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源配置
icon
搜索文档
金时科技: 关于拟公开挂牌转让子公司湖南金时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8-12 11:14
交易概述 - 公司拟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全资子公司湖南金时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 [1] - 首次挂牌转让底价将基于评估价值及资产市场价值确定 [1] - 若交易完成 标的公司将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1] 交易方式与不确定性 - 交易预计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交易对方及成交价格存在不确定性 [2] - 无法判断是否构成关联交易 公司将根据最终受让方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2] 交易标的基本情况 - 标的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资本人民币4亿元 [2] - 截至2025年3月31日 资产总额3.90亿元 负债总额0.59亿元 所有者权益3.31亿元 [2] - 2024年净利润亏损1458.37万元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亏损430.46万元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024年为-750.33万元 2025年第一季度为-147.55万元 [3] 资产评估与定价 - 评估基准日2024年12月31日标的公司账面价值3.79亿元 公允价值净额4.05亿元 增值率6.73% [3] - 首次挂牌价定为4.05亿元 若流拍则每轮降价15% [3] - 标的资产无权利限制 无重大诉讼或司法措施 [3] 交易安排与影响 - 交易不涉及人员安置 债务重组或土地租赁 [4] - 所得款项将用于公司经营发展 [4] - 交易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回笼资金 符合公司战略发展规划 [4]
联明股份: 关于减资退出控股子公司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8-11 08:14
减资退出概述 - 公司通过减资方式退出所持骏和实业51%股权 不再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1] - 减资总价款为人民币2.77亿元 对应减资价格1.5970元/1元注册资本 [2] - 本次减资事项在董事会权限范围内 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1][2] 交易结构 - 骏和实业注册资本减少20,678.08万元 其中公司出资部分减少17,345.10万元 [2] - 冠辉食品同步减资退出 获得减资价款3,000万元 减资价格0.9001元/1元注册资本 [2] - 减资后股权结构变更为:宏达商贸持股75% 四季物流港持股25% [6] 骏和实业财务数据 - 截至最近审计时点资产总额5.72亿元 资产净额5.37亿元 [5] - 经审计营业收入1,058.48万元 净利润亏损1,271.16万元 [5] - 未经审计数据显示营业收入241.46万元 净利润亏损596.65万元 [5] 交易影响 - 预计实现当期收益约611万元 具体以审计财务报告为准 [6] - 有利于优化公司资产结构及资源配置 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6] - 公司可集中资源发展主业 提升经营质量和股东回报 [6] 交易各方信息 - 骏和实业成立于2013年3月 注册资本3.40亿元 主营工业厂房及仓储设施经营管理 [3] - 原股权结构为:公司51%、宏达商贸29.4%、四季物流港9.8%、冠辉食品9.8% [4] - 冠辉食品为港澳台法人独资企业 注册资本2,300万元 主营饼干生产 [5]
沪深300指数持续进阶 强化资源配置枢纽作用
证券时报· 2025-08-08 07:16
指数定位与功能演进 - 沪深300指数作为A股首条跨市场指数 编制方法与国际主流指数保持一致 最初作为市场观测定价基准[1] - 指数功能边界持续拓展 逐步成为资源配置核心枢纽 反映资本市场功能演进[1] - 编制规则动态优化 包括成份股动态调整和科创企业纳入 提升市场表征性并夯实指数定位[1] 资金配置与市场规模 - 指数具备万亿级产品跟踪规模 立体化对冲策略赋予资源撬动能力[1] - 社保和养老金持有沪深300ETF规模超过3000亿元 长期资金深度参与强化资源配置功能[1] - 形成"规模吸引资金 资金提升定价权"正向循环 成为机构资产配置默认选项[1] 国际化进程与外资配置 - 外资通过沪深港通增持沪深300成份股 北向资金持仓市值占比从2019年一季度末2%上升至2025年5月末近3%[2] - 指数从引导国内资金流向 升级为衔接国际资本布局的重要标的[2] - 有望从本土枢纽升级为全球资产配置锚[2]
一财社论:用包容性重构股市吸引力
第一财经· 2025-07-30 13:23
确定性是杠杆化撬动的支点,这为投资者进行风险定价、风险配置和交易等提供了可量化的环境。正因 此,市场的恢复性增长,并没有导致出现明显的估值混乱和共识涣散等问题,市场的风险烈度和情绪表 达尚处于正常范围之内。相比过往,这是市场少有的理性,即上涨并没如过往触发暴风骤雨式的情绪表 达,也没有出现动辄千股涨跌停、散户排队入市的冷热度。 这种"润物无声"的成熟表达,反映各方都在充分吸取过往经验教训,这是市场健康成长的一个新注脚。 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这一基调的确立可谓正当时——中国资本市场如何锻造吸引力和包容性,避免急风骤雨式噪声交易的干 扰是当务之急。 增强资本市场的吸引力,至少需施力于两个层面:一是资本市场制度营造的公平竞争的交易秩序,二是 资本市场为各参与主体提供丰富的交易产品和结构,以有效满足各类不同偏好的诉求。 增强资本市场的吸引力,至少需施力于两个层面。 中国股市最近呈现出久违的行情。 历经多次盘整后,7月末中国股市出现"夏季突破",今年以来主要股指已上涨25%左右,市场活跃度显 著提升。市场估值压抑问题得到有效舒缓,市场定价出现进取 ...
纯苯期货期权上市,芳烃产业链风险管理工具升级
第一财经· 2025-07-08 11:19
芳烃产业链风险管理工具 - 纯苯期货和期权合约正式在大商所挂牌交易 首日挂牌的4个合约均收涨 [1] - 纯苯上承石油和煤两大基础能源 下接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产业 [1] - 过去五年纯苯现货价格年均波动率超30% 2024年三季度出现单周暴跌800元/吨的极端行情 [1] - 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资源配置功能可助力破解行业痛点 [1] 纯苯价格波动与经营压力 - 2020年~2024年纯苯均价由3927元/吨上涨至8446元/吨 2022年一度冲高到超1万元/吨 [2] - 2025年至今纯苯价格从7780元/吨下跌到5375元/吨 跌幅达31% [2] - 产业人士称一周内损失超2000万元 2024年被迫接受以每吨低于生产成本150元的价格销售现货 [2] - 年产百万吨级纯苯企业面临30%年均价格波动率 纯苯期货可锁定原料和产品价格 [2] 定价模式与国际影响力 - 国内纯苯现货市场主要有年度纯苯均价长约、当期市场价格谈一口价、苯乙烯价差定价三种模式 [3] - 纯苯进口贸易主要参考韩国离岸价定价 国际市场定价长期被欧美能源化工巨头掌握 [3] - 中国是全球最大纯苯消费国(占比38%) 纯苯期货合约有望形成权威价格信号 [3] - 纯苯期货上市可推动行业从"一口价"向期现联动转型 提升中国在亚洲纯苯定价话语权 [3] 风险管理工具应用 - 纯苯期货和期权上市可为产业链企业提供完备的风险管理工具和贸易定价参考 [4] - 企业计划基于月度产销计划以一定套保比例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4] - 尝试将长协订单从"一口价"转向"期货价+升贴水"模式 [4] - 纯苯期货将应用于企业库存、贸易环节 探索"期货价格+升贴水"定价模式 [4]
中期协:上半年我国期货市场交投活跃
快讯· 2025-07-04 07:39
期货市场整体表现 - 上半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达40.76亿手,累计成交额339.7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82%和20.68% [1] - 大宗商品板块中贵金属领涨,农产品次之,工业品走势偏弱拖累整体表现 [1] - 期货市场有效发挥风险管理、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 [1] 金融期货市场动态 -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半年累计成交额112.55万亿元 [1] - 30年期国债期货和中证1000股指期货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1] - 金融期货在服务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和规避系统性风险方面作用显著 [1] 宏观与市场环境 - 美元走弱背景下中国宏观流动性保持积极,支撑股债市场 [1] - 科技类题材活跃带动中证1000股指期货交易热度上升 [1]
以期为翼 向新而生
期货日报网· 2025-07-03 01:08
中国玻璃产业转型升级 - 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 河北正大玻璃通过期货市场实现突围 为沙河玻璃产业及全行业提供转型范本 [1] - 传统玻璃制造业长期面临价格波动 产能过剩 利润微薄等困境 原料价格波动导致成本控制困难 市场供需失衡造成成品滞销 [1] - 期货市场为产业注入新动能 成为企业破局关键工具 [1] 期货工具的应用成效 - 正大玻璃通过精准运用期货和期权工具 规避市场风险 优化经营策略 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驾驭的转变 [1] - 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实现科学库存管理 精准洞察市场脉搏 期货市场成为抵御风险的"避风港"和价值创造的"新引擎" [1] - 期货市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帮助企业在波动中稳定经营 促进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1] 沙河地区玻璃企业转型实践 - 沙河玻璃企业借助期货价格发现功能 预判行业周期 合理规划生产与库存 [2] - 采用基差贸易和"期货定价+柔性供应"等创新模式 拓展销售渠道 提升服务质量 增强竞争力 [2] - 利用仓单质押融资优化现金流 为技术研发和设备升级提供资金 推动产品向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 [2] 产融结合的未来展望 - 期货市场与玻璃产业深度融合 成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 [2] - 未来套期保值 价格发现 资源配置功能将协同作用 推动产业在转型道路上更稳更远发展 [2]
敢想敢干:专访黑石集团CEO苏世民等三位卓越CEO
麦肯锡· 2025-06-25 08:01
核心观点 - 卓越CEO在面对复杂商业环境时需构建系统化思维工具箱,通过大胆决策、人才配置和战略聚焦引领企业穿越危机 [1][2] - 顶尖企业领袖在六大核心职责中展现出共同思维范式:方向设定强调果敢、团队动员注重群体动能、时间管理聚焦关键事务 [2] - 三位标杆CEO的实战案例揭示:成功决策基于深度行业认知而非冒险,危机应对依赖价值观坚守而非预案,转型需要平衡风险与机遇 [3][7][12][17] 黑石集团战略与运营 - 投资方法论:采用现金流倍数估值模型(6倍现金流减资本支出)实现64%年化回报,并复制到60种投资策略 [7] - 人才哲学:金融行业竞争本质是顶尖人才争夺,关键岗位必须配置超一流人才并给予超额报酬 [8] - 创新机制:金融产品易被模仿需持续创新,通过"冠军球队"模式(总经理+教练+四分卫)构建人才梯队 [9] 默克制药价值观驱动 - 研发定位:坚守"药物为民非为利"原则,催生帕博利珠单抗等重磅药品并建立社会信任 [12] - 危机应对:拒绝Vioxx诉讼案和解(潜在赔偿500亿美元),通过科学论证捍卫公司价值观 [13] - 韧性建设:通过NotPetya网络攻击等事件建立快速响应团队,但强调员工使命认同才是真正韧性来源 [14] 摩根士丹利转型逻辑 - 战略重构:金融危机后以财富管理为"压舱石",使股价市值增长两倍,严控流动性风险 [17][19] - 决策框架:建立行业结构判断准则,在保守(防系统性风险)与进取(优势领域加注)间辩证平衡 [20][22] - 团队标准:采用"双C标准"(专业能力+协作精神),要求高管必须是行业前三且具备集体意识 [23]
立讯“输血”?301051,大动作
中国基金报· 2025-06-22 13:32
信濠光电股权转让 - 公司拟将安徽信光100%股权转让给立讯精密 交易方式为现金收购 [6] - 安徽信光主营业务为智慧能源解决方案 包括光储系统 光伏及储能逆变器 电网侧储能等产品 [8] - 此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因公司董事王雅媛系立讯精密实控人王来胜之女 [2]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3.53亿元 同比下滑972.54% 扣非净利润亏损3.65亿元 [11][12] - 2025年第一季度延续亏损 归母净利润-1.05亿元 扣非净利润-1.19亿元 [11] - 2024年营业收入16.87亿元 同比下滑2.72% [12] 光伏业务困境 - 光伏设备业务大幅亏损 主因行业产能过剩 海外库存积压导致价格持续走低 [9] - 2024年下半年转向国内市场但未能突破行业壁垒 收入规模有限而成本高企 [10] - 公司称剥离光伏资产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聚焦玻璃防护屏和储能调频电站业务 [13] 立讯精密关联交易 - 2024年8月立讯精密以5247万元收购信濠光电(东莞)100%股权 该子公司连续两年零营收且亏损 [17][18] - 双方合作深化 2021年合资成立立濠光电 2024年该合资公司成功导入笔记本领域海外大客户 [22] - 截至2025年Q1 立讯精密关联方王雅媛持有信濠光电22.34%股份 为第一大股东 [19][20] 市场数据 - 信濠光电当前股价20.84元/股 总市值42.31亿元 [14] - 立讯精密股价33.21元/股 总市值2407亿元 [23]
信濠光电: 关于拟转让全资子公司100%股权并签署《股权转让意向协议》暨关联交易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22 08:40
交易概述 - 公司拟转让全资子公司安徽信光100%股权给立讯精密,双方已签署《股权转让意向协议》[1] - 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因立讯精密实际控制人之一王来胜为公司股东王雅媛之父[2] - 交易尚处初步筹划阶段,需完成审计评估后签署正式协议并履行审批程序[1][2] 关联方信息 - 立讯精密为中外合资上市公司,注册资本717,934.0589万元人民币,主营连接线/连接器等业务[2] - 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2,238.28亿元,净资产1,042.56亿元,2024年净利润133.66亿元[2] - 2025年一季度总资产2,356.12亿元,营收同比增长18.3%至781.94亿元[2] 交易标的 - 安徽信光注册资本1亿元,经营范围涵盖光伏设备、电力电子元器件、储能技术等[3] - 标的公司业务涉及电池制造、充电桩销售及进出口代理等[3] 交易条款 - 立讯精密拟以现金收购股权,交易价格待尽调及审计评估后协商确定[4][5] - 协议设60天排他期(可延期),期间公司不得与其他潜在买方接触[5] - 双方需对交易信息保密,但可依法履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义务[5] 战略影响 - 交易有助于公司聚焦玻璃防护屏主业,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混合储能项目[6][7] - 若交易完成预计对公司产生积极影响,但最终财务影响取决于交易价格[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