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

搜索文档
地缘经济论 | 第五章 粮食安全与农产品制裁
中金点睛· 2025-09-21 01:05
另一方面,供大于求会损害农民利益。部分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供给过剩会导致价格大幅下降,造成"增产不增收"和生产者亏损。供给过剩问题 在欧美较为突出,这一现象长期存在的一个考虑为,相比食品短缺引发的民众普遍不满,供给过剩造成的损失集中在有限的农业生产者群体,因此社会影 响相对更为可控,并且政府可通过补贴弥补生产者损失。同时,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积极开拓海外农产品市场。贸易政策变化可能引发农产品供给过 剩,包括出口国主动采取的禁运等出口管制,以及进口国采取削减配额、抬高关税等进口管制。政策因素导致的供给过剩易引发农民不满,相关政策在大 选年易成为竞选焦点议题。 点击小程序查看报告原文 Abstract 摘要 农业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还在国家博弈中扮演关键角色。大国粮食自给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特殊意义,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的粮食自给并非是基于 自然资源可轻易实现的结果,而是来自政策选择和要求。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生产方式革新和市场化改革,促进农业增产;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 于技"战略,中国致力于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禁运一度被用作地缘经济博弈手段,对粮食短缺的国家造成了短期的压力。随着 ...
谭婷婷:筑牢农业发展“耕”基
经济日报· 2025-09-19 00:05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工程改造与机制创新,将传统农田升级为集中连片、设施完 善、土壤肥沃、抗灾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管护到位的优质农田。通过"地的改造+技的应用+制的创 新",将农田从生产要素升级为现代化生产系统,最终实现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绿色可持续目标,是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谭婷婷) 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政策创新、技术赋能和机制完善,推动农田质量、产能和 可持续性全面提升。截至今年7月,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3%以上。 这不仅是数量上的突破,更是质量上的飞跃,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有了更坚实的依托,为 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关键支撑。 我国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议题连续10余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高标准农田建设关乎国家粮食 安全与农业长远发展,需持续发力,不断筑牢农业发展的"耕"基,让广袤农田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 坚实堡垒,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奠定基础。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多方面协同发力。一是"技术创新+生态保护 ...
中国经济信心说丨饭碗端得更牢了,“十四五”这份答卷“沉甸甸”
央视新闻· 2025-09-18 12:08
去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营收达到18万亿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9月16日国新办发布会上的多项数据,说明了"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很多人注意到,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更是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为何一说到农业,我们首先要谈粮食,粮食连 年增产的底气从何而来呢? 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面对有限 的土地资源,更要靠科技这件"利器",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其中,种子又是要害之一。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 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的突破,让我们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再也不怕受制于人。 粮食连年增产的背后,离不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比如,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扎实开展,给农民吃下"定心丸"。我们还大 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小农户有了"好帮手",耕种收全环节都不用愁…… 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464万公 ...
广东高标准农田建管并重,着力打造现代化良田
南方农村报· 2025-09-17 02:30
广东高标准农田 建管并重,着力 打造现代化良田 _南方+_南方 plus 秋种时节,走进 韶关南雄市全安 镇,清澈的溪水 沿着新修建的灌 排沟渠,潺潺流 入稻田,滋润着 葱茏青翠的禾 苗,崭新的机耕 路纵横交错,从 空中俯瞰,宛如 棋盘。 "有了这些高标 准农田,我们种 粮信心更足 了。"全安镇河 塘村种粮大户邱 大海说道,三面 光水渠,让农田 旱能灌、涝能 排,机耕路让农 机可以直接开到 田里,不仅方便 了农事作业,还 能节本增效。据 了解,自2023年 起,南雄市开始 整区域推进高标 准农田建设,计 划用5年时间, 逐步把全市具备 条件的永久基本 农田全部建成高 标准农田,目前 已取得显著进 展,许多昔日 的"望天田""巴 掌田"变成了今 天的季产千斤 的"粤良田" 。 南雄是广东大力 推进高标准农田 建设的一个缩 影。作为全国常 住人口第一大 省、最大粮食主 销区,近些年 来,广东深入实 施"藏粮于地"战 略,坚持久久为 功,建管并重, 持续用力推进高 标准农田建设, 目前高标准农田 项目区粮食生产 能力提升10%以 上,亩均节水、 节药、节肥率均 有效提升,推动 了耕地质量和地 力提升,有效减 轻了粮 ...
“薯”光耀南粤!广东甘薯有种有力量
南方农村报· 2025-09-16 08:05
"薯"光耀南粤! 广东甘薯有种有 力量_南方+_南 方plus 薯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富民兴村的先锋作物。近年来,广东从保障粮食安 全、科技研发推广、品牌引领、精深加工延链补链强链、加强市场营销等方面一体谋划提升广东薯 业"硬实力",不断推动广东薯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广东薯类种植规模大。 做强芯片 培育优质多元品种 员、甘薯研究室 副主任杨义伶介 绍,目前,粤东 以夏秋薯为主, 粤西以秋冬薯为 主,与北方春夏 产区错峰上市, 有利于获得更高 的产值和效益。 在助推广东薯业 全产业链提档升 级上,薯类种业 发挥着底部支撑 作用。近年来, 广东聚焦实 施"百千万工 程",逐步构建 起育、繁、种、 加、销一体化的 薯业全产业链, 扎实推动薯业高 保障粮食安全, 必须实施"藏粮 于地""藏粮于 技"战略,确保 粮食任何时候都 能产得出、供得 上、供得优。国 家甘薯产业技术 体系首席科学家 李强指出,甘薯 产量高,适应性 广,用途广泛, 是保障我国粮食 安全的底线作 物,也是乡村振 兴的优势作物。 在广东,薯类种 植规模大,是水 稻之外种植面积 最大的粮食作 物。 数据显示,2023 ...
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 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人民日报· 2025-09-11 22:02
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 - 强调秋粮生产是实现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目标的关键 需落实增产措施确保丰产丰收 [1] - 要求紧盯水稻 玉米 大豆等主要作物 分品种分区域抓好田间管理 [1] - 需做好病虫害和早霜 寒露风等灾害防范 最大程度减少因灾影响 [1] 农业基础设施与技术提升 -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 大力集成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 [2] - 务实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重点加强水利设施及灌区改造 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2] - 加强先进实用农机具研发应用 尽快补齐短板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 [2] 农业组织与服务体系建设 - 充分发挥各类农业合作组织作用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1] - 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 提前做好秋粮收获准备工作 [1] - 及早谋划收购收储预案 确保售粮顺畅市场平稳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1] 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农业 - 因地制宜落实秸秆还田 米豆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措施 [2] - 切实将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 - 促进单产大面积均衡提升 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1][2]
刘国中在黑龙江调研时强调 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 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新华网· 2025-09-11 11:32
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 - 秋粮生产是实现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目标的关键 需落实增产措施确保丰产丰收 重点关注水稻 玉米 大豆等主要作物的分区管理 [1] - 农业防灾减灾需紧盯病虫害和早霜 寒露风等灾害 最大程度减少因灾影响 [1] - 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作用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 [1] - 提前准备秋粮收获工作 谋划收购收储预案 确保售粮顺畅和市场平稳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1] 农业技术与基础设施 -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 集成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 促进单产大面积均衡提升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 - 务实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重点加强田内水利设施及灌区改造 实现旱涝保收和高产稳产 [2] - 因地制宜落实秸秆还田 米豆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措施 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利用 [2] - 加强先进实用农机具研发应用 尽快补齐短板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 [2]
总产、单产均创三年来新高! 茂名早稻迎来丰收
南方农村报· 2025-09-05 13:34
核心观点 - 茂名市2025年早稻总产量和单产均创近三年新高 实现"双增" [1][2][3] 生产数据 - 2025年全市早稻种植面积超144万亩 总产量突破62万吨 单产达431公斤/亩 [2][3] - 总产量同比增长0.4% 单产同比增长0.9% [3] 技术措施 - 实施水稻合理密植项目 示范面积达8.5万亩 栽插密度提升至每亩16000穴以上 较非示范区提高15% [9][10] - 示范区平均理论产量超600公斤/亩 [11] - 在五个县区支持规模主体集成高产技术模式 计划推动关键技术应用面积6.04万亩 [12][14][15] - 开展低产品种替换 合理增加栽插密度 大面积推广"一喷多促"等措施 [17][18] 病虫害防控 - 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100% 粮食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24][25] 社会化服务 - 社会化农业服务主体年服务面积超50万亩 带动150万亩 服务小农户12万户 [27][28] - 主推技术到位率100% [28] 品种推广 - 大力推广吉丰优1002 广泰优1002等优质品种 实现良种全覆盖 [29][30][31]
呼伦贝尔260余万亩小麦喜迎丰收季
内蒙古日报· 2025-08-28 01:31
小麦收割进展 - 呼伦贝尔农垦谢尔塔拉农牧场分公司于8月16日启动9.6万亩小麦收割工作 率先开镰2615亩蒙紫麦 [1] - 采用分段割晒模式提升粮食品质 根据成熟度差异晾晒至最佳含水率后再机械化捡拾脱粒 减少籽粒破损 [1] - 投入49台割晒机 46台收获机及50台运输车 日均收割超5000亩 力争9月初完成收获 [2] 产量与质量表现 - 预计亩产达600斤左右 单产高于往年 得益于精准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2] - 今年雨水调和 小麦成熟季无大规模降雨 避免芽麦现象 质量优于往年 [2] - 土壤墒情良好 播种适时 管理科学 为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2] 种植技术与规模 - 呼伦贝尔是我国春小麦重要生产基地 虽处高寒区但通过"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挖掘增产潜力 [2] - 推广缩垄增行精量播种 大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年应用超100万亩 [2] - 全区域小麦种植面积260余万亩 截至8月27日已收割完成16万亩 [1][2]
从撂荒地到丰收田 从水稻示范田看如何端稳“中国饭碗”
新华财经· 2025-08-26 15:22
撂荒地治理模式 - 广东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金融协同的综合治理模式激活撂荒地 [1] - 江门开平月山镇180余亩撂荒地通过清淤河道、无人机飞防、农机深翻等措施复耕 亩产量从0提升至800多斤 [2] - 复耕后当地农民收入增长1.5万元/人 早造粮食增产250吨 增收50多万元 复耕土地年租金增加4万元 [3] 保险+模式应用 - 台山市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项目 覆盖50平方公里区域 监测15项数据 灾害预警响应时间缩短70% [4] - 保险+科技+农服模式实现灾后补偿转为全程风险防控 涵盖水稻、水果、水产等农业标的 [4][5] - 2023至2025年上半年投入农险防灾减损专项资金1.95亿元 落地项目1007个 实现减损超7.7亿元 受益农户361.14万户次 [5] 水稻领域成效 - 水稻防灾项目累计执行247个 投入资金4265万元 受益农户110.86万户次 减损增效金额1.78亿元 [6] - 江门示范田预计亩产超1000斤 有效改善土壤条件并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3][4] - 全省复制推广60个服务中心 构建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风险减量模式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