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金限购
icon
搜索文档
限购1万,“冠军基”出手
证券时报· 2025-09-04 07:37
基金限购措施 - 永赢科技智选基金自9月5日起将单日申购金额上限设置为1万元[1][3] - 该基金一周前(8月27日)刚将限购金额从100万元下调至1万元[1][5] - 中银美元债债券(QDII)自9月5日起暂停单日单账户超过1万元的申购[8] - 华泰柏瑞中证2000指增产品自8月26日起实施10万元限购[9] - 中欧科创主题和中欧医疗创新基金分别自8月11日起限购100万元和10万元[10] 基金业绩表现 - 永赢科技智选今年以来收益率达177.8% 位居全市场基金榜首[2][3] - 该基金成立以来累计上涨215.03%[3] - 近一个月涨幅超47%[5]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基金规模为11.66亿元[3] 限购原因分析 - 避免规模急剧膨胀导致投资策略失效和交易成本增加[10] - 维持基金经理在既定策略框架内高效运作[10] - 引导投资者理性决策 避免市场情绪驱动的冲动投资[3] - 控制规模增长保持投资策略稳定性和有效性[3] - 减少规模波动对基金运作的冲击[10] 行业趋势 - 8月以来全市场超百只基金公告限购[2][8][10] - 基金公司正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型[2][10] - 限购措施被视为保护持有人利益的重要信号[2][10] 投资策略方向 - 重点关注全球前沿模型发布和新兴应用发展[6] - 跟踪OpenAI/Anthropic及海外云芯片厂商动态[6] - 布局光通信(CPO)和PCB等国内相关公司[6] - 积极挖掘全球云计算产业投资机会[6]
绩优基金产品批量被实施限制申购措施 易方达、富国、华安、永赢等产品在列
证券日报· 2025-08-28 23:47
绩优基金限购现象 - 易方达基金、富国基金、华安基金、永赢基金等多家管理人近期对旗下部分基金实施限制申购措施 包括多只年内收益率居前的绩优产品 [1] - 以永赢科技智选混合发起A为例 该基金年内净值增长率达146.23% 位列全市场第二 其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在通信、电子、人工智能等领域 持仓集中度较高 [1] - 近两周内有10余只基金暂停大额申购 包括易方达先锋成长混合A、富国中小盘精选混合A/B等 权益类基金限购金额在1000元至500万元不等 [2] 限购原因分析 - 多数限购基金具有两大核心共性:业绩表现突出以及投资策略容量有限 策略容量受限于细分赛道流动性及个股交易活跃度 [1] - 行业主题基金如易方达先锋成长混合A、湘财医药健康混合A等 因聚焦人工智能、创新药等热门赛道 相关行业个股的市值规模和流动性限制了基金的规模承载能力 [2] - 规模扩张过快可能导致基金交易成本上升、调仓灵活性下降 债券型基金在利率波动环境下对资金稳定性有特殊诉求 [1][2] 行业运营模式转变 - 基金管理人正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变 反映了公募行业从粗放增长到精细化运营的发展思路变化 [1][3] - 个体明星基金经理模式正在让位于团队化、平台化的投研体系建设 通过主动控制规模可更聚焦于现有持仓的深度管理和投研策略的精准落地 [1][3] - 限购是管理人主动平衡规模扩张与业绩稳定的核心举措 可避免规模无序增长对业绩风格的冲击 减少大额申赎对基金净值稳定性的干扰 [3] 限购实施方式 - 基金限购并非完全关闭申购通道 以银河君耀混合A为例 单日申购上限设为1000元 既保留小额资金流入通道 又避免大额资金冲击 [4] - 债券型基金方面 华安基金旗下可转换债券型基金限购2亿元 中银基金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限购5000万元 [2] - 这种有限开放的方式体现了管理人在规模控制与持有人利益之间所做的精细平衡 [4]
首创证券H股发行上市获北京市国资委批复;8月以来超400只基金发布限购相关公告 | 券商基金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8 01:39
首创证券H股发行进展 - 北京市国资委原则同意首创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发行H股股份的总体方案 [1] - 本次发行上市尚需公司股东会批准及中国证监会、香港联交所等监管机构批准 [1] - H股发行将提升公司资本实力并拓展国际融资渠道 [1] 基金限购现象分析 - 8月以来全市场409只基金发布暂停申购或大额申购公告 [2] - 易方达、华泰柏瑞等头部基金公司旗下绩优产品加入限购行列 [2] - 限购措施反映基金公司对规模控制的谨慎态度 [2] 公募基金发行动态 - 8月新发行基金158只创年内新高 较7月149只增长6.04% [3] - 新基金发行连续两个月超140只 显示机构对后市布局积极 [3] - 基金发行升温为A股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3] 公募机构自购行为 - 年内23家公募机构自购总金额达8.037亿元 [4] - 摩根基金近期自购2470万元认购旗下指数增强基金 [4] - 权益类基金获净申购20.57亿元 超去年全年19.43亿元 [4] 资金流动与市场影响 - 83家公募机构实现净申购总额1092.82亿元 [4] - 基金限购可能促使资金流向其他投资标的 [2] - 基金发行活跃度提升对券商、资管等金融板块形成直接利好 [3]
净值短期涨幅较大 热门主题基金纷纷限购
证券时报网· 2025-08-27 23:05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家基金公司以及基金产品发布限购公告,主要指向市场最热的行业主题 基金,包括排名全市场业绩前三强的科技基金也出现在限购名单中。 人民财讯8月28日电,在热门赛道基金持续火爆的背景下,不少基金净值短期涨幅较大,部分公募基金 开始限购。 ...
公募“限购潮”来了,投资者如何应对?
国际金融报· 2025-08-27 15:45
公募基金限购潮 - 多家基金公司包括易方达、华泰柏瑞、南方、华夏等集中宣布旗下部分绩优产品开启限购模式 [1][3] - 自8月1日以来全市场共有409只基金发布暂停申购或大额申购公告(份额合并计算) [1][4] - 限购产品包括中证2000指数增强基金(限购10万元)、先锋成长混合基金(限购100万元)、纯元债券基金(限购500万元)及鼎顺定开债券基金(限购10万元) [3] 限购产品业绩表现 - 华泰柏瑞中证2000指数增强基金今年以来涨幅在宽基指数中居前 [3] - 易方达先锋成长混合基金和瑞享灵活配置混合基金近一年收益率均超150% [3] - 限购基金主要为投向人工智能、创新药等热门方向的主动权益基金及策略容量有限的量化基金 [4] 限购原因分析 - 控制基金规模以避免影响投资策略执行效果和基金经理管理效率 [7] - 保护现有持有人利益防止资金大量涌入稀释收益或引发短期套利行为 [8] - 响应监管要求落实基金规模与业绩之间的动态平衡机制 [9] 行业转型趋势 - 行业从"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 更注重投资策略有效性和持有人利益保护 [6] - 公募基金行业从粗放增长向精细化运营转型 追求提升投资者体验 [6][10] - 释放"绩优基金稀缺性"信号 推动行业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6][10] 投资者行为影响 - 促使投资者将目光转向其他产品 包括同一公司旗下投资风格相近产品或分散投资不同类型基金 [1][10] - 可能引发投资者对其他同类产品的追逐 需警惕市场情绪过热 [10] - 投资者需建立更合理资产配置框架 淡化对短期业绩过度关注 重视均衡性与长期性 [1][10]
8月超百只绩优基金“拒钱门外”,如此限购为哪般?
第一财经· 2025-08-27 11:15
基金限购现象普遍化 - 超过150只基金在8月暂停大额申购或暂停申购 其中非债产品中超三成年内收益超30% 14只近一年回报翻倍 [1][2] - 永赢科技智选A三个月上涨126.34%后暂停100万元以上申购 华泰柏瑞中证2000指数增强A近一年回报108.65%后单日限购10万元 [1][2] - 中欧数字经济A一月内三次收紧限购 从100万元降至5万元 广发上证科创板成长ETF联接A设置单日限购额度100元 [3] 小盘策略基金限购尤为突出 - 38只小盘股基金中55%处于限购状态 其中4只完全暂停申购 万德微盘股指数去年以来上涨121.85% [4] - 小微盘策略基金规模多低于10亿元 20亿元被视为舒适管理区间 超过30亿元可能影响策略有效性 [5][6] - 微盘股流动性较弱 单日调仓超成交额10%会显著提升买入成本 稀释现有持有人收益 [5] 限购核心动因分析 - 防止规模增速脱离策略承载能力 拦截冲动型大额资金 避免重蹈2020年末新能源等赛道基金船大难掉头的覆辙 [1][7] - 基金行业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转型 强调合理约束管理规模 符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 [7] - 保护持有人利益为核心考量 但不代表不看好市场 中国权益资产大周期繁荣仍在上半场 [8] 市场资金结构变化 - 8月下旬市场从基金+游资主导转向多元化增量资金流入 外资回流和散户借基入市成为新特征 [9] - 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限购产品关注度激增 某小盘风格产品单周浏览人数超1万 [3] 投资者应对策略 - 不必强求限购基金 可寻找同类型或类似策略的未限购优质产品 [8] - 风险承受能力强者选择规模适中产品并控制仓位 风险偏好较低者建议观望或少量配置并分散风险 [8]
易方达、华泰柏瑞、中欧等多家公募密集限购 超300只基金“闭门谢客”背后:规模与业绩平衡术?
新浪基金· 2025-08-26 07:20
核心观点 - 公募基金行业出现大规模限购潮 多家头部基金公司对绩优产品实施限购 反映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优先的转型趋势 [1][4][5] 限购规模与范围 - 8月1日至17日全市场超300只公募基金公告限制大额申购 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占比近40% [1] - 截至8月26日 本月累计634只基金发布暂停申购或大额申购公告 [4] - 易方达旗下先锋成长混合型基金和瑞享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实施限购 分级基金限购金额为100万元人民币 [2] - 华泰柏瑞中证2000指数增强产品自8月26日起单账户单日限购10万元 [2] - 南方纯元债券型基金自8月26日起单账户单日限购500万元 [2] - 华夏鼎顺三个月定开债券型基金自8月29日起单日限购10万元 [2] - 中欧医疗创新和中欧科创主题两只绩优基金于8月9日分别实施单账户单日100万元和10万元限购 [2][3] 限购产品特征 - 绩优基金成为限购重点对象 中欧医疗创新近一年收益达96.96% 同类排名前2% [2] - 中欧科创主题近一年收益率96.01% 同类排名前2% [2] - 华泰柏瑞中证2000指数增强基金今年以来表现强劲 相关跟踪基金涨幅在宽基指数中居前 [2] 限购原因分析 - 保证投资策略有效性 规模快速扩张可能导致特定策略基金面临交易困境 [3] - 保护持有人利益 避免高位追涨损害新投资者利益并稀释老投资者收益 [3] - 流动性管理需求 QDII基金受外汇额度限制 重仓股流动性差的基金需控制规模 [3] - 专注中小盘股的基金因标的市值小流动性有限 规模急剧膨胀会导致调仓困难 [3] 行业转型信号 - 反映公募行业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的深刻转型 [4][5] - 个体明星基金经理模式正让位于团队化平台化投研体系建设 [5] - 符合2025年5月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 强调建立规模-业绩动态平衡机制 [4]
基金公司营销“画风”生变
中国证券报· 2025-08-19 20:09
绩优基金限购现象 - 近期多只绩优基金开启限购模式,包括财通资管数字经济混合A/C类份额(单日单账户限购1000万元)、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A/C类(单日限购100万元)、建信灵活配置混合(单日限购1000万元)等 [1][2] - 限购基金多为今年高回报产品,如财通资管数字经济混合回报率56.37%、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回报率135.09%、建信灵活配置混合回报率49.74%、中欧数字经济混合回报率83.82% [1][2] - 招商成长量化选股8月15日起单日限购2万元(7月24日曾限购20万元),该基金年内回报率29.55% [2] 限购原因分析 - 避免基金规模快速扩张导致现有持有人收益被摊薄,高位新资金难以快速建仓会造成资金闲置降低效率 [2] - 控制产品规模防止超过基金经理能力圈,化解"船大难掉头"问题,限制套利行为保护原持有人利益 [3] - 反映行业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型的趋势,本轮行情中基金公司对规模扩张表现克制 [3] 产品布局调整 - 限购基金集中于创新药、科技、军工等交易拥挤的热门赛道 [1][3] - 基金公司同步挖掘其他细分赛道产品,如有色/化工主题基金、"固收+"、FOF等均衡配置选择 [3][4] - 超90%的FOF产品年内取得正收益,成为资产配置新方向 [4]
财通资管数字经济混合基金暂停大额申购业务
证券时报网· 2025-08-19 10:32
人民财讯8月19日电,8月19日,财通资管公告称,即日起暂停财通资管数字经济混合基金的大额申购业 务,A、C份额单日单账户累计申购(含转换转入、定投)金额上限均为1000万元。该基金由财通资管权 益公募投资一部副总经理包斅文管理,今年二季度份额净增长达9.39亿份。根据国泰海通证券数据,截 至6月30日,该产品过去1年、过去2年收益率在强股混合型基金中分别排在前2%和前5%。业内人士指 出,当基金净值快速上涨时,短期资金大量涌入或将影响基金经理调仓效率,甚至摊薄原有持有人收 益。限购可避免资金过快流入冲击投资组合。 ...
牛市终于又来了!公募基金“画风”却变了
中国经济网· 2025-08-18 00:38
核心观点 - 公募基金行业在牛市中出现策略转变 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业绩可持续性和投资者利益保护 通过限购 自购和平台化投研模式重塑行业生态 [1][13][19] 绩优基金限购潮 - 上证指数重返3700点后 约190只年内收益率超50%的主动权益基金中31只实施限购或暂停申购 [2] - 限购核心诉求是平衡短期收益保护与长期策略可持续性 避免收益稀释和高位接盘 [2] - 大量申购资金涌入会导致高昂交易成本 可能迫使基金经理买入次优标的 损害持有人利益 [3] - 监管政策强调投资者回报导向 如2024年9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和2025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3] 自购新特征 - 137家公募基金实施自购 较去年同期增加33家 自购总额超50亿元 达去年全年的80% [5] - 权益类基金自购净申购额超27亿元 占比过半 56家公司自购股票型基金 73家自购混合型基金 [5] - 自购时机从传统市场下跌时稳定情绪转向上涨阶段主动布局 如南方基金斥资2.3亿元申购权益类ETF [7] - 自购行为将公司利益与投资者深度捆绑 展现对市场长期信心和投研能力自信 [6] 去明星化与平台化转型 - 行业逐步弱化明星基金经理依赖 转向团队化 制度化投研模式 [10] - 平台化模式提供多元产品选择 通过四大专业投研团队实现跨资产类别协同 [10] - 监管要求建立以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约束短期投机 强化团队协作 [11] - 激励机制从个人转向团队共享 设置长期业绩 风险控制等多元化考核指标 [12] 投资者决策逻辑转变 - 投资者从追捧明星经理转向关注公司整体实力 包括投研稳定性 长期业绩可持续性 [14] - 限购被解读为对策略容量的敬畏 自购被视为对市场估值的认同 增强信任感 [14] - 投资筛选维度聚焦基金公司综合实力及业绩可持续性 反映投资理念理性化 [15] 应对市场震荡策略 - 市场震荡期间限购基金可能重新开放 以抓住低位布局机会并避免赎回冲击 [16] - 平台化模式具有更强适应性 通过体系化研究覆盖和多元化策略储备应对波动 [18] - 策略调整基于市场流动性状况和产品运作情况 无固定模式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