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零添加
icon
搜索文档
千禾味业2025年上半年盈利1.73亿元,健康调味品被“胖东来们”卖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8 13:51
财务表现 - 2025年1月至6月实现营收13.1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73亿元 [1] - 五、六月份线上线下渠道同步回暖,线下商超在"胖东来式"调改和零添加产品需求释放推动下实现显著增长 [1] 销量与渠道 - 2025年5月销量环比增长约20%,大润发华东、沃尔玛、红旗等环比大幅增长,永辉、物美、中百通过营销活动实现单日销量增长18% [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经销商总数较去年一季度末增加至3307家,线下渠道新增经销商171家,覆盖全国370多座城市 [4] - 持续推进全渠道深耕与拓展战略,布局内容电商与社交营销阵地,优化自播体系,加强达人合作与内容创新 [4] 产品与技术 - 千禾0系列酱油酿造使用4种或5种天然原料,不含食品添加剂,平均发酵时间是行业普通产品的2倍以上 [2][6]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约4120.3万元,新增购入高效液相色谱仪等设备,成立先进基础研究实验室 [5] - 自上市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4亿元,共计获得129项专利授权 [5] - 与四川大学合作利用合成菌群调控技术优化酱油发酵工艺,显著提高蛋白利用率和风味丰富度 [6] - 与大连工业大学合作开发微生物发酵菌剂,提升酱油风味协调性及挥发性、特异性风味物质含量 [6] 供应链与品质管控 - 与核心大豆、食盐等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原料质量可控、可追溯 [7] - 与四川久大制盐合作建成专用食盐生产线,保障食盐质量可控与可追溯 [7] - 与商品粮基地共建高标大豆供应链,确保高品质非转基因大豆稳定供应 [7] - 2014年至今产品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合格率为100% [2] 行业趋势与政策 - 国务院食安办等六部门印发《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推动添加剂"双减"政策落地 [9]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25)将于2027年3月实施,明确规定不得使用"零添加"等用语 [9] - 调味品"极简配方"日益盛行,千禾味业自2008年推出千禾0系列酱油,坚持零添加、足期发酵 [9] 产能与未来展望 - 年产60万吨调味品智能制造项目二期已于2025年6月正式投产 [10] - 计划在2025年第三季度加大营销推广,持续引领配料干净健康调味品的行业趋势 [9] - 将于2025年9月率先完成0系列产品包装焕新,将配料表清晰展示于包装正面 [9]
千禾味业的“招牌”遇到了挑战
经济观察网· 2025-08-28 13:30
公司业绩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13.18亿元同比下降17.07% 归母净利润1.73亿元同比下降30.81% [1] - 营收和净利润下滑幅度较去年同期的4.16%和3.07%进一步扩大 [1] - 3-4月销量受舆情影响波动 5-6月销量环比快速回升 线上电商与线下商超渠道5月、6月销量环比分别增长约15%和2% [2] 负面舆情影响 - 3月陷入"零添加"酱油检出镉及产品标注"千禾0"不等于"零添加"的争议 [1] - 公司回应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镉来自原料 "千禾0"商标用于区分零添加与非零添加产品 [1] - 头部企业品牌受舆情影响后恢复期通常在10至12个月之间 [2] 行业竞争格局 - 零添加先发优势减弱 头部调味品企业均已涉足零添加赛道 [2] - 头部企业凭借品牌、渠道、资本和研发优势加速整合市场份额 [2] - 缺乏特色的小微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2] 消费趋势变化 - 消费者出现二元分化 追求健康有机与追求高性价比需求并存 [3] - 要求企业具备精准的目标客群定位和产品定义能力 [3] - 传统渠道流量分化 线上渠道增长强劲但增速放缓 [3] 渠道结构演变 - 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前置仓和社区店为代表的近场零售成为重要增长极 [3] - 渠道碎片化要求企业营销策略更加精准和灵活 [3] 政策监管变化 - 2027年3月16日起预包装食品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 [4] - 新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25)明确禁止相关表述 [4] - 公司计划年内完成产品新包装、新标签、新宣传的确定工作以符合新规 [4]
千禾味业(603027):经营短期承压,期待逐步恢复
华泰证券· 2025-08-28 08:33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目标价15.12元人民币[1] 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经营短期承压 收入13.2亿元同比-17.1% 归母净利润1.7亿元同比-30.8%[1] - 2025年第二季度受舆情事件冲击显著 收入4.9亿元同比-29.9% 归母净利润0.1亿元同比-86.7%[6] - 预计下半年随舆论影响减弱 线下销售与线上自播逐步恢复 经营将环比改善[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36.6%同比+1.0个百分点 但Q2毛利率32.6%同比-2.5个百分点[8]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率16.1%同比+2.5个百分点 Q2销售费用率22.4%同比+6.4个百分点[8]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率13.2%同比-2.6个百分点 Q2归母净利率2.6%同比-11.2个百分点[8] 业务分析 - 分产品:2025年上半年酱油营收8.4亿元同比-16.1% 食醋营收1.6亿元同比-21.5%[7] - 分渠道:2025年上半年线上营收2.0亿元同比-29.2% 线下营收11.0亿元同比-14.1%[7] - 区域表现:Q2东部地区营收同比-28.6% 中西部基地市场展现相对韧性[7] 盈利预测调整 - 下调2025年营业收入预测至27.88亿元 较前次预测-16.23%[11] - 下调2025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预测至4.34亿元 较前次预测-30.43%[11] - 调整后2025-2027年EPS预测分别为0.42/0.53/0.61元[9] 估值比较 - 当前市值128.90亿元 对应2025年预测PE 29.69倍[5] - 可比公司2025年平均PE 36倍 给予公司2025年36倍PE估值[9] - 当前股价12.57元较目标价15.12元存在20.3%上行空间[2]
上市九年首次负增长后,千禾味业上演5亿“清仓式”分红
搜狐财经· 2025-08-26 00:11
核心观点 - 公司进行5.13亿元清仓式分红,占全年利润99.94%,实则为创始人家族通过"分红-质押-再投资"资本运作缓解资金链压力 [2][3][4] - 公司面临上市后首次业绩下滑、品牌信任危机及核心卖点被政策禁用三重困境,分红行为被质疑为品牌故事失效前的利益最大化操作 [2][5][8] 股权结构与资本运作 - 创始人家族(伍超群、伍建勇、伍学明)合计持股超50%,分红中约2.56亿元流入家族,伍超群个人获超2亿元 [3] - 控股股东伍超群于2025年6月质押1.6亿股(占持股38.18%),质押融资源于2023年为包揽8亿元定增,该融资将于2026年6月到期 [3] - 通过"分红反哺股东质押"模式,将公司利润转化为大股东杠杆现金流,既保障60万吨调味品智能制造项目推进,又维持家族控制权 [4] 经营业绩表现 - 2024年营收与归母净利润首次上市后双下滑,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降7.15% [5] - 酱油、食醋核心业务收入下滑,存货周转天数从2023年120天增至2025年一季度157天,远高于同行 [6] - 餐饮渠道收入占比仅7%(对比海天味业35%),新增60万吨产能面临消化压力 [6] 行业竞争与品牌危机 - "零添加"赛道竞争加剧,海天味业、李锦记等巨头凭借规模与渠道优势挤压公司差异化空间 [5] - "千禾0"商标被指误导消费者产生"零添加"暗示,引发智商税争议 [7] - 2025年3月高端酱油被检出微量镉元素(虽符合国标),重创品牌信任 [7] - 国家卫健委新规要求2027年起禁止使用"零添加"标签,直接冲击公司核心营销话术 [8]
一家139年的公司破产了
投中网· 2025-08-21 06:48
核心观点 - 消费赛道呈现冰火两重天局面 港股消费板块走强与新消费股创新高 而传统消费品牌面临寒冬 [3] - 地扪食品因未能适应健康消费趋势和市场竞争加剧 最终申请破产保护 计划通过资产出售实现重组转型 [3][9][12] - 美国消费品牌破产潮持续 2025年7月破产申请量达71家 创2020年7月以来单月最高 反映行业转型压力 [13][14][15] 公司历史与背景 - 地扪食品成立于1886年 拥有139年历史 最初以菠萝罐头起家 解决水果保存和运输难题 [3][6] - 二战期间罐头成为美军重要口粮 战后婴儿潮时期主打"便捷至上"理念 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 [6][7] - 巅峰时期在美国罐头市场份额超过40% 拥有数千家专卖店和超市专柜 [7][8] 衰落原因分析 - 健康意识普及导致消费需求变化 高盐高糖高脂肪产品与"零添加"健康趋势背道而驰 [9][10] - 转型健康产品线失败 低糖有机罐头收入占比不足5% 品牌形象固化难以扭转 [10] - 外部竞争加剧 Oatly等新兴健康品牌在产品和营销上形成挤压 [10] - 成本压力上升 2024年关闭多家工厂并裁员 关税政策使金属罐成本进一步增加 [11] 财务状况与破产细节 - 截至2024年4月28日 销售额17亿美元(约122亿元人民币) 净亏损1.19亿美元 [11] - 美国业务债务总额超过10亿美元 已获得9.125亿美元融资维持破产期间运营 [12] - 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计划通过法院监督的资产出售程序实现重组 [3][12] 行业趋势与案例 - 美国消费品牌破产潮持续 猫头鹰餐厅、Rite Aid、Forever 21等知名企业均申请破产保护 [13][14] - 2025年7月破产申请量达71家 为2020年7月以来最高 年初至7月底总量446家 创2010年以来同期纪录 [14] - 企业衰落主因是未能及时适应市场和消费者行为变化 缺乏战略调整能力 [15]
"三无公司"也敢上市?46个员工卖水,市值干到120亿,钟睒睒都服
搜狐财经· 2025-08-17 08:39
公司概况 - IFBH Limited于6月30日在港股上市,首日市值飙升至百亿港元[1] - 公司仅有46名员工,包括3名财务人员和43名生产线人员,2024年人均收入高达2500万元人民币[3] - 创始人彭萨克为泰国纺织巨头家族成员,放弃家族生意选择进入饮品行业[5][6] 产品与市场策略 - 公司主打"零添加"椰子水,采用德国无菌灌装技术,初期投入1.6亿元人民币[7] - 产品差异化在于"喝得到椰肉颗粒"的实在口感,早期通过香港便利店渠道打开市场[9] - 2018年借助"科技与狠活"话题走红,因配料表仅含"椰子水"而受到消费者青睐[14] - 2020年疫情推动健康饮品需求,内地销售额达11亿元人民币[16] 营销与品牌建设 - 2020年抓住瑞幸生椰拿铁热度,强化"天然椰香"卖点[20] - 2021年通过李佳琦直播实现库存清空,2022年赞助刘畊宏健身直播使销量暴涨300%[22] - 签约肖战代言后,相关产品销量增长800%[22] - 与泡泡玛特联名推出限量款,价格溢价30%仍被抢购一空[24] 运营模式 - 采用轻资产模式,46人团队管理供应链、营销和品控[18] - 依赖泰国椰子原料(占比70%)和家族关联代工厂GeneralBeverage[27][29] 行业竞争与挑战 - 盒马、永辉等推出9.9元自有品牌椰子水,if产品涨价至16.9元导致月销量下降40%[31] - 公司95%营收依赖单一椰子水产品,电解质水、泰式奶茶等新品未能成功[33] - 菲诺以3.5元低价抢占下沉市场,VitaCoco在海南建厂后价格下降30%[33] - 2024年泰国高温导致椰子减产70%,原料收购价上涨70%[27] - 代工厂产能紧张导致订单延迟,消费者投诉量翻倍[29] - 315事件后消费者对"泰国原产"信任度下降,上市后市值一个月内下跌30%[35]
千禾味业“清仓式”分红背后:伍超群运作腾挪,“内忧外患”下营收净利双降
经济观察网· 2025-08-13 11:38
公司分红与财务表现 - 千禾味业实施分红比例高达99.94%的"清仓式分红",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元,共计派发现金红利约5.13亿元,占2024年归母净利润5.14亿元的99.94% [2]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30.73亿元,同比下降4.16%,归母净利润5.14亿元,同比下降3.07%,出现2020年以来首次营收净利双下滑,也是2016年上市以来首次营收下滑 [3] - 2024年末存货8.93亿元,同比增长19.22%,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1.39亿元,同比增长1.25%,货币资金14.66亿元,同比下降8.02% [3] 控股股东资本运作 - 创始人伍超群及其家族成员持股比例分别为40.67%、9.16%、0.79%,本次分红有一半以上被伍氏家族获得 [3] - 2023年6月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资金近8亿元,发行价12.83元,发行对象仅为控股股东伍超群 [4] - 伍超群在2020年8月股价高点时减持套现2亿多元,时隔一年在股价低位抛出定增方案 [4] - 定增后伍超群买入即获得48%的浮盈,但此后股价波动一度被套,导致其在2024年1月、9月进行了多次补充质押 [5] 产品质量与市场影响 - 2025年3月《消费者报道》检测报告显示,千禾味业旗下"御藏本酿380天酱油"镉含量为0.011mg/kg,13款标榜"零添加"的酱油中有12款检出微量镉元素 [5] - 公司回应称0系列产品符合生产工艺要求,在生产中不存在违反零添加生产要求的情况 [6] - 董事长伍超群坦言舆情对品牌有伤害,从3月18日到3月28日接近10天时间产品销售出现相对下滑 [6] 行业竞争与市场环境 - 2024年国内调味品市场整体销售额同比下降2.99%,酱油、醋等传统调味品品类增速放缓 [7] - 新兴企业如松鲜鲜、禾然有机通过创新的产品理念和灵活的市场策略吸引消费者关注 [7] - 零添加概念在食品行业中盛行,但关于"零添加"是否为营销噱头的争议一直存在 [7] - 新兴品牌以"品类跨界+精准营销"重构消费场景,推出高附加值的细分产品,以"功能化"标签切割市场 [7]
千禾味业从“零添加”标杆到业绩下滑,董事长伍超群称对销量有影响
搜狐财经· 2025-07-21 10:43
公司现状 - 千禾味业陷入"零添加"信任危机和经销商控诉的双重困境 [1] - 公司董事长承认舆情对品牌和销量造成伤害 3月18日至28日产品销售出现相对下滑 [3] - 2025年第一季度酱油业务收入5.4亿元(同比下滑4.7%) 食醋业务收入1亿元(同比下滑10.6%) [7] 渠道问题 - 河南开封经销商冯先生仓库积压32吨货物价值8万余元 部分产品已过期半年 [4] - 经销商反映公司存在促销工资未兑现 市场费用核销问题 价格体系混乱 [4][5] - 业务员口头承诺不兑现 导致"口头承诺-无法兑现-人失联"的恶性循环 [5] 库存与财务 - 2024年底存货达8.9亿元 同比增长20% [7] - 酱油行业整体增速仅3.1%创十年新低 [6] - 在KA卖场份额被海天 李锦记挤压 家庭渗透率增长停滞 [6] 品牌危机 - "御藏本酿380天酱油"检出0.011mg/kg镉元素 引发舆论风波 [10] - 公司解释镉来源于原料 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11] - 事件导致股价连续四天下挫7.3% 市值蒸发9.5亿元 [11] 市场竞争 - 海天"零添加"系列2024年销量增长超60% 有机酱油复购率80% [9] - 行业巨头纷纷布局"零添加"产品 导致市场分流 [9] - "零添加"从差异化标签变为行业标配 公司优势减弱 [9] 商标争议 - 公司2018年申请"千禾零添加"商标被拒 2020年注册"千禾0"商标引发争议 [10] - "千禾0"被质疑是商标而非真实零添加 [10]
抖机灵的商标增加交易成本
证券时报网· 2025-07-08 14:08
商标误导现象 - 商家通过注册易误解的商标(如"0"、"零添加")误导消费者,增加辨识成本,长期损害消费者信任 [1] - 调味品行业普遍使用"零添加"标识,但行业无统一定义,实际可能仅不含某种添加剂,成为营销噱头 [1] - 方便面品牌使用"多半"商标暗示加量,实际增量有限,从回馈举措演变为文字游戏,损害物美价廉形象 [1] 商标擦边行为 - 土鸡蛋、土猪等商品将"山里来的土"、"壹号土"等注册为商标,使消费者误判商品属性 [2] - 充电头、椰汁等产品将"120W"、"百分百"注册为商标,造成商品实际特性与认知偏差 [2] - 商家利用商标名称规避责任,如方便面广告与实物不符时以"产品展示"为由免责 [2] 行业信任危机 - 新兴饮料品牌宣称无糖后被检出含糖,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 [3] - 商品包装采用误导性表述(如"无蔗糖但含其他糖"、"零卡路里"饮料),利用消费者认知盲区促销 [3] - 部分商品(如无需防腐剂的产品)刻意标注"零添加防腐剂"作为营销手段,无实质意义但影响消费决策 [3] 市场影响机制 - 模仿知名品牌包装的擦边行为在消费能力较弱区域高发,消耗原品牌带货能力 [2] - 商标名称与品质挂钩的误导策略短期提升销量,但引发消费者失望后难以挽回损失 [2][3] - 行业通过复杂化交易信息(如混淆性商标)破坏品牌降低交易成本的原始功能 [2][3]
2025食品行业的理性回归:健康不再是标签,而是产品基因
36氪· 2025-07-07 09:24
药食同源 - 药食同源市场规模突破3700亿元,全产业链估值超2万亿元,相关注册企业达2900余家,2024年新增400余家[4] - 传统药企、保健品企业和食品企业纷纷加码,产品创新涵盖乳制品、休闲食品、调味品等多个品类,如伊利联合同仁堂推出纾糖奶粉、盼盼推出雪梨枇杷露等[4] - 配方升级聚焦祛湿消肿、控糖、睡眠健康等功能,如玉米须+薏苡仁饮品、桑叶提取物控糖产品、酸枣仁助眠食品[5] - 行业面临法规限制,产品不能做功能宣传,需平衡功效与口感,未来需挖掘106种药食同源物质的创新潜力[6] 超级食品 - 全球超级食品市场规模2025年达2016.3亿美元(约14689亿元人民币),2030年预计3282.8亿美元(约23915亿元人民币)[9] - 国内趋势强劲,天猫618超级食品同比增长246%,巴西莓粉增60%,羽衣甘蓝粉增110%,奇亚籽增120%[10] - 产品覆盖果蔬汁、酸奶、零食等,主打高营养密度和健康功效,如甜菜根降压、姜黄抗炎、奇亚籽富含欧米伽-3[10] - 行业面临同质化竞争和"智商税"质疑,品牌需强化供应链和场景创新[11][12] 体重管理 - 中国18岁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超50%,政策推动下2025年体重管理市场规模预计3260亿元,功能性食品占比42%[15] - 产品从单一减重转向抑制食欲、增肌等多功能,成分应用包括天然代糖、益生菌、超级食物等[16][17] - 品牌如ffit8、元气森林、盼盼等推出低卡、高饱腹产品,线上线下渠道全面渗透[17] 零添加政策 - 新国标禁止"零添加"等误导性标签,强调食品添加剂合规使用不影响健康[20][21] - 企业需转向科学配方和透明标识,如通过APP推送营养建议,加强消费者教育[22] 商标擦边营销 - 白象"多半系列"、千禾"0"酱油等商标擦边案例引发争议,涉嫌违反《商标法》第十条[24][25] - 此类营销短期吸引流量,长期损害品牌信誉,需监管部门加强审查[25] 认证风潮 - 85%中国消费者关注配料表,清洁标签认证可提升企业营收15%、利润11%、定价18%[28] - 认证乱象频发,部分"销量第一"称号仅基于有限数据或付费获取,削弱公信力[29][30] - 品牌应聚焦技术研发而非过度依赖认证,以实际质量赢得市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