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婷婷:筑牢农业发展“耕”基
经济日报·2025-09-19 00:05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工程改造与机制创新,将传统农田升级为集中连片、设施完 善、土壤肥沃、抗灾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管护到位的优质农田。通过"地的改造+技的应用+制的创 新",将农田从生产要素升级为现代化生产系统,最终实现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绿色可持续目标,是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谭婷婷) 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政策创新、技术赋能和机制完善,推动农田质量、产能和 可持续性全面提升。截至今年7月,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3%以上。 这不仅是数量上的突破,更是质量上的飞跃,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有了更坚实的依托,为 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关键支撑。 我国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议题连续10余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高标准农田建设关乎国家粮食 安全与农业长远发展,需持续发力,不断筑牢农业发展的"耕"基,让广袤农田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 坚实堡垒,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奠定基础。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多方面协同发力。一是"技术创新+生态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