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体系

搜索文档
人社部:截至8月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规模3.22万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05:59
人社部:截至8月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规模3.22万亿元 编辑:徐世明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二是统筹层次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流动更顺畅。2022年1月,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启动 实施。2023年底,失业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工伤保险全面实现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增强了社保互助共济 功能。同时,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更加顺畅,省内流动可以自动接续,不用办理转移手续;跨省流动实 现"一键申请、全程网办",办理时限大幅压减,有效促进了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三是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群众参保更便捷。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积极推进重点群体参保,让更多 的人享有社会保障。截至8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72亿、2.46亿和 3.02亿人。对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问题,实行"一放开、三灵活"。"一放开"就是普遍放开参保 户籍限制;"三灵活"就是,参保地可以在就业地或者户籍地之间灵活选择,缴费基数在当地上下限标准 之间灵活选择,缴费方式可以在按月、按季、按年之间灵活选择。 四是筹资渠道进一步拓展,基金家底更厚实。收支有结余。基本养老、失业、工 ...
数说“十四五”成就丨从社会保障成绩单感知民生获得感
新华网· 2025-09-26 04:16
从社会保障成绩单 感知民生获得感 国新办9月26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 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 四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质量发 展成就,并答记者问。跟随发布会上的权 威回应,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在健全社 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方面取得 的新成果。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数说"十四五"成就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 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 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 "十四五"期间,我国累计支 出就业补助资金超过4700亿 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389 亿元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就业局势 保持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 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截至8月底,城镇新增就业累计 达到5921万人,超额完成5500 万人的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 率前四年均值为5.3%,低于 5.5%的预期控制目标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十四五"期间,是社会保障领 域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企业职 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 筹,建立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 创新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社 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全国其木养老保险参保人 H IJJ エロエアアル O Mi2 ...
新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中国新闻网· 2025-09-19 07:59
第二方面,从就业来看。新疆把就业当做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在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岗位供给的基础 上,不断完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体系,保障劳动者劳动就业权益。新疆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正稳步提升。放眼天山南北,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美好图景正一 步步变成各族群众的幸福图景。 第三方面,从社会保障看。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 障,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新疆将 健全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不断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在新疆,学有所教、劳 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保障体系已经建立起来,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正在不断 提升。 新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中新网9月19日电 国新办19日就《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白皮书举行新闻发布会。 在会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纲表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 求紧紧围绕各民族安居乐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指引下,新疆坚 持把发展落到改善民生、 ...
分量最重!5年间民生领域财政投入近百万亿元
新华社· 2025-09-12 12:28
教育支出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 元……"十四五"期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在民生领域真金白银大规模支出,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 姓身上。 用蓝佛安的话说,"不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都能享受到 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民生保障"。 ——织密"保障网",突出更加公平。 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超过10.7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3.27亿人,领取基本生活救助的群 众超过4500万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蓝佛安说。 "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范围越来越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 580元增加到700元;全国农村、城市低保标准均提高20%左右。 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我国还创新建立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十四五"时期共安排资金2.59万亿元, 全力帮助人民群众抗灾救险、恢复生产和生活。 ——调准"天平码",突出更加均衡。 新华财经北京9月12日电(记者刘开雄、申铖)投入近100万亿元,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 "国家财政账本里,分量最重 ...
蓝佛安:“十四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186亿元,城镇累计新增就业超过5000万人
证券时报网· 2025-09-12 07:35
财政资金投入 - 中央财政在"十四五"期间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186亿元 较"十三五"时期增长29% [1] -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超过5000万人 [1] 社会保障体系 - 养老 医疗 社会救助等保障水平获得提升 [1] - 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后顾之忧 增强消费能力 [1]
“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人民日报· 2025-09-06 21:54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 何时候,我们都要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为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 我们党始终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始终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变为现实。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习近平 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有效回应群众需求和关切,用心用情办好民生 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时时放心不下,对民生"小事"念兹在兹—— 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社会保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这是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提出的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也是切实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的深 厚为民情怀。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研究改革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方案、 ...
21社论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投资于人”驱动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1 23:41
社保政策调整 - 最高人民法院新规明确规避社保缴纳义务的行为无效 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维护劳动者权益 [1] - 当前部分市场主体未缴纳社保 部分年轻人自愿放弃社保 反映社保体系完善度和认知度仍需提升 [1] - 社保体系是社会安全网的关键 能系统性应对经济周期转型带来的冲击 [1]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 经济驱动从投资出口转向创新消费 "投资于人"成为核心动力 社保体系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增强社会共济能力 [2] - 完善社保可提升个人未来安全感 改善中低收入群体消费预期 减少防御性储蓄 刺激边际消费递增 [2] - 部分行业通过不缴社保降低人力成本导致不公平竞争 新规将倒逼低效企业转型 促进高质量发展 [2] 城镇化与社保体系 - 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 但户籍城镇化率不足50% 2.97亿农民工未完全市民化 [3] - 政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等社保权利 健全多层次社保体系是长期战略 [3] - 人口规模巨大和共同富裕特征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保体系 需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等挑战 [3][4]
最严红线来了,国家要求“强制交社保”,什么信号?
36氪· 2025-08-07 11:57
社保政策调整核心内容 - 最高法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关于不缴纳社保的约定无效,自9月1日起执行 [1][3] - 社保缴纳成为与纳税同等的法定义务,企业逃避缴纳将面临法律追责 [3][4] - 2024年中国就业人员总数7.34亿,仅33.5%拥有完整"五险"覆盖 [4] 社保制度历史与构成 - 1993年首次提出社保体系目标,1999年《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赋予员工追索权 [4] - 2019年起社保征收主体由社保局转为税务局,强化强制约束力 [5] - "五险一金"包括养老保险(占比最高)、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 [5] 社保缴纳现状与阻力 - 北京最低社保缴纳标准下个人月负担716元,灵活就业者费用翻倍 [6] - 23.5%外卖骑手明确拒绝参保,38.9%仅愿支出月收入5%用于社保 [7] - 2.4亿灵活就业者中,年轻人因回报周期长、现金需求优先而抵触缴纳 [7][8] 社保基金收支与财政压力 - 2024年社保基金预算收入11.89万亿元,支出10.61万亿元,财政补贴达2.6万亿元 [10] - "现收现付制"下需1.67个工作者支撑1名退休人员,但当前退休潮年均超2000万人,新增劳动力仅1700-1800万 [10][13][14] - 广东省贡献全国养老金调剂资金的47.47%(1158.14亿元),东部省份承担主要调剂责任 [15][16] 政策调整对行业的影响 - 中小微企业(如餐饮、零售)合规成本上升,可能挤压3%利润率的外卖等行业利润 [17][18] - 企业或通过降低工资或采用无人机/机器人替代人力来转嫁成本 [18] - 社保体系需改进跨省报销、城乡标准统一等问题以提升吸引力 [19][20] 长期趋势与个体选择 - 社保普惠化是刺激消费的政策方向,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差距显著(3825元/月 vs 246元/月) [20][21] - 医疗保险被视为必要保障,养老保险虽回报周期长但具确定性 [21]
长护险最新覆盖面出炉,扩容保障网还有几道坎
北京商报· 2025-07-24 12:36
长护险制度发展现状 - 长护险试点地区已形成基本制度框架,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制度综合效应逐步显现 [1] - 长护险参保群众近1.9亿人,累计筹集资金过千亿元,支出超过850亿元 [1][4] - 试点范围从2016年15个城市扩展至2020年49个城市,国家医保局将持续扩大范围 [4] - 长护险已惠及超200万失能群众,减轻家庭负担超500亿元 [5] 长护险制度意义 - 有效缓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社会痛点 [3] - 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第六险" [3] - 主要目的是减轻失能人员长期护理的后顾之忧,降低家庭照料负担 [4] - 在服务老龄化大局方面具有重要民生价值 [5] 老龄化背景与需求 -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 [6] - 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6] - 我国失能失智老人已超4500万人,平均每6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需要长期照护 [6] 面临挑战 - 服务供给与专业能力不足,护理人员数量和机构规模增长仍不能满足需求 [7][8] - 筹资机制不完善,下乡难,护理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7][8] - 公众认知不足,评估标准不统一 [7][8] - 试点地区政策差异可能阻碍全国统筹 [8] - 长期千亿级资金支出需建立更科学的精算模型和动态筹资机制 [8] 发展建议 - 加速培育专业护理队伍,扩大职业培训规模并完善薪酬激励 [9] - 推动数据共享与精算创新,建立全国失能数据库 [9] - 强化顶层设计,统一保障范围与评估标准 [9] - 探索财政、个人、企业责任共担的多元化筹资模式 [9] - 引导保险机构开发补充性商业护理产品,形成多层次保障体系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