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捕集
icon
搜索文档
当全球最大造船国遇上全球第一船级社:航运业绿色转型如何提速?
第一财经· 2025-08-21 08:18
国际海事新规与行业影响 - 国际海事组织《防污公约》附则VI修订案于2024年8月1日生效 实施史上最严碳排放规则[1] - 新规要求航运企业采用新技术并实施新实践做法以满足减排要求[3] - 碳税机制成为船东投资新技术与提升能效的重要驱动力[3] 中国造船业全球地位 - 中国造船业2025年上半年三大指标全球占比:造船完工量51.7% 新接订单量68.3% 手持订单量64.9%[4] - 中国占据全球造船市场份额超过50% 在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领域成为优质供应商[12] - 中国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建造船厂从五年前1家增至当前6家[12] 绿色燃料转型挑战 - 全球船队中约92%仍使用传统燃料 绿色燃料船队规模有限[5] - 转型速度受基础设施、生产成本、安全风险及船员技能等多因素制约[5] - 中国在提供氨燃料、甲醇等多元新型燃料方案方面发挥关键作用[11] 减排技术方案 - 短期减排措施包括降速航行、航线优化及风力辅助推进系统[5] - 双燃料发动机设计允许船舶灵活切换替代燃料[5] - 数字化监测与人工智能分析有效提升船舶运营效率并降低能耗[8] 中挪经贸与技术合作 - 2024年中挪双边贸易额101.8亿美元 同比增长31.7%[3] - 挪威船级社中国业务占全球28% 过去5年在华业务量与营收翻倍 员工数从800增至1200余人[4] - 双方联合成立"未来船舶联合研究中心" 并在上海设立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研究中心[9] 船舶安全与回收监管 - 老旧船舶安全事故发生率更高 且易导致环境污染[6] - 《香港国际拆船公约》于2024年6月生效 对拆船流程实施严格规定[6] - 船东需确保拆船操作符合环保与安全标准[6] 行业转型系统性挑战 - 绿色燃料供应链地域分布不均衡制约可获得性[6] - 监管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法规实施效果[6] - 海员职业吸引力下降 人才短缺成为行业长期挑战[6]
建信期货钢材日评-20250812
建信期货· 2025-08-12 02:3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8月11日螺纹钢、热卷期货主力合约2510震荡回升 唐山限产措施落地使京津冀地区钢材现货市场成交活跃、市场预期改善 钢材期货市场近期上扬 后市需关注原料市场能否跟涨 若限产对原料需求的抑制作用小于钢铁利润增厚带来的提振作用 后市将阶段性再度走强 建议在8月中旬前以震荡偏强思路看待 留意股市和风险偏好变化对黑色系商品市场的影响 [7][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情回顾与后市展望 - 8月11日螺纹钢、热卷期货主力合约2510震荡回升 分别收复7月31日以来约一半跌幅和7月30日以来大部分跌幅 [7] - 8月11日大部分主要螺纹钢和热卷现货市场价格上涨 部分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螺纹钢、热卷2510合约日线KDJ指标走势分化 J值、K值调头回升 D值继续下降 热卷2510合约日线KDJ指标近于金叉 螺纹钢、热卷2510合约日线MACD绿柱均转为收窄 [9] - 8月9日唐山发布限产通知 影响35家调坯型钢企业日产量约9万吨 随着限产措施落地 京津冀地区钢材市场情况好转 钢材期货市场上扬 [10][11] 行业要闻 - 7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2% 购进价格环比下降0.3% 降幅比上月分别收窄0.2和0.4个百分点 7月CPI同比持平 环比上涨0.4% 核心CPI同比上涨0.8% 涨幅连续3个月扩大 PPI同比下降3.6% 环比降幅3月以来首次收窄 [12] - 截至今年7月 全国已有6亿吨粗钢产能、147家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累计投入改造资金超3000亿元 计划到今年底改造覆盖80%的产能 [12] - 首届中国国际钢铁周上 与会人士认为全球钢铁需求进入新阶段 钢铁企业积极转型 聚焦产品高附加值、差异化发展 升级为金属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 [12] - 近日钢企陆续公布2025上半年业绩预告 龙头钢企归母净利润高增 部分钢企利润同比减亏 钢铁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修复 产能向优质龙头集中 行业有望受益于基建项目需求释放和反内卷产能调控加速 [12] - 有市场传言某煤炭主产省份部分煤矿按“276”工作日生产 主动落实的煤矿数量增加 还有非该集团旗下煤矿跟随减产 [13] - 8月7日新关税生效后 美国当前平均关税税率达20.1% 与1月20日的2.4%形成鲜明对比 4月2日美国宣布对主要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 5月平均关税税率一度升至24.8% [13] - 2025年1 - 7月蒙古国煤炭出口量累计4441.27万吨 同比减少312.92万吨 降幅6.58% 出口额30.20亿美元 同比降44.29% 出口均价68.01美元/吨 同比降46.02美元/吨 截至7月完成出口目标的54% [13] - 2025年7月俄罗斯海运煤出口量1477.36万吨 环比增2.65% 同比增0.15% 1 - 7月累计9368.48万吨 同比降1.15% [13] - 8月11日必和必拓发布声明 将联合多家企业组建联盟 探索亚洲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发展机遇 开展预可行性研究 筛选适合大规模部署CCUS技术的项目选址 [13] 数据概览 - 报告展示了主要市场螺纹钢和热卷现货价格、钢材五大品种周产量、钢厂库存、主要城市螺纹钢和热卷社会库存、高炉和电炉开工率与产能利用率、全国日均铁水产量、钢材五大品种表观消费量、上海螺纹和热卷现货与10月合约基差等数据图表 [15][20][23][27][30]
低压吸附+真空再生+快速循环烟气变压吸附碳捕集技术通过鉴定
中国化工报· 2025-08-08 03:38
据介绍,该技术采用固体吸附材料,通过改变操作压力实现对烟气中二氧化碳的选择性吸附与高效率浓 缩捕集,具有能耗低、启停快、系统运行稳定、无二次污染、可全部由电能驱动等优点,是全球范围内 受到重点关注的新一代碳捕集技术之一。 中化新网讯 由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以下简称低碳院)和国家能源集团浙江电力有限公 司共同开发的煤电烟气变压吸附碳捕集技术,近日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由中国 科学院院士费维扬担任主任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悉,低碳院CCUS中心聚焦碳捕集碳利用前沿核心技术与碳封存支撑保障技术开发,重点布局吸附碳 捕集、膜分离碳捕集、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碳封存选址与安全监测、煤炭甲烷监测减排等前沿关键技 术。下一步,低碳院将配合国家能源集团浙江电力有限公司统筹规划,联合国能龙源环保有限公司在浙 江区域谋划开展吸附碳捕集技术的进一步放大示范,持续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2024年12月,在国能浙江宁海发电有限公司的精心组织下,低碳院CCUS中心作为技术提供方,国能龙 源环保有限公司作为工程实施方,共同建成了国内首个万吨级煤电烟气低压吸附碳捕集工业示范装置。 2 ...
总量突破7万吨!内蒙古建成大型二氧化碳利用埋存基地
新华社· 2025-08-07 05:51
项目进展 - 截至8月5日9时 巴彦油田CCUS项目累计注入二氧化碳总量突破7万吨 标志着内蒙古建成大型二氧化碳利用埋存基地 [1] - 项目针对地下不同油层类型建设3个CCUS先导试验区 涉及40多口油井 每日二氧化碳注入量达500多吨 [1] - 油田从2020年开始探索二氧化碳驱动开采方式 逐步构建捕集、管输、埋存和驱油采油一体化全产业链技术体系 [1] 油田开发 - 巴彦油田现有300多口生产油井 原油埋藏深 原采用人工水驱方式开采 最终采收率约20% [1] - 河套地区通过注气、注水技术实现深、中、浅层油气资源高效联动开发 同步推进地质勘探至地面工程全流程 [2] - 油田于2018年钻探首口高产工业油流井 现已成为内蒙古西部首个年产百万吨级油田 [1] 技术应用 - CCUS技术通过捕集二氧化碳排放物进行埋存或利用 是应对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1] - 项目通过二氧化碳驱动开采替代传统水驱方式 同时实现节水减碳与提高油气开发能力双重目标 [1] - 油田依托国家级CCUS创新团队攻关高效开发关键技术 推动数智低碳油田建设 [1][2]
首钢集团旗下公司,IPO踩急刹车
搜狐财经· 2025-07-14 09:54
IPO进程 - 公司于2024年7月11日公告进一步延迟港股IPO事宜 原计划7月14日公布发售价并于7月15日挂牌[2] - 此次为第二次延后IPO 最初于2024年6月30日启动招股 但在7月2日临时宣布延迟[5] - IPO暂缓主因是与首朗吉元相关的法律纠纷持续 全球发售将不按补充招股章程进行[5] 法律纠纷详情 - 诉讼由持股宁夏首朗吉元42%的海南吉元君熠发起 指控公司两项违规行为[5][6] - 第一项指控:未经同意擅自增加合资公司投资额约1.598亿元人民币且未获股东大会批准[6] - 第二项指控:未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批准擅自设定乙醇产品售价损害投资权益[6] - 公司回应称对方诉求缺乏法律依据且成功申索可能性较低[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3.9亿元、5.93亿元、5.64亿元 2024年同比下降4.9%[7] - 同期毛利从5405万元骤降至-9335万元 亏损由2386万元扩大至2.46亿元[7] - 2024年产品销售收入5.37亿元占比95.3% 其中乙醇收入4.4亿元占比78.1%[7][8] - 低碳解决方案收入2613万元占比4.7% 微生物蛋白收入9082万元占比16.1%[7][8] 客户集中度 - 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82.1%、86.0%和78.9%[8] - 最大客户收入占比同期分别为37.5%、46.5%和26.3% 2024年显著下降[8] 股权结构 - 首钢集团直接持股26.54% 上海铭大实业持股15.34%[9] - NZ Tang Ming持股9.48% 朗泽科技香港持股9.31% 睿泓投资持股7.27%[9] - 三井物产持股4.61% 上海德汇持股4.56% 其余股东持股均低于4%[9] 业务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1年 专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行业[7] - 商业模式包括低碳产品销售(乙醇和微生物蛋白)和低碳综合性解决方案[7]
港股上市前夕遭控股子公司小股东提起诉讼,首钢朗泽方面人士称对方为诬告 目前已推迟上市时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4 16:42
上市推迟事件 - 首钢朗泽原定于7月9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HK02553),但因涉诉推迟上市时间 [1] - 公司在一家主要经营子公司的股东提起的民事诉讼中被列为被告,导致全球发售及上市延迟 [1] - 诉讼由控股子公司宁夏首朗第二大股东海南吉元君熠生物科技在平罗县人民法院提起 [2] - 公司称诉讼是因股东有不合理诉求,属于"诬告"和"恶意诽谤、敲诈行为" [2]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从事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行业(CCUS),通过技术将工业尾气转化为乙醇及微生物蛋白等低碳产品 [4] - 四大生产设施合计年产能为21万吨乙醇、2.32万吨微生物蛋白 [4] - 是CCUS行业中首家实现低碳产品生产商业化及规模化的公司 [4] - 每生产一吨乙醇可减排约4.36吨二氧化碳 [4]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分别亏损2385.5万元、1.1亿元和2.46亿元 [4] - 亏损主要由于2023-2024年乙醇平均售价大幅下降 [4] - 四大生产设施投资回报期在8-11年之间 [4] - 一套设施已在2022年实现盈亏平衡,其余三套预计分别在2026年、2026年和2027年达到盈亏平衡 [4][5] 子公司情况 - 在宁夏平罗县设有宁夏首朗吉元新能源科技和宁夏滨泽新能源科技两家控股子公司 [2] - 宁夏首朗股权结构为首钢朗泽持股58%,海南吉元持股42% [2] - 海南吉元由宁夏吉元循环发展全资控股,后者注册资本2.6亿元,员工1400人 [3]
海合会地区化工贸易机遇与挑战并存
美国关税政策对GCC化工行业的影响 - 美国关税政策导致GCC地区化工产品在美国市场价格上升 受影响产品包括尿素、对二甲苯(PX)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产量高且价格敏感的产品 [1] - 即使10%的基准关税也会显著影响GCC化工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1] GCC与亚洲的贸易关系 - 2023年亚洲占GCC化工产品总出口的50%以上 主要市场为中国、印度和土耳其 [1] - GCC地区化工生产商在中国、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拥有合资企业 这些合资企业每日处理约270万桶原油 每年运营超过2300万吨的下游石化产能 [1] - 亚洲占全球塑料消费的一半以上 GCC地区50%以上的化工产品出口流向亚洲 [1] - 如果中国减少从美国的进口 GCC地区有机会填补这一市场缺口 但需迅速行动以抢占市场份额 [1] GCC化工行业的竞争优势 - GCC地区化工生产商在油价浮动情况下比依赖石脑油的竞争对手更具优势 [1] - 该地区化工装置利用率约90% 远高于全球多数同行 [2] - 供应链弹性成为关键优势 企业需预测和适应动荡而非被动反应 [2] GCC化工行业的战略调整 - 投资转向特种弹性体、原油制化学品以及包装和电动汽车材料等下游领域 [2] - 继续优化能源用量并关注高附加值项目 [1] - 提出4点对策以应对供应链挑战:出口路线灵活性、供应链透明可见性、建立区域缓冲库存、数字风险预测 [2] - 使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等工具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预测性转型 [2] GCC地区的能源转型 - 目标到2030年将能源结构的25%~50%调整为可再生能源 [3] - 大力投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 目前每年捕集440万吨二氧化碳 占全球CCUS产能的10% [3] - 制氢成为能源转型重点 阿曼、阿联酋和沙特分别计划到2030年每年生产100万吨、140万吨和400万吨氢气 [3]
首钢朗泽拟全球发售2015.98万股H股 7月9日上市
智通财经· 2025-06-29 23:31
公司招股信息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7月4日招股 拟全球发售2015 98万股H股 其中香港发售占10% 国际发售占90% [1] - 发售价不超过每股18 88港元 预期不低于每股14 50港元 每手200股H股 预期H股将于2025年7月9日开始在联交所买卖 [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专注于碳捕集 利用和封存行业(CCUS) 通过碳捕集技术生产乙醇及微生物蛋白等低碳产品 并提供低碳综合性解决方案 [1] - 公司是CCUS行业中首家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实现低碳产品生产商业化及规模化的企业 完成全球首套利用工业尾气生产乙醇及微生物蛋白的工业化装置 [1] - 公司开发了以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的二代负碳技术 截至最后可行日期在中国成功运营四套规模化生产设施 [1]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2年3 895亿元增至2023年5 93亿元 增幅52 1% 2024年收入降至5 64亿元 降幅4 9% [2] - 2022年 2023年及2024年分别亏损2390万元 1 10亿元及2 46亿元 同期EBITDA分别为3310万元 1420万元及-8250万元 [2] 募集资金用途 - 预计募集资金净额2 84亿港元(假设发售价中位数16 69港元) [3] - 37 9%用于内蒙古包头SAF生产设施建设 21 2%用于河北首朗二期生产设施 [3] - 11 4%用于菌株 生产设备及工艺研发 14 1%用于四个生产设施技术升级 5 3%用于新产品开发 10 0%用于一般公司用途 [3]
新股消息 | 首钢朗泽通过港交所聆讯 深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行业提供低碳产品
智通财经网· 2025-06-26 23:53
公司上市进展 - 北京首钢朗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 国泰君安国际为其独家保荐人 [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专注于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行业 通过碳捕集和利用技术生产乙醇及微生物蛋白等低碳产品 并提供低碳综合性解决方案 [3] - 公司是全球CCUS行业中唯一一家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实现低碳产品生产商业化及规模化的企业 [3] - 公司完成全球首套利用含碳工业尾气通过生物发酵工艺生产乙醇及微生物蛋白的工业化装置 [3] - 乙醇产品可应用于车用燃料及香水、运动时装等原料 微生物蛋白是中国第一种新型饲料蛋白原料 [3] 商业模式与产能 - 商业模式包括产品销售(乙醇、微生物蛋白)和为工业客户提供低碳解决方案 乙醇及微生物蛋白销售是主要收入来源 [3] - 公司在河北、宁夏、贵州运营四个生产设施 合计年产能为21万吨乙醇和2.32万吨微生物蛋白 [3] 行业前景 - 全球CCUS行业年投资额预计从2023年126亿美元增至2028年768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43.5% [4] - 中国CCUS行业年投资额预计从2023年216亿元人民币增至2028年993亿元人民币 复合年增长率35.7% [4] 客户集中度 - 2022-2024年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82.1%、86.0%、78.9% 最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37.5%、46.5%、26.3% [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9亿元、5.93亿元、5.64亿元人民币 [4] - 同期年内亏损分别为2385.5万元、1.1亿元、2.46亿元人民币 [4] - 2024年销售成本6.57亿元 毛利亏损9334.5万元 研发开支4202.5万元 [5]
天然气:为能源转型“架桥铺路”
中国化工报· 2025-06-10 02:44
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角色 - 天然气因其低碳特性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桥梁",在所有化石燃料中增长潜力最大 [1][2] - 天然气可减少约50%的二氧化碳排放(相比燃煤发电),并作为调峰电源支持可再生能源整合 [2] - 全球"煤改气"措施累计减少5亿吨碳排放(相当于2亿辆汽车年排放量),东盟半数成员国电力40%依赖天然气 [3] 全球天然气需求与市场动态 - 壳牌预测2040年全球LNG需求将激增60%,主要由亚太地区驱动(中国、日本等五国占亚洲90%需求) [3] - 2023-2030年工业部门天然气应用比例增长率达3%(电力行业为1%),化工、水泥等行业为主要应用领域 [3] - 2030年全球LNG在建产能约2亿吨,但可能面临3000万吨供应过剩,价格竞争将影响中国"煤改气"进程 [7] 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天然气产量2465亿立方米(全球第四),四大气区贡献80%以上产量,非常规气产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 [4] -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天然气管道网络之一,发电用气占比不足30%(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需求预计从2023年4220亿立方米增至2030年5700亿立方米 [4][5]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年输气能力达380亿立方米(历史最高),LNG终端产能提升将巩固亚洲市场主导地位 [9][10] 行业挑战与应对策略 - 中国天然气产业面临对外依存度高、价格市场化改革滞后、新能源技术竞争三大挑战 [6] - 页岩气开采深度超3500米导致成本压力显著,需通过数智化转型和技术创新提升效率 [6][7] - 专家建议强化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如跨境管道)、推动储能/氢能技术合作、建立能源应急机制 [8] 供应链韧性构建 - 多元化供应是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关键,中国通过中俄管道、LNG进口多元化提升韧性 [8][9] - 新加坡计划2028年前建成第二座LNG接收站(总吞吐能力1500万吨/年),采用集中采购模式增强稳定性 [9] - 亚洲能源合作将促进长期LNG供应协议签署,稳定价格并提升区域贸易活跃度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