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成长量化选股基金

搜索文档
牛市终于又来了!公募基金“画风”却变了
中国经济网· 2025-08-18 00:38
核心观点 - 公募基金行业在牛市中出现策略转变 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业绩可持续性和投资者利益保护 通过限购 自购和平台化投研模式重塑行业生态 [1][13][19] 绩优基金限购潮 - 上证指数重返3700点后 约190只年内收益率超50%的主动权益基金中31只实施限购或暂停申购 [2] - 限购核心诉求是平衡短期收益保护与长期策略可持续性 避免收益稀释和高位接盘 [2] - 大量申购资金涌入会导致高昂交易成本 可能迫使基金经理买入次优标的 损害持有人利益 [3] - 监管政策强调投资者回报导向 如2024年9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和2025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3] 自购新特征 - 137家公募基金实施自购 较去年同期增加33家 自购总额超50亿元 达去年全年的80% [5] - 权益类基金自购净申购额超27亿元 占比过半 56家公司自购股票型基金 73家自购混合型基金 [5] - 自购时机从传统市场下跌时稳定情绪转向上涨阶段主动布局 如南方基金斥资2.3亿元申购权益类ETF [7] - 自购行为将公司利益与投资者深度捆绑 展现对市场长期信心和投研能力自信 [6] 去明星化与平台化转型 - 行业逐步弱化明星基金经理依赖 转向团队化 制度化投研模式 [10] - 平台化模式提供多元产品选择 通过四大专业投研团队实现跨资产类别协同 [10] - 监管要求建立以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约束短期投机 强化团队协作 [11] - 激励机制从个人转向团队共享 设置长期业绩 风险控制等多元化考核指标 [12] 投资者决策逻辑转变 - 投资者从追捧明星经理转向关注公司整体实力 包括投研稳定性 长期业绩可持续性 [14] - 限购被解读为对策略容量的敬畏 自购被视为对市场估值的认同 增强信任感 [14] - 投资筛选维度聚焦基金公司综合实力及业绩可持续性 反映投资理念理性化 [15] 应对市场震荡策略 - 市场震荡期间限购基金可能重新开放 以抓住低位布局机会并避免赎回冲击 [16] - 平台化模式具有更强适应性 通过体系化研究覆盖和多元化策略储备应对波动 [18] - 策略调整基于市场流动性状况和产品运作情况 无固定模式 [17][18]
牛市,终于又来了!公募基金“画风”却变了
搜狐财经· 2025-08-17 14:01
牛市公募基金新趋势 - 当前牛市环境下公募行业出现反常操作:绩优基金密集限购、基金公司自购权益基金金额同比翻倍、明星基金经理光环减弱 [2] - 与2019-2021年牛市形成鲜明反差:当时行业追捧明星基金经理并争相发行新基金,导致"百亿爆款"与"冠军魔咒"现象 [2] - 行业正经历从规模崇拜到业绩为王、从个人英雄主义到体系化作战的蜕变 [2] 绩优基金限购现象 - 上证指数重返3700点后,约190只年内收益率超50%的主动权益基金中31只实施限购 [4] - 限购核心诉求是在短期收益保护与长期策略可持续性间寻找平衡,避免收益稀释和高位接盘 [4] - 大量申购资金涌入会迫使基金经理高位建仓,承受高昂交易成本和冲击成本 [5] - 特定策略基金存在容量上限,规模暴增可能导致买入次优标的损害持有人利益 [5] 基金公司自购新特点 - 截至8月15日137家公募实施自购,较去年增33家,总额超50亿元(达去年全年的80%) [8] - 权益类基金自购净申购额超27亿元占比过半,56家自购股票型基金、73家自购混合型基金 [8] - 自购时机突破传统模式:南方基金8月斥资2.3亿元申购权益类ETF并承诺持有一年 [10] - 市场上行阶段的自购行为展现对长期趋势信心,也反映降费背景下的盈利压力 [12] 投研体系平台化转型 - 行业逐步摆脱对基金经理个人依赖,向团队化、制度化方向转型 [14] - 永赢基金组建四大专业投研团队,推行"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模式 [14] - 平台化模式可提供多元产品选择,适应不同市场风格 [15] - 激励机制转向"团队共享+长期绑定",通过股权激励、核心员工持股等方式留住人才 [16][17] 投资者决策逻辑转变 - 投资者从追捧明星经理转向关注公司整体实力,更重视投研团队稳定性和长期业绩可持续性 [21] - 限购行为被解读为对策略容量的敬畏,自购被视为对市场估值的认同 [21] - 市场反馈显示投资者筛选维度转向基金公司综合实力及业绩可持续性 [22] - 平台化模式在应对复杂行情时展现出更强适应性,是未来发展方向 [26]
牛市,终于又来了!公募基金“画风”却变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8-17 13:52
牛市中公募基金新趋势 - 当前牛市环境下公募行业出现反常操作:绩优基金密集限购、基金公司自购权益基金金额同比翻倍、明星基金经理光环减弱 [3] - 与2019-2021年牛市形成鲜明对比:当时行业追捧新基金发行和明星基金经理,导致"百亿爆款"与"冠军魔咒" [3] - 行业正经历从规模崇拜到业绩为王、从个人英雄主义到体系化作战的转型 [3] 绩优基金限购现象 - 上证指数重返3700点背景下,约190只年内收益率超50%的主动权益基金中31只实施限购或暂停申购 [5][6] - 限购核心诉求:平衡短期收益保护与长期策略可持续性,避免收益稀释和高位接盘 [6] - 限购可控制规模膨胀触及策略容量上限,防止基金经理被迫买入次优标的 [7] - 监管导向推动限购行为,2024年《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和2025年《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均强调投资者利益优先 [7] 基金公司自购新特点 - 年内137家公募实施自购,较去年同期增加33家,自购总额超50亿元(接近去年全年的80%) [10] - 权益类基金自购净申购额超27亿元占比过半,56家自购股票型基金、73家自购混合型基金 [10] - 自购时机突破传统模式:南方基金8月10日斥资2.3亿元申购旗下3只权益类ETF并承诺持有一年 [12] - 自购行为将基金公司利益与投资者深度捆绑,增强投资者信任度 [11] 明星基金经理效应弱化 - 行业逐步摆脱对基金经理个人能力依赖,向团队化、制度化转型 [16] - 平台化投研体系成为新趋势:永赢基金组建四大专业投研团队实现跨资产协同 [17] - 监管要求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约束短期投机、强化团队协作 [18] - 激励机制转向"团队共享+长期绑定",通过股权激励、核心员工持股等方式留住人才 [19] 投资者决策逻辑转变 - 投资者从追捧明星经理转向关注公司整体实力,更重视投研团队稳定性和长期业绩可持续性 [23] - 限购和自购行为成为判断基金质量的参考信号 [23] - 平台化模式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产品选择,适应不同市场环境 [17][27] - 行业竞争将更聚焦投研能力、产品创新与投资者服务 [28]
绩优基金年涨超75%,密集限购,高位资金涌入受控
搜狐财经· 2025-08-16 09:48
权益市场表现 - 近期权益市场持续升温 多项指数表现强劲 人工智能 创新药 军工等热门板块轮番上涨 推动基金净值快速攀升 [1] 绩优基金限购情况 - 8月中旬以来 多只表现优异的基金陆续宣布限购措施 中欧基金旗下三只产品相继发布限购公告 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基金将单日申购上限调整至10万元 该基金年内涨幅超过75% [3] - 招商成长量化选股基金短期内两次收紧限购标准 7月底将大额申购限制在20万元 半个月后再次下调至2万元 [3] - 永赢睿信混合基金将单日申购上限设定为100万元 该基金年内收益率超过47% 规模从年初的不足14亿元激增至50亿元以上 [3] - 量化策略基金限购尤为严格 中信保诚多策略基金将申购门槛降至1000元 诺安多策略基金的限购标准仅为5000元 [3] 限购原因分析 - 策略容量限制是重要因素之一 小微盘风格基金表现突出 中证2000指数年内上涨约30% 但这类策略面临容量瓶颈 规模过大会影响投资效率 [4] - 量化基金限购源于策略特性 小市值股票流动性较差 大量资金涌入会推高交易成本 规模扩张可能导致策略失效 [4] - 保护现有持有人利益是另一重要考量 新资金在基金净值高位大量涌入时 基金经理被迫在不利时点建仓 增加交易成本并可能摊薄原有持有人收益 [4] - 部分基金限购与特定投资领域相关 医疗创新 人工智能等热门赛道优质标的稀缺 规模快速膨胀可能迫使基金经理投资次优标的 影响整体收益水平 [4]