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低碳
icon
搜索文档
卡博特上海工厂利旧改造项目投运
中国化工报· 2025-09-01 02:53
项目概况 - 卡博特上海工厂利旧改造项目于8月26日正式投入运营 总投资约7000万元人民币 自2024年4月立项至2025年8月实现试生产 [1] - 项目实现资源集约化再利用 为上海工厂循环经济模式注入新活力 [1] 产能与环保效益 - 项目每年可自发绿电1.2亿千瓦时 相当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11.97万吨 [1] - 在保障原有年产值14亿元同时 可为周边企业提供稳定蒸汽供应 [1] 区域战略布局 - 卡博特在闵行区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外资研发中心等多个功能性机构 闵行已成为其全球最重要营运基地 [1] - 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与新能源新材料赋能密切相关 公司未来将加大在闵行布局核心业务和项目 [1] 政府支持 - 项目通过余热发电实现分布式上网 为闵行绿色低碳发展树立标杆 [1] - 公司在华发展得益于闵行优异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 [1]
卓然股份(688121):反内卷有望驱动炼化老旧设备更新
新浪财经· 2025-09-01 00:36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66亿元,同比下降28.92% [1] - 归母净利润-21.90万元,同比下降100.62%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170.64万元,同比下降95.30% [1] - 第二季度营业收入7.97亿元,同比下降39.00%,环比增长373.60% [1]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810.81万元,同比下降89.29%,环比增长197.37% [1] - 第二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935.56万元,同比下降87.85%,环比增长222.31% [1] 业务结构及订单情况 - 炼油专用设备销售收入占比2.02%,石化专用设备占比2.40% [2] - 工程总包服务收入占比12.57%,其他产品及服务占比83.00% [2] - 在手订单中总包服务业务将于2025-2026年陆续确认收入 [2] - 截至2024年底2亿元以上在手订单共计58.68亿元 [2] 行业政策环境 - 工信部将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淘汰落后产能 [3] - 九部门联合印发《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 [3] - 政策推动石化行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 - 行业将通过节能减污降碳改造、老旧装置综合技改等措施向绿色低碳转型 [3] 公司战略布局 - 积极布局绿色低碳领域,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4] - 推动能源洁净化、过程低碳化、产品绿色化战略 [4] - 组织专家课题组聚焦石化行业低碳技术 [4] - 产品及业务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寻求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突破 [4] 业绩展望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亿元、1.5亿元和2.0亿元 [4] - 对应2025年8月29日收盘价PE分别为27.4X、24.0X、17.5X [4]
瑞茂通集团优化全球战略布局 打造绿色再生铜产业链
期货日报· 2025-08-31 23:09
公司业务与运营模式 - 公司在泰国春武里府工业区投建现代化再生铜加工基地 通过破碎 分选 净化 烘干等工艺处理来自德国 西班牙 澳大利亚 日本等国的含杂废铜原料 生产合格再生铜原料 [1] - 公司打造"国际采购—海外加工—国内销售"再生金属铜跨国运营模式 2024年再生铜进口与转口业务总量近5万吨 贸易金额突破4.7亿美元 [2] - 公司于2021年组建再生资源团队 成功打通海外废铜回收 跨境加工到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通道 [1] - 公司在泰国建立废铜精深加工基地 将发达国家废铜资源加工成符合中国进口标准的高品质再生铜原料 [2] - 公司再生铜事业部汇聚国内顶尖铜冶炼及加工企业资深专家团队 所有成员拥有十年以上从业经验 掌握废铜品质判定标准与杂质分离技术 [4] - 公司建立覆盖全球的多元化采购网络 具备全球采购战略优势 [4] - 公司将废铜加工基地设立在泰国春武里府工业区 通过"海外预处理+国内深加工"产业协同模式减少国际物流金属损耗并降低国内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压力 [6] 行业背景与政策环境 - 中国年铜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55%以上 自2007年起消费规模连续18年居世界首位 [2] - 中国已探明铜矿储量仅占全球总量4% 原料自给率长期维持12%~15% 2024年精炼铜进口依存度高达83.7% [2] - 国家调整废铜进口政策 将符合标准再生铜原料视为可自由进口商品并享受零关税待遇 [2] - 2025年3月"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3] -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要求2025年再生金属产量占比提升至30% 其中再生铜产量目标设定为400万吨 [5] - 再生铜能耗仅为原生铜20% 碳排放减少65% [5] - 中国与泰国有关机构就《合作谅解备忘录》达成初步共识 正在加快建立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合作机制 [7] 市场竞争与全球格局 - 智利 秘鲁等主要铜矿供应国频繁遭遇停电 地震等突发事件导致铜矿产量大幅波动 [3] - 美国关税政策导致精铜流向北美 国际精铜供应收紧 [3] - 欧盟预计在10月前出台本土再生金属供应链保护政策 将对全球废金属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4] 产品应用与市场需求 - 再生铜原料在中国宁波铜加工厂被加工成铜棒 铜线 铜板材等产品 最终制成精密铜部件广泛应用于风电设备 新能源汽车 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 [1] - 铜在电子元器件制造 新能源汽车 绿色建筑及高端装备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 [2] - 下游中小加工厂对再生铜需求非常大 但缺乏回收利用渠道和海外采购能力 [6] 战略意义与发展前景 - 构建自主可控再生铜产业体系是保障中国关键金属供应链安全的必由之路 [1] - 发展再生铜产业能填补中国用铜缺口 提升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3] - 再生铜生产具备成本优势和节能优势 价格比原生铜低 能驱动产业经济效益提升并赋能绿色发展 [6] - 公司通过布局再生铜产业链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 解决原材料采购难题 [6]
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8号线空载试运行启动
齐鲁晚报网· 2025-08-31 04:56
线路建设与开通进展 - 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和8号线于8月31日启动空载试运行 将于年底前开通运营 [1] - 4号线全长40.3公里设33座全地下站 贯穿槐荫/市中/历下/高新/历城五区 覆盖经十路沿线80%客流密集区域 [3] - 8号线全长25.3公里设14座车站(3地下+11地上) 连接历城区/高新区/章丘区 服务自贸试验区/科创走廊/大学城等重要区域 [3] 技术特点与创新应用 - 4号线攻克超硬岩层和密集建筑群等复杂施工条件 [5] - 8号线应用"永临一体"和"预制叠合"绿色建造技术 单座地下站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3400吨 [5] - 山东大学站采用光伏一体化设计 预计年发电量达18万千瓦时 [5] 运营准备与系统测试 - 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多系统联动测试 包括车辆/轨道/信号/供电等核心设备综合验证 [4] - 组织应急演练/人员培训及规章制定 全面检验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4] - 统筹推进系统调试/运营演练/安全评估等准备工作 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开通 [5] 社会经济效益 - 4号线未来可与6条轨道交通线路及高新东区云巴实现换乘 显著缓解经十路交通压力 [3] - 8号线开通将促进中心城区与东部城区协同发展 方便沿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员出行 [3] - 两条骨干线路开通将优化济南东西向交通格局 提升整体出行效率 [1][5]
壹探轨道|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8号线空载试运行启动
齐鲁晚报· 2025-08-31 04:38
项目进展 - 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和8号线于8月31日启动空载试运行 转入运营筹备关键阶段 将于年底前开通运营[1] - 空载试运行为期三个月 模拟真实运营环境 开展多系统联动测试和应急演练 全面检验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1] 线路规划 - 4号线全长40.3公里 设站33座 全部为地下线 贯穿槐荫、市中、历下、高新、历城五区 覆盖经十路沿线80%客流密集区域[3] - 4号线未来可与济南轨道交通1、2、3、6、7、8号线及高新东区云巴实现换乘 是缓解经十路交通压力、强化城区联系的关键线路[3] - 8号线全长25.3公里 设地下站3座 地上站11座 途经历城区、高新区和章丘区 连接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齐鲁科创大走廊等重要区域[3] 技术特色 - 4号线成功攻克超硬岩层、密集建筑群等复杂地质条件[5] - 8号线应用"永临一体""预制叠合"绿色建造技术 单座地下站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3400吨[5] - 山东大学站采用光伏一体化设计 预计年发电量达18万千瓦时[5] 社会效益 - 4号线开通将显著优化提升泉城济南东西向交通格局[1] - 8号线开通对方便沿线市民出行、促进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区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 项目致力于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出行服务 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贡献轨道交通力量[7]
【大宗周刊】瑞茂通集团优化全球战略布局,打造绿色再生铜产业链
期货日报· 2025-08-30 23:57
瑞茂通集团再生铜业务 - 公司在泰国春武里府工业区投建再生铜加工基地 通过破碎 分选 净化 烘干等工艺将含杂废铜转化为合格再生铜原料 产品最终应用于风电设备 新能源汽车 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 [1] - 公司打造"国际采购—海外加工—国内销售"的跨国运营模式 2024年再生铜进口与转口业务总量近5万吨 贸易金额突破4.7亿美元 [1] - 公司组建资深专家团队 所有成员拥有十年以上从业经验 掌握废铜品质判定标准与杂质分离技术 构建业内领先的原料评估体系 [4] 中国铜产业供需格局 - 中国铜年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55%以上 自2007年起消费规模连续18年居世界首位 但已探明铜矿储量仅占全球总量4% 原料自给率长期维持12%-15% 2024年精炼铜进口依存度高达83.7% [2] - 再生铜生产能耗仅为原生铜20% 碳排放减少65% 根据规划 到2025年再生铜产量目标设定为400万吨 再生金属产量占比提升至30% [4][5] - 国家调整废铜进口政策 将符合标准的再生铜原料视为可自由进口商品并享受零关税待遇 [2] 全球铜资源竞争与政策环境 - 智利 秘鲁等主要铜矿供应国频繁遭遇停电 地震等突发事件导致产量大幅波动 美国关税政策导致精铜流向北美 国际供应收紧 [3] - 欧盟计划在10月前出台本土再生金属供应链保护政策 预计对全球废金属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4] - 2025年3月"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打造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成为行业发展目标 [3] 天然气交易创新 - 天津国际油气交易中心推出"PNG舟周购"常态化竞拍活动 首场活动中竞得资源客户可在次日至8月31日前提货 满足未来10日增量用气调配需求 [8][9] - 该模式聚合分散的增量气源需求进行市场化竞拍 帮助客户以更合理价格获得管道气资源 降低采购成本 [8] - 这是交易中心首次上线管道天然气资源竞拍业务 未来将引入更多油气品种 [9] 电力期货发展动态 - 广期所积极研究电力期货 探索推出更多新能源期货品种 致力于打造连接电力产业与期货市场的高效桥梁 [11][12] - 2025年1-7月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达3.59万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3.2% 占全社会用电量61.2% 自2025年6月1日起新建新能源发电项目全面参与市场交易 [13] - 电力期货可帮助新能源企业锁定远期收益 2024年山东电力现货市场有973小时出现负电价 浙江市场出现过0.2元/千瓦时极端低价 [13]
震元生物上虞产业化基地正式投产 聚力合成生物新赛道赋能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8-30 04:56
公司项目进展 - 浙江震元上虞产业化基地于2024年8月30日正式投产 该项目于2023年2月开工建设[1][3] - 项目建成全国首个千吨级组氨酸生物合成产业化装置 开发左旋多巴绿色新工艺 L-茶氨酸正在推进新食品原料申请[3] - 累计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2项 获授权12项 科技成果登记4项[3] - 首期规划年产盐酸组氨酸2400吨 左旋多巴1000吨 酪氨酸1000吨等系列产品[6] 技术合作与创新 - 公司深度合作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江南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1][4] - 投产仪式上与多家科研团队签订合作协议 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4] - 构建"需求驱动 利益共享"的科研成果转化生态 已储备十余个具市场潜力的产品[6] 政策与荣誉资质 - 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第一批47个"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浙江省仅3个 绍兴市唯一)[3][5] - 获评浙江省(第一批)示范性重大产业项目 浙江省中国特色现代企业高质量发展"价值创造"典型案例[3][5] - 绍兴市政府设立超百亿元基金支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 构建"政策引领+资本赋能"支撑体系[4] 战略定位与影响 - 基地聚焦高端氨基酸系列产品规模化生产 以绿色工艺替代传统高污染 高能耗工艺[5] - 项目总投资超6亿元 是公司培育合成生物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项目[3][5] - 项目将助力绍兴实现"一株菌种培育一个产业 一个园区激活一座城市"的裂变式发展[5]
山河智能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6.12% 创新驱动国际化发展
证券日报网· 2025-08-30 04:4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4.11亿元 同比下降6.32%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88万元 同比增长46.12% [1] 战略定位 - 以"一点三线""一体两翼"为战略定位 聚焦装备制造业 [1] - 在工程装备 特种装备 航空装备三大领域全面发展 [1] - 推动企业朝国际化 智能化 绿色化 高端化方向高质量发展 [1] 技术创新 - 申请专利102件 其中发明43件占42.16% [1] - 获得授权专利95件 其中发明36件 计算机软著登记15件 [1] - 10项技术与产品入选湖南省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目录 [1] - "挖掘绿色低碳'新动力'"案例入选全国技术贸易创新实践案例 [1] 产品开发 - 承担各类项目115项 成功下线20款样机 [2] - 实现9款产品量产及3项基础技术研究结项 [2] - 深井套管车载钻机关键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2] - 160吨矿用挖掘机投用后油耗降低15% 出勤率提升20% [2] 内部管理 - 建立高效柔性的智能制造工厂 [2] - 深度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2] - 建立国内一流配套服务体系和高效规范服务监管体系 [2] 国际化进展 - 出口规模持续扩大 海外销售收入占比提升 [2] - 非洲市场销售收入同比激增75% 配件收入增长20% [2] - 产品覆盖全球180余个国家和地区 [2] - 旋挖钻机销售额同比增长40% PRO系列旋挖在欧洲销量增长超200% [2] 未来发展方向 - 以技术定制化 绿色智能化 服务属地化为核心引擎 [2] - 构建差异化国际竞争力 [2] - 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继续发展 [2]
中远海发:核心业务稳增长 上半年实现营收122.58亿元
中证网· 2025-08-30 00:58
核心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收122.58亿元 同比增长4.23%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9.7亿元 同比增长8.36% [1] - 拟派发2025年度中期股息每10股0.22元 [1] 集装箱制造业务 - 营收同比增长12.07% [1] - 集装箱销售量达84.57万TEU 同比增长13.61% [1] - 储能箱、房屋箱等特箱细分市场订单稳固 [1] - 通过产业链协同整合航线与堆场资源提升服务质效 [1] 集装箱租赁业务 - 营收同比增长1.16% [1] - 集装箱保有规模突破410万TEU [1] - 积极拓展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 [1] - 新签租赁订单主要来自全球主流船东 [1] - 持续提升冷箱、特种箱布局以匹配多元化需求 [1] 航运租赁业务 - 实现营收10.47亿元 [2] - 投资建造15艘船舶(10艘散货船租赁予中远海运散运 4艘沥青船租赁予中远海运特运 1艘LNG船开展售后回租) [2] - 通过多维船型矩阵增强市场竞争力 [2] 智能化转型成果 - 4家箱厂入选集团首批"先进级"智能工厂 [2] - 青岛箱厂、锦州箱厂获得智能制造成熟度三级认证 [2] - 多家箱厂创新成果获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一、二等奖 [2] - 佛罗伦数字化平台完成24个核心业务模块开发 [2] - 双中心容灾体系入选2025年度"央国企云容灾领航者典型案例" [2] 绿色低碳发展 - 发布全球首个"集装箱CFP&EPD标签" [2] - 6家箱厂核心产品全部取得CFP&EPD认证报告 [2] - 持续推进生产设备环保改造 实现单箱碳强度下降 [2] 战略发展方向 - 聚焦主责主业 深化产融协同 [3] - 加快发展航运产融新质生产力 [3] - 全面提升航运产融核心竞争力 [3]
做好城市更新的能源文章
经济日报· 2025-08-30 00:15
城市更新政策导向 - 城市更新以系统性思维重塑城市功能 涵盖安全保障和绿色转型等多重目标 [1]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1] - 未来5年将改造近60万公里城市燃气 供排水 供热等管网 投资规模超4万亿元 [1] 城镇化与能源需求现状 - 2024年末城镇化率达67% 常住人口超9.4亿人 终端用能需求快速增长 [2] - 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 高峰负荷创新高 电力紧张和气荒问题阶段性出现 [2] - 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但煤电 天然气仍是供能主力 火电机组调峰导致效率降低 [2] 基础设施薄弱环节 - 城市能源基础设施存在结构单一 韧性不足问题 地下管网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 [2] - 智能化水平处于初级阶段 难以实现全域可视和动态调度 [2] - 供热供气系统面临突发事故风险 [2] 能源系统改造重点 - 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 建设多网融合和智能调度技术平台 [3] - 推进分布式光伏 地热 生物质能在社区园区的本地化布局 [3] - 打造源网荷储协同的新型城市能源生态 建设零碳园区和零碳建筑 [3] 技术赋能方向 - 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 应用物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技术 [3] - 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和城市级能源大脑平台 实现从粗放调配向精细运行转变 [3] - 试点虚拟电厂和智能微网新模式 支持工业园区 交通枢纽等场景能源平衡 [3] 政策机制支持 - 推动绿色能源项目纳入城市更新整体规划 完善绿电交易市场机制 [4] - 探索分布式绿电就地消纳的财税支持政策 [4] - 建立绿色建筑能耗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 引导企业和居民参与绿色用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