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贷贴息
icon
搜索文档
一线探访 | 消费贷“国补”来了 谁在“薅羊毛”?
中国经营报· 2025-09-01 15:32
政策实施概况 - 个人消费贷贴息政策于9月1日正式实施 定点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5家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1] - 贴息标准为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 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1] 消费者响应 - 部分消费者因原有消费需求选择申请贴息消费贷 如朝阳区消费者通过农业银行贷款2万-3万元购置家电 年节省200-300元 [2] - 消费者偏好通过拉长还款周期减轻消费压力 贴息政策提升消费体验 尤其适用于教育培训、家居家装等重点领域消费 [2][3] - 部分消费者因银行消费贷实际利率降至2%(较网络平台5%利率显著降低)转向银行渠道 但银行对客户资质要求较高可能限制额度审批 [4][5] 银行执行措施 - 农业银行等机构设立线上"双贴息"专区 财政贴息自动认定扣减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最高贴息1000元 5万元以上单笔消费所有贷款合计最高贴息3000元 [3] - 银行通过短信通知客户贴息政策 借势营销吸引客户办理消费贷产品 但部分消费场景(如个人收款码收款)可能存在认定困难需提交证明材料 [3][5] 市场影响 - 政策实施后银行咨询量增加 但部分客户表示1%贴息不会直接刺激贷款申请 仅视为附加优惠 [3] - 多家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积极参与 通过政策红利提升消费贷产品吸引力 重点覆盖汽车、养老、教育、文旅、医疗等消费领域 [1][3][5]
2025年9月份投资策略报告:大盘仍有继续上行空间-20250901
东莞证券· 2025-09-01 12:59
好的,我将为您总结这份策略研报的关键要点。作为拥有10年经验的分析师,我会重点提炼核心观点和市场逻辑。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2025年9月A股大盘仍有继续上行空间,主要支撑因素包括充裕的市场流动性、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国内政策加码可能性以及居民存款搬家带来的增量资金 [7][47] - 建议超配金融、TMT、电力设备和有色金属等行业 [7][48][49] 月度行情回顾 - 2025年8月大盘延续强势表现,在科技板块带动下,8月下旬沪指一举突破3800点,再创十年新高 [7][12] - 量能方面,A股连续第13个交易日成交额突破2万亿,并在月末三度打开3万亿大关,两融余额连续多日处于2万亿上方 [7][12] - 截至8月29日,主要指数月涨幅分别为:上证指数7.97%、深证成指15.32%、创业板指24.13%、科创50 28.00%、北证50 10.64% [7][12] - 个股板块普涨,通信、电子、综合、有色金属和计算机等板块表现靠前;银行、煤炭、钢铁、石油石化和建筑装饰等板块表现靠后 [7][12] 全球宏观经济环境 - 美国8月Markit制造业PMI初值录得53.3%,为2022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较前值大幅上行3.5个百分点;服务业PMI初值为55.4%,综合PMI指数上升0.3个百分点至55.4%,创9个月新高 [20] - 欧元区8月Markit制造业PMI初值录得50.5%,时隔3年重回扩张区间;日本8月综合PMI初值录得51.9%,较前值上升0.3个百分点 [20] - 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已升至87%,全年降息2次,主席态度边际转鸽 [21] 国内经济状况 - 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较前值放缓1.1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录得5.8% [22] -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再度回落1.1个百分点,录得今年以来单月增速新低 [22] - 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6%,较前月放缓1.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12.0%,前值-11.2% [22] - 7月出口总额同比增加7.2%(前值5.9%),进口同比增加4.1%(前值1.1%),均明显强于市场预期 [24] 政策环境分析 - 中美再次暂停实施24%的关税90天、同时调整部分非关税反制措施 [30] - 中央财政首次对消费领域贴息,包括个人消费贷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两项政策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 [32] - 多地正在筹备规模达5000亿元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支持新兴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 [33] - 三季度起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明显提速,为地方基建投资提供支撑 [33] 流动性状况 - 居民存款与股票总市值之比从2024年底1.8的顶点回落至7月底的1.49,仍高于近18年的均值1.24,显示存款搬家仍有较大潜力 [36] - 7月新增非银机构存款达到2.14万亿元,创2015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第二高水平,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36] - 截至8月末,沪深两市两融余额达22438.80亿元,时隔10年重回2.2万亿元以上,融资余额为22284.01亿元,较7月末显著增加2574.04亿元 [37] 行业配置建议 - **金融行业**:银行板块调整深度有限,险资等定价资金流入方向未发生改变;券商板块受到中期业绩爆发式增长催化,国联民生净利润增速1183%,华西证券增速1025%~1354%;保险行业呈现价值重估,中国太保H股年内涨幅超54%,中国人寿H股涨幅超73% [49][51][52] - **TMT行业**:四大科技巨头Q2资本开支合计约950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67%;运营商算力投资持续增加,中国移动2025年算力领域资本开支将上升至373亿元;AI服务器液冷成为必选项,GB300 NVL72机柜系统TDP提升至135kW至140kW [53][54][56] - **电力设备**:2025年1-7月全国风电新增装机54.7GW,同比+79.4%;电网工程累计投资完成额达3315亿元,同比+12.5%;光伏新增装机223.3GW,同比+80.7% [57][58] - **有色金属**:工业金属板块因美联储降息预期迎来普涨;稀土产品价格持续回升;碳酸锂价格有进一步回升预期 [59][60] 投资策略总结 - 市场有望延续震荡走强路径,充裕流动性仍是行情主要基底,良好的持股体验和赚钱效应持续吸引增量资金入市 [7][47] - 需关注技术面获利回吐压力以及交易量快速提升可能带来的波动加大 [7][47] - 综合建议超配金融、TMT、电力设备、有色金属等行业 [7][48][49]
贴息“红包”福利来了!使用攻略速看!
搜狐财经· 2025-09-01 12:42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央层面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财政贴息政策 贴息比例为年化1个百分点 约为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 [5] - 政策执行时间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实施期满后将进行效果评估 可能延长政策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 [5][9] - 贴息资金由财政承担 银行在收取利息时直接扣除贴息部分 客户可通过手机银行查询贴息金额 [5][6] 适用范围与标准 - 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及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 包括家用汽车 养老生育 教育培训 文化旅游 家居家装 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等 [5][7][9]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计算贴息 单个贷款人在同一机构最高享受3000元贴息 [5] - 适用于消费用途的个人信用贷款 汽车贷款 退役军人乐业贷款等产品 不含信用卡类产品和个人住房贷款 [9] 银行实施进展 - 6家大型商业银行 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5家消费金融公司已完成系统开发 大部分机构于9月1日正式上线贴息功能 [8] - 银行通过优化流程 深化消费场景融合 设立App贴息专区等方式提升客户体验 [8][9][10] - 部分银行消费贷利率可低至2% 最高额度达100万元 期限最长7年 [10] 操作与落地方式 - 银行与电器卖场 装修卖场等合作推广贴息政策 直接向消费者介绍优惠政策 [7] - 原有消费贷款客户在9月1日后实际消费的未使用资金仍可享受贴息 [9] - 政策要求确保资金精准流向消费领域 银行需加强资金用途管理 [4]
贷30万最高省3000元,消费贷贴息开闸,2个关键条件可拿国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11:11
政策核心内容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于9月1日正式实施 为期一年 年化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1] - 贴息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及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 包括家用汽车 养老生育 教育培训 文化旅游 家居家装 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 [4][5] - 单个贷款人在同一机构最高享受贴息3000元 [5] - 信用卡透支消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不在贴息范围内 [4] 申请条件 - 需通过政策指定的经办机构申请贷款 包括6家国有大行 12家股份制银行和5家消费金融机构 [1] - 申请贷款时需签署补充协议 授权银行查询消费交易信息以确认资金真实用于消费 [2] - 贷款机构自动识别并申请贴息 [3] 机构实施进度 - 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已在手机银行APP上线财政贴息专区和贴息记录查询功能 [6] - 中国银行将签署环节嵌入贷款流程 后续将上线贴息专区 [8] - 招联消费金融将于2025年9月1日起自动完成贴息 [8] - 蚂蚁消费金融贴息方案预计9月内上线 [9] 存量客户处理 - 部分机构允许政策出台前申请的消费贷款在贴息期内发生真实消费后享受贴息 [10] - 中国银行对7月1日后办理的消费贷提供贴息 [10] - 浦发银行对i车贷和浦闪贷老客户提供贴息 [10] - 工商银行对3月15日后办理消费贷的存量客户提供贴息 [10] - 中信银行允许客户补签协议并从补签时点起享受贴息 [11] - 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尚未明确存量客户贴息细则 [12] 合规要求 - 严禁提供虚假资质 虚假材料 虚假担保 虚假交易和虚假用途等违规办贷行为 [13] - 违规套取贴息资金将被扣减或追回 并纳入个人不良征信记录 [13] - 银行不委托任何第三方办理贴息业务 不收取任何费用 [13] - 贷款逾期期间不享受贴息 偿还欠款后可继续享受 [14]
贷30万最高省3000元,消费贷贴息开闸,2个关键条件可拿国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10:57
政策核心内容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于9月1日正式实施 为期一年 年化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及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1][4][6] - 贴息需满足两个核心条件:贷款机构为政策指定经办机构 且申请时签署补充协议授权银行查询消费交易信息[2] - 单个贷款人在同一机构最高贴息金额为3000元[6] 经办机构范围与差异 - 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制银行及5家消费金融公司[2] - 机构落地进度存在差异: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已上线手机APP专属贴息专区 中国银行将贴息协议签署嵌入贷款流程 蚂蚁消费金融预计9月内上线方案[8][11][12] - 部分机构支持存量客户补享贴息:中国银行覆盖7月1日后贷款 浦发银行覆盖审批未提款客户 工商银行覆盖3月15日后贷款 中信银行无申请时间限制但需补签协议[15] 适用与排除范围 - 适用场景包括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等重点消费领域[4] - 明确排除信用卡透支消费、国家助学贷款及个人转账/现金提取等非消费行为[5] 合规要求与风险 - 严禁通过虚假交易、虚假用途或不法中介等违规方式套取贴息 违规者将被追回补贴并纳入不良征信记录[17] - 贷款逾期期间暂停贴息 还清欠款后可恢复[18] - 银行不委托第三方机构办理贴息业务 且不收取任何附加费用[17]
消费贷的“国补”今日上线,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搜狐财经· 2025-09-01 08:01
政策覆盖范围 - 政策执行期为2024年9月1日起一年内 [1] - 覆盖日常小额消费(如餐饮)、大额商品消费(如购车、装修)及服务消费(如旅游、养老) [1] - 需通过指定金融机构获取消费贷款并完成真实消费才可享受贴息 [1] 贴息标准与案例 - 财政贴息标准为年化1个百分点 [1] - 示例:借款人申请5万元消费贷用于装修或家电消费,全额使用后可享受年化1%贴息 [3] 参与机构名单 - 涵盖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 [5] - 包含5家其他消费贷款机构: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 [5] 排除范围与执行细节 - 信用卡消费不享受贴息政策 [9] - 银行系统具备自动识别符合条件消费交易的能力 [9]
消费贷“国补”,来了!
新华日报· 2025-09-01 06:41
政策核心内容 - 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 个人消费贷款实际用于消费部分可享受年化1个百分点财政贴息[1] - 贴息范围覆盖小额消费 大额消费及服务消费 包括吃饭 买车 装修 旅游 养老等领域[1] - 政策到期后将开展效果评估 可能延长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6] 金融机构参与要求 - 仅限工农中建交等18家银行及招联消费金融公司等5家机构发放的贷款符合贴息条件[7] - 贷款人需签署补充协议授权银行查询消费交易信息[7] - 银行在收取利息时直接扣减财政贴息资金[4] 贴息计算与查询机制 - 银行从贴息授权日起自动计算消费金额和贷款金额 按比例进行贴息[7] - 客户可通过手机银行查询贴息金额 银行通过短信通知[4] - 以5万元贷款年利率3%为例 贴息后利息从1500元降至1000元[4] 消费行为认定标准 - 必须通过可识别消费交易信息的渠道支付 如直接刷借记卡或微信支付宝扫码[11] - 现金消费 转账给个人 扫个人收款码及信用卡消费均不符合贴息条件[11] - 消费发票是银行认可的主要佐证材料[11] 特殊情形处理 - 政策实施前已申请但未用完的贷款 在9月1日后消费部分仍可享受贴息[11] - 若对消费金额认定有异议 可线下或通过手机银行提交材料申诉[9][11] - 银行审核通过后将补发相应贴息[9]
消费贷贴息“红包”今日上线,你关心的都在这里
扬子晚报网· 2025-09-01 04:55
政策覆盖范围 - 政策实施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1][3] - 贴息对象为居民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 需有真实消费行为 [3] - 不含信用卡业务及转账给个人等场景 [12] 贴息标准与限额 - 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小额消费可享受贴息 [3] - 单笔5万元及以上消费仅以5万元为上限计算贴息 覆盖汽车/养老/教育/文旅/家装/电子/医疗等重点领域 [3] - 单个贷款人在同一机构最高贴息额度为3000元 [3] 参与机构名单 - 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 [8] - 包括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光大/华夏/民生/招商/兴业/广发/平安/浦发/恒丰/浙商/渤海银行 [9] - 包括5家其他消费贷款机构: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 [11] 操作流程与条件 - 需签署补充协议授权银行查询消费交易信息 [6] - 通过借记卡直接消费或微信/支付宝扫码等银行可识别的支付方式可自动享受贴息 [12] - 若银行无法自动识别 需线下提交消费发票或线上补传材料经审核后补发贴息 [12] 合规要求与例外 - 原有消费贷款未使用部分在政策期内消费仍可享受贴息 [12] - 严禁资金挪用于投资理财等领域 违规将追回资金并影响征信记录 [13][14]
消费贷“国补”来了!最高能免3000元
搜狐财经· 2025-09-01 03:53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等四部门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1] - 对实际用于消费的贷款部分提供年化1个百分点的财政贴息 相当于当前利率水平的1/3[8] - 贴息覆盖日常消费及重点领域消费 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和单笔5万元及以上汽车、养老生育等七大领域[8] 政策适用条件 - 仅限18家银行及5家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消费贷款[1][6] - 必须签署补充协议授权银行查询消费交易信息[2] - 实际消费金额需通过贷款发放账户可识别 现金消费及转账给个人不符合条件[3][4] 贴息计算标准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8] - 同一贷款人在同一机构最高享受3000元贴息[8] - 举例:5万元贷款年利率3% 贴息后利息从1500元降至1000元[1] 机构准备情况 - 6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已完成系统开发[6] - 5家消费贷款发放机构正在进行最终测试[6] - 大部分机构将于9月1日正式上线贴息功能[6] 特殊处理机制 - 9月1日前已申请未用完的贷款资金 在政策期后消费仍可享受贴息[14] - 对消费记录有异议可提供发票等材料通过线下或手机银行申诉[12] - 政策到期后将评估效果 可能延长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8]
多家银行上线消费贷贴息功能
经济观察网· 2025-09-01 02:51
政策实施范围 - 6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消费贷贴息 [1] - 招联消费金融公司等5家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同步参与 [1] 技术准备进度 - 所有参与机构已完成系统开发并进入最终测试阶段 [1] - 大部分机构计划于9月1日正式上线消费贷贴息功能 [1] 政策期限安排 - 现行政策有效期至明年8月底 [1] - 财政部将开展效果评估并研究延长政策期限的可能性 [1] - 未来可能扩大政策支持范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