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集成电路
icon
搜索文档
集成电路ETF(159546)涨超1.2%,三重周期共振或推动估值修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9 04:13
行业趋势分析 - 半导体行业正迎来全面反弹,受"宏观政策周期、产业库存周期、AI创新周期"三重共振驱动,估值扩张行情可期 [1] - 北美算力需求强势上涨带动交换机及服务器产业链显著增量,消费电子因AI端侧创新呈现底部反弹 [1] - 台积电将年收入增速预期由25%上调至30%,反映AI需求持续强劲,非AI领域需求温和复苏 [1] - 存储技术加速迭代,DDR6有望2026年完成认证,国产存储公司迎来技术升级窗口 [1] - 美国AI行动计划可能进一步限制半导体出口,推动国产制造、设备、材料等环节加速自主可控进程 [1] - 谷歌上调全年资本开支至850亿美元,显示AI基础设施需求持续高增长,AI应用与算力基建形成正向循环 [1] - LCD面板价格部分回落,但行业竞争格局已完成充分洗牌 [1] 产品与市场表现 - 集成电路ETF(159546)7月29日早盘涨超1.2%,跟踪标的为集成电路指数(932087)[1][2] - 集成电路指数覆盖半导体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相关设备材料等业务上市公司,成分股科技含量与成长性较高 [2] - 无股票账户投资者可关注国泰中证全指集成电路ETF发起联接C(020227)和A类份额(020226)[2] 技术发展动态 - 存储技术迭代加速,DDR6认证进程预计2026年完成,为国产厂商提供技术追赶机遇 [1] - AI端侧创新推动消费电子产业链复苏,算力需求增长带动服务器/交换机等基础设施扩容 [1]
上海国投先导投决总金额已近260亿元 带动超1000亿元社会资本注入三大先导产业
证券时报网· 2025-07-28 03:28
上海国投先导第三批市场化子基金遴选启动 - 第三批子基金应为设立或迁址上海市内的股权直投基金 [1] - 子基金须由专业管理机构进行市场化、专业化管理 [1] - 重点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 [1] - 鼓励与三大先导产业龙头链主企业合作设立基金 [1] - 上海国投先导将通过市场化遴选机制与产业链主深度合作 [1] - 加大CVC基金布局 借助产业认知指导投资策略 [1] 上海国投先导投资成果 - 不到十个月快速决策36个项目 [1] - 投决总金额达25955亿元 [1] - 带动超1000亿元社会资本注入三大先导产业 [1] - 累计完成26只市场化子基金遴选 [1] - 实现53倍放大效应 [1] - 领投一批链主企业 吸引头部管理人首次落沪 [1] 绩效考核体系 - 建立完整投后评价体系 [2] - 考核维度包括返投、聚焦率、业绩、合规等 [2] - 评价标准涵盖产业生态贡献、投资策略匹配等 [2] - 关注项目招引与产业赋能、活动影响力等 [2]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活动 - 上海国投公司举办多场路演生态活动 [2] - 旗下基金管理人携手头部大模型、芯片等企业亮相 [2]
恒坤新材IPO上会被暂缓审议 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
中国经济网· 2025-07-26 09:14
公司概况 - 公司是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是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易荣坤,合计控制公司股份表决权比例为40.87% [1] - 公司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拟公开发行新股数量不超过6,739.7940万股(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之前),即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15%,且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10% [1] 募资计划 - 公司拟募资100,669.50万元,用于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2] - 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总投资51,911.33万元,拟投入募集资金39,980.22万元,实施主体为大连恒坤 [3] - 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总投资90,916.74万元,拟投入募集资金60,689.28万元,实施主体为安徽恒坤 [3] 上市审核问询 - 上市委要求公司说明自产光刻材料和前驱体主要产品初始技术来源、研发方式、研发核心人员、研发投入和对应的专利技术,以确认是否存在知识产权纠纷风险 [4] - 上市委要求公司结合业务模式、同行业可比案例和报告期以前年度会计政策,说明报告期对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4] - 上市委要求公司说明长期定期存款收益率高于银行借款利率的合理性,长期定期存款是否存在使用受限的情况,是否存在理财风险 [4] 需进一步落实事项 - 公司需结合业务模式、同行业可比案例和报告期以前年度会计政策,进一步论证报告期对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5]
对立的传言,有关H20!
是说芯语· 2025-07-25 23:29
传言分析 - 两条对立传言:一是禁止大客户使用H20,二是英伟达为H20生产做准备,要求台积电提供5000-9000片晶圆产能 [2][3] - 第二条传言未被广泛传播,但若属实将超预期 [3] H20供应动机 - H20性能出色且专供中国市场,英伟达有充分动机扩大生产以抢占市场 [5] - 扩大H20生产可为B系列特供芯片研发争取时间,甚至可能缩减B系列研发,主打H20 [6] - H20的推广不影响Blackwell架构高端产品,其性能优化对其他大客户无心理冲击 [7] 产业链影响 - 若H20恢复生产,对英伟达产业链是利好,因H20价值量更大且客户熟悉性能,将大力采购 [8] - 对国产卡并非利空,因国产卡采购要求和补贴政策将拉动国产卡销量 [9] 市场情绪与趋势 - 当前市场情绪良好,H20恢复供应对英伟达产业链和国产链均为好消息 [11] - 英伟达和博通股价持续新高,北美算力链市场热度高 [12]
深交所副总经理李鸣钟:支持创业投资完善“募投管退”闭环生态 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接力棒”式服务
证券时报网· 2025-07-25 12:59
深交所战略方向 - 深交所将提升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 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为新质生产力企业提供投融资支持[1] - 深交所与创业投资深度联动 支持完善"募投管退"闭环生态 打造"科技-资本-产业"良性循环[1] - 创业板已有705家公司上市前获2615家次创投机构投资 累计金额达70989亿元 注册制改革后218家企业获293亿元投资[1] 创投机构协作机制 - 深交所制定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专项方案 与政府引导基金 央国企及外资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2] - 鼓励创投机构参与"创享荟"产业对接活动 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布局 推动投后管理专业化[2] - 创投机构被定位为科技创新重要伙伴 协助企业规范发展 深交所将强化与深圳市政府 光明区政府的协同机制[2] 创业板改革措施 - 深化创业板改革 支持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 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企业适用第二套 第三套上市标准[3] - 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 促进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 强化与产业政策协同[3] 并购重组与产品服务 - 规范活跃并购重组市场 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实现产业整合 精简符合条件的重组审核流程[3] - 打造"从IP到IPO"全周期服务体系 加强股 债 REITs ABS等产品协同开发 完善行业与区域服务体系[3]
深交所副总经理李鸣钟:持续深化创业板改革,完善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机制
快讯· 2025-07-25 12:39
创业板改革 - 深交所持续深化创业板改革 完善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机制 [1] - 深交所将进一步深化创业板改革 突出板块特色 提升板块功能 [1] - 强化与产业政策协同 支持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 集成电路等突破核心技术企业适用创业板第二套 第三套标准申报 [1] 支持科技企业 - 支持科技型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推动更多标志性改革举措和典型案例落地 [1] - 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 [1]
净利润不到1亿,科创板IPO上会暂缓审议,今年以来首家!拟募资10亿,中信建投保荐
搜狐财经· 2025-07-25 10:39
公司概况 - 恒坤新材成立于2004年 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是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之一 [1] - 公司拟在科创板上市 拟融资10 07亿元 2024年营业收入5 48亿元 净利润0 97亿元 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 会计师事务所为容诚 律师事务所为锦天城 [1] - 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兼总经理易荣坤 合计控制公司40 87%的股份表决权 [6] 财务数据 - 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 22亿元、3 68亿元、5 48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 01亿元、0 90亿元、0 97亿元 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 91亿元、0 82亿元、0 94亿元 [2] - 2024年资产总额26 45亿元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15 01亿元 资产负债率43 26%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6 78% [3]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 92亿元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16 17% 较2022年的13 28%持续提升 [3] 业务结构 -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领域 客户集中度高 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99 22%、97 92%、97 20% 主要客户为知名存储芯片和逻辑芯片制造商 [4][5] - 2024年自产产品毛利占比34 14% 较2022年的17 95%显著提升 引进产品毛利占比65 86% [3] - 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包括彤程新材、艾森股份、上海新阳、南大光电等 [2] 募投项目 - 募集资金拟投入两个项目: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拟投3 998亿元)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拟投6 069亿元) 总投资14 28亿元 [6] 上市审核关注点 - 上市委重点关注:自产产品技术知识产权风险、引进业务收入确认方法(净额法)的合规性、长期定期存款收益率与借款利率差异的合理性 [7][8]
上海经济半年报出炉:GDP同比增长5.1%
第一财经· 2025-07-25 07:38
经济增长 - 上半年全市GDP达26222.15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0739.70亿元(占比79.1%),增速5.4%领先整体[1][10] -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5.6%,较一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2][11] - 服务业优势行业表现突出:信息传输/软件业增加值3637.29亿元(+14.6%),金融业增加值4500.81亿元(+8.8%),合计贡献超六成GDP增长[3][10] 产业结构 - 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9.1%,其中人工智能(+12.3%)、集成电路(+11.7%)、生物医药(+4.4%)[2][12] - 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速达16.0%,高于工业整体10.4个百分点,智能手机产量增长1.3倍,平板电脑增长49.0%[12] -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6.7%,新一代信息技术(+13.9%)、新能源(+12.5%)、高端装备(+10.7%)领跑[2] 投资与消费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其中工业投资(+19.8%)、城市基建投资(+17.9%)表现强劲,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投资激增43.0%[4][1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60.41亿元(+1.7%),家具类(+18.8%)、家电类(+18.7%)、体育娱乐用品(+27.8%)增速显著[5][13] - 以旧换新政策拉动高能效家电零售额增长63.9%,计算机及配套产品零售额增长1.3倍[6][13] 创新与贸易 -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9.37万件(+12.2%),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外资研发中心19家[12] -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5月营收增长27.1%,人工智能算力相关咨询服务业营收暴增1.3倍[12] - 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增长23.6%,高于全市2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增长8.8%[14] 金融市场 - 主要金融市场成交额增长6.6%,上交所证券成交额(+28.6%)、上期所(+23.0%)、黄金交易所(+54.4%)[7] - 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2.90万亿元(+7.5%),贷款余额12.85万亿元(+8.4%)[7]
风险保障11.84万亿元!广东人保财险为近1.6万家科技企业“护航”
广州日报· 2025-07-24 10:56
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 - 公司围绕提升科技保险服务的深度、广度、精准度三方面持续发力,为广东新兴产业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风险保障 [1] - 公司聚焦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重点关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 [2] - 公司将围绕科技中小企业联合开展产品和模式创新,探索将科技保险融入"费改保"新模式 [2] - 公司已在内部成立科技保险分中心、并牵头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保险服务中心 [2] 行业挑战与机遇 - 科技创新领域技术更新迅速,风险复杂多变,历史数据匮乏,对保险机构的专业能力提出很高要求 [1] - 科技保险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和复杂性,尤其要跟上日新月异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对传统保险机构是较大挑战 [1] 业务成果与数据 - 公司已为广州实验室、广纳院、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多家重点实验室多个研发项目提供风险保障 [1] - 公司已为4家科技初创企业6个研发项目提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风险保障 [1] - 截至2025年6月,公司已为近1.6万家科技型企业提供风险保障11.84万亿元 [1] 组织架构与服务创新 - 公司将着力搭建专业化的组织架构体系,打造专业化的科技保险服务体系 [2] - 公司计划在广州、佛山、东莞等科技密集型城市设立科技保险专营机构 [2] - 公司将整合外部资源,借力第三方专业机构,推动"保险+服务+科技"模式走深走实 [2] - 公司致力于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科技保险风险减量服务体系 [2]
广东工行熊焘:计划在广州、东莞、珠海设立总规模超120亿元的AIC股权直投基金矩阵
广州日报· 2025-07-24 06:56
科技金融业务发展 - 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将科技金融作为落实中央"五篇大文章"部署的首要攻坚点,截至2025年6月末科技企业贷款余额2868亿元,较年初增长232亿元(增幅8 8%)[1] - 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覆盖率较年初均实现正增长[1] - 公司强化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与金融产品对位,提升服务多样性和支持强度[1] 股权投资布局 - 计划在广州、东莞、珠海设立7支总规模超120亿元的AIC股权直投基金矩阵,覆盖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1] - 已落地2支合计31亿元基金,2025年6月投资国内头部光掩模企业3 4亿元[1] 制造业并购贷款服务 - 聚焦优势制造业横向扩张与纵向整合,支持"链主"企业强化产业链控制力,截至6月末制造业并购贷款余额达198亿元[2] 科技人才金融服务 - 创新推出"科学家创业e贷",覆盖引进人才及本地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截至6月末累计发放贷款16户(金额5000万元),其中国家级人才6位[2] 上市公司与科创债服务 - 自2024年9月金融新政后,累计为上市公司提供20笔合计40亿元回购增持贷款,规模居同业领先[2] - 2025年落地全国首批、广东区域(不含深圳)首单1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2] 组织架构优化 - 建立"大湾区制造业中心+科技金融中心+科技支行"服务架构,在科技企业集聚区设立专营机构和科技支行[2] 未来发展规划 - 将持续深耕科技金融赛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