MINI 比亚迪海鸥 吉利小熊猫等车型主导市场 主打低价策略 国补后价格集中在3-4万元区间 [9] - 车型设计针对新手友好 车身小巧便于停车和操控 适合县城道路环境 [12] - 产品迭代快速 从2021年起厂商开始增加安全配置(倒车雷达 安全气囊)和智能功能(辅助驾驶 远程控车) [23][26] 目标用户画像 - 县城中年女性为主要客群 占比达50% 兼顾接送孩子和个人代步需求 [15] - 用户需求从"面子消费"转向实用主义 将车辆视为"移动私人空间"和独立象征 [18] - 部分家庭作为第二辆车购买 解决用车冲突 因车身小巧可共享停车位 [22] 市场竞争格局 - 五菱宏光MINI 2020年率先打开市场 初期配置极简(无空调 无安全气囊) 凭借3万元售价和时尚造型走红 [23] - 后续厂商加入竞争 产品功能向中高端车型靠拢 但价格仍保持3万元左右 [26] - 与电动摩托车形成替代关系 价格相近但提供更多功能和安全性 [26] 产品使用场景 - 主要满足县城日常通勤 续航50公里左右 不适合长途高速行驶 [26][27] - 冬季续航受温度影响明显 暖风耗电加剧里程焦虑 [27] - 定位明确 作为老头乐升级产品 提供合法上路和基本安全保障 [30]
青岛啤酒销量承压如何破局?营收同比降5.3%,布局高端提升利润率,线上销量同比增21%
搜狐财经· 2025-04-03 09:09
文章核心观点 - 2024年啤酒行业遇冷,青岛啤酒延续“增利不增收”态势,虽净利润连续五年上涨,但产量、销量和营收均下滑,且连续6年第四季度亏损,公司可通过创新产品、多元化策略、渠道优化与供应链升级应对问题 [2][3][4] 行业情况 - 2024年有欧洲杯、巴黎奥运会等大型赛事助力,但啤酒行业仍未扭转颓势,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啤酒产量为3521.3万千升,同比下降0.6% [4][6] - 华润啤酒2024年营业额386.35亿元,同比下降0.76%,净利润47.39亿元,同比下降8.03%;百威亚太2024年营收62.46亿美元,同比下降7%,净利润7.26亿美元,同比下降14.8% [6][7] - 酒水作为非刚需产品,受经济下行影响显著,消费紧缩和消费降级导致啤酒消费场景减少,许多品牌转向低价策略 [6] 青岛啤酒营收与销量 - 2024年公司全年营收约321.38亿元,同比下降5.3%,主要受销量影响;主品牌销量同比下降4.84%,崂山啤酒销量下降7.2%,销售收入分别下滑5.07%和6.38% [2][4][6] 青岛啤酒净利润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43.45亿元,较去年增加7713.25万元,同比增长1.81%,实现5年连续上涨 [8][9] - 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实现净利润增长,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达315.4万千升,占总销量比重由40.5%提升至41.8%,毛利率升至40.23%,对冲了销量下滑影响 [9] - 高端啤酒战略和营销效率提升是增利关键,公司将持续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主力大单品、高端生鲜及超高端明星产品 [11] 青岛啤酒淡季亏损 - 公司在前三季度盈利情况下,第四季度亏损6.45亿元,连续6年出现季节性亏损,冬季销售淡季拖累全年表现 [3][12] 青岛啤酒应对策略 - 可通过创新产品破解困局,如推出低酒精、热啤酒等季节性产品或开发健康型啤酒,强化节日营销 [14] - 线上产品销量同比增长21%,连续12年保持增长,通过供应链优化和新鲜直送业务布局覆盖24座城市,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14]
4200亿GMV背后的矛盾性繁荣:解码美妆赛道三大爆发点
36氪· 2025-03-31 04:59
市场总体表现 - 2024年中国线上美妆护肤市场GMV达4201.5亿元,同比增长8.4%,销量48.9亿件,同比增长7.4% [2] - 消费行为呈现"理性与感性博弈"特征:中低价产品主导增长,同时高功效、情感价值品类显著增长 [1][5] 价格段与品牌格局 - 中低价段产品占比提升:彩妆低价格段市场规模增长0.7%,护肤300-500元价格段增长1.8%,500元以上价格段普遍下滑 [7] - 市场向头部集中:TOP10品牌销售额同比增长17.1%,CR10提升1.2%,腰部品牌份额扩大3.0% [9] - 国货品牌表现突出:韩束销售额同比增长791.6%,明星产品红蛮腰六肽礼盒销售额达11.8亿元 [9] 品类创新趋势 - 粉饼赛道高速增长:销售额50.5亿元,同比增长43.5%,情绪疗愈类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11.6% [10][15] - 防晒市场销售额127亿元,同比增长3.1%,防晒粉底液销售额同比增长517.7% [22][24] - 融合型品类兴起:"妆养合一"理念推动护肤与彩妆边界模糊,情绪护肤销售额增长466.7%,科技护肤声量增长209.5% [11][13] 细分赛道与人群 - 男性市场快速崛起:男士护肤声量增长247.4%,男士腮红销售额增长345.3% [13] - 纯净美妆与个性化需求增长:成分安全、自然美趋势显著,MBTI人格妆容成为新兴潮流 [13] - 防晒场景多元化:骑行、滑雪等新潮户外运动及医美修护场景需求上升,21-35岁人群为核心消费群体 [31][33] 品牌策略与案例 - 研发与营销协同驱动增长:韩束通过自主研发"环六肽-9"备案及抖音短剧营销实现精准转化 [9] - 性价比定位策略成功案例:方里粉饼(50-100元价格带)以细腻粉质对标高端产品,芭贝拉品牌同比增长537% [17][19] - 泛防晒策略对比:蜜丝婷专注纯防晒赛道销售额下降16%,欧莱雅通过全链路产品布局实现116%增长 [27] 渠道与营销创新 - 社媒营销成为关键抓手:通过KOL测评、短剧植入(如韩束甜宠剧情)、明星代言(如芭贝拉携手赵一博)提升转化 [9][19][35] - 季节性布局策略:防晒产品销售高峰集中于3-6月,需提前进行市场预热 [22]
上海最狠的相亲方式:一起挖野菜
36氪· 2025-03-29 10:14
消费趋势变化 - 上海年轻人约会方式从城市消费转向郊区挖野菜,反映消费降级趋势[3][6] - 挖野菜活动成本仅需3元地铁票,相比传统千元级约会显著降低消费门槛[22] - 野菜采集从老年人活动演变为年轻群体社交新场景,共青公园等郊区成为热门地点[6][16] 社交行为分析 - 挖野菜成为新型相亲方式,兼具"进可攻退可守"的社交灵活性[7][14] - 活动过程中通过野菜识别、分工协作等互动可快速评估对方性格特质[20][26] - 掌握稀有野菜地点成为社交资本,形成新型相亲鄙视链[7][12] 用户画像特征 - 参与者多为都市白领,穿着lululemon等高端运动品牌进行田野活动[3][33] - 两类典型用户动机:情侣通过共同劳动增进感情,单身群体用于拓展社交圈[18][24] - 高质量男性倾向租用保时捷等豪车提升活动仪式感,形成反差营销[16] 体验经济创新 - 野菜约会融合短途旅行+美食制作+自然探索,创造复合型体验价值[18][22] - 地域文化差异转化为社交话题,如上海芥菜与东北婆婆丁的采集对比[24] - 活动成果(如烹饪收获)形成二次社交场景,延长用户互动链条[28][32] 品牌营销启示 - 始祖鸟等户外品牌通过泥土痕迹展示真实使用场景,强化用户认同[34] - 盒马等生鲜平台可结合野菜热点推出"采集+烹饪"主题营销活动[22] - 汽车租赁/共享行业可开发郊区场景套餐,满足仪式感需求[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