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医药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瞄准“首创”“首发”“首用” 多地抢抓创新药械产业机遇
新华网· 2025-08-25 02:24
国家政策支持 - 国务院原则同意江苏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方案 要求以高水平开放和制度创新为核心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探索[1] - 上海浦东发布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功能提升方案 构建"1+1+X"一体发展功能格局 打造全球创新药械首发地、科学家创业首选地和制度改革首创地[1] - 海南印发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对创新药械发展给予全方位、大力度的补贴支持[2] 产业发展目标 - 浦东计划到2027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创新药械产值占比达35%至40%[2] - 浦东三年内目标新获批自主创新1类新药15个以上 新机制、新靶点创新药2至4个 全球首发产品实现倍增[2] - 浦东计划培育1至2家百亿级规模创新药企 新增1至2个五十亿级单品 推动10个以上自主创新药械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2] 财政支持措施 - 海南实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券政策 对产品研发全流程按照阶段性成果给予40万元至1000万元资金奖励[2] - 海南对参加国家药械集采中标企业 按中标单价实际销售额的3%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2] - 海南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经评选后 省级财政按每个项目3000万元标准给予市县一次性奖励 年度支持项目不超过3个[3] 产业发展现状 - 我国医药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位 在研创新药数目占全球30%左右[3] - 2024年国内共有40款国产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 其中成都占据6席[4] - 成都今年以来新药出海交易额累计超14亿美元[4] 产业集群建设 -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已累计落户项目超300个 总投资超1400亿元 集聚产业人才近2万人[4] - 该园区9年来培育6家上市企业 临床在研新药达108个 其中1类新药63个[4] - 国家层面已形成"规划引领—审评提速—支付保障—产业集聚—开放创新"的系统化政策矩阵[3] 战略意义 - 生物医药创新高地竞争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赛道[4] - 通过"顶层设计+地方落地"联动模式加速产业落地生根[3] -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政策赋能、区域竞合、创新突围"的关键阶段[3]
破局创新药商业化全球路径 第五届深圳生物医药创新大会举行
中证网· 2025-08-23 05:57
大会概况 - 第五届深圳生物医药创新大会在深圳南山举行 由广东省生物医药创新技术协会与博济医药共同主办 深圳博瑞和科兴制药联合承办 聚焦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创新与国际化发展[1] - 大会采用线下主会场加线上云直播双模式 吸引行业近3500人参与 其中近200位医药行业专家 企业代表及投资人线下参会 超3300人次通过线上直播同步参会[1]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医药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 AI等技术大幅缩短新药研发周期 中国药企国际化步伐加快 商业化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1] - 中国创新药出海已成为常态 2024年License-out交易金额突破4000亿元 首付款近360亿元 预计2030年将超700亿元[2] - ADC 双抗 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亮点 中国医药创新已从工程性制造迈向原始创新[2] - 全球医药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达1.9万亿美元 肿瘤 自免 代谢等领域仍是增长主力[2] 企业竞争力与战略 - 中国药企在研发管线数量上位居全球前列 热门靶点占比超60% 具备出海实力[2] - 科兴制药作为平台型企业 已与39家国内药企合作 覆盖包括欧盟在内的70多个国家[2] - 科兴制药积极推进药械出海双百行动 为深圳乃至全国药企提供一站式出海服务[2] 政策与市场准入 - 丙类医保目录落地需要重视药物经济学评价 加强医疗真实世界数据共享 推进医保加商保一站式结算机制[3] - 丙类目录从纸上谈兵走向用药口袋是关键 让创新药真正惠及中国患者[3] 产业发展阶段 -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处在从本土创新走向全球价值的关键阶段[3] - 需要通过技术创新 资本助力 政策支持与国际化合作 在全球医药格局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3] - 大会为产业提供前沿洞察和实用策略 为企业与资本 国内与国际合作搭建高效平台[3]
安科生物: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1 11:10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2.92亿元,同比下降0.51%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7亿元,同比下降11.92% [16] - 基本每股收益0.2191元/股,同比下降11.72% [2] - 总资产49.23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4.14% [2] - 母公司营业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5.13% [16] 主营业务发展 - 生物制品业务同比增长7.49%,扭转去年下滑趋势 [16] - 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安赛汀"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98% [16] - 醋酸阿托西班注射液获批上市,完善辅助生殖药物产品结构 [5] - 产品覆盖全国4000家以上大中型医院营销网络 [30] 研发创新进展 - HuA21项目完成Ib/II期临床受试者入组,计划开展III期临床研究 [21] - AK2017注射液(重组人生长激素-Fc融合蛋白)完成II期临床试验入组 [21] - PDL1×4-1BB双抗药物HK010完成I期临床剂量爬坡和安全性研究 [21] - 人生长激素笔式注射器完成注册申报 [21] - 注射用曲妥珠单抗新增60mg规格正在审评中 [22] 战略合作与布局 - 与上海宝济药业达成商务合作,独家销售其产品 [17] - 与维昇药业达成战略合作,获得生长激素产品全剂型覆盖 [17] - 与阿法纳公司合作研发治疗型mRNA疫苗AFN0328进入Ib期临床试验 [23] - 参股公司景泽生物注射用重组人促卵泡激素获批上市 [23] 产能建设与质量管理 - 东区新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完成9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 [18] - 北区人生长激素注射液和曲妥珠单抗新增生产线完成生产许可 [19] - 北区四号厂房年产400万支干扰素原液生产线完成验证 [19] - 持续优化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落实GMP管理规范 [20]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生物医药市场预计2025年达1.71万亿美元,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5.3% [3] - 中国市场以14.5%复合增速领跑全球,规模有望突破3.5万亿元 [3] - 创新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政策全方位支持生物创新药发展 [3] - 集采政策优化规则,更加注重药品质量和供应保障 [3] 技术领域布局 - 布局细胞治疗、溶瘤病毒、mRNA药物、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疗法等前沿技术 [3][23] - 博生吉安科CD7-CAR-T细胞药物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22] - 通用现货型CAR-Vδ1T细胞药物获批临床试验 [22] - 元宋生物溶瘤病毒药物获得中美临床试验许可 [22]
【钛晨报】李强: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和政策支持,着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提质升级;中国一汽拟入股零跑汽车?双方回应;字节跳动辟谣:与芯原股份并无AI芯片相关合作
钛媒体APP· 2025-08-20 23:32
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支持与创新 - 国务院总理李强强调加大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力度,重点围绕新靶点、新化合物、新作用机理开展科研攻关 [2] - 提出要发挥政府与市场作用,运用人工智能赋能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等环节,优化药品集采和谈判议价机制 [3] - 鼓励企业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医疗机构配备使用临床价值高的创新药,培育优质企业 [2] 企业动态与战略合作 - 中国一汽拟入股零跑汽车10%股份,双方联合开发的首款车型项目已启动 [5] - 字节跳动否认与芯原股份存在AI芯片合作 [6] - 智谱发布全球首个手机Agent AutoGLM 2.0,支持操作抖音、美团等高频应用 [7] 上市公司财报表现 - 百度Q2总营收327亿元,核心净利润74亿元同比增长35%,AI新业务收入首超100亿元 [8] - 牧原股份上半年净利润105.3亿元同比增1170%,拟分红50.02亿元 [12] - 恒瑞医药上半年净利润44.5亿元同比增29.67%,拟10-20亿元回购股份 [13] - 永辉超市上半年净亏损2.41亿元,营收同比下降20.73% [11][12] 汽车行业动向 - 小米汽车表示不参与价格战,2027年出海目标不变,下半年有望盈利 [9] - 特斯拉确认2026年底前不在美国生产6座Model Y,中国版已上线预售 [15] 科技与创新进展 - OpenAI首席财务官表示考虑未来上市,强调与微软的长期合作 [14] - 英特尔成立液冷生态互操作联盟,首批认证5家合作伙伴 [17] 资本市场与政策 - 中国ETF规模达6810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市场 [22] - 港交所上半年新股集资1094亿港元居全球首位,处理上市申请207宗 [23] - 金融监管总局拟规定控制型并购贷款比例不超70%,期限不超十年 [20] 消费与文娱 - 泡泡玛特将发布迷你版LABUBU,创始人称该IP未来价值巨大 [10]
近500只个股获机构超100次调研,专业投资者都在看什么?
天天基金网· 2025-08-11 11:51
机构调研风向标 - 2025年年内共有493家公司被100家及以上机构调研,总调研次数达14484次,较2024年下半年增长20% [5] - 申万一级行业中27个行业调研次数上升,基础化工(+342)、机械设备(+247)、计算机(+227)、医药生物(+214)、汽车(+148)增幅居前 [6][7] - 公募基金调研次数较2024年下半年提升6.24%,机械设备(+795)、汽车(+512)、基础化工(+393)等板块调研增加值超百次 [9][13] 公募调仓密码 - 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大幅加仓医药(+2.91%)、传媒(+2.78%)、汽车(+1.84%)、电子(+1.61%)、通信(+1.55%) [13] - 减持幅度较大的板块包括电力设备(-2.89%)、食品饮料(-5.02%)、非银金融(-5.14%) [13] - 调仓逻辑呈现"科技成长+医药"双主线,同时布局政策与基本面共振的弹性板块 [15] 板块成绩单 - 机构密集调研的基础化工、计算机、医药生物板块在政策利好下表现韧性 [17] - 机械设备、汽车板块受益于供应链修复,年内涨幅领先 [17] - 医药生物板块受人口老龄化和创新药出海驱动,计算机板块受AI商业化推动持续活跃 [19] 长期战略布局 - 机械设备、电子、医药生物、汽车、计算机、电力设备等行业长期位居机构调研Top 10 [20] - 市场呈现"制造+科技"双主线主导,辅以银行权重股和"反内卷"题材的哑铃型布局 [20]
维梧资本,落地首个中国加速器
投资界· 2025-08-11 08:27
维梧加速器启动 - 维梧资本在北京海淀正式启动维梧加速器 旨在搭建全球合作基础下的创新药开发新范式 利用中国在临床前和临床阶段的资源效率优势助力全球Biotech公司加速发展 [2] - 加速器将筛选药物研发各阶段优质项目 发挥中国系统性优势 目前已有两个项目入驻 计划每年新加速4-5个项目 [2][6] - 维梧资本深耕生物医药领域近30年 全球投资超过430家公司 管理合伙人付山认为中国已具备培育first-in-class创新药的最佳土壤 [2] 创新商业模式 - 维梧加速器打破传统VIC模式 解决地缘政治风险和IP外泄问题 基于中国市场资源和效率优势推动first-in-class快速开发 [4] - 运作模式包括:全球筛选优质项目 剥离核心资产形成独立项目公司 提供全方位支持并确保IP隔离 利用中国临床优势实现价值跃升 [4][5][6] - 通过利益一致化机制隔绝IP外泄风险 科学家、CRO、临床团队和投资机构均持有新项目公司股权 [5] 维梧资本背景 - 由美籍华人孔繁建和Edgar Engleman博士于上世纪90年代创办 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 付山加入后深化本土化程度 [8] - 2014-2024年FDA批准的530余款创新药中 维梧资本投资了65款 生态内包括科兴生物、药明康德等明星公司 [8][9] - 采用"桥梁战略" 中美团队各半 具备兼顾两地市场特点的能力 曾成功孵化维昇药业并推动其港股IPO [9][10] 行业趋势 -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经历2021年高峰后 2024年进入谷底 目前呈现回暖迹象 港股医药IPO火热 科创板重启第五套标准 [12] - MNC与中国药企BD交易占比从5年前5%升至2024年超30% 反映中国研发体系达到世界水平 但行业仍面临同质化竞争严重问题 [13] - 中国凭借20年积累的系统性优势 成为最适合first-in-class创新的土壤 具备产业体系、供应链和临床效率等优势 [13][14]
自信破局!中国医药的时代机遇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02:24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地位发生深刻转变 从技术追赶者逐步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部分前沿领域已展现引领行业发展潜力 [1] - 文化层面自信构建成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随着与前沿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这一支撑作用愈发重要 [1] 发展态势评估 - 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呈现强劲势头 实现跨越式发展 体现在科研成果持续涌现和临床转化能力稳步提升 [1] - 中国青年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这一历史性跨越进程中 [1]
科创板第五套纳新!三年亏近14亿,手握破伤风新药的泰诺麦博谋上市
北京商报· 2025-08-04 12:08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 -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在关闭两年多后重新启动 泰诺麦博成为重启后首家以该标准申报IPO并获得受理的企业[1][3] - 公司拟募集资金15亿元 其中8.3亿元用于新药研发 3.3亿元用于抗体生产基地扩建 3.4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4] - 专家认为这释放了监管层对创新药企的支持信号 科创板对尚未盈利但拥有重大技术突破潜力的企业仍持开放态度[4][5] 公司核心产品与研发进展 - 公司核心产品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TNM002)于2024年2月获批上市 为全球同类首创的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药物[1][3] - 另一核心产品TNM001为潜在全球第三、中国首款适用于婴幼儿的预防用长效抗RSV单抗药物 目前正在进行临床III期试验[3] - 产品被中国CDE认定为突破性治疗药物并纳入优先审评 同时获得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3] 财务状况与亏损情况 - 2022-2024年累计亏损约13.9亿元 其中2022年亏损4.29亿元 2023年亏损4.46亿元 2024年亏损5.15亿元[1][10] - 2024年一季度亏损1.77亿元 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未弥补亏损达10.24亿元[10] - 亏损主要源于创新生物药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高、资金投入大[10] 商业化表现与市场竞争 - 核心产品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于2024年3月开始销售 当月实现销售收入仅16.93万元[1][7] - 面临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TIG、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等成熟竞品的竞争 这些产品市场教育成熟、临床知晓率高且价格更低[7] - 公司2022-2024年销售费用持续增长 分别为389.16万元、1242.4万元、3510.83万元 2024年一季度销售费用达2400.19万元[8] 上市风险与监管关注 - 实际控制人与全体股东签署回购协议 若上市申请失败将承担回购义务[11] - 监管层审核将重点关注核心技术壁垒、临床价值、研发管线合理性、资金使用效率和产业化能力[11] - 专家指出生物医药领域"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性被资本市场更理性看待[4]
嘉实基金:连接耐心资本和健康未来激活生物医药创新引擎
第一财经· 2025-07-30 05:28
生物医药行业概述 - 生物医药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具有抗周期性强、创新持续爆发的特质,是全球资本竞相布局的"长坡厚雪"领域 [3] - 基因编辑、创新药、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创新推动生物医药成为全球高科技行业的"皇冠上的明珠",也是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3] - 行业受刚性需求增长和生命科技突破双轮驱动,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进一步奠定长期需求基础 [4] 产业发展趋势 - 中国生物医药经历全民医保、医保控费、创新涌动、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当前进入国产创新药出海和全球化发展的2.0时代 [5] - 供需两端驱动产业升级:需求端人类健康追求无上限,供给端分子生物学、AI、基因工程等技术交叉演进形成"基础发现→技术转化→临床应用"正循环 [5] - 截至2024年底,嘉实基金在A股生物医药行业配置市值达243.31亿,位居其整体行业持仓第四,公募基金行业持仓前十 [5] 嘉实基金布局与投研能力 - 公司自2003年起将生物医药列为前十大重仓行业,并成立专业大健康投研团队 [3][4] - 投研体系采用赛道型专家模式,按重点领域而非传统子行业划分,并横向构建创新药产业链研究小组 [7] - 投研框架聚焦两大问题:产业整体前景与方向、细分行业关键矛盾与机遇 [8] - 主动投研能力延伸至被动投资,打造"超级ETF"工具箱覆盖生命技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8][10] 产品表现与矩阵 - 嘉实互融精选股票基金2023年起生物医药配置比重达90%,近2年业绩排名同类第一(1/324) [11] - 被动产品矩阵包括生物疫苗ETF、科创医药ETF嘉实、恒生医疗ETF嘉实、标普生物科技ETF等细分工具 [12] - 科创医药ETF嘉实为全市场最早成立且规模最大的跟踪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的ETF [12] 行业与公司展望 - 生物医药总市值位居A股申万一级行业第五,新兴产业中仅次于新能源和电子 [10] - 公司将持续以专业投研能力连接耐心资本与健康未来,推动产业价值重估新周期 [12][13]
瞭望 | 穿越生物医药创新“死亡之谷”
新华社· 2025-07-14 10:37
生物医药中试平台的核心作用 - 中试平台通过模拟实际生产环境解决量产阶段的工艺不确定性和安全风险,显著提高产品投产成功率[2] - 优良的中试平台可将创新药10%的成功率大幅提升,并使估值呈指数级增长(实验室配方估值仅数万美元,完成中试后增长几十至上百倍)[3] - 平台已实现80多批次中试工艺研究,产出5个一类创新药、48项发明专利和18个临床试验批件,预计新药上市创造超百亿元销售额[2] 成本与效率优化 - 企业使用中试平台后运营成本从千万级降至百万级,无需自建场地或增加辅助人员[1][5] - 自建中试平台使原料药采购成本从500美元/克降至30美元/克,提升产业链本土化[5] - 中试平台缩短研发周期至少2年,例如江苏宝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基因工程重组蛋白酶项目[5] 产业协同与创新生态 - 泰州医药城平台提供450台共享设备,形成"研发—中试—临床—生产"闭环,服务模块可自由组合[6][7] - 健进制药中试平台与诺华合作获得全球首仿,并助力西岭源药业完成甲磺酸艾立布林注射剂的全球化布局[6] - 平台促成凯米生物获超亿元首轮融资,体现其对独角兽企业的孵化能力[6] 行业挑战与发展建议 - 国内80%生物医药企业缺乏自建中试平台能力,现有公共平台难以匹配创新药个性化需求[8] - 建议由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专业中试平台,增强兼容性和经验共享[9] - 需加强数字化中试系统开发(如数据采集、数字孪生),并建立政府引导基金矩阵支持高风险项目[10] 资源整合与人才需求 - 需全面梳理高校、科研院所成果与中试资源,建立匹配数据库激活闲置资源[10] - 中试工程师需具备跨部门协调能力,当前中小企中试人员素质不足制约转化效率[9] - 建议通过技术服务合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链条,依法落实成果完成人激励[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